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汉族人,祖先都来自哪些古代民族呢?

网络文学作者东旭鹰


今天的汉族人,祖先都来自哪些民族?这个问题现在很多朋友有两个极端的认识,一是认为汉族血统非常杂,甚至可以说没有共同的血缘,只是一个文化民族,二是认为汉族根本没有外族血统,特别是某些地区的汉族完全没有外族血统。但其实根据最近这些年的一系列基因研究结果,这两种观点都很偏颇,今天的汉族是以古代汉族为主体,同时融合了大量其它民族血统的血缘加文化民族。

汉族的共同血缘

根据近年来世界各国学者对全球不同民族进行的基因研究,对于汉族几乎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即汉族血统虽然存在地区差异,但整体上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却都很小,在很多方面都和一些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小民族的内部差异差不多。

多项基因研究得出的不同地区汉族血统以及与其它邻近民族的比较

在整体上,全国各地的汉族的基本基因都是被视为东亚基因的O3(现在有些研究也将其归类为O2),O3(O2)在北方汉族和南方汉族中所占比例都达到了70%以上。而其中在史前中原地区就已经出现,最有代表性的O2-M122单倍群在50%以上的汉族男性中都可以看到。这个核心单倍群再加上其它一些在汉族中常见的单倍群,基本上各地的汉族人的“汉族”血统都可以达到70以上。当然在这方面也存在地区差异,但是不同地区之间的汉族人的差异主要是体现在其融合的其它血统,而在汉族主干基因方面的差别却相对比较小。

另一项划分比较详细的汉族与周边民族基因研究

另外关于汉族的基因研究还发现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汉族人的父系基因基本都高度一致,但母系基因则相对比较多样。而且北方汉族对南方汉族在父系基因方面贡献很大,这显示出历史上北方汉族南迁的主要群体是男性,他们在南方与大量当地女性结合,成为了今天南方汉族的主要来源。

汉族与其它民族的融合

但尽管汉族的主干基因基本都占有绝对优势,但现代汉人毕竟平均都还有20%多的非汉族主干基因,而考虑到汉族巨大的人口规模,所以说汉族血统很纯没错,但却绝对不能等同于汉族根本没有历史上其它民族的血统。基因研究结果表明,汉族历史上也确实经历过大量的民族融合。

比如在上面这个研究结果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南北方汉族的东亚基因都占到了70%以上,但北方汉族还有11%左右的新几内亚基因,另外东北亚-澳、美洲、阿尔泰和阿拉伯的突厥的基因相加也占到了16%左右。而南方汉族中新几内亚基因则占到12%,东北亚-澳基因则占到了9.5%,其它主要基因则还有西藏基因、极北基因、阿尔泰基因和斯里兰卡基因,加起来也有7%左右。

这其中在南北方汉族中都比较普遍的新几内亚基因主要分布在西亚和欧洲,是白种人中常见的基因。所以这说明现代汉族人身上大多携带有十分之一左右的白种人基因,而且北方汉族还有少量突厥基因,这恐怕主要来自历史上的中亚地区,因为中亚民族大多数都是白黄混血。

而东北亚-澳基因、阿尔泰基因、极北基因和美洲基因则恐怕主要来自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的百越,因为这些民族中多数都和上述地区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汉族中携带有一定比例这些地区的基因恐怕跟历史上和从匈奴到百越再到蒙古等南北方不同民族的融合有很大关系。而且这里要说明一点,东北亚-澳基因在一些东北亚民族和大洋洲民族中都很常见,虽然乍一听上去这些民族地理位置遥远,但基因研究表明其中一些民族是有亲缘关系的。另外这些基因的命名只是参考,只是说明这种基因在命名地当地人里比例比较高,而不是说只限于当地人有,所以北亚很多民族其实都有所谓的美洲基因,这只是反映出他们和美洲一些民族血缘有类似的地方,并不代表他们是从美洲来的。

世界各民族基因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北方汉族和南方汉族非常接近,和其它民族都有显著差别

而除此之外,北方汉族中还有少量阿拉伯基因,南方汉族则有少量西藏基因和斯里兰卡基因,这也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历史上通过丝绸之路和西亚地区的交往,南方地区和青藏高原的来往以及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南亚地区的人员交流。

同时有很多研究还发现,在不同地区的汉族人血统,都和当地的少数民族有一些接近的地方。而几乎所有的少数民族,也基本都带有一些与汉族类似的血统,这也反映出历史上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民族都发生过相互通婚的情况。

所以整体来说,汉族是一个以古汉族主干基因为主体,同时融合了大量周边民族以及历史上来华的其它民族血统的血缘加文化民族。它既是从远古到现代一脉相承的血统民族,也是融入了巨量北亚、中亚、南亚甚至是西亚民族血统的文化民族。


桃花石杂谈


华夏大地主要是两大族群冲突融合的历史。当然,夹杂了融合南方百越的过程。但是百越的融合相对比较平和,而且早在春秋战国到秦汉就已经完成,所以主要的冲突融合就是北方两大族群之间较量融合的历史。

来自中原的农耕民族和来自草原和森林的渔猎游牧民族为了资源财富和生存空间,较量了数千年,也就在杀戮和血腥中,夹杂着文化和温情的碰撞,融合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民族。

过程有点枯燥,甚至刨除下面的细节,你会觉得有点无聊。

中原的农耕民族逐渐累计财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繁华竞逐,浮生若梦;而漠北和苦寒之地的那些游牧或者渔猎民族,或迫于生存危机,比如赫赫有名的冒顿单于第一次入侵中原,就是漠北大雪,冻死牛羊无数,而入侵中原;或觊觎中原的繁华,试图入主中原。后者这样的例子,不要太多。

民族融合就在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循环往复中,慢慢的发生了。

比如最早,华夏第一女将妇好的经典一战就是击败鬼方,这是有史记载的第一次草原民族的入侵,这是三千多年前的事情。随后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与戎狄的冲突。实际上很有意思的是,中华统一帝国的始建者秦始皇和他的秦帝国,其实就脱胎于西戎,还有战国时期的中山国,就是一个戎狄国家。现在的很多姓易的,其实就是中山国这些戎狄的子孙。为毛?因为中山国都城坐落于易水河畔,亡国以后就以易为姓。

然后就是著名的华夏、汉朝与匈奴的冲突。比如战国名将李牧一战灭荤粥十万,这就是与匈奴早期的冲突。随后两汉数百年与匈奴大战,然后匈奴不断战败,分裂,内迁,典型的如南匈奴部落内附,呼韩邪单于联姻王昭君,这样的过程持续了一直到了三国西晋,直到晋八王之乱,匈奴又一次回光返照,随后消失融合进了华夏,融入了汉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这次的回光返照就是五胡乱华最早的匈奴五部首领刘渊。刘渊本是曹操安置于内地的匈奴五部的单于,本无野心。但晋八王之乱杀得是血流成河,记不太清了,可能是东海王司马越看中了匈奴诸部的实力,昭令当时在其部下的刘渊召集匈奴诸部相助。不过刘渊还没来得及为司马越效忠,此人就已经败亡,刘渊也就乘势而起,以汉外甥自居(也没错,大多是汉和亲公主的后代),建立了“赵汉”。

哦,对了,历史记载:

刘渊自幼爱好学习,拜上党人崔游为师,学习《毛诗》、《京氏易》和《马氏尚书》,他尤其喜爱《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

诸位要是说刘渊是外族的话,侬能有刘渊这深厚的儒家经典学识修养么?

但这个魔盒一旦打开,就再也盖不上了。随后氐、羌、碣、鲜卑诸部都加入了逐鹿的战场,诸如苻坚的前秦,氐族;姚苌的后秦,羌族;石勒的后赵,羯族;还有就是姑苏慕容氏念念不忘的前燕后燕南燕西燕一堆燕国。

这些国家都去哪了呢?都归入了北魏。北魏是鲜卑拓拔氏,后世目为华夏瑰宝的“魏碑”为北魏的,花木兰是北魏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是北魏的。你不承认他们吗?

事实上,刘渊的赵汉灭国以后,匈奴就作为汉民族的渊源之一,彻底融入了汉族;拓跋鲜卑的北魏而西魏东魏北周北齐,除了高欢高氏的北齐是鲜卑化的汉人以外,都是鲜卑族。而鲜卑族在南北朝以后,也彻底融入汉族。

事实上,农耕民族和渔猎游牧民族在中原反复争夺,通常的流程都是:中原富庶——游牧民族入侵——文化融合——游牧渔猎民族融入汉族——中原反击,将部分游牧民族赶回大漠草原,但大量的都融入汉族成了这个民族的一部分。

而在这个过程的反复中,融入了的牧民渔民成了新的汉人,与原有汉人一起,面对新的入侵者,或者反击,或者南渡。南渡的,扩展了华夏的生存空间,改变了原有的地缘结构。比如历史上几次有名的南渡,比如八王之乱随后的永嘉南渡,中原士族和汉家衣冠大量进入江南,开发江南,江浙一时文风大盛,财富聚集,使得原来落后的蛮荒之地吴越成了中华最富庶的地方,一直到今天都是如此。


随后就是安史之乱的大规模南迁,再随后就是至今影响深远的靖康之耻和宋室南迁,这次衣冠南渡影响深远,彻底奠定了江南的地位,使得原来可以分庭抗礼的南北,发生了偏移。南方彻底超过了北方,并再没

变过。

事实上,大家看到这里,都能明白,所谓的汉族本就是一个融合的民族,一个文化意义上的国度。一味地强调汉室,有意义吗?

两汉四百年,随后是三百多年的南北朝,北方都是匈奴鲜卑等民族;随后的隋唐也都是原来鲜卑宇文氏的关陇贵族军事集团的高官;五代十国本就有沙坨人的李存勖李克用父子的后唐;北宋立国一百多年,北方先后被契丹金国统治,西北则是党项的西夏,党项本就是融合羌、鲜卑的一个民族;后南宋金国先后被蒙古所灭,然后就是大元;朱元璋灭元,但他尊奉元为前朝;然后就是最近的满清。

大家可以仔细看看,狭隘的皇汉是多么可笑。这么一列,可以说北方的少数民族统治时间一点不少于汉族,甚至更长。为什么不开阔心胸,因为这片土地本就属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的。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这就是我的答案


江上一峰青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约占全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不过,汉族并不是一个血统纯正的民族,而是来源于先秦时期的华夏族。《史记》记载,轩辕黄帝在逐鹿之战中大败蚩尤,并吸收了周围其他部落,逐渐形成了华夏族诸部落(古汉族)。华夏族在黄河流域十分活跃,先后出现了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几位杰出领袖。


至虞舜之后,又有夏禹建夏、成汤立商、姬昌定周的事迹,前后共1000余年,华夏族也从内陆扩展到大海。西周灭亡后,进入东周时期(春秋和战国)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周朝诸侯国不断扩张,覆盖到了长江、黄河、华北的大部份地区,吸收了鬼方、东夷、淮夷、赤狄、白狄、鲜虞等诸多民族。

当时,一般认为中原地区的齐、晋是华夏族,而秦是西戎,楚是荆蛮和百越。因为早在春秋时期,楚国人就说过: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在五百多年后推翻了秦朝的刘邦(汉高祖)、项羽恰恰是楚人。


秦国统一战国,建立了秦朝。秦始皇自认功盖三皇五帝,可谓“四海定兮书同文,万世开兮车同轨”。汉高祖刘邦平定项羽,创建汉朝。正是在汉朝时期形成了最初的汉族,并吸收了百越、南匈奴等民族。在两汉和三国时期,常用“中国”一词来指代黄河流域,而北方的汉人则以中国人自居。


两汉以后,魏晋南北朝时代是民族融合的高潮。自西晋的永嘉之乱开始,游牧民族大举进攻中原,揭开了长达三百多年的五胡乱华,导致华北遭到巨大破坏。诸如刘渊、石勒、李雄、慕容皝、姚苌、拓拔珪、宇文泰这样的少数民族枭雄都融入了汉族血脉之中。

因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吸收了诸如拓拔鲜卑、宇文鲜卑、氐族、屠各匈奴、铁弗匈奴、卢水胡、羌(与今天的羌族不是一支)等民族。这就是为什么隋唐两代的关陇贵族中多有鲜卑、匈奴血统的缘故。隋朝上接南北朝,下启唐朝盛世。隋文帝杨坚(汉人)的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就是鲜卑女人,而她的远祖实际是居于内蒙的匈奴人。

唐高祖李渊的母亲与孤独伽罗是亲生姐妹,而她们又分别是隋、唐帝王的母亲。另外,在唐朝的凌烟阁24功臣之中,也有大量的少数民族,最有名的莫过于鲜卑人长孙无忌了,他的妹妹就是李世民的文德长孙皇后。因此,这一时期的鲜卑虽然已经不再以独立的民族出现,但却广泛融入了汉人中。


唐朝以后,中原王朝进入了长期的衰落期。两宋守内虚外,未能够成为世界级的帝国,只是与少数民族共享中华。这一时期,汉地的宋王朝、河套的西夏王朝、漠北的辽王朝包括后来的金王朝分别代表了汉人、党项羌、契丹、女真四个民族,此外还有西域的回鹘、西南的大理、青藏高原的吐蕃。

这种分裂局面一直到蒙古崛起才出现改变。元朝自唐朝以后再度统一中国,而契丹、完颜女真、党项融入蒙古族与汉族之中了。元朝灭亡后,朱元璋将大量的蒙古军户编入军中作战,这批人的后裔也演变为了汉人。


中外历史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有1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不是一个纯正血统的封闭民族,而是华夏族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不断与周围的民族融合而形成的民族。

华夏族融合东夷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黄河的中上游(陕西——甘肃一带)活跃着以黄帝、炎帝为首领的华夏族,在黄河中下游(河北——山东一带)活跃着以蚩尤为首领的东夷族。为了获得更多的领地、水源和食物,华夏族不断向东发展,东夷族不断向西发展,两大族群渐渐相遇并爆发了冲突。


5000多年前,华夏族与东夷族在涿鹿展开了一场大战,蚩尤战败被杀,东夷族并入了华夏族,拥戴黄帝位共同的首领。涿鹿之战后,华夏族的力量进一步壮大,获得了向东方发展的空间。炎帝、黄帝和蚩尤被尊为中华三祖。

华夏族融合西戎

周朝的领地位于西边,西戎那边因为大旱不断东进争夺适合放牧的水草土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因为西戎东迁的压力而把周部落的首都从西边迁到南边。周穆王时期周国势力强大发动西征,一直打到了昆仑西域地区,并将西戎的一支犬戎迁至太原。西周末期,犬戎反攻,攻占镐京,杀死周幽王,吓得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阳。

周国西迁后,秦国继承了周国的土地,同时也继承了周国的包袱——西戎。但是秦国不像周国那么好欺负,在秦国与西戎几十年的战争中,周边的西戎部落逐渐被秦所吞并,融入秦人之中。

汉族形成

秦汉时期,融合了多个民族的华夏族开始发展成汉族。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政策,奠定了统一的民族文化,为汉族形成打下了基础。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派50万大军征服开发百越,对六国之间进行人口迁徙,修建灵渠沟通湘江、珠江水系,这些措施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到了汉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成了汉族的主流意识。汉族国力威震各国,汉朝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显著增强。周边国家都把汉朝人叫做汉人,汉族由此而来。

汉族融合北胡

胡人指北方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主要包括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战争和贸易都是民族融合的方式。汉朝与匈奴的战争持续百年之久,匈奴衰败,一部分逃到了欧洲,一部分归降汉朝被汉族同化。

五胡乱华期间,数十个北方游牧民族侵入中原建立国家,北方沦于胡人的统治之下,留在北方的汉人与胡人杂居通婚混血。民族融合有个规律: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最终被先进民族的先进文化所征服,逐渐融合于先进民族。北方的游牧民族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征服了汉族,但是他们没有像汉族一样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先进的民族文化,最终还是被汉族所同化。之后侵入中原的突厥、契丹、女真、蒙古都是如此。

汉族融合百越

百越族不是一个民族,而是指南方的各个少数民族。秦始皇时期派50万大军征服开发百越,50万秦军就此生活在了这里,与百越女子通婚。自五华乱华始,在蒙古高原游牧民族数次侵扰下,原来生活在北方地区的汉族人口不断南迁与南方的百越族融合。

汉族是一个民族大熔炉,由最初居住在黄河中上游的华夏族经过5000年,发展成了现在拥有14亿人口,遍及五大洲的世界第一大族。


历史观


1.汉族是来源于炎黄部族为主的华夏族。

汉族人的得名是源自于汉王刘邦建立的汉王朝,公元前206年汉族称谓出现并逐渐形成后,在历史长河之中始终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汉族是主要源自华夏族的。当时的华夏族是由黄帝族和炎帝族组成的。黄帝族和后来的夏族、姬周族前后一脉相承,而炎帝族则和后来的四岳族及姜姓一脉相承。这两族加上东夷以及其它许多族一起融合成了华夏族。

2.从诸华诸夏到秦人至汉人。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很多异族凭借功劳由周王室分封而建立了诸侯国。不论族源如何,他们都可以称为华夏族,或者又称为“诸华”或“诸夏”。随着互相的兼并融合,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秦国人不仅有华夏族人、还有东夷族人以及越族人、西戎人、北狄人等等。所以汉族的四大来源便是华夏、东夷、荆吴以及百越系。(备注:本文是历史是什么原创)

3.二千多年的不断融合,汉族与其说是血统民族,不如说是文化民族。

无论是中原王朝的扩张,还是北方的入侵,无数民族其实都不断的融合在了一起。特别过去中原王朝文化非常强大,生活水平较高,吸引了很多人的加入。最为重要的一点,过去非常强调教化和学习,一个人的生活习性和汉人一样,文化习惯一样,其实他就是汉人。

现在很多华人的孩子连自己的语言都忘记了,只会用外国口音说着“你好”二字。即使有血缘的关系,又有什么意义。

比如朝鲜战争的时候,美籍华人吕超然在战争中代表美国参战,当他的部队被志愿军包围的时候。他利用自己的长相,大声喊“不开火,我是中国人”,吸引志愿军的注意力,然后乘机扔出两个手榴弹,并和美军一同向志愿军开火。

在说一个正面的例子,这是一个上海奶奶收留的黑人小孩,长大以后完完全全就是中国人,举手投足都是中国人,就是比一般孩子黑点。

那个采访视频下载不下来。

找了个后来的视频: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72, "thumb_url": "9f91000beb2fc2c56024\

历史是什么


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百分之九十二,怎么会有那么许多汉族,并且各地的口音也不同。如果你是一个湖南人,到达广州,你问一个广东人一件事,你们两人互相听不懂对方的话,不要紧,你们两人将文字写下来,大家一看,立刻明白,这就是汉族。为何这就是汉族呢?我想解释一下:

在殷商时,有一个姓周的叫古公亶父游牧民族的首领,由于受到狄、羌的骚扰,他带领部落到达今天的陕西岐山,那里土地肥沃,古公亶父带领部落营屋造地,成为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农耕民族。古公亶父的子孙周武王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周公旦颁布了周礼,要求各诸侯国摒弃茹毛饮血的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春秋时,孔子继承了周礼,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儒教。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也统一了六国文字。汉武帝颁布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为了提倡的“君权神授”深入到每一个人心目中去,就将儒学、汉字、汉文化、汉姓教授到普通的庶民中去。由于当时汉朝周围都是没有开化的游牧民族,他们都是茹毛饮血。西汉、东汉共四百年,儒学和汉文化使汉民族成为当时最文明的一个民族,鹤立鸡群,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最早的汉族。

两晋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五胡乱华,五胡大量屠杀汉族,中原地区有2000万人口,到了第一次衣冠南渡时,只剩下400万人口,羯族和慕容鲜卑不但杀汉人,还将汉人当军粮,吃活人。拓跋珪鲜卑建立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开始汉化,北魏以后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西魏有一个鲜卑族的人,叫李虎,李虎因为军功,被封为八大柱国之一,后升为太尉。李虎生了李昞,李昞生了李渊,李渊生了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就是说,李家父子本来就是鲜卑族,但是他们将汉文化、儒学发扬光大了。如果说,没有鲜卑孝文帝汉化,隋唐统一了中国,也是应用鲜卑文化,几百年后,汉文化、汉字、汉姓、儒学将被打断。

安史之乱以后,又一次大量屠杀汉族,历史上出现第二次衣冠南渡。黄巢造反以后,唐朝进入到末期。五代与西夏、辽国平行,辽国契丹称北宋为南夷,因为他们授官衔和文字,都是用汉制。靖康之变,金兵灭北宋,汉人第三次衣冠南渡。

南宋时,忽必烈蒙古人灭掉了南宋,崖山之后,蒙古人称南宋汉族为南人。明被清灭掉以后,由于满清要求汉族改变祖先的传统,“剃发易服”,遭到汉族拒绝。满清大量屠杀汉族。尽管清朝有文字狱,没有将杀人的事例记载下来,但是实际数字显示,明末时人口是5000多万,到了清初时只剩下1500万人口,少了三分之二。

中华民族的汉族实际上就是一个大融合。从五胡乱华开始,许多胡人开始汉化,北魏以后整个鲜卑族全部汉化。李世民打垮了突厥,留在中原的突厥都汉化了。五代被宋所灭,沙陀族被汉化;辽金被蒙古所灭,契丹和女真族都汉化了;清朝被民国推翻,满清都汉化了。中国历史上有几百个民族,这些民族现在都看不见了,都被汉民族给汉化了。所以说,为什么中国土地上百分之九十二是汉族,这就是被汉化的胡人,汉化的根源就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的汉字、汉文化、汉姓和儒学的力量。


张律明


0⃣️目前的汉族人主要来自于三个宗族,1⃣️一是以黄帝为核心的夏族集团,特点是仰韶文化,使用彩陶;2⃣️二是以炎帝为核心的夷族集团,特点是黑陶文化;3⃣️三是以蚩尤为主的南方梨苗集团。

但是,有多少人又了解我们的祖先呢?

我想这个提问能不能改一下:4⃣️【今天有哪些民族,他们的祖先来自于汉族的祖先?】

5⃣️至少有13.5亿人没搞懂“中国境内各宗族之祖先”到底是谁?我把这个说细一点,有助于大家了解。

1、今天的汉族的祖先,同时也是周边很多少数民族的祖先,56个民族中至少有2/3和我们事实上是同宗同源。

2、上古时期的人口迁徙,导致各支人口的生活及文化发生了变化,而科学研究出亚洲东部各民族同出一源,国际上称“蒙古利亚人种”。我们称为中国人。

3、现在所说的汉族人,在迁徙过程后的各种不同宗族的组合里,主要是【夏族、夷族、梨苗】族的聚合。具体为中原+黄河中下游+长江各地区+辽东半岛+朝鲜及东北+东南沿海……

4、这里要说的最重要的是周边很多(很多,但不是全部)少数民族,实际上也是和现在的汉族人属于同一祖先。比如:

朝鲜以及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是古夷族的一支;周时称为东胡,秦汉时期称乌桓、鲜卑、契丹、女真…为辽金满族的祖先。

还有一支游猎于北方,陕北和内外蒙古,殷商时期叫土方,周时称为猃狁,春秋战国称为北狄,秦汉时期称为匈奴,元代后称为蒙古……其中分支向西北和西南的称为氐羌族,分布于陕甘青藏蜀;

留在西北的另一支殷商称为羌,周秦称为西戎犬戎,汉以后称为铁勒、突厥、西夏……其中分出来一支为回族的祖先。

在西南隋唐称为吐蕃,今为藏;还有一些去了东南沿海,就是周称百越,后称东越、闽越;西南还有一支周称群蛮百濮,汉以后称为西南夷,就是今天的苗族和瑶族。

6⃣️彩陶文化和【夏族集团】,黑陶文化和【夷族集团】,【夏夷同化】而为中华民族之主干。就是现在汉族人的主体部分。还有一个【梨苗集团】实际上蚩尤和炎帝家是一伙的,他们的首领祝融是夏族人娶了梨苗女子生出来的混血,是帝颛顼的孙子。所以,大伙都是一家人。

7⃣️汉族人的祖先主要是这三族集团。而周边各民族的祖先也是这三族集团。所以说,天下一家。


终南高扬


细读诸位文章,大都将中华民族的融合过程叙述清楚。一言概之,现在的汉族绝不是一个纯正的单一民族,而是在数千年来的民族大融化过程中众多少数民族融合的复合体,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实际上就是民族融合的过程。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入侵与征服,也是将自己融化到主体民族的过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戎族,夷族,以及南北朝时期五胡十六国的匈奴、鲜卑、氐、羯、羌等民族等,再如唐宋时期的契丹,党项,瓦喇等,这些少数民族都顺应了历史。而蒙古人在征服亚欧的同时征服了中国,建立了元朝,也融入了中国,满清入关建立了大清也将自己融入了中国。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族统治,满族人纷纷改为汉姓,解放初期统计全国满族人不到一百万,改革开放以后满族人突然增加了几百万!

不少满族人又恢复了满姓。

本人想说现在的民族自治制度不利于民族融合,所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里的少数民族依然是少数,反而多数的汉族人被少数民族自治了!这不是人为制造了矛盾吗?我曾经到过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工作,全旗二十几万人百分之九十以上人口是汉族人!这样的自治区,县,旗有何意义?


乐斋3


对于这个问题,怎么说呢,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汉族这个特定的群体在一开始其实是没有的。而汉族的前身华夏族,也是在古羌集团,东夷集团,三苗集团等众多远古时期的部族融合之下而产生的。


华夏文明从来就不是只来自某个源流,而是遍地开花,多元一体的,最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而形成了华夏族,也就是后来的汉族。

不论是陕北的石峁,晋南的陶寺,江浙的良渚还是远在蜀地的三星堆,这些灿烂的史前文明都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来源,而创造这些灿烂文明的族群,也是后来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然问题中所说的是先祖,那么华夏族的形成和发展,远古时期的古羌集团就不得不提,这是一个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庞大族群。当然了,东方的东夷集团,南方的三苗集团也是一样。



而到了秦汉之后,也有众多的民族对汉族的壮大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如南边的百越,西边的羌人,氐人,北边的鲜卑,契丹,女真等等,很多很多。

总之,华夏族或者说是后来的汉族,从来都是一个以文化认同而形成的这样一个群体,远古时期的华夏族,那就看的是一个礼字,不论是最开始的礼,还是后来的周礼。而后来的汉族,则是对儒家文化的认同。


蜀北一


现在的汉人不是恒定不变的一种人,而是许多不同的人融合而成的新的人。现在的汉族也不是一个纯粹的民族,而是由不同的民族长时间融合而成的新的民族。与其说是汉人汉族,不如说是汉文化。凡是被汉文化同化的民族都是汉族。

那么今天的汉人,今天的汉族到底是有哪些民族融合而成的呢?

第一,汉人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在当时的年代,有三大部落联盟,炎黄部落,东夷部落,苗蛮部落。首先是炎帝与黄帝在阪泉之战之后实现了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的融合,奠定了华夏族的基础。然后炎黄联合起来,在涿鹿之战打败了以蚩尤为领袖的东夷部落,这边炎黄部落与东夷部落也就实现了融合,华夏族正式形成。此后华夏族一直生活于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地带。


黄帝

第二,从尧舜禹到夏商周。中国社会得到了极大的进步,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当然,无论怎么变化,都是黄帝的子孙在统治中国。华夏族及中国社会也在稳定的向前进步,文明程度极高。基本上没有大的内乱,也没有很大的外患。但是到了西周时期,出现了一个作死小能手,他的名字叫周幽王,做的最大贡献就是为了博自己的老婆褒姒一笑,干了一件蠢事儿叫烽火戏诸侯。最后的结果就是褒姒笑了,周幽王挂了。被当时西周西边的犬戎族杀死的。也就是说,华夏族与犬戎族发生了战争,不同的民族在战争中,融合的速度是最快的。也就是说,华夏族有任何的犬戎族。当然是以华夏族为主,因为华夏族的文化水平最高。此后,无论是哪一个民族与华夏族或者说汉族融合,在文化上都是被汉族同化。实际上这也形成了我们的民族认同观念:不看血脉,看文化。接受了汉族的文化就是汉族。


大禹

第三,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题是战争在战争的过程中,中国的领土范围不断的扩大。当然主要的是向南方扩展。南方的部落在黄帝时期叫苗蛮部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那块土地上有一个国家叫楚国,是当时的一个大国强国。这个国家在与华夏族的其他国家战争的过程中,也是不断的交流融合。也就是说苗蛮部落在战争的过程中融合进了华夏族。

第四,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化的国家。在这个时期主要是统一华夏族的标准,虽然当时各个国家都是华夏族的后裔,但发展出了不一样的文化,秦始皇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文化做一个统一的标准。于是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车同轨,书同文之类的。不仅如此,秦始皇这个时候还发动了对匈奴的反击战争,在战争的过程中同匈奴族不断的相互影响。接着又在大陆的最南方建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把南海边上的土地纳入秦朝的统治范围。这不可避免的与百越族产生了交集,也就说,百越族逐渐的融入华夏族。但并没有完全融入。


第五,汉朝建立以后,因为汉武帝的一系列对外战争的强硬政策,使汉朝的影响力扩展到中国的周边地区,甚至欧洲地区。海外各国都称中国人是汉人,民族是汉族。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华夏族演变成了汉族。汉族不仅加强了已征服各族的交流,还不断的与海外各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这是一个汉族的向心力不断加强的时期。

第六,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陷入了大分裂状态。内乱不断,战争不断,外侵不断。不仅自己人之间打内战,例如三国鼎立,例如八王之乱。还让外族人趁虚而入,趁机劫掠的少数民族有如下几个: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民族趁着中国内乱,一路南下,视人命如草芥。给汉族文明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和打击,但是在战争的过程中,这五个民族不是被灭绝了,就是被汉化了。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这就是鲜卑族的主动汉化,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本族的文化水平太低,因此只能接受水平高的汉族文化,接受了汉族文化,也就意味着被汉族同化了,也就是说汉族又同化了至少五个民族。


北魏孝文帝

第七,到了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强盛,武力强盛。这时候,无论是隋朝,或者是唐朝受到的主要威胁是北方蒙古大草原上的突厥族。汉族与突厥族发生了长时期的战争,从一开始的颉利可汗强迫唐太宗李世民结束了屈辱的渭水之盟,到最后唐朝把突厥赶到了欧洲。有一部分突厥人逐渐的融入了汉族。当然,在唐朝时期,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实行了,跟以往不一样的,比较平等的民族政策。所以在和平时期,各族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唐太宗自己说:朕独爱之如一。当然,战争的手段也还是有的。无论是哪种手段,在唐朝时期,汉族与其他各组的交流也是越来越多,例如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例如唐玄宗封回鹘的首领为怀仁可汗,例如唐玄宗时期加强了与靺鞨族的交流,封其首领为渤海郡王,建立了渤海国,被称为海东盛国。例如加强了与南昭的联系,封其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汉族进一步整合壮大。



唐太宗

第七,到了宋元时期是国家政权分立时期。主要有宋朝辽国西夏国,以及后来的金国,蒙古国,元朝。这些政权都是由不同的民族建立的,也就是说这些不同国家的战争就是不同民族的战争。在战争的过程中,自然会有不同民族之间的大融合。例如,契丹族就慢慢融入了汉族,女真族蒙古族也被汉族文化同化。战争越频繁越激烈,民族融合的程度就越高。毫无疑问,在融合的过程中,文化占优势的汉族处于主导地位。只是汉族的又一次扩大。


第八,到了明清时期,汉族政权与蒙古族满洲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交流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后来的满洲族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以后。满洲族的文化基本上是汉化了,跟汉族的习惯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但是内部仍然是有着不同的声音的。直到近代史上,被西方入侵以后,尤其是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以后。为了团结抗日,中国的民族团结程度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并在近代史上形成了中华民族这个称号。

现在在新中国时期,我们实行的是民族平等政策。中华民族的文化不断向前发展,汉族的民族文化在其中主导发展。汉族是由许多民族共同形成的,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祝我们的民族繁荣昌盛。

以上观点,请各位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