如何评价豆瓣评分高达9.7的纪录片《最后的棒棒》?

努力努力再努力Sea


没有子弹啦……

导演何苦的作品,主要讲述改革开放之初山城棒棒大军的生活,影片画面真实,很多网友对此评价很高,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吧!

导演何苦的作品,主要讲述改革开放之初山城棒棒大军的生活,影片画面真实,很多网友对此评价很高,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吧!

最后的棒棒影评观后感

今天下班之后去了石灰市菜市场,就是老黄他们买年夜饭的大菜市场,熙熙攘攘,在楼道也看见了十来个棒棒,他们坐在楼

楼梯口等待着搬菜的业务,市场的菜本身也比超市便宜,给他们的也看得到是比较低的。大多数都是四五十岁的劳动人民,肩膀上扛着一根棒棒,所有的人就像纪录片中一样真实,触手可及。

他们是山城中最朴实的劳动人民,只有在渝中才能看到人生百态,江北渝北其他区是看不到如此情景的。

临江门地下通道也是渝中区的一个亮点,剧中老金就是住在临江门地下通道,每天上下班从通道过,十一二点通道里面就铺满了地铺,一层薄薄的被子把头蒙在里面,鞋子整齐的放在一旁,地下通道弥漫着一些叫臭味儿,冬天七点钟的时候天还没亮,他们还没起床,他们长期驻扎在临江门地下通道,作为一个每天走通道过的我,也没有感觉他们的碍事儿,默契的寄生在这里,有时他们聚集在一起打牌,有时候聚在一起吃冒菜,东西都打包整齐的放在入口的楼梯靠墙那一片。

一个临江门通道就是一个小社会。

说到剧中抠门张麻子,老罗看到的时候说这不是租房子给我们的房东吗?上一次租房,他作为房东租房给我们,给我们搬来了很多家具,写的一手好字,我们也就信了他是房东,直到后来给我们打电话说房子卖了才知道张麻子是个二房东,他让我们继续住到房租到期。原来张麻子应该也算是解放碑的江湖了。

山城孕育着很多文化,渝中尤甚,现在,自力巷十八梯已经拆了,朝天门批发市场也变成了来福士,医院也要搬去新院区,接下来在解放碑的时间,解放碑,较场口,小十字这片小社会,更多的去做一个见证者吧。

前几天花了几次空闲时间看了纪录片《最后的棒棒》,该片记录了曾为山城重庆立下汗马功劳的棒棒,而现在这个行业正在逐渐没落。这部片子没有标准的普通话配音,也没有专业的拍摄人员,也没有高大上的人物和事件,导演、演员和配音一肩挑,但是就算是这样,这部片子在豆瓣的评分达到了惊人的9.7分,应该是中国纪录片中评分最高的作品。

这部片子同样感动了我,让我了解了中国高速发展后的另一面,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善良,让我看到了梦想的力量。

一、何苦,你何苦呢?

导演叫做何苦,名字很有意思,他拍摄这部纪录片的过程可能很多人都会想——“何苦,你何苦呢?”

导演叫做何苦,是一名部队的正团职军官,有着不错的前景,39岁的他选择了自主择业,他想追逐他的梦想——拍一部属于自己的纪录片。

与其他的记录者不同,何苦用了另外一种方式来拍摄这部纪录片,他没有高高在上,而是背起了背囊,揣着1300元初始资金来到了重庆的自力巷53号,开始了为期一年多的“棒棒”生涯。自力巷53号可能是重庆市居住环境最差的地方,七十年前和七十年后没有什么多大的区别,是政府一直想要取缔的危房,老鼠、蚊子遍布,恶劣的居住环境让我看着都觉得受不了,这里可能是重庆市最贫困的地方。片中的“河南”第一眼看到他就觉得他和其他自力巷的人不同,他不属于这里,以为他很快就要离去,然而他始终坚持了下来,在师傅老黄的带领下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棒棒。挑着100多斤走了两公里路才获得了十元钱报酬;连续多天生意惨淡,只赚了几十块,每天靠着老干妈拌饭过活;最后自力巷拆迁,他和师傅老黄流落街头,他也没有从家里拿过一分钱,他体验了最真实的棒棒生活,体验到他们生活的酸甜苦辣,当然大部分时候是苦的。

我在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呢?我觉得就是梦想吧,一个即将步入中年的人还有着这样的情怀和梦想,我觉得难能可贵,为了梦想而坚持的样子很可爱。看着何苦因为当棒棒受的各种苦和累,我想其实在他的心里也是开心的,虽然他当时并不知道这部片子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但是他的内心是很快乐的。

我的确很敬佩他,再加上他转业军官的身份,我感觉和他的距离又进了一步,何苦是他的名字,也是许多人对他的不理解,但是我看完这部片子以后,发现我忽然懂他,并不是苦,而是甜。

二、善良感动了我

老黄是何苦的师傅,是一个资深棒棒,这部纪录片的最大的主角,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黄的那份善良深植内心,在无形中给人感动和震撼。

老黄的一生和黄连一般苦涩,小时候因为被定义为地主阶级,从小就受人欺负、吃不饱饭,直到40岁才和一个寡妇结了婚,生下一个女儿后,老婆又和别人跑了。好不容易吧女儿拉扯大,想享福了,女儿因为长期没有受到好的教育,18岁就和网友结了婚,买了套房子,日子也是紧巴巴。老黄迫于无奈,只想给女儿减轻点负担,又跑到了重庆当了棒棒想着多赚点钱。

虽然老黄的日子无比困苦,但是老黄还是坚持要把属于何苦的钱分给他一半,老黄习惯于老老实实过日子,不挣昧心的钱,不偷、不抢、不坑、不骗,虽然有时候也显得小家子气,但是我觉得那是生活的无奈,从本性来说他很善良,作为何苦的师傅也是尽到了一个师傅的责任。我对老黄记忆最深的莫过于刚开始带着何苦上街揽活的时候,何苦把棍子拎在手里,老黄制止了他,说棍子背在身上是干活的,拿在手里是乞讨的,老黄很看重这点,也许这就是职业精神吧。

当然剧中还有很多善良的人,他们可能没有钱,但是他们的内心还是同冰雪一般纯洁,大石是自力巷53号的二房东,日子也是紧巴巴的,他贴的小广告只在小广告多的地方贴,还有粘的胶水少方便撕下来,在老黄和何苦因为拆迁流落街头的时候,大石给他们100块让他们吃饭,解决了燃眉之急,随着打击力度的增加,大石最后也加入了劳动者的队伍,成了何苦的工地技术总监,干活尽心尽力。

还有河南,河南是剧中好吃懒做的代表,希望靠打牌发家致富,但是还是一事无成,还把借何苦的600元输得一干二净,最后河南改头换面,把600块还给了何苦,说不还钱心里始终不好受,相信河南以后肯定能够过上想要的生活。

三、顺应时代的发展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棒棒行业是一个没落的行业,无论我们如何同情这些年老的棒棒,但是历史的大势就是这样,等这一批棒棒年龄更大了,以后棒棒就只能存在于老重庆人的记忆中了。

剧中的棒棒是不幸的,老黄、老杭虽然踏实肯干,但是始终只有干活挣钱的原始思维,始终摆脱不了贫困和不幸,虽然羡慕靠装修挣大钱的“毛土豪”,但也只是羡慕而已。最后在何苦的带领下,棒棒们才找到了更加挣钱也没有那么辛苦的办法,每天150元,在工地上干活,是原先起码一周的收入。

在这个时代下,不懂得顺应大势和变革的人永远会被淘汰,靠着现在的惯性思维走,可能一辈子都会禁锢在目前的圈子里。许多人现在担心以后出去干什么的问题,说自己在体制内浪费了这么多年青春,以后什么都不会了,怎么办?于是乎对这里所有的东西一片抨击,但是能走的始终是少数,留下的是多数,而且刚刚开始想走的那批人最后又不想走了,因为那时候确实和社会脱轨很久了,没有一技之长,害怕在市场中没有生存的机会。

也许在现在这个时代最不能少的就是学习,不单纯的是学习专业知识,学习的还有一种学习和思考的习惯,不让自己的脑子生了锈,不让自己的灵魂一直找不到安放的地方。其实在这里锻炼的许多东西,回去也能够用,并不是一无是处,但是前提是自己能够很好地用上他们,前提是自己能够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才是最好的良方吧…….

去年就看到朋友圈里有人推荐这部纪录片,说是在国际上拿奖了,苦于没有时间看。前两天哥们又在微信群里强烈安利,恰好我又常年开着爱奇艺的VIP,所以就点开看了。

一开始就被导演兼主人公何苦的诚意和魄力打动,作为一个自拍视角的纪录片,何苦是真刀真枪上啊,和棒棒们吃住干活儿生活在一起,那叫真心能吃苦啊,残垣断壁的危房里居住,穿上破烂衣服和棒棒们在街头肩挑背抗。正是因为他不是蜻蜓点水式地去演,而是自己成为了一个棒棒,所以才能站在棒棒们的角度去想,去观察,去体会,镜头语言里才能体现对棒棒们的真诚和冷静,不带煽情,也不带刻意的评论,记录的就是自己作为一个棒棒的生活日常,所见所闻。这才是纪录片最打动人的力量。

我是从一个贫穷县城的小县城里来到大都市的,父母也是从农村里走进小县城的,我对中国穷人的苦,农村破败的场景是有一定的切身体会的,但是片子里把生活在自力巷53号里的这几位底层棒棒们的生活全景展现出来的时候,我还是被震撼到了,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穷苦和生活的不易,而是那种贫穷背后的无力感。老黄的穷困是因为自己父辈遇到了阶层的革命,直接从国民党的教书知识人被打倒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地主,属于时代牺牲品,从娘胎里继承过来的贫穷;老甘的贫穷源于命运作弄,几次存够钱完成了原始积累,几次被偷被盗,也一直没有成立家庭,几次打击之后就成了五根的海草,在命运的潮水下飘摇散去;"河南"的贫穷源于被自己亲人和家庭的遗弃,年轻时候就成了一条野狗,那索性就在苦难的狂野上随意吠叫吧,在被人因丑或利益夺食弄成残废之后就彻底放逐了,虽然他其实还那么年富力强,也精明利落。这些人的贫困都不是他们懒惰或者作孽的结果,而是时代每一次转型,他们就差那么一点运气,一步没有踏上,后面的每一步都没有踏上,而且时代整体平均水平的提升成果他们也没有享受到,所以就无力地被时代抛弃了。

但是这部纪录片让人非常感动的地方就在于记录了这些被时代抛弃的底层人对生活的热爱,自强不息,努力向上的那股劲头。每一个棒棒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牵挂和依恋,也都有牵挂和依恋着自己的亲人朋友,老黄是为了女儿女婿还房贷出来打拼,老杭因老伴抛弃,了不给孩子添精神和舆论上的负担出来当棒棒,老石是为了让家庭过得更好而根本闲不下来。因为这种牵挂和依恋,他们在绝境中还能保持一种向上的乐观和韧性,甚至说,这种乐观和韧性,其实是中国人骨子里面最可贵的精神和魂魄,也是我们这个民族能够一直延续的文化基因,这种东西是深深地打进每一个中国人的基因里的,根本没那么容易抹去。

经济上变强大的中国,更应该找到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深深地挖掘一下中国人自己文化里的特质,把它展现出来,讲中国人自己的故事,让人们找到这种文化认同,感受到魅力,其实这应该是现在的媒体和文化工作者应该去谱写的一个主题。但是我们现在的媒体整体就是用一种低智商的、娱乐至死的心态造了太多的垃圾,看看电影电视里千篇一律的中国城市模样,用一群中国人外衣讲着西方价值观内核的故事,逻辑和剧情又是狗血的强说愁式的纠结,这种文化上的奴化和弱智化会让整个国家和民族变得不再自知,更难说的上自信和自爱了。

所以,像《最后的棒棒》这样的纪录片作品就显得太珍贵了,虽然观影人群还是小众,在国内也一直没火起来,但是可以看到所有看过的人对这部作品的欣赏和喜爱,豆瓣9.7的高分,爱奇艺上清一色的好评,甚至好多90后,00后也非常喜欢这部作品。而且这部作品也拿到了国际上的奖项,可以说,在展现人类对于自身命运和困境的挣扎与抗争方面的题材之上,通过一种真实可信的视角将卑微个体内心的痛苦和矛盾,豁达和乐观表达出来,让大家感受到人这种生物伟大的生命力量,这部作品做到了民族性、世界性。

希望这样的作品能够越来越多,我们的心灵太需要这样的大水冲刷和灌溉了!棒棒们的生活给了我们扎心的一棒,有点痛,但更多的是温暖。

棒帮人为什么会存在?

劳动力商品的存在是商品经济的普遍现象。棒帮人和工地工人、工厂工人的本质是一样的。而棒帮人的不平之处却在于其工作的辛苦和价格的低廉。劳苦一生却难以维系正常的温饱生活。

有一集讲述了每一位扛棒人背后的故事,都有一段难言的过往。从教育的角度出发,社会对他们并不公平。缺乏基础教育,他们缺乏对社会基本的认识,导致后期的社会实践、社会参与都在凭着自己最原始的方式一步步探索。几乎每一个成长的扛棒人,都会感叹:自己懂事太晚!出力卖钱,这或许是他们熟练的唯一生活方式。1,他们懂得珍惜,却无法正确认识社会虚拟资源。当我们看到老金每个月都用手机给一旁的室友打电话打满280分钟的时候,亲爱的观众们,你又是怎样的一种又喜又悲的感受呢?2,他们懂事讲诚信,却不懂得社会公平的规律。跟丢了雇主不敢及时报警。征地补偿款更是没有四处打探的意识。3,他们爱惜生命,却不懂得用正确的方式为保养自己的身体。小病成大病。病症变绝症。

棒帮人的出路也是中国的出路?!

国家精准扶贫的目的就是要为广大劳苦大众找出路。不过,我们可以发现症结其实在教育。一代人的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下一代人一样地看不到希望。老黄的女儿还是工厂女工,女婿还是修路工人。孙子还是留守儿童,六七岁大了还不知道如何握笔写字。

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首先在婴儿的营养改善,为IQ发展奠定生理基础。点赞,农村婴儿营养包政策。其次,贫困地区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能够正确地进行自我思考、自我总结。要让受过的伤痛把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更加理智。增加学生对社会的基本认识,信息社会的基本特点与法则。

最后,职业技术教育。我一直认为无论是私立还是公立,职业教育的一定会也一定要蓬勃发展起来。通过技术的更新,让中国在失去劳动力市场中的基数优势时侯,通过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来增加竞争力。也借此机会实现工业转型后人才与工厂共前进的局面。教育的效果是滞后的,滞后最少15年。倘若现在不更新教育,等经济转型成功再培养人才就晚了!!!

零零后眼中的棒棒也就依然存在。我们吃的泡面加火腿肠,在现在现时的眼中,无异于在餐桌上捡吃别人剩下的串串。

一场缘分,看了一部纪录片《最后的棒棒》,一部描述已经快被时代淘汰的一群人民,一群靠着一根棒棒生活的劳动人民。

初次观看的时候,剧情平淡如水,就如我们的生活,但是我却感到一丝亲切,大概是我经历过也了解这群劳动人民,他们是那么的真实朴素,但又存在一些人性的弱点,爱贪小便宜,自私,可这就是人性啦,他们那么努力地为自己活着,为家人活着,真实而朴实。

想到自己,刨掉自己这身外在的看似华丽的东西,所谓的学历和体面的工作,跟他们一比,我发现我没有他们那么真实,没他们那么勇敢,他们可以对人很善良,最重要的是,在深处苦难的生活之中,那么认真地活着,他们身上有着人性美好,仿佛让我挣脱了一些束缚,唤醒了我丢掉的那些真善美的东西……

剧中一个个普通和平凡的人民,他们一年的时间经历了人生种种,有过辛苦劳累,也体验过白粥炖肉和饭后的白娘子传奇;曾经失业一无所有,流落街头,但也有患难见真情,有着奇迹般的重生;一直被病症折磨,但也感受到子女的真心对待和膝下儿女之欢……

寒冬之后,春天一定会来,这群劳动人民就是坚信着这一点,从而让他们顶住这无常人生带来的苦难,从而也迎来了希望;是啦,人生不就是这样嘛,起起伏伏,高高低低,当你跌落下去的时候,感觉很痛苦难受的时候,悲伤吧,哭吧,我们毕竟是人,然后再去迎接新的生活,未来一定会好的,生活一定会给你馈赠的……

思绪如潮,内心却如清风拂过,文字只是记录此刻思想和感受,最后来句鸡汤,拥有着今天,期待着明天,人生就是幸福的。




生活锅


“人生最痛苦的事就是就是抓了三个猫,却没有子弹了”。

这就是躲在社会角落里的小人物“河南”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

作为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的河南,他并没有因为被家庭抛弃而痛苦,也没因为生活的不如意而不满。


他可以用两包挂面和几个鸡蛋过一个春节,也可以在他十几个朋友都抛弃他的时候义正言辞为自己的交友不慎而辩解。

他关注着报纸上的国家大事,同样也惦记着自己的牌局。

他一边拖欠着二房东老石半年的房租,一边痛快的还了欠何苦的几百块钱。

他苦心专研牌技,也许在他的梦里他曾是牌坛的一代绝世大侠。

他在何苦面前两度表现出羞愧,那是一种在成年人脸上很难见到的羞愧。

在河南的心里何苦永远都不是他们这个世界里的人,面对何苦的批评他变的像个孩子一样窘迫,完全没有了往常的潇洒。

如今的河南是否已经放下了他心中对于“没有子弹了”这件事耿耿于怀的执念,除了他本人,我们无从知晓…………

何苦导演想向我们展示的其实就是这么一群像河南一样生活在社会角落里的小人物,仅此而已。


Arsenic醉人


后来我想了想,这部纪录片很真实,但并不能全面代表棒棒这个群体。

故事基本发生在2014年以后,的确是抓住了棒棒的尾巴,但在更长的时间跨度里,又有多少棒棒通过努力改变了自己棒棒的身份,多少人通过棒棒这个跳板融入到了城市生活中。

而纪录片所对准的人群,大多是没有完成蜕变,被时代遗落的棒棒,或者说是一群老光棍。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个人的悲剧经历,和棒棒这个群体关系不大。

纪录片给我们带来更多震撼的其实是对底层生活的描写,的确刷新了很多人的认知。在这个充斥着网红、融资、上市、知乎精英、百万年薪的互联网世界,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官体验。

与其在网上关心素不相识的人,不如理解一下父母为了你现在的生活水平付出了多少。

个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