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是枝裕和的新片《小偷家族》展示的道德困境?

碧崇輝


有人说是枝裕和会烹饪豆腐,也会熬制绝情夺命汤

温柔细腻是他家庭题材电影的代名词,却实际隐藏着一种无力感,既是来自客观镜头外而不打算介入角色的感官无力感,也是对生活现实压力的无力感,对充满遗憾的人与情的无力感。纵然看像一杯温暖淡茶,喝完后的余味却尽是唏嘘。这种唏嘘让他手中的故事变得复杂,变得不能仅凭传统道德伦理加以断定。比如,《如父如子》关于血缘与陪伴的两难选择、《比海更深》关于生活与纯爱的比重衡量、《步履不停》关于陪伴与前行的矛盾存在……

《小偷家族》提出了一个不作结论的问题:到底怎样才是家庭、到底怎样才算家人。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五口,因为出于自我催眠的善心收留了一个被虐待的小女孩。他们各自并共同隐藏着秘密,隔断于正常世界。偷窃、骗取福利金,甚至诱拐,成了这个“非正常”贫困家庭的复杂问题。

假如我们只用简单的道德观念去评论:贫困所以就有理去偷骗了吗?看过电影的都清楚明白,我们无法如此简单地作出结论。因为电影中现实世界那巨大的冰冷让他们之间的那种温暖衬托得无法抗拒。

父亲(中川雅也饰)面对警察的质问,回答说自己只有偷窃可以教儿子(城桧吏饰)。这位同样渴望能馈赠家人的父亲交出这样的回答,唏嘘感油然而生,谁有忍心去真的谴责他呢。

“我们什么都没有,只有爱”

儿子因为受小士多老爷子的宽恕与善举而开始怀疑偷窃的行为,在看到“父母”已经有够多的钱之后,在意识到小妹也真正开始沾染上偷窃恶习时,他选择了“背叛”,选择了“出卖”。摔伤了脚后的儿子躺在医院病床上,面对这种境况其他家人却选择出逃抛弃。

谁对谁错,都不由我们观众定断,因为戏中人已经作出自己的选择:得知家人原本打算抛弃自己的儿子还是说出了那句未曾开口的“爸爸”;得知儿子是故意出卖家人的父亲仍然不舍地追着远去的公交车;探监结束,母亲(安藤樱饰)走回监狱前仍旧把决绝的泪水换作为宽容的微笑留给儿子。

还有,松冈茉优饰演的亚纪被告知老奶奶(树木希林饰)的接纳是为了“报复”,好每个月去她家要钱后,那份失望最终依旧化作一份留恋和淡然。相信她总会知道老奶奶每个月拿回来的三万块一直藏着从没有用过。

这群毫无血缘关系而选择在一起的“家人”,面对偷骗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不以为耻,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可他们内心的那份善良、那份对“家人”的爱始终难以掩盖。

就像电影宣传语一样:“我们什么都没有,只有爱”。

何为家人?何为家庭?

是枝裕和甚至把那些发自角色内心的表白让身为观众的我们代替戏中角色听到了。

面对这个踩踏着道德边缘的家庭,是枝裕和没有作出何种定论,也没有明确定义电影的喜或悲,就像他其他的家庭题材电影一样。你没法在电影中找到解决办法,没法找到出口,你只能在思绪中徘徊,原本单纯的感受因而变得复杂。

故事最后,“小女儿”(佐佐木美结饰)还是被送回那个冷冰冰、虐待自己的家。家人们串连起来的羁绊最终抵不过血缘。按照合法的血缘关系,“小女儿”必须被送回亲生父母身边,不管她是否愿意。

“难道生了孩子的女人都可以成为母亲吗?”这是“母亲”被诱拐顶罪时,对法律规定的质问。

电影的结尾落在“小女儿”向远眺望,想与人说话,面前却只有灰冷的天空。无尽的唏嘘感直逼观众心头。《小偷家族》想通过一个“非正常家庭”,去引发我们对于“正常家庭”的思考:何为家人?何为家庭?

是枝裕和对这部电影的灵感是来自于一则“养老金欺诈”社会新闻:为了领取父母退休金而不发死亡通知,最后一家被捕。

倘若简单去看这则新闻,我们大多数的态度都会持以批判。

但在是枝裕和对事件改编成电影后,这一切都变得复杂,谁是谁非,我们都难以再简作论述了。


编剧演绎法


几天前,在游乐场,见到一大堆孩子在排队攀爬一个悬挂着的球状玩具。这其中,一个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明显受到比其他孩子多得多的注意,在别的孩子都是一个人或几个人一同玩闹时,他被妈妈、爸爸、爷爷、奶奶的四人组团团包围,每一个细微动作都即刻触发四人组全方位的指导和教育:

“身体往上弓!”

“双腿夹紧那个球!”

“看看旁边的小朋友怎么做的!”

“动动脑筋保持住身体平衡!”

看着这个小朋友一脸紧张、茫然地去游戏,在多方位指导下最终手忙脚乱到栽到地上,还得默默地承受四人组数落:“你怎么这么笨手笨脚的,小姑娘都比你做得好。”这让我对他产出深深的怜悯和同情——孩子对于我们而言到底是什么?

是供你摆弄的洋娃娃?

是父母的附属品?

是用来炫耀的资本?

而这种种对孩子的定义和思考,在是枝裕和的电影里我们都可以看到:


《如父如子》

被通知抱错孩子的两家人。野野宫良多(福山雅治饰)希望儿子成为像自己一样,性情果敢、意志坚定的商界精英,但有条不紊的家规下,妻儿却总以压抑过度的面貌示人;斋木家一间局促的小屋内生活,物质也不太有保障,但父子间亲密无间,打打闹闹,其乐融融。

通过两个截然不同家庭的对比,是枝裕和想通过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一个老生常谈但又好像不无道理的结论——富爸爸不如好爸爸。孩子们不需要和他们的父亲一样,也完全不需要再制造一个如父亲一般的家庭。


《无人知晓》

一则残酷的社会新闻,孩子们先是被藏匿继而被抛弃。但观众所见的却是孩子们自由自在的生活,出门逛一次便利店就可以快乐无比;就算山穷水尽饥饿难耐时也保有一份尊严;从头到尾都没有看到四个孩子哭泣过,甚至最小的孩子意外死去时,哥哥只是默默地给她买了最爱吃的巧克力,带她去机场看飞机。

通过这种与社会新闻调性截然不同的电影创作手法,是枝裕和想告诉我们,养而不教,这样的父母怎称得上父母?虽然影片极力表现孩子们无政府状态下的野蛮生长,并不一定如我们所想象的一般残酷。但整部影片看下来却逃不过越甜蜜越心碎的情感体验。


《海街日记》

又是一次孩子们在孤独环境下的被迫成长。四个女儿多多少少因为父亲的失职受到影响:

大女儿不得不成为家庭责任的承担者(担负着缺席父亲的职能);

二妹很难对什么是好男人产生认知(因为父亲的长期缺席);

三妹对男人充满好奇,对男友有些盲目崇拜(因为父亲的长期缺席);

小女儿的童年创伤记忆和难以融入的不安全感(也是因为周遭人们对父母亲的婚外情的责难)。

如果说之前的《无人知晓》还是对无良父母的控诉,《海街日记》则是孩子们与父亲达成和解,逐渐战胜孤独与怨念。但是尽管说是和解,倒不如说孩子们干脆抛弃、忘记掉自己的原生家庭,不再为父母的过错买单来得更为确切。


《小偷家族》

回到今天的主题电影《小偷家族》。这样一个完全抛弃血缘亲情,由6名陌生人组建的温馨家庭,反而让身在其中的两个孩子终于感受到了成人世界的善意。

也许正是因为血缘亲情的丧失,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被拉大,他们的关系才更加平等,彼此才更加尊重;也是由于血缘亲情的缺失,成年人对孩子的态度不再那样理所当然,颐指气使,他们像对待别人家的孩子那样对待自己家的孩子,像朋友那样的相处,使得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趋于正常。

在这个是枝裕和的世界里,无血缘捆绑的孩子们,比较之前几部存在亲情牵绊的孩子,生存境地少了几分窘迫,反倒成为了幸福自由的模范。


回到问题本身,如何评价是枝裕和的新片《小偷家族》展示的道德困境?

电影鲨认为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展示的是一个“原生家庭之罪”的道德困境,是对很多父母在不自觉中对孩子造成伤害的反思。

那么,如何做足够尊重孩子的好父母?如何让孩子的天性自由发挥?能做到以上两点的父母是否就能称得上是好父母了?该如何定义好的父母?

电影鯊觉得,这大概是需要父母、孩子双方乃至是多方共同努力达成。并且需花费的时间绝不是一瞬间,而是许多年,甚至是一生。正如片中,柴田信代(安藤樱 )饰演的“妈妈”一角在接受警察问询时说的那句:“难道只要把孩子生出来,就自动成为母亲了吗?”


现实太无趣

电影有意思


电影鲨


经常看日剧的都知道,日本媒体对于社会新闻的关注度和持久度都是相当的惊人。

多小的地方出了件案子,立马铺天盖地,媒体一窝蜂的涌上去,从新闻爆出来到人抓进去,一刻也不停歇。

虽然经常会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类似于《走进科学》的搞笑乌龙事件;不过也确实一点一滴地拼凑出不少骇人听闻,却又催人泪下的真实故事。

太多的文艺作品,如小说,电影,从这些报道中取材了。

比如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和这部,《小偷家族》。

是枝裕和是一位慈悲的导演。

在看《无人知晓》时,有一种明显的割裂感,某些段落暗黑无比,让人揪心;但是某些段落却又像滚过一遍糖衣,甜腻而又温馨。

当了解过这个故事的原型——“西巢鸭弃婴事件”之后,就会发现,现实比电影更悲惨。

更令人叹息的是,除了整个事件的脉络,电影中的几乎所有沉重的细节都取自现实,如长兄堕落,幼子被欺负(电影里只是被推了一下),幼妹身亡;而那些友爱,坚强,得到各种帮助的段落,大多是电影的造梦。

甚至到最后,定格在几个人欢笑向前的背影上,似乎在说虽然前路渺茫,但是大家一起有爱就好了。

但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就算能接受房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超市小哥善心接济的设定,对于这样几乎没什么生存能力的几个小孩,还是觉得没有希望。

除了金棕榈获奖,对于《小偷家族》,看之前并没有什么了解。

看之后的第一反应,这故事一定有原型。

没有了解到太具体的案子,但是养老金诈骗应该只是个引子,这个家族其他成员的属性:情杀之后的亡命鸳鸯,家暴家庭中的小女孩,弃婴,逃避原生家庭的年轻女孩……都是社会新闻报道的焦点。

以祥太被捕为起点,电影后半部分急转直下,像是打开了法制频道,看,五连击。

与14年前明暗交加,向阳而生的《无人知晓》不同,《小偷家族》似乎结构更加的简单粗暴,先细碎的把明面抛出,然后一瞬间全部撕碎。

然而撕碎之后,却也说不上是暗面,而是真实的矛盾。

罪人以爱为名的犯罪,爱是真实的,还是狡辩?

痛哭流涕的陈情是真情实感,还是夹杂着脱罪的期望?

虽然看起来冰冷,导演也似乎变得铁石心肠了一些,然而《小偷家族》还是有着太多的温情和不忍,比如“奶奶”的安然离去,“妈妈”的独自承担,这些都比现实要暖人心的多。

而《小偷家族》相比于《无人知晓》的进步之一,就是电影终于明确地承认,那些一直生活在暗处的孩子是没有未来的,而不是态度暧昧不愿面对,还给他们一个模模糊糊的期许。

所以,祥太需要走入社会,需要那个合法的身份以及,可能被称为“父母”的监护人。

虽然从《无人知晓》延续下来的,对于“父母”,“家庭”的资质和能力的质疑没有改变,但是简单的爱的羁绊,也终于不再是问题的答案。


王小民的吐槽


上海电影节期间《小偷家族》一片难求。直到电影节结束前一天,小编才获得了媒体观影并与是枝裕和见面的机会。对于《小偷家族》期待已久,对于是枝裕和的作品也有“心理准备”,他总是用“宛如行走的速度”猝不及防的在观众心上一点一点的戳。这次的忧伤也来得猝不及防,一家没有血缘关系的家人,表面是建筑工人,其实以“小偷小摸”维生的爸爸,洗衣厂女工妈妈,领着养老金成为全家人经济支柱的奶奶,在风俗店工作的妹妹,不是亲生的儿子,以及从别人家里捡来的女孩。一家人穷且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一家人听烟花大会的时候,一家人在海边玩耍的时候,我们这些观众甚至觉得孩子们这样生活下去也好,因为他们的内心很快乐。然而,事情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男孩是他们行窃时在车里捡到的,女孩的父母虽然虐待她,但开始报警找她,奶奶死去了,他们只敢把她埋在自家地下,而一直跟奶奶相依为命的妹妹,后来才发现,自己的父母并不知道她跟奶奶在一起生活,让这一切“暴露”的,是男孩的一次“故意”行动败露。是枝裕和一次又一次平静的告诉我们这就是生活真是的样子,每一张笑脸的背后可能都有背不起的秘密。但是这就是你实实在在面对的生活,即使你现在坐在电影院里,为别人的故事流着泪,走出去面对的也照样是同样的世界。但是他也告诉我们不要怕,即使是困境也没什么,生活也就是眼前的一步走错路也有其他弥补的机会。(D0606)


影视观察家


其实《小偷家族》里面的情境还是比较符合日本当下底层民众的生活现状的,或者说在很多飞速发展的国家中,这样所谓的道德困境多多少少都是存在的。

影片讲述的是看似和睦的一家人其实是一帮互相抛弃的人组成的临时家庭的故事。这个临时家庭里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和想要维护的自身利益。

夫妇两收养被抛弃的小女孩是因为自己没有子女,赡养奶奶是因为想得到她的退休金,姐姐对新家庭的眷念是源于对亲生父母的怨恨,而奶奶愿意收留所有人是不想一个人孤独终老,无人照拂。

站在每个人的出发点上,每个人都是不道德的。大家好像都把人与人之间的种种感情看得太纯洁了,如果其中掺杂了一丝私欲就是不道德的。

可是什么是完全正确的呢?父母没办法抚养孩子只能小偷小摸的来补贴生计,而且还把这种习惯交给了儿子,这是不被接受的,在奶奶死后他们平静的将她安葬并取出了她的遗产,这也是恶。

可是当他遇到被双亲虐待没地方去的小女孩时,他也还是决定把她抱回了家,给了她爱与温暖。那又如何解释这种善。

人性其实是很复杂的,而且人性也有很多面。善与恶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导演想让我们在这里面窥探到整个社会的现状。

社会在不断发展发展,贫富差距也越来越明显,在生活面前,所谓的道德其实并没有什么界限,每个人都不能保证在自己想要饿死之际不会伸出手去拿不属于自己的食物。

明知如此,身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困境,我们又该如何去解决这种困境,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先活下来再来考虑活的精不精彩。

没有生存,哪来的诗和远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