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死后在宫中停尸37年,康熙为何不葬?

非梦王子


我说一下我的看法,抛砖引玉!

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看一看孝庄的陵寝地清东陵,你会发现孝庄太后的陵寝建制,是非常的奇特,因为这个陵寝地大大的超过了祖制!比如陵寝殿里,雕刻着龙九子之一的螭首,这可是皇宫里面才能出现的雕刻,但是在皇后陵里,能出现可还是首次。大殿用的是重檐庑殿的顶,这个庑殿顶可是古代帝后建筑中最尊贵最顶级的形式了,没有之一!而围墙也是双重的!



之所以没有与皇太极葬在一处,按照史书的记载,是因为孝庄临死之前嘱咐对康熙皇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所以孝庄死后,康熙只好先把孝庄,一直住的慈宁宫的五间殿拆了,全部运往在孝陵,按原样重新建造了一座宫殿,作为孝庄的“暂安奉殿”。因为孝庄生前多次跟康熙说自己很喜欢这个宫殿。



其实吧,康熙跟自己的奶奶孝庄,感情太深厚了,太深厚了。最早康熙登基成为皇帝时才八岁,父亲又过世的早,只有自己的奶奶孝庄太后,对康熙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扮演了父母的角色,同时又为康熙出谋划策,担当了谋士的角色,为康熙之后将皇权稳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孝庄自己本身又不贪恋权利,不像慈禧,连儿子的年号都叫——同治,就是一同治理天下的意思,实际上就是自己治理!说同治偷偷出去逛窑子,慈禧不知道,我不相信,这是故意的玩物丧志,正所谓,欲想取之,必先纵之!话题扯回来,所以,康熙对孝庄的感情是特别深厚的。而康熙又是个孝子,他觉得怎么弄都不合适,要把孝庄的陵寝弄得顶级顶级再顶级!

所以,给自己的奶奶建造的陵寝方案,康熙是看一个不中意,看一个不中意。皇帝的陵寝是生前就开始建造,皇后是死后先选地,再建造。于是只能先把孝庄的棺椁,停在了宫殿中,等选好了陵地,建造完宫殿后,再让孝庄入土为安,只不过这一停就是三十七年!其实是孝顺的康熙皇帝,是实在不知道该怎样安排自己的奶奶。



后来,等康熙驾崩,雍正即位。给康熙陵寝已经确定了,就是景陵地宫,雍正元年,也就是1723年,日子定为九月初一下葬,可是孝庄太奶奶还没有地呢! 八月,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陈允恭,向雍正皇帝提出:应该给孝庄文皇后建陵,刚刚即位雍正面临的是,父皇康熙没解决的问题,自己来解决,万一出问题就成了不孝子孙了,再加上,一直传言自己的皇位来路不正,雍正能不如履薄冰吗? 就让大臣们先肯定孝庄的英明果断,然后,再提到孝庄的遗嘱,就决定在孝庄棺椁所在地,暂安奉殿建陵! 雍正二年(1724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正式将孝庄文皇后的陵命名为“昭西陵”!

这就是一放三十七年的原因!


雪拥蓝关马不前123


在清朝历史上,有两个最为著名的女政治家,二人口碑及世人评价却截然相反。

一个是晚清的慈禧太后,她扶立了光绪、溥仪两代帝王,一生恋栈权力,骂名不少,口碑不佳;而另一个是孝庄太后,她培育出了顺治、康熙两代帝王,尤其一手将8岁登基的小康熙,悉心培养成了一代有为明君,并懂得放权退居幕后,口碑却是令人称赞敬佩!

孝庄文皇后 (画像)

说到“孝庄太后”这个历史人物,很多朋友可能并不陌生,国内不少清朝古装剧,对一代女强人孝庄的演绎也是淋漓尽致。比如她是电视剧《孝庄秘史》的大玉儿,与摄政王多尔衮之间爱恨情仇,被演绎的神乎其神;比如她是《康熙王朝》孙子康熙嘴里的“老祖宗”,关键时刻总是能跳出来,震慑稳定朝局!(头条号:峰子奇观 独家发布)

孝庄太后何许人?

孝庄,即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又叫孛儿只斤·布木布泰,蒙古黄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后代。

明末,崛起的女真人政权后金(大清前身)和蒙古草原实行“联姻和亲”政策,结成政治同盟。13岁的布木布泰(即后来的孝庄)和她的亲姑姑哲哲一起,由蒙古草原被护送到盛京,嫁给了皇太极为侧福晋。

皇太极称帝后,布木布泰被封为庄妃,庄妃并没有受到皇太极的专宠。皇太极死后,由于多尔衮和豪格两派争夺皇位无果之下,阴差阳错的,6岁的小娃娃福临即位(庄妃和皇太极所生之子),成为顺治帝,庄妃也就成了皇太后,即后来的孝庄太后。

后来,顺治帝福临英年早逝(一说出家为僧,尚存争议),皇位接班人提上日程。

祖孙相依,担负江山

顺治帝遗命,8岁儿子玄烨继位登基,并给幼主安排了顾命大臣。



彼时,内有鳌拜日益专权之趋势,外有三藩隐患之忧,孝庄太后与幼小孙子康熙,可谓是临危受命,“祖孙组合”肩负起了大清江山。此后,身为祖母(奶奶)的孝庄,一直在台前和幕后帮衬着孙子康熙帝。

康熙帝玄烨,自小在祖母孝庄身边长大,经常受到祖母孝庄的教诲和调教,孝庄也十分疼爱这个聪明而古灵精怪的孙子。


而康熙帝是个孝子,对待祖母,也至为孝顺,对这个有时和蔼可亲、有时又严肃庄严的“老祖宗”,是既感恩又敬重,祖孙之间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可谓祖孙情深。

孝庄死后,37年不下葬之谜

康熙帝14岁亲政,在位61年零10月,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孝庄太后病危,孙子康熙帝日夜不离,亲奉汤药,并亲自率领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祈告上苍,哀求折损本身生命,增延祖母寿数。


康熙帝一直待祖母非常孝顺,可为何祖母孝庄太后死后,在宫中停尸37年而不下葬?

自古人伦之理,对亲人尽孝,生前“待亲孝顺”,死后“入土为安”,让死后的亲人得以入土安息是一种天大的孝顺。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呢?

按照满清祖制,孝庄死后应该要和葬在盛京(今沈阳)的丈夫先帝皇太极合葬。当然,古时历来就有“夫妻合葬,妇死随夫”习俗,即“生前同屋,死后同穴”,也一种团圆夙愿。

那么问题来了!孝庄死在北京,而皇太极陵墓远在盛京(今沈阳),况且满清入关已久,关外皇太极陵墓也已安葬多年,古时观念:卑不动尊。孝庄位卑于太宗皇帝皇太极,是否要劳师动众的开封破土、开墓合葬?这给以孝道治天下的康熙帝,出了个不小的难题。(头条号:峰子奇观 独家发布)


不过,孝庄太后临终有一道懿旨:

史载,孝庄临终前对康熙说:“太宗文皇帝(皇太极)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孝庄遗愿的大致意思有三:一是卑不动尊,太宗皇太极安葬已久,孝庄不愿去惊动他。二是如果在关外皇太极墓旁另建坟茔,既劳师动众、太麻烦了,也不符合“合葬之义”。三是留恋自己儿子和孙子(顺治、康熙父子),不愿意远去关外,只想坟墓离儿孙近。

总之,一句话:孝庄遗愿要求自己死后,不跟丈夫皇太极葬在一起。

悬而未决,雍正解决

康熙帝只能遵从祖母遗愿,将孝庄生前栖身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了,在昌瑞山下建了一座行宫,称“暂安奉殿”,孝庄太后的棺椁被葬在暂安奉殿的宝座上,以土掩埋后封闭殿门。但是,康熙帝终其一生,一直到驾崩,祖母孝庄的陵寝问题也是一直悬而未决。(头条号:峰子奇观 独家发布)


直到雍正三年(即1725年),恰好是孝庄与皇太极成婚一百周年,曾孙雍正帝才把孝庄的暂安奉殿,重新动工修建,改为昭西陵。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孝庄太后陵墓,在昭西陵是单独放置的。

另外,野史或民间对“孝庄不与皇太极合葬”的说法有几种,比如一说“太后下嫁”即孝庄下嫁多尔衮,没脸与丈夫皇太极合葬。二说孝庄不愿跟丈夫合葬,是因为她内心深处,一直爱着多尔衮等等,关于这些传言,亲爱看官朋友们,姑且听听就好。


峰子奇观


关于清朝的两个女人,一个开启了清朝的盛世,一个结束了清朝百年时光。前者流芳千古,后者万人唾骂。一个是孝庄太后,另一个是慈禧太后,两人都有着太多的故事。

▲配图

孝庄太后心酸历程,年幼出嫁,辅佐两位帝王

孝庄太后从13岁就嫁给了皇太极,一直是过得小心翼翼。用了几十年时间,终于在后宫坐稳,没想到皇太极突然驾崩,朝野上下陷入一片混乱。在那样的情况下,退一步就是死,孝庄太后准备破釜沉舟,联合多尔衮等人扶持福临登基。

虽然福临当上了皇帝,但是还要受到多尔衮的制肘,毕竟皇位是他扶持上来的。没想到福临不争气,好不容易熬到多尔衮意外身死,他却要闹着去出家。孝庄太后最后实在是没办法,只好再扶持年幼的康熙登基。

顺治皇帝在位时,是满清入关的第一代,一大堆烂摊子等着去收拾。康熙登基时,虽然有所改善,那是对十岁不到的康熙还是很为难。四大辅臣处处为难,三藩虎视眈眈。孝庄又辅佐康熙除鳌拜平三藩,才开始放手让康熙去做。

▲孝庄与康熙

如果孝庄太后想做武则天,简直是太容易了。当时他没有选择如此,那是用自己的一生,去奉献给清朝三位皇帝。在封建社会身为一个女性,他承担的太多。

孝庄太后去世,尸骨悬棺37年,只因为一句话

1688年忙碌了一辈子的孝庄太后病逝,全国上下陷入哀痛之中。康熙皇帝八岁登基,在十几岁的时候母亲去世,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孝庄太后在照顾。康熙跟孝庄太后的感情不是一般的好,孝庄太后生病卧床期间,康熙除了处理政务,每天都要来看望他。

孝庄太后临终之前,对康熙嘱托道:

太宗文皇帝(皇太极)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孝庄与康熙剧照

其遗嘱的意思是说皇太极已经下葬很久,而根据卑不动尊的传统,现在不适宜重新开棺合葬。而如果另外再造坟茔,未免太过劳民伤财。我一辈子都忘不了顺治,不忍心离他太远,就葬在他陵寝附近吧。

虽然孝庄太后是好意,但是实在是为难住了康熙。如果按照习俗来说,孝庄太后应该与皇太极合葬。但是他又不愿意违背祖母的遗嘱,那就和父亲顺治合葬?但是陵中最尊贵的位置已经留给了顺治,孝庄太后下葬的话太委屈了,康熙也会留下话柄。

一时想不到好的办法,就只能暂时把孝庄太后安置到“暂安奉殿”。这一放就是放了37年,一直到了雍正登基,才真正有了陵寝的下落。为何孝庄太后如此执拗?非不愿意和皇太极下葬!


孝庄太后难言之隐——与多尔衮的故事

孝庄太后比多尔衮大了一岁,她原名是布木布泰,最初入宫是为了投靠姑姑哲哲,刚刚13岁的布木布泰就这样与多尔衮结识。两人同住一个屋檐下,13岁在现在看来很小,当时已经是适合出嫁的年龄了,两人也是第一次互生情愫。

但是步布木布泰还是因为政治因素,嫁给了皇太极。等到皇太极驾崩的时候,已经育有三女一子,儿子福临也是六岁了。而多尔衮也是今非昔比,手上掌管着部分八旗。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只要他往哪边倒,哪边就有可能获得皇位,甚至是他自己都可以。

虽然他有很多的选择,最后还是支持布木布泰的儿子坐上皇位,而他则是以福临年幼为由,做起了摄政王。但是他的名字由一开始的皇叔摄政王,到后来的皇树父摄政王,再到最后的皇父摄政王。

▲多尔衮

其中的意味不言而喻,多尔衮不仅是想做摄政王,就是想去做福临的父亲——太上皇。再加上之前扶持登基一事,外界有传言孝庄太后与多尔衮有不清不楚的关系。 两人到底有没有关系?

多尔衮与孝庄太后关系的猜测

其实我认为有很大的可能,但是不是外界所传:因为孝庄太后下嫁给多尔衮,他才开始支持福临登基。而应该是多尔衮为了权宜之计,选择暂时支持福临登基,待到以后见机行事。但是为了争取暂时支持,孝庄太后肯定要有所牺牲。

多尔衮当时权利虽然大,但是想获得皇位并不容易,旁边还会有其他八旗不会同意。他希望借助孤儿寡母的孝庄母子,先耗死其他几旗。他坐上摄政王后也确实如此做法,与自己敌对的几个旗主先后被撤职。


▲配图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多尔衮在一次狩猎当中,不小心跌下马背就摔死了。他之前所做的一切,全部成为了福临的嫁衣。在他死后的第二年,之前的手下苏克萨哈更是举报其有越位嫌疑,福临将其在下葬三个月后挖出鞭尸。

多尔衮能够扶持福临登基,已经是天大的恩惠,不管他是什么心思。毕竟死者为大一切都要盖棺定论,但是将其挖出鞭尸则是太过了。况且多尔衮死于1650年,福临刚刚亲政没多久,后面必然有着孝庄的影子,她这是恨多尔衮。

所以说孝庄太后不愿意与皇太极合葬原因也很明显了,是因为她知道自己不洁,无颜去见皇太极。

▲配图

雍正登基之后,就有大臣开始上书,要为孝庄太后修建陵寝。雍正小时候也是被孝庄太后抱着溜过弯,对于祖奶奶感情也不浅,父亲都没处理好,到自己这里也要万般小心。

雍正在权衡利弊之后,把所有大臣叫来一同商讨。先是歌颂了孝庄的丰功伟绩,继而点出这么多年大清朝蒸蒸日上,说明祖奶奶放置的地方是块宝地,索性就在暂安奉殿建造陵寝。

悬棺37年时间之久的孝庄太后,如今总算是有了着落。


史之策


康熙二十六年,年过古稀,已经75岁的孝庄文皇后也就是孝庄太后离开了人世。孝庄太后并没有与夫君皇太极合葬在关外的昭陵,而是要求葬在别处,什么地方呢?就是盛京之西的昭西陵。这一个不合情理的遗言,成为多方猜测的一个缘由,也在人们的脑海中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孝庄太后在康熙年间更是始终没有得到安葬,直到雍正三年的时候,雍正为康熙服丧27个月后,才正式动工将孝庄太后葬在了昭西陵。



按史书上的记载来说,是因为孝庄太后在临终前跟康熙说太宗皇帝皇太极陵寝与孝端皇后安葬已久,不能因为自己就轻易动土木,自己心中有时时刻刻惦记着顺治和康熙父子,所以她希望把自己葬在顺治孝陵附近,也就是在关内盛京之西的昭西陵。这样和顺治康熙的距离就更近。康熙皇帝为这个问题而烦恼,因为这样的说法让当时的人难以信服,而且难以堵住悠悠众口,所以孝庄太后的梓宫就停在了顺治帝孝陵的旁边,没有安葬。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入土为安的传统丧葬礼节,但是康熙却30多年没有埋葬自己的祖母。即使因为问题棘手,也不至于这样子。雍正给出的理由是康熙和祖母的感情太深了,不忍心下葬。因为康熙在孝庄太后逝世以后,准备在宫中为祖母守丧三年,这朝中大事谁管啊,所以朝臣反对。但是康熙也坚持为孝庄带了两年孝。


这件事不得不引起了多方的猜测。其中大多数人认为的就是因为多尔衮事件。我们都知道,爱新觉罗·福临入关登基为顺治帝,是靠着多尔衮拥力的。顺治登基以后,多尔衮为摄政王几乎全权掌管,国家大事。多尔衮靠着自己的关系,更是手握五旗兵力,诛杀了当时最大的竞争对手豪格,甚至自命皇父,离造反就隔了一层纸。那么这层纸是一直是由谁保护的呢?相传就是由孝庄太后从中周旋,保住了自己儿子福临的江山。更何况人算不如天算,39岁的多尔衮,在一次狩猎中不幸落马而亡。


世俗礼法早已将孝庄太后与皇太极隔离。“太后改嫁”也是一直流传的清宫四大奇案之一。照这种说法从名声和身体上,孝庄太后已非贞洁之人。这前前后后的事情经过,孝庄皇后所承受的苦难,谁能知晓呢?我们不难猜测,大概只有康熙心里最明白吧。多少愧疚之心,多少对祖母的依恋和缅怀,多少敬佩,大概都融化在这30多年的孝庄太后死后陪伴中,直到自己也随祖母同去。


红雨说历史


明朝的皇陵比较集中,即现在的明十三陵(唯有明太祖朱元璋除外)。但清朝的皇陵却比较分散,除了东陵、西陵外,还有关外三陵。

关外三陵在东北的盛京附近,安葬着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他们的几个祖宗。

其中,皇太极的陵寝叫做“昭陵”。

孝庄太后是皇太极的妃嫔。按照礼仪,孝庄死后,理应葬入昭陵。

但孝庄太后死前留下遗言,不入昭陵。对孝庄一直孝敬有加的康熙皇帝自然只能照办。

孝庄为何不愿意葬入昭陵呢?她自己的说法是“舍不得顺治和康熙爷俩,因此不愿意葬入遥远的昭陵,而希望和顺治、康熙安葬在一起,也就是葬入顺治陵寝的所在地——东陵。

这可能是一个借口。真正的原因有二:

第一,孝庄为了维护顺治的江山,曾忍辱下嫁多尔衮。这对皇太极来说,是背叛。她自然不愿意在死后面对皇太极。

第二,满清入关之前,实行火葬。在关外三陵中,不管是努尔哈赤还是皇太极,都是火葬后安葬的。孝庄可能不愿意火葬,因此不愿意葬入昭陵。

康熙死后,雍正才按照康熙的嘱托,在雍正三年将孝庄太后正式安葬,其陵寝就在顺治和康熙陵寝的附近。

前面我提到,清朝还有一个西陵。西陵的开辟者,正是雍正皇帝。

雍正为何要重新开辟一个西陵呢?一直以来有一个谣传,说雍正的皇位来路不明,他死后不愿意面对自己的父皇康熙,因此不敢与康熙一起葬入东陵,只得重新开辟了西陵。

当然不是这样。

事实上,雍正开辟西陵的原因只有一个:他对东陵的选址不太满意。

当初,他也派人在东陵勘测过墓址,甚至已经破土动工了。可是突然发现,地质条件太差。陵寝的主体是地宫,需要挖进去。如果地质条件太差,坍塌了咋办?

另外,风水先生也推波助澜,说东陵的风水并不太好。

于是,雍正就彻底抛弃了东陵,派人重新选址,最终选定了西陵的所在地。于是,就在那里修建了陵寝。

之后的清朝皇帝们,本来按照乾隆皇帝的意思,要在东陵、西陵之间轮流安葬。比如,乾隆就安葬在了东陵,他的儿子嘉庆则安葬在了西陵。

可是到了后来就乱套了,基本是皇帝在东陵、西陵之间自由选择。


趣谈秘史


孝庄太后即孝庄文皇后,清朝著名贤后,先后辅佐皇太极,顺治,康熙三代帝王,为清王朝定鼎中原和稳固统治做出了重要贡献。孝庄太后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布和之次女,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天命十年(1625年)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当时是与她的姑姑哲哲一起嫁给皇太极的,哲哲为大福晋。

孝庄在皇太极的后宫中并不受宠,她的亲姐姐海兰珠入宫比她晚却宠冠后宫,就连林丹汗的遗孀在嫁给皇太极后,地位都要比她高,如囊囊大福晋在册封妃嫔时名列第三,而孝庄仅名列第五,受封次西宫,称为永福宫庄妃。在这个方面来说,孝庄应该是痛恨皇太极的,每一次新人入宫都将她的地位一再降低,这也是她留下遗言不愿与丈夫合葬的重要原因。

孝庄虽然不受皇太极的喜爱,但崇德三年却发生了一件事情令她的命运发生了重要转变。这年的正月三十日(1638年3月15日),孝庄在永福宫生下皇九子福临。崇德八年八月初九,皇太极驾崩,经过一番明争暗斗,多尔衮推举福临即位,定年号顺治,孝庄以皇帝生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她的姑姑哲哲尊为母后皇太后,两宫并尊。

一年之后,清军挥师入关,顺治皇帝成为第一位入主中原的清朝皇帝,迁都北京,平定全国,减免赋税,与民生息,每一件都是关乎社稷江山的大事,在这段时期,孝庄太后周旋在摄政王多尔衮与顺治皇帝之间,稳定统治,安定人心。多尔衮死后,顺治才真正掌握实权,统治天下。

顺治皇帝驾崩后,孝庄太后荣升太皇太后,开始辅佐孙子康熙,在康熙帝亲政后铲除鳌拜,平定三藩的重要时刻,孝庄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康熙掌权铺平了道路。康熙与祖母的关系非常融洽,因其生母早逝,孝庄承担了大部分母亲的角色,康熙对孝庄的评价很高: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孝庄太后病危,康熙皇帝昼夜不离左右,亲奉汤药,并亲自率领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祈告上苍,请求折损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寿数。二十五日,孝庄太后逝世,享年75岁,临终前对康熙说:“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

康熙谨遵遗命,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于昌瑞山下,称“暂安奉殿”,孝庄的棺椁被葬在暂安奉殿的宝座上,以土掩埋后永闭殿门。此后,康熙帝前往东陵祭谒暂安奉殿、孝陵共二十六次之多,基本上每年必去,由此可见康熙对孝庄太后的深厚感情。孝庄太后这一安放就放了三十七年,直到雍正三年,雍正帝以孝庄文皇后暂安以来国家昌盛,圣祖在位历数绵长、子孙蕃衍为由,认为此地颇吉,故将暂安奉殿改建为昭西陵,成为清东陵风水墙外最高规格的墓葬。

孝庄太后为何停尸三十七年不下葬,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康熙与祖母的感情使然,不愿早早将其下葬,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孝庄的遗言违背祖制,使得康熙帝不好处理。按理来说,后妃理应与皇帝合葬,即使不合葬一处也应在帝陵附近另建妃园寝。但皇太极安葬在盛京(今沈阳),而孝庄的遗言既不想与丈夫合葬,也不愿回盛京。康熙帝陷入两难的选择,只好将这个难题抛给后人来解决。

解密历史,畅谈奇闻。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头条号:历史茶坊

各位读者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历史茶坊


【1】

孝庄太后的一生,见证了太多东西。

孝庄太后起初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庄妃,本来是做不成太后的,而偏偏皇太极死后,清朝朝廷为了均衡皇太子的长子豪格和实权派多尔衮的势力,于是采取折中主义原则:那就是,拥立一个小孩子当皇帝,这样,可以堵住了豪格的多尔衮的嘴巴,也防止了双方任何一方的做大。

于是,孝庄的儿子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帝,做了皇帝,当然,到最后,多尔衮依旧消灭了豪格的势力,掌握了大权。

民间有传说认为,孝庄为了稳住多尔衮,于是嫁给了多尔衮,这说法想必不是空穴来风。

【2】

孝庄太后,熬死了皇太极,熬死了多尔衮,还熬死了顺治帝,并且,到了她孙子康熙帝登基几十年后,才去世。

孝庄太后临终前表示,自己不打算和皇太极合葬,因为这就意味着要挖开皇太极的陵寝,但是,怎么处理太后的尸体,康熙在位期间,始终没找到合适的办法。

终于,康熙驾崩了,雍正帝登基以后,才开始着手解决自己曾祖母的安葬问题——此时,老太后的尸体,安放在一座行宫里,已经整整37年了。


辰州观海


在中国历史上,女性当权,执掌天下大局者有吕雉、武则天、孝庄太后、慈禧太后,其他三人均为后世所诟病,唯对孝庄太后世人赞赏不已,敬重有加,有口皆碑。

这样一位贤良淑德的女政治家死后本应该入土为安,却在宫中停尸37年,何故?康熙为何不下葬他敬重的祖母?

一、至孝:不愿忤逆祖母遗愿

有书君觉得这是孝庄太后的遗旨给康熙大帝出了个大难题。我们且来看看遗旨的内容:

“太宗文皇帝(皇太极)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这份遗旨三句话,孝庄太后表达了三个愿望:一是因为卑不动尊,不便与皇太极合葬;二是不愿劳师动众,另起坟茔;三是心恋顺治与康熙,不想离他们太远,愿在顺治孝陵附近安陵。

这样一来,可愁坏了以孝顺著称康熙大帝,他知道祖母为了辅佐父亲顺治和他操劳了一生,费尽了心血,死后的遗愿绝不能忤逆,不能让祖母留下永远的遗憾。

有人说那就按孝庄太后的遗旨办不就结了,为什么还在宫中停尸37年,康熙难道不懂“死者为大,入土为安”的道理吗?N0,这可冤枉康熙大帝了,他实是有难言的苦衷:

孝庄太后比儿子顺治后去世,清孝陵中最尊贵之地已经有顺治长眠于此,而且已是最高规制,孝庄是顺治的母亲,寝陵理应不比顺治帝的差,如若葬在其中既乱辈份又乱了祖制,这可真让康熙为难了。

于是康熙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只得为祖母修建了临时安放灵柩的暂安奉殿,慢慢去想其他解决方案,谁知这一停就停了37年之久,直至雍正王朝才得以解决这一难题。

二、至情:难忘祖母抚孤之情

康熙8岁登基到69去世,成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时禽鳌拜,平三藩,收台湾,桩桩件件大事都有祖母的出谋划策,笼络权贵,权衡利弊,可谓竭尽全力,呕心沥血。

康熙大帝的成就里凝聚了孝庄太后的汗水、泪水和心血,康熙帝曾说:“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

祖孙二人情深意重,康熙在孝庄驾鹤西去,康熙痛不欲生,肝肠寸断,在宫中为祖母戴孝两年。

因而康熙没有将老祖母早早下葬,而是将慈宁宫一部分拆建为“暂安奉殿”。37年间,康熙每年必去遵化祭拜祖母,次次泪洒当场。因此清廷官员认为康熙与祖母情意深厚,不想与祖母永远分离,所以不忍下葬。

因为康熙的至孝至情,孝庄太后死后在宫中停尸37年,康熙不忍下葬,虽有悖丧葬之礼,但也不乏真情实意,让我们见到一个性情中的康熙大帝!


有书共读


康熙号称“千古一帝”,力压“唐宗宋祖”,“秦皇汉武”,堪称“大帝”。但是,若没有孝庄太皇太后的话,康熙绝对没有如此巨大的成就,说不定很可能被鳌拜给干掉了。康熙继位之初,四位辅政大臣中,鳌拜势力最大,为人最嚣张,经常不把康熙放在眼里。康熙很愤怒,直接想找鳌拜拼命,一了百了,学习曹芳之精神。此时,孝庄让这位孙子冷静下来,学会“忍”,然后待到时机成熟,再解决鳌拜问题,并向康熙出某划策,最终鳌拜被逮捕。



康熙从小就没父亲(顺治死得早),他只能与孝庄太皇太后相依为命,共同应付权臣,维护大清江山。所以,他门祖孙感情深,康熙自然不愿意下葬孝庄了。



此外,孝庄之前被多尔衮“欺负”,据说已经下嫁多尔衮,成为所谓的“摄政王妃”。如此一来,康熙无法下葬孝庄,若是葬在关外皇太极陵,似乎不厚道,明摆着对爷爷不敬嘛!


纵横国史


孝庄太后是科尔沁部落的贵族,铁木真的后代,黄金家族的成员。孝庄是博尔济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布木布泰在蒙古语里是“天降贵人”的意思。可是在皇太极生前,孝庄在皇宫的地位并不显赫,亦难称天降贵人。

△孝庄文皇后画像

在皇太极称帝之前,孝庄是作为她同族亲姑姑哲哲(皇太极的福晋)代孕替补的身份嫁给皇太极的。皇太极在盛京称帝之后,封了五大福晋,他们分别是:

居首位的国君福晋、清宁宫皇后哲哲(孝庄的姑姑,博尔济吉特氏);居第二位的东大福晋、关雎宫宸妃海兰珠(孝庄的姐姐,博尔济吉特氏);居第三位的西大福晋、麟趾宫贵妃娜木钟(博尔济吉特氏);居第四位的东侧福晋、衍庆宫淑妃巴特玛·璪(博尔济吉特氏);而孝庄则是西侧福晋、永福宫庄妃,位列最末。

可以看出,皇太极的后妃是清一色的博尔济吉特氏,这其中尤以孝庄的姐姐海兰珠最为受宠,而孝庄本人并没有因为生下了儿子福临而受到特别宠幸。直到皇太极去世,孝庄的儿子福临继位为顺治皇帝,孝庄才得以和她的姑姑哲哲并列为两宫太后。也就是从这时候起,孝庄的传奇人生才真正拉开了序幕。

孝庄前后辅佐顺治和康熙两位皇帝,尤其是在辅佐康熙皇帝的时候,孝庄展示出了极高的才能和品德,与清朝另一位赫赫有名的太后慈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我看来,孝庄历史评价好于慈禧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孝庄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将权利还给皇帝,而慈禧则宁可牺牲皇帝,宁可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也要牢牢掌握国家大权。

康熙二十六年年底,七十五岁的孝庄病危。这个辅佐过两位帝王的女人,经历过辉煌,也饱受过非议,特别是在孝庄为自己的后事留下遗言之后,更让世人对她的诽谤更甚。

康熙二十六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也就是西方的圣诞节这一天,孝庄去世。

△孝庄与康熙影视剧照

在孝庄临死之前,她给自己的孙子康熙留下遗言:

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

这份遗言的大致意思就是说,孝庄的老公皇太极(太宗皇帝)已经死了很久了,况且又葬在盛京,不能轻易破坏他的陵墓。如果在皇太极的陵墓旁边重新为孝庄建造陵墓,又太劳民伤财。孝庄最终的决定就是:因为她心里挂念自己的儿子福临和孙子康熙,不忍心离他们太远,只要将她葬在河北遵化的清皇陵,她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康熙皇帝对自己的祖母孝庄皇太后的感情非常深厚,在孝庄病危期间,康熙亲自侍奉在孝庄的病榻前,昼夜不离左右。康熙皇帝还率领文武百官步行至天坛为孝庄祈福,祈福语甚至包括请求上天减少自己的寿命来延长孝庄的寿命,由此可见祖孙情深。孝庄死后,康熙皇帝尊孝庄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孝庄文皇后。

康熙皇帝按照孝庄的遗愿,没有将她安葬于盛京,而是将孝庄生前喜欢居住的慈宁宫东五间拆除之后,运到遵化昌瑞山下建造了一处行宫用于停放孝庄的灵柩,这处行宫叫做“暂安奉殿”。“暂安奉殿”并不是孝庄的正式陵墓,康熙之所以这么做,想必这与满清讲究夫妻合葬的习俗有关。孝庄生前就多有人非议她与多尔衮的关系,孝庄死后不与皇太极合葬更是引起来人们无穷的瞎想。但是不管真相如何,究康熙一朝,都没有最终决定孝庄的陵寝地址。

△清昭西陵

直到雍正皇帝继位之后,才决定在“暂安奉殿”的原址上建造一处陵墓用于安葬孝庄的灵柩,这处陵墓也就是昭西陵。雍正考虑也极为周到,因为昭西陵刚好是在皇太极的昭陵的西面,即可化二为一,又可一分为二;如果将昭西陵划入清东陵的范围,则清东陵的风水墙又刚好可以形成与昭陵的阻隔。这样就既满足了孝庄的遗愿,又解决了宗教礼数的问题,是一个很可行的方案。

孝庄下葬的这一天,刚好是她死后的第37年,也刚好是她与皇太极结婚的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