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不到的中日第一次戰爭

提起日本,所有中國人都咬牙切齒,因為在70餘年之前它曾經給中國人民帶來災難,使5000萬中國軍民失去生命,更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南京大屠殺,以各種方法屠殺南京居民,因為這場戰爭中國也重新開始審視自己,中國已經不是曾經的天朝上國,與彈丸小國日本相比中國的力量已經非常羸弱,但是如果提起中日第一次戰爭的結果,很多人都會覺得是意料之中。

唐軍進攻路線圖

白江口海戰 ,發生在公元663年八月,是中國封建王朝唐朝與倭國(即日本)的第一次交鋒。中國與日本發生戰爭,永遠繞不開的就是朝鮮,歷次戰爭都是如此,白江口海戰也不例外,朝鮮半島在唐朝初年存有高句麗、百濟與新羅三個"國家"。其中,高句麗名聲最大,軍力最強,對中央王朝一直是時降時叛,時慕時倨。隋煬帝亡國,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徵高句麗,致使國內民生凋敝,國力大耗。唐高祖李淵稱帝后,對高句麗"遺使稱臣並不感興趣,對臣下說:"高句麗雖臣於隋,而終拒煬帝,何臣之為。朕務安人,何必受其臣。" 裴矩、溫彥博諫勸:"遼東本箕子封國,魏晉時故封內,不可不臣。中國與夷狄,猶太陽於列星,不可以降。"當時的高句麗國王,是隋煬帝時一直和帝國叫板的國王高元異母弟高建武。高建武也想察看新帝國虛實,遣使臣獻上封域圖,表示臣服。唐高祖命人去遼東舊戰場,收埋戰沒隋朝將士屍骨,平毀高句麗人誇功耀武的京觀。高建武害怕,下令國人"建長城千里,東北首扶余,西南屬之海" 。後來,高句麗內部政變,東部大人蓋蘇文殺大臣一百多人,併入宮把高句麗王高建武也宰掉,"殘其屍投諸溝", 立高建武的侄子高藏為傀儡王,自為莫離支(主兵元師)。這位高句麗種群,"貌魁秀,美鬚髯,冠服皆飾以金,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視。高句麗內變,臣下勸太宗討伐其弒主之罪,太宗挺厚道,下詔拜高藏為遼東郡王。

唐太宗

不久,高句麗、百濟二國聯合,大舉進攻新羅,新羅向唐朝乞援。眾臣商議,最後李績力勸徵遼。此次征伐高句麗,唐太宗總共攻克高句麗的玄菟、橫山、蓋牟(今遼寧蓋平)、磨米、白崖(今遼陽東)、遼東(今遼寧遼陽)、卑沙(今遼寧復縣)、麥谷、銀山、後黃十座城,遷徙遼、蓋、巖三州戶口加入唐朝戶籍共七萬人。新城、建安、駐驊三次較大的戰役,殺死高句麗兵四萬多人,唐朝將士死近二千人,戰馬損失十分七八。但之後圍攻安市(今遼寧蓋平東北)不下,寒冷的冬季到來,而唐軍將士大都來自關中無法適應遼東寒冷的冬季,而唐軍的後勤運輸也因遼東寒冷的冬季受到嚴重影響,最終唐太宗被迫班師。公元655年 新羅再次像大唐求援,此時大唐皇帝為高宗李治,高宗下旨勸和,但高句麗百濟不聽,於是高宗派左衛大將軍蘇定方等人率軍攻討,唐軍並未直接救援新羅,而是集中力量進攻高句麗的幫兇百濟。唐軍從城山(今山東榮城)渡海,在熊津口大破百濟軍,又克真都城,擊滅百濟軍主力,很快,唐軍又逮捕了百濟王扶余義慈父子以及百濟豪酋五十八人,全部押送長安。"平其國王部、三十七郡、三百城,戶七十六萬。

薛仁貴

滅百濟後唐朝大軍回國,留下郎將劉仁願率軍駐守百濟城,百濟王的堂弟本來已經投降唐軍,但看到唐軍主力回國,萌生賊心,和一個叫道琛的和尚聯手,聚集流民反抗唐軍,很快得到百濟其他地區的響應,反而把劉仁願包圍在百濟城,高宗下旨任劉仁軌檢校帶方刺史率原左衛郎將王文度舊部與新羅軍合勢救援劉仁願,聯軍一路勢如破竹很快擊潰叛軍並無原先歸附的百濟王子扶余隆合軍直搗固周堅城,此時倭國天皇得到求援派出安曇比羅夫率倭人十萬戰船1000艘援助百濟,兩軍與白江口相遇,雙方開始在海上拉開陣勢,準備海戰,雙方合戰。唐軍四戰皆捷,水陸連勝。雖然唐軍軍船在數量上佔絕對劣勢,但隋唐時期中國的造船技術還是非常高超,船壁高而堅,設計精良,日本的兵船與之相較,自然簡陋寒酸。當時,倭奴還未從中國偷師學藝,技術方面落後得很,兵將甲冑質量又不好,唐軍箭雨之下,倭兵倭將往往被射得透心涼。最重要的一點,在於劉仁軌自然通曉"火燒赤壁"之事,倭奴當時還不像唐以後那樣精通中華典故、兵書,四百多艘破木船蛆一樣擠在一起,被唐軍連發火箭,順風投火,一時間"煙焰漲天,海水皆赤"。燒死嗆死外加棄船跳水淹死,一萬多倭奴軍全都沉到白江口水底。海上大敗,百濟、倭奴陸軍也抗不住唐、新聯軍的進攻,被殺得人仰馬翻。周留城內拒守的百濟王室扶余忠勝、扶余忠志兄弟知道大勢已去,率城內守軍、士女以及未被殺掉的倭奴兵將,"一時並降"。當時,倭人好像還沒養成臨敗自己用刀掏肚子的習慣,一系列小矬個子軍將,通通跪伏於泥淖之中,聽憑唐軍與新羅軍發落。八,九萬倭奴軍,死的死、傷的傷,降的降,跑的跑。隨後高句麗也被大將李績率軍一舉踏平,完成了隋煬帝,唐太宗的未竟之業

唐滅百濟高句麗後疆域

白江口之戰,日本慘敗。也終於知道與中國這個天國上朝之間的差距,此後日本一直數百年間不斷派使臣(遣唐使等)向唐朝學習,逐漸形成其一整套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日本數百年間幾乎就是唐朝的一個"具體而微"的翻版模型。直到1592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近一千年間,日本未敢再對中國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