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时都是通过什么形式学习的?

知识共想


我是报名参加了土豆老师的写作课,学习写作,说到写作,还是要先说一下阅读。

在写作课上,土豆老师要求我们要学习写作,先要学会阅读,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引用老师人生补习班公众号的一段话:

我建议大家在阅读前先学习阅读方法的原因很简单,磨刀不误砍柴工,你每个月读1本书,吸收20%,一年下来这个量就可观了,时间久了,这个差距越大越大,很多事情,你做了没什么成本,你不做,拉长时间周期,以后补上来,成本就高了。

世界儿童文学最高奖的获得者曹文轩也送给青少年一句话:“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就是弓和箭的关系,”然后还要强调:你们把这句话记下来,用一辈子记下来,用一辈子记住,写作是支箭,阅读是把弓。

所以我现在的学习方式除了在饭团跟土豆老师学习外(老师的写作课现在不招人了,不要又说我在打广告),还阅读一些关于阅读方法的书,在这里,也把这些书推荐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沟通圣经》

《沟通圣经·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技巧》的作者是尼基·斯坦顿,尼基·斯坦顿提岀不同的内容应采取不同的速度阅读,结合SQR3阅读法来提高阅读速度和增进阅读效率,还介绍了用“手指法”来练习阅读速度。



2.《实用性阅读指南》

《实用性阅读指南》的作者是大岩俊之,大岩俊之分享了通过思维导图理出书本脉络以及怎样牢记书中的内容,并介绍了把书中的知识付诸实际行动的方法。

3.《高效能阅读》

《高效能阅读》的作者是原尻淳一,原尻淳一提出把读书分为初级篇、中级篇、高级篇共89个阅读技巧,能让你从不想读书到爱上读书,以及适合专业型的“垂直阅读”和“使知识立体化”的水平型阅读。


留守宝妈


提到学习,我首先想到的是凿壁借光、头悬梁锥刺股、毛主席闹市读书之类的中国经典事例。老祖宗告诉我们:学习要不分时间、不问地点、要克服一切困难、要全身心投入。可实际上,愿意听祖先教诲的人很多,能按要求来的人很少。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是普通人,普通人有三情六欲,有打扰就会分神。普通人学习起来要环境、时间、地点,甚至还有心情。


我便是人群中极普通的一个人,靠着茫然和不知所云,在人海中踟蹰挪行了几十年,谈论起学习实在是有点脸红。今日就借悟空小秘书的邀请厚着脸皮来答一答,一是与答友们交流,另外也算是个人的小结记录。

我平时学习的范围主要分专业和业余爱好两大块。

专业学习

我的专业是药学,工作的环境是医院、制造企业、医药公司。药学并不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学科,无论是和考试还是工作应用都是数十年前的老教材。对于专业的学习,我依靠的是教材、国家权威专业书籍、国家政策、工作积累和同行的著作交流等。

这里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工作积累和与同行经验交流。

很多时候枯燥的专业知识看上一百遍也没什么印象,但若有一个此类病例的病人,为他服务过一回,那么和这个疾病相关的知识绝对是记忆深刻,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便可以很快做出反应。以前,工作的医院有位很严谨的医生,每次一得空便到药房来看药,还会问很多专业问题,为了不让这位医生说我不学无术,每次都是在他来之前做足准备,他走后再查缺补漏,下次碰到他时再补充。当时其他同事都怕他,但由于我总是硬着头皮上,自我感觉那段时间业务水平精进了不少。

用两句话来总结,分别是:实践出真知;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业余学习

我业余时间喜欢看书写作,梦想是有一天成为自由撰稿人。所以,一直再朝这个方向努力。

当前市面上的写作网络课程和写作书籍,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几乎泛滥了。我也报过两个,在一众文友的推荐下看过数本写作教程,但感觉效果一般。

对于这方面的学习我一般是看经典书籍。有一位知名作者寄语青年写作者:多看经典、反复地看经典,因为在写作中遇到的一切技术问题都可以在经典中找到答案。至于练笔,就是写呗,坚持下去,笔下生花那是早晚的事。


最后,我来总结一下个人的学习方法:读专业/经典书籍、坚持实践和练习。

至于说采用的方式,我建议是读纸质书籍。因为一来可以排除手机电脑的干扰,全身心投入学习;二呢,纸质书方便做笔记,可以在书上写写画画,有利于记忆和灵感的保存;三呢,纸质书也更护眼,不管做什么,先让自己保持健康才是走得长远的第一要诀。


李端流云


学习是通过阅读、听讲、观察、研究、实践等途径而获得知识、技能或认知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传统的纸媒,还繁衍出电子书、音频和视频等学习资料。至于用哪一种的学习资料好,因人而异,各有千秋,不能以偏概全,所以我在这不做过多的评论。

我个人还是比较偏向纸媒的,作为使用最久,覆盖面最广的纸媒,相信大家都亲密接触过。纸媒传统意义上是报纸、杂志、图书等以纸张为载体的媒体,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国家栋梁,也给后人留下了精神财富,所以用纸媒来学习是再好不过了。

由于受到网络传播速度快等新媒体的冲击以及其它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以纸张为载体的纸媒发展举步维艰。绝大部分纸媒进入前所未有的“尴尬期”,纸媒与读者的“亲密”关系,被移动数字媒体打破,呈现出严重的弊端,具体展现出如下几点:

一、传播速度受限。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闻网站、微博、微信、微视等改变了以往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方式。同时纸媒传播速度缓慢和内容单一的劣势,在新媒体面前暴露无遗。任何一个事件的发生、发展都有其时间推移的过程,从纸媒的传播速度来说,都是获得一个新闻线索后,记者采访、调查、得知前因后果后写稿见报,而这个采访、调查过程可能短则一天,多则需要两三天甚至更多。

二、读者锐减。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高科技的电子产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电子设备方便快捷的优势,使得大部分纸媒读者将目光转移到电子设备。如今,到处都可以看见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浏览新闻、阅读电子书的人们,而鲜见以往看报纸、杂志的读者。

三、与新媒体融合受阻。纵观当下许多纸媒运作的新媒体,包括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朋友圈等,我们不难发现每天发布、推送的内容均为当天其报纸上的新闻内容,此时新媒体不折不扣地沦为了报纸的搬运工,既失去了时效性,又失去了新鲜性,博不到眼球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纸媒向新媒体进军寻求融合的道路亦步亦趋、越走越窄,从而丧失了纸媒与新媒体的双双优势。

纸媒在如今科技飞速的情况下,着实不易,也看出了就算新媒体在强大,也是无法替代传统的纸媒的。所以请珍惜和爱护我们的纸媒,这不简简单单是用来学习,更是一种情怀。


菜包就是包菜


平时读书,看报,阅读,记笔记,写心得体会,采访第一首资料,以及写作整理等,自然形成习惯的方式,但共同目标一个,达到各需所学的知识。

学习形式五花八门,科目及学的不同,自己在安排自己,结合实际情况,恰当运用掌握处理。

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读书学习的学生,通过学校,在老师辅导下,讲解题目,重点分析,进行示范题操作指点,并且浅进深入。这些平时就规定作业,还得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这就是一个规定式形式获取学习。我们这些己步入半百以上,花甲,古稀之年的人,是通过自己喜欢什么学什么,难道他人喜欢拍视频,你去叫他打篮球。不可能的事,这种选择在自己的眼,耳,鼻,身五官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目视喜欢就学什么;感知认识多了,积累也越多,人的本能会产生溢出。要说平时都是通过什么形式学习。分人而异,不得规定公式,只是自己在找到自己的座位就坐而已,只要对自己学习有益,就取决这一点,逐步摸索。其它的不说,就拿自己来说:也是一种体会,也是一种思维。看到一本好书和好文,就必须去弄来弄懂,有句这样话;好话要钱买。五个字五层意思,若是好想方设法熬夜抄不来,受益匪浅。在这不知不觉中给自己提升,当然,自己不觉得。学习,不是要将每篇每字都背出来,主要是弄懂学习的目的,原理,结构,层次。记得上次买《人生》,《平凡的世界》两本书,平凡的世界只看十几页,因为,吸取精神营养不可一时追求,要结合自己。生活要调整搭配才有兹有味,假若每节都上数学课,长时间会厌烦,要调开学习内容,只要是你喜欢。偶尔看一下历史,或者成语、文言文,那些不起眼的基础知识,就像吸到新鲜空气一样。看书学习,各有所好。有时候丢下手中的书,去看一下语文病句丛书,那里几乎是讲语言教育,对词语运用,解释,搭配,连接,认识觉得很有实效。这些信息指挥,在于自己积累。这种学习形式是在学习中摸索,不是固定式。像我们来学习,主要掌握自己工作时间,完成该做的工作之后,属于休息范围来学习,是些零星时间,没有整块。既不影响家庭,对自己学习肯定有提高。很多时候,我都会去打草稿,因时间不够,等你初稿定成,检查一遍错字标点符号,己是夜深,弄不好影响第二天上班时间。如果时间允许,那必定精益求精。学习要结合具体实际情况。

现在学习的渠道多,纸质书,电子书,听书应有尽有。

因人而异,学习是自己的。很少去看电子书,听书,下载一些免费书看。喜欢看纸质书,因看书手机的荧光对眼睛辅射太大,造成视力下降,看纸质书好,加上年龄关系,没有后生仔反应灵敏,学多少,没规定,只不过是解决自己门前的拦路虎。

形成学习主要关键在平时,平时不烧香,临时菩萨不保佑。作为自己,除特殊一般来讲,每天都在学习,很多资料来不及整理,床上,(空床)桌上,凳子上都是书,写的与抄的不低于10公斤纸。虽然没成绩,但用心了,解决很多困难,不管我是白天或黑夜,早上与中午学来的东西用于生活。获得的智慧只有自己知道,受益也是自己。

长长短短写了一些,不知合不和有心读书君的口味,虽是心得体会,望仁兄弟赐教。


欧绍永


由于天地赋于了人们的向上精神和生存本领,促使了人们对事物的求知欲。然而由于求知欲由人们的个性决定着爱好不同,所以人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理念存在在各异。学习就显得百花齐放!

我觉得人们从生下来开始,每个人的智慧窗口,就象一座高楼大厦的所有窗户。首先打开的是共性窗口,从而就能进入`空气和阳光'。伴随者人们智慧的逐步提高,人们的个性天赋也突出起来!

人们在所处的环境中,寻求着各自的自我学习途径,去丰富着自我的知识才能,去发挥着自我的最佳才干。但由于自己的智慧窗口,不会也不可能在同一个时期打开!所以说一个人的学习时间,基本上是一辈子的事情!

人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丰富自我。所以学习也应该`有的放矢'选择。能适应自我发展需要的学习,不管是什么形势不重要,重要的是适合自我的知识!盲目地学习不可取。少走弯路为上。

谢大家观看,多提宝贵意见!


古城渔樵


那就要做到这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应当有一个学习的心,为啥这么说呢?就是处处留心多看多学。每一处事物都有我们要学的东西! 第二就是我们能够意识到自我的空乏,需要通过学习来补充内涵量,就是自我的知识储备量不够了需要补充, 第三就是有闲暇时间,通过学习了解一下你所不曾到过的灵域,这算是兴趣!



这类学习就不存在什么目的了,就是一个喜好! 说完为啥要学习,我们来说说怎么学习,通过什么学习! 学习讲究循序渐进的方式,一口难以吃成胖子,当然了根据每个人理解能力不一样快慢也不同,

第一种就是有人愿意教授你一些知识,这里面有好多经验,智慧,所以这类是很可贵的,第二种通过书籍,刊物!有目的的阅读,需要口才的就看口才的书,需要文学的就看文学的!需要管理的就看管理的!需要什么看什么,第三就是通过电子媒体这是一个复杂并且丰富的社会资源,里面包罗万象,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网络时代就是要根据网络来学习!效率更高,学习的方式方法很多种类!能从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才是硬道理!学到老活到老么!哈哈



相魄


学习的方式有千百种,不局限于形式。只要能让自己得到成长,不管是一句话,一本书,或者一幅图,一个想法,等等,都是学习,学习不拘泥于任何形式。就像水一样,没有固定的形状,如果真要说它的形状,可以是数以亿计吧。它有固液气三种形态,变幻多端,就像学习一样。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许多的关于学习的名句啊。

而且,古人还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日能够自我反省也是一种形式的学习。所以学习就像小说里的练武。完全不拘泥于招式动作,随手而来就是极其高明的武功。比如看金庸小说中的独孤求败,当他到了四十岁后,就草木竹石皆可为剑,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 具体描写:剑冢中,埋的是独孤求败一生几个阶段中用过的几柄剑。第一柄是一柄青光闪闪的无名利剑。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第二柄是「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第三柄是「玄铁重剑」,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之前恃之横行天下。第四柄是柄已腐朽的木剑,原因是独孤求败「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

所以,学习不用拘泥于形式,适合自己就好。只要能够学到东西,让自己成长。任何形式都是可以的。毕竟,活到老学到老嘛!


我是一颗螺丝丁


”活到老,学到老...”这虽然是中国的一句普通谚语,我想大家是深有感触的。幼年时候就知道这句话,可未曾引起足够重视,直到中年才有所醒悟了。所以迷途知返,一定要把生活中的新东西新事物认真学习,具体安排到一定时间,把常用的东西要学会,搞清楚。

除此以外,要经常把自己书柜里的书籍稍稍过目,温故而知新。况且自己的书籍都是自己爱好的东西,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以使头脑心灵不致空洞。对人对己都有好处,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在平时学习时,看到一些重要语句或经典词句要做一些笔记。

学习重要典籍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人们常说:看三国会教人诡计,看水浒会教人造反。我们看《三国演义》要学会智慧,看《水浒》要学会见义勇为,和坏人作斗争。

学习时,要把自己所爱好书籍的小章节或重要提纲标记清楚。如命理书籍的相心賦,玄机赋,幽微賦,要憎赋,万金賦,金生赋...二十八宿的顺序排列,十二星座的白羊,金牛的顺序及交接日期排列,易筋经的韦陀献杵,横担降魔杵......

我们上述都是一些简单易学的东西,可以先记提纲而后一步步学习。

而又不是章程不可变的,比如说面相学,了解十二宫后,每到一个地方和每一个人接触,便悠然自得看到对方的面部的大体特征。

那么学习一些较难的东西的方法则又不能如上所述了,如太极拳,(中医)除了练习基本功以外,必须一步。一步的反复练习,日日练日日功,一日不练数日空。

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在某方面获得技能,为社会做贡献,同时也为自身创造了优越条件。

人到老年学习也不要停止,学习已成为一种意境,耐人寻味,自乐其中。

平时最好也要有安排,去学习一些新鲜事物,如上网......


邵伟华教授


我比较相信的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前两年喜欢看纸质书,这两年电子书+纸质书,两者结合吧。一般遇到感兴趣的内容,看过电子书后,会再买纸质书。

年纪不小了,也不需要什么目的去读书了,看看自己喜欢的书,就很不错。

二十多年前,我也比较悲观,总觉得这个世界奇奇怪怪的,不过,读了几年书,单车骑行了几万公里,慢慢的就不这么想了,变得更乐观一些。

中国那么大,人口那么多,总会有那些一些人,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读书。哪怕是大多数人都没有这种爱好,起码希望还是有的。这可能就是传统的惯性吧?

读书不见得有用,但首先应该预防书籍的“毒害性”,说实话,现在有“毒”的文章和书籍非常多,通过学习、读书,能做到正确的理解与选择,就很不错了。

中国人也许并非不理性,也并非没有读“闲书”的欲望,我个人猜测,中国人活得太累,已经快丧失了对生活的鉴赏力,快要沦为生活的奴隶了(而不是生活的主人)!

原因很多,当然也应该非常多!个人认为,我们缺乏一种共同的文化意识,直接导致我们对于生活的认知出发严重的偏差!

我大约记得,西哲体系对人的欲望的定义:超过人自身生理需求的一切想法(大意是)。另外一个说法就是:一个人的欲望越强,精神痛苦就会越多。

简单的说就是,我们对于这个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越来越难以想象和理解,只剩下痛苦与我们相伴……

“不为无聊之事,难遣有生之涯”,也许我们太注重生活的“意义”,反而仅仅得到苦闷。

这些,不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确实难以理解。


全利88


学习这个东西不能定论以什么形式,可以通过纸质书籍来学,也可以通过电子网络来学,也可跟身边的人来学,一事一物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只要我们有一颗善于思考、善于学习的心,也可能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却教会我们一些做人的道理;也许一件小事,有可能从中悟出大道理来。

当然了我们一般以职业为重心来学习,业余时间学习一些自己较感兴趣的。比如我个人喜欢清宫史和情感方面的,十几年前用纸质书籍来阅读,现在改为电子阅读,感觉比较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