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战神粟裕的得力参谋长,领导的传奇“四中队”屡建奇功

刘先胜是我军军政兼优的著名将领,在漫长的革命军旅生涯中起初从事政治工作,曾任红军团政委、新四军团政委、纵队政委、旅政委等职。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刘先胜也担任过军事指挥工作,曾任新四军旅长兼军分区司令员、新四军第1师参谋长、苏浙军区参谋长、华中军区参谋长兼华中野战军参谋长、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刘先胜任苏南军区司令员、江苏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作为华中军区兼华中野战军参谋长协助粟裕指挥了一系列战役,屡建战功,为中国人民解放和军队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秋收起义中的工农革命军连长

刘先胜原名刘为,曾化名刘诚,1901年6月生于湖南省湘潭县一个贫农家庭,和毛泽东是同乡。1922年参加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安源路矿矿警队排长,组织矿警队参加罢工斗争。1927年中秋节前夕,刘先胜等接到中共湖南省委关于武装暴动的指示,要求带领安源工人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不久,上级将安源路矿矿警队、工人纠察队等与萍乡农民自卫军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2团,刘先胜任3营8连连长。9月11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第二天晚上,刘先胜接到命令,要8连与兄弟部队一起先攻打萍乡,然后进攻长沙。翌日拂晓,刘先胜带着部队来到萍乡城东,担任主攻东门任务。刘先胜带领战士们扛着梯子冲过开阔地,数次架起云梯往城墙上爬,但均未成功。兄弟部队的攻击也未获进展,双方处于对峙中。2团团长王新亚提出,敌人正从宜春调兵增援萍乡,萍乡就不打了,并提出下一步我军先向西攻打老关。随后,刘先胜带领8连爬上火车向老关开进,很快占领老关,随后开往浏阳。浏阳守军主力已出城阻击我第3团,内部空虚。2团发起攻击,刘先胜带队从东门攻入城内,15日占领浏阳城。

敌人获悉浏阳城被占,赶忙纠集湘东、湘中地区的主力部队围攻浏阳城。此时,团长王新亚却麻痹轻敌。刘先胜对此深感忧虑,赶忙在驻地附近安排警戒哨,以应付突发事件。9月17日下午3时左右,浏阳城外突然发现敌人,刘先胜立即赶往团部报告。由于仓促应战,2团被打散,刘先胜与上级失去了联系。其后刘先胜想方设法寻找中共党组织,结果均未联系上。1928年除夕之夜,刘先胜听说有一支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活动于醴陵山区。刘先胜找到游击队员张金标,随后从醴陵进入湘赣苏区,终于找到中共湘东南特委领导的游击营,见到了营政治委员谭思聪,回到了自己的队伍。

刘先胜来到湘赣边界时,湘赣边区的红军游击队和赤卫队仍处于敌强我弱的形势下。1930年10月,湘赣边区红军游击队合编为湘东独立师,刘先胜任第3团3营连长。1931年1月,湘东独立师扩编,刘先胜任湘东独立师第3团第3营营长。刘先胜于1933年12月到瑞金中央苏区党校学习,1934年3月毕业后任红9军团第3师第8团政委。在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中,刘先胜与团长杨梅生率部在广昌同敌人进行了殊死拼杀,但终因寡不敌众撤出阵地。同时,东岸红军也未能阻止敌优势兵力的进攻,红军于4月27日撤出广昌。

长征路上的主力团政委

1934年10月16日,刘先胜随红9军团踏上了漫漫长征路。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进行缩编,红9军团撤销师的编制,直辖第7、第8、第9团,其中8团由崔国柱任团长,刘先胜任政委。从1935年1月19日至3月21日,刘先胜与崔国柱一起指挥8团作为军团后卫参加了四渡赤水之战。当刘、崔指挥部队刚渡过赤水、拆除浮桥时,国民党军两个团已赶到赤水河西岸。刘、崔立即命令部队与国民党军隔河对战一小时,待大部队走远后才尾随前进。四渡赤水后,红9军团奉中革军委之命暂留黔北地区牵制敌军,保证红军主力继续南进。3月31日,鉴于红9军团牵制任务已完成,中革军委电令该军团立即兼程南下,务必于翌日8时赶到沙土镇,随主力南渡乌江。当红9军团赶到沙土镇时,已晚了两个小时。红军后卫部队怕浮桥被敌军利用,已将浮桥拆除,而敌吴奇伟部和周浑元部正迎面赶来,其先头部队也离沙土镇不远,红9军团处境险恶。红9军团立即转移,于4月3日下午到达老木孔附近的丛林中隐蔽待机。这时,贵州军阀犹国才部7个团正向红9军团追来,军团长罗炳辉、政委何长工利用中午黔军烟瘾发作之际,于4月4日中午1时许,发起反击,一举歼灭敌人。

1935年4月下旬,刘先胜改任红9军团第9团政委。这时,红9军团接到中革军委电令,要他们迅速南下,渡过北盘江,先于国民党中央军进入云南。刘先胜率9团渡过北盘江,于4月23日晚进入云南东部平彝县城北龙口场。接着,刘先胜率领部队随军团进宣威,夺会泽,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主力的行动,完成了牵制敌军的任务。随后,红9军团又于5月6日在会泽以西的树节、盐井坪地区渡过金沙江,将尾追之国民党军抛在金沙江以东。在5月7日的东瓜坪战斗中,刘先胜在最前沿指挥战斗,不幸胸部中弹,身负重伤。刘先胜伤愈后,改任军团卫生部政委。

抗战中,刘先胜协助粟裕指挥了多场对日战斗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刘先胜进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1月毕业,任新四军教导队总支书记。1939年春,刘先胜调任新四军第1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9月任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政治部主任。10月初,“江抗”整编为两个团,参谋长乔信明任第1团团长,刘先胜任政委。10月26日,“江抗”与管文蔚部合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叶飞任司令员,管文蔚任政委,下辖4个团,“江抗”第1团改称挺进纵队第1团,乔信明、刘先胜分任团长、政委。11月底,挺进纵队北渡长江。1940年2月1日是除夕,日军“扫荡”江都大桥地区,国民党军闻风而逃。刘先胜与乔信明决定狠狠地杀杀日军的威风,壮下新四军的士气。他们指挥部队突然向日军发起攻击,日军抱头鼠窜,仓皇撤退。

◆1940年6月,郭村战斗后乔信明(右)和陈玉生(左)、刘先胜(中)合影。

1940年7月初,粟裕率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及苏南新四军主力到达苏北吴家桥,与挺进纵队、苏皖支队会合。江南指挥部改称苏北指挥部,陈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挥,部队整编为3个纵队。陶勇任第3纵队司令员,刘先胜任政委。1940年7月15日,在陈毅、粟裕统一指挥下,苏北指挥部所属3个纵队挥师东进,粉碎日伪军两次报复性“扫荡”,开辟了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1940年10月1日,顽固派韩德勤亲率26个团共3万余兵力南下,妄图与新四军决战,歼灭新四军苏北部队于黄桥地区。这时,我新四军只有3个纵队7000余人。陈毅、粟裕决定1纵、2纵待机分割、围歼顽军主力独立6旅,陶勇、刘先胜率3纵坚守黄桥,吸引顽军。刘先胜在动员大会上讲:“上级把黄桥交给我们了,有3纵就有黄桥,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刺刀折断了就拼枪托,说啥也不能让韩德勤进黄桥一步!”10月4日晚,我三个纵队将顽军包围于黄桥以东,并发起总攻,数阵拼杀,全歼顽军第89军军部。韩德勤见大势已去,率残部向兴化狼狈逃窜。黄桥战役的胜利,使顽固派妄图将八路军新四军分割两地,先南后北,各个击破的阴谋完全破产。黄桥决战使顽固派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陷入了孤立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此向全军通报了苏北的经验。

1941年皖南事变后,刘先胜任重建后的新四军第1师第3旅政委兼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政委、副司令员、第3旅旅长,指挥部队参加粉碎日军“清乡”的战役,为巩固和发展苏中抗日根据地做出了贡献。1942年10月中旬,由于敌人在苏南地区的残酷“清乡”,敌伪疯狂窜扰,原在江南坚持敌后抗日斗争的新四军第6师控制的地域,已不利于大部队的迂回。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决定,新四军第6师第18旅部队北渡长江,进入苏北江(都)高(邮)宝(应)地区,暂归新四军第1师粟裕指挥,由此增强了苏中新四军的力量,同时为反“扫荡”斗争做好准备。根据苏中地区的实际情况,苏中地区新划定为四个分区和一个特区,江都、高邮、宝应三县为苏中一分区。1942年12月,刘先胜调任新四军第1师第18旅旅长兼苏中一分区(江、高、宝地区)司令员,直到1944年夏。

◆新四军1师18旅部分领导干部合影,前排右起:刘文学、刘先胜、韦一平、刘飞。

当时苏中一分区环境险恶,日寇疯狂“扫荡”,采取“三光”政策和封锁政策。1943年2月,日寇发起进攻,韩德勤不战而逃。日寇兵不血刃,占领了宿迁、泗阳、淮阴、淮安、涟水、沭阳等县及韩顽中心曹甸地区。刘先胜率分区新成立之高宝独立团两个连击退顽县长杨仿四百余人对我临北地区的进犯。3月,刘先胜又率52团、龙潭大队(1旅2团)、广东大队(3旅7团)收复曹甸地区。不到三个月,刘先胜就开辟了大望、黄浦、张桥、石塘、曹雨、安丰六个区,建立了宝应县政府,为苏中一分区的扩展与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刘先胜和旅政委韦一平在军事上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共同领导全区军民坚持斗争。刘先胜亲率第52团奋战10个月,作战66次,歼灭日伪军700多人,攻克敌伪据点10多处,建立了淮(安)盐(城)宝(应)边区办事处和各区乡民主政权,使苏中、苏北、淮南、淮北连成一片。仅在1943年,新四军第1师第18旅和分区各县独立团对日伪作战140多次,民兵、游击队对日伪作战440次,共毙伤敌伪1500多名,俘虏敌伪2300多人,攻克和逼走敌伪据点20多处,江、高、宝抗日民主根据地由此得以逐步巩固和扩大。

1944年2月,1师师长粟裕经过周密筹划,发起了车桥战役,由叶飞副师长担任前线总指挥,刘先胜任前线副总指挥。车桥地处苏中地区的敌中心地区,是日伪军控制宝应地区的重要据点,驻有日军40余人,伪军500余人,构筑有深沟高垒及大小土围子和53座碉堡,还有许多暗堡,设防严密。粟裕决定集中5个团的主力,以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采取攻坚和打援并举的方针,坚决攻占车桥镇。刘先胜奉命率部在车桥南面官田、崔河、大施河一带作宽大正面防御,准备阻击来自曹甸、宝应方向之敌。车桥战役于3月5日凌晨发起。先是第3旅旅长陶勇率7团趁着夜深从南北两个方向突击,仅用20分钟就突破车桥敌人的深壕、高垒,冲进车桥镇内,进入街巷。经过一天激战,车桥镇53座敌人碉堡被全部攻占,500余日伪军被歼,残余日军固守挣扎。正当车桥战斗激烈之时,担任打援任务的新四军1旅10团在车桥西北芦家滩歼灭增援车桥的日伪军。与此同时,刘先胜率部在大施河将从曹甸赶来增援的日伪军100余人击退。至此,车桥战役取得了攻坚与打援的双重胜利。整个战役歼日军山泽大佐以下日军官兵465人,其中生俘日军24人,歼伪军483人。车桥战役的胜利,使淮安、宝应以东纵横50余公里的地区全部解放,打乱了日伪军“扩展清乡”“强化屯垦”的计划,沟通了苏中、苏北根据地的联系。同时,为苏中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进入淮安、宝应以东地区,创建了一块稳定的战略基地。

◆1943年,新四军第1师领导人张震东(前排左起)、刘先胜、王集成、王必成、姬鹏飞,陶勇(后排左起)、刘培善、钟期光在华中党校。

1944年8月,刘先胜任新四军第1师参谋长。9月,刘先胜协助粟裕师长指挥了讨伐盘踞在苏北东台、泰县、兴化一带的与日伪勾结、企图投敌的国民党税警总队陈泰运部的战斗。战斗从1944年9月21日开始,经过40余天的围困和攻击,共歼陈泰运部和前来增援的日伪军2300余人,新四军重新控制了东台、泰县、兴化三角地区,建立了各级抗日民主政权。

1945年1月,中央军委电令成立苏浙军区,统一指挥江南、浙东新四军,粟裕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委,刘先胜任参谋长。刘先胜协助粟裕指挥苏浙军区部队在浙西天目山地区进行了三次自卫反顽战役,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彻底粉碎国民党聚歼新四军苏浙军区主力,驱逐新四军出江南的企图,为坚持孝丰、莫干山等敌后新区,打通与浙东联系扫清了障碍。

华中军区参谋长刘先胜主抓的情报工作对苏中七战七捷有着重要作用

1945年10月29日,华中军区成立,张鼎丞任司令员,邓子恢任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谭震林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刘先胜任参谋长,钟期光任政治部副主任。11月10日,又组成华中野战军,粟裕兼司令员,谭震林兼政委,刘先胜兼参谋长,钟期光兼政治部主任,下辖4个纵队共4万余人。作为参谋长,刘先胜十分注意加强司令部尤其是情报部门的建设。他常说:“情报不灵,仗是很难打的。”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成立之初,刘先胜认为,要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打好运动战,必须建设一支专业情报队伍。他从新四军军部调研室要来一批干部,加上原苏中军区司令部三台的全部人员、原苏浙军区司令部三台的部分人员,统一整编成华中军区司令部情报处,代号“四中队”。刘先胜无论走到哪里,都亲自向部队交代,要他们注意收集情报处所需要的装备和资料。

1946年6月,蒋介石悍然发动全面内战。毛泽东电令华中野战军西出津浦线作战。粟裕等根据苏中地区实际情况,向毛泽东建议在苏中先打一仗再西移。7月4日,毛泽东同意“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粟裕、刘先胜、钟期光等立即加紧进行战役的各项准备工作。战役准备紧张复杂,从侦察到通信,从指挥到协同,从保障到支前,从文电的起草到签发,刘先胜都要具体过问和落实。他对情报处处长朱诚基说:“同志们要紧急行动起来,准备打大仗。”刘先胜让朱诚基留下大部分人员在淮安严密监视当面国民党军,并抽调一批精干力量组成前梯队,跟随司令部行动,进行抵近侦察。

◆刘先胜(中)与中共苏南区委、苏南行政公署、苏南军区主要负责人管文蔚、吴嘉民、刘季平、陈丕显。

7月10日,朱诚基向刘先胜报告说,国民党军整编第49、第83、第25师和整编第99旅,将在三四天内分四路向如皋、海安大举进犯,其中整编83师19旅有两个团分别驻守泰兴、宣家堡。刘先胜一听,觉得这正是一个歼敌的良机,立即将情况向粟裕作了汇报。粟裕和刘先胜商量后决定出敌不意,争取主动,抢在国民党军进攻前夜,首战宣家堡、泰兴。7月13日晚,华中野战军在粟裕、刘先胜指挥下,向国民党守军发起强大攻击,经3天激战,歼整编第83师两个团另两个营共3000余人。

当宣(家堡)泰(兴)战斗还在进行的时候,刘先胜就让“四中队”24小时监视敌情动态。情报处侦察到国民党军正调集整编第49、第65师和第69师99旅及第83师余部,从三个方向夹击华中野战军的情报。粟裕、刘先胜果断决定采取远距离奔袭的战法,迅速由泰兴直插如皋南部,以四倍于敌的兵力将敌整编第49师歼灭于运动之中。刘先胜带领司令部机关于7月17日出发,翌日进驻如皋城郊。如(皋)南作战打得比较顺利,歼灭敌人1.5万余人。这时,敌整编第65师已从阻击部队侧翼迂回。粟裕、刘先胜考虑到已达成作战目的,部队连续作战,相当疲劳,决定主力转至海安东北地区休整待机。

◆1949年,刘先胜(左一)与陈丕显(左五)、管文蔚(左三)、马一行(左四)等在无锡。

敌认为华中野战军北撤,是因为伤亡过大,不能再战,遂以整编第49师余部由如皋向北,以第160、第187、第148旅自姜堰向东,企图两路夹击海安,与华中野战军决战。粟裕等决定主力继续休整,由7纵担负运动防御任务。7纵经四昼夜激战,杀伤敌近3000人。刘先胜密切注视敌动向,他从情报处得知,敌军占领海安后未能发现华中野战军主力已经转移,反而认为“共军伤亡过大,损失二三万人”,便放胆分兵向海安以东“清剿”。8月6日,刘先胜又得知敌军大部分兵力已成一字形摆开,其中右翼驻李堡的敌整编第49师第105旅孤立暴露,将情况向粟裕报告。粟裕高兴地说:“此乃一良机也,不可错过!”遂决定攻歼位于李堡的国民党军。按照粟裕的指示,刘先胜于9日下达作战命令。10日,敌新编第7旅正与驻李堡的第105旅调换防务,秩序混乱,粟裕、刘先胜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命令华中野战军第1师突然发起攻击,经20小时激战,歼国民党军8000余人。8月21日至31日,华中野战军又连续进行了丁(堰)林(梓)、邵伯、如(皋)黄(桥)等战斗。刘先胜带着司令部参谋人员拟制作战方案,部署调整部队,保证了指挥的畅通。苏中战役是全面内战爆发后华东战场上一次较大规模的初战,带有战略侦察性质。8月28日,中央军委向各战略区指挥员通报了这次作战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8月29日,解放军总部发言人称赞苏中战役是“七战七捷”。刘先胜鼓励情报处说:“粟司令员对你们的工作是很满意的。七战你们都有贡献,是无名英雄。”

苏中战役结束后,华中野战军主力北上。1946年12月至1947年1月,刘先胜参与指挥了宿北、鲁南战役。1947年1月,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并组成华东野战军,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委,陈士榘为参谋长,唐亮为政治部主任,刘先胜、张元寿为副参谋长,钟期光为政治部副主任。1947年2月下旬,刘先胜协助陈毅、粟裕、陈士榘指挥了莱芜战役,连同南线及胶济铁路沿线作战,共歼敌7万余人,控制了胶济路西段及其南北地区,打破了敌人的全面进攻。3月下旬至7月下旬,刘先胜参与指挥泰(安)蒙(阴)、孟良崮、南麻、临朐等战役,基本打破了敌军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948年5月濮阳整训结束后,刘先胜调任苏北军区副司令员。

◆刘先胜(左)和刘飞在南京长江大桥合影。

1949年11月,刘先胜任苏南军区司令员。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台湾国民党当局叫嚣要“反攻大陆”,苏南地区匪特在苏浙皖交界地区蠢蠢欲动。为加强对边远交界地区剿匪斗争的领导,刘先胜、陈丕显组织成立了苏浙皖边区剿匪指挥部,统一指挥苏浙皖边区的剿匪力量。到年底,苏南军区共歼灭匪徒约3800人,缴获各种枪1100余支,使一度紧张的社会局面得到了稳定。1952年12月1日,苏南军区与苏北军区合并为江苏军区,刘先胜任司令员。1955年9月,刘先胜被授予中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8年11月,刘先胜调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1969年8月,由于长期患病,难以坚持工作,刘先胜提出主动退居二线的申请,得到南京军区和中央军委的批准。1977年10月12日,刘先胜在南京病逝,享年76岁。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党史博采微信公众号:dangshiboc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