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林毅夫说消费拉动经济是西方阴谋的说法?

寰宇温情




林毅夫是一个我比较佩服的务实经济学家,是既懂实战又精通理论的那种真正的教授,而不是将知识用于表演、炒作、骗人、赚钱的姓郎那种无良叫兽。

他说的话是很有道理的,经济的发展、增长本质还是一个建设的过程,如果停止建设,而是一味的消耗,不断的开源,始终是无根之水,当下汹涌澎湃,终会一去不返而断流。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从逻辑上就是用需求去反推产出。但是需求本身需要经济来源,人的需求欲望是随着愿望实现而无止境递增的。但是经济来源(也就是每一个人能够产生的价值)却不是随心所欲的,这之中就形成了一个矛盾缺口,这就是人类的烦恼根源,欲求关系的不平衡。

一些人会务实的因为经济来源不足而调低需求,这就是导致市场的巨大波动而出现通货紧缩。而一些人就会千方百计的通过借贷或者其他手段来满足需求欲望,也就是即便经济来源不足也不放弃消费。这就会出现一时的表面繁荣,虚假的货币高速循环,而导致通货膨胀,经济过热,最后在来源枯竭后出现经济更大的断裂。

所以万事万物都需要一个合理的平衡,既不能人为的通过拉动消费来刺激经济发展,也不能人为的绝对计划去控制经济发展的活力。而是应该更多的激活生产力和生产积极性,创造更多的生产资料,不断的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理想状态,繁荣社会经济、文明发展水平。

之所以说拉动消费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是西方的阴谋,那是因为西方国家的近现代的发展史本身就是殖民扩张、强势通商的掠夺史 ,现在不能明目张胆的掠夺了,就怂恿各国刺激消费,实际上就是减少出口、扩大进口,扩大市场,让自己的产业空心化不断购买西方的产品,使西方逆转贸易逆差,实现顺差,让西方工业、科技重新、永远引领世界。


谢金澎


林毅夫说消费拉动经济是西方阴谋,这种推测没什么证据,有点像阴谋论,这应该只是不严谨的表达。但是,林毅夫对“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说法持批评态度,这种批评是对的。

“消费刺激经济发展”是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要义,这是西方现代主流经济学的信条。从正确的经济学(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来看,它确实是错误的,不独中国人苦其害,西方人也受到这种错误经济学的祸害,应该早早抛弃。

消费不能刺激经济发展,储蓄和投资才能。生产需要资本品,资本品就是储蓄的节余,用于投资再生产的财货。资本越丰富,用于再生产的东西越多。这些财富被企业家所用,用于投资再生产,从而创造更多财富。

在此期间,消费是起到消耗的作用,它本身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和目的,无可避免,却不能促进经济发展。而强制过度的消费,意味着资本品消耗,会对生产造成损害。消费经济学的提倡者是凯恩斯,他本人甚至建议,政府应该组织一批人到沙漠建没有价值的金字塔,或者挖坑填坑——有没有效益不要紧,最主要的是有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而在奥地利学派看来,这显然是荒谬透顶之举——不以创造财富为目标的瞎折腾,消耗了最宝贵的财货资源,人的时间和劳动。纯粹的消费之举,怎么会带来财富的增加呢?因此,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总在各种场合批评战争、浪费和征税,这些政策会造成资本的消耗,损害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还谴责一些鼓励消费的政策。比如政府规定低于市场水平的利息,对资本征收利得收,还用通货膨胀鼓励消费。这些政策都是对资本积累的损害。

说完这么多,也许你就理解。凯恩斯刺激消费,鼓励消费的做法有多么荒谬。消费是无须鼓励的,应该鼓励的是生产。只有储蓄和投资得到保护,生产得以发展,消费就是自然而会会有的事情。这就是萨伊经济学的核心,可惜已经被凯恩斯经济学的流毒掩盖住。林毅夫老师谴责消费经济学,是一次很好的正本清源。确实,真正能够拉动经济增长的,只有投资。

不过,林毅夫老师也有不足,他是比较相信:政府投资会有高效率。至少在其些情形下,政府应该主导投资。而我认为,政府主导的投资,效率太低,难以核算利润,很容易造成决策失误,造成大量浪费。这种政府投资,往往最终没有变成投资,而是变成消费——为官员的豪赌买单。真正应该鼓励的是投资,是民间私营企业的投资。

张维迎老师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埋葬凯恩斯经济学》。他在文章中愤怒抨击凯恩斯经济学的祸害,同时也批评政府投资的逻辑。张维迎是目前国内对自由市场坚持较为彻底的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和他有过多次交锋辩论,很值得一看。不过,他们对西方经济学都有一个共同的不满,那就是对“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这种学说的反思。


菁城子


首先,笔者赞同林毅夫教授的说法。单单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本身就是一个畸形的发展。西方国家给发展中国家开出的这一个“药方”,是要置之死地呀。

林教授的观点,不仅不是阴谋论,而且是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仅举一个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一点。美国经济中消费占了70%,是典型的消费拉动型。根本原因在于美元霸权地位,若要维持美元资产吸引力,必须保证资本账户顺差,大量资本流入购买美元资产。根据国际收支平衡理论,经常性账户必须逆差,必然会出现贸易逆差,过度消费不可避免。

这直接导致了几个严重的美国经济问题:第一,经济失衡,造成大量贸易逆差;第二,产业空心化,日常消费产品主要靠进口,挤占了传统国内制造业。也导致了国内产业“空心化”;第三,债务高企。私人、企业、联邦债务居高不下;第四,国家安全威胁。许多基本的制造业外迁,导致军工零部件靠进口,相关风险在上升。

因此,这也是为什么特朗普上台后极力要削减贸易赤字,促进制造业回流。2018年1季度,美国经济增长2.2%,被媒体赞为最平衡的、最健康的增长。原因是,消费、投资、出口、政府支出同时驱动。这才是健康经济的迹象。

所以,当美国等西方主要国家开始注重实体经济,政策回调的时候,却要求发展中国家扩大消费。是何居心,不言自明。


经韬


消费不仅仅事关经济增长,更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实现途径

先不必过度解读林毅夫的“阴谋论”,我们来捋清楚问题的本质。其实,林毅夫说消费拉动经济是西方的阴谋,本质上是说消费不能拉动经济增长,只有投资才能够拉动。

何谓经济增长?美国经济学家S·库兹涅茨曾就此下了一个广为接受的经典定义:“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可见,经济增长的核心在于“增长的能力”,

这与林毅夫强调投资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但是,库兹涅茨的定义隐含了投资与消费必须相匹配的内在逻辑,亦即投资要能够“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

因此,与其说消费拉动经济是西方阴谋,不如说是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发展思想领会不深,笔者认为,消费不仅仅事关经济增长,更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实现途径。投资毋庸置疑立竿见影地拉动经济增长,但是片面强调投资的唯一作用,恐怕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将产生严重误导,因为低效率的投资、不能匹配消费升级的投资、为“赶英超美”而进行的投资、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投资等等,将不过是“饮鸩止渴”。

因此,认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论是直接作用还是间接作用),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投资与消费更加匹配,将更加有利于现代化经济增长,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要义。


盘和林看经济


我重新看了遍当时的采访视频,林毅夫并没有说消费拉动经济是西方阴谋,当主持人问他,“美国提出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这是一个政治化的议题了?”林毅夫回答“是啊”。但他并没有说到什么阴谋论。

长期以来,林毅夫坚持认为中国放弃投资,改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就是“头痛医脚、因噎废食、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主张。”这种主张与吴敬琏的观点针尖对麦芒,吴敬琏认为“强势政府海量投资支撑高速度增长的发展路线已经走到了尽头。”究竟是谁对?谁错?

我们要评价林毅夫的这种“投资拉动”论,需要对他的新结构经济学有所了解:

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各国产业发展要以市场为基础,遵循比较优势。也就是说有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落后国家才能比发达国家取得更快的增长和积累,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不断升级,产业结构便可以不断接近发达国家。

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强调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他一直强调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因此备受各界的质疑。

比如他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没有分析问题的根源,把中国的问题都归咎于投资造成的,是不对的。他的意思是要想维持经济稳定、快速以及可持续发展,短期内增加消费也能增加经济增长,但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驱动力是投资,没有投资就不会有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导致劳动生产率不能提高,而劳动生产率不能提高也导致居民收入不能增长,消费就成了无源之水。

我觉得他说的有一定道理,投资不能放弃,刺激消费,尤其是我们老百姓的消费还需要改革国民收入分配问题。虽然说过去30年中国一直是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现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边际刺激效应也在递减,但是如果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不能提高,那么居民收入将会下降。再加上国民收入分配偏向政府和企业部门,导致居民部门(老百姓)的消费不足,那么刺激消费带来的经济增长也是乏力的。

  看一个经济学家的观点,要看他的理论框架,而不是断章取义。当然了,任何经济学理论都有其失灵的地方,不是都有效的,要根据国情。比如,发达国家搞自由市场,我们搞双轨制也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也积累了腐败等问题。


艾米米


数学模型与美国实证

供求时刻平衡,

因此,大众消费=企业营收=员工工资+企业利润,工资是消费之源。如果单纯依靠消费拉动,经济会产生资金单向从公众口袋向企业口袋流动的结果。

这是一个被美国经济所证实的数学常识。

媒体报道:

1、美国人到底有多穷?70%的美国人存款少于1000美元。

http://finance.ifeng.com/a/20161012/14930673_0.shtml

2、美国政府公布2016年"财报":总负债22.8万亿美元

http://money.163.com/17/0208/17/CCP6R1RG002580S6.html

利息成本,1.14万亿美元,人均接近4K美元,且以指数增长。

3、苹果现金储备突破2500亿美元,但这并不完全是件好事

http://money.163.com/17/0508/11/CJTM9KD2002580S6.html



美国政府财政收入扣除各项支出后的差额,已经没有能力偿还负债的利息,借新款还旧息,导致美国政府负债持续呈现指数增长,是过去的常态。一个借新款还旧息的破产政府的经验不值得中国借鉴。因此,林毅夫的观点无疑是科学的,同时,林也并未说什么阴谋论,媒体不要肆意贴上标签,曲解经济体学家的本意。

美国政府,理论上破产的政府是我们效仿的对象吗?

同样,我们需要看到,理论上破产的美国政府并未能够给美国人民带去幸福生活。按照人口比重,美国是犯罪率最高的国家。在2012年,司法部门数据显示,在美国的州和联邦监狱总共有1570000个犯人。然而根据劳动局的数据显示,相比来说,去年美国大约有1530000工程师,815000个建筑工人和100万高中教师,还有75万的汽车技工。如果将坐牢看成一份职业,美国罪犯排名第一。

媒体报道:人口占全世界5%囚犯数量却占25% 美国罪犯为何如此多?

http://www.sinovision.net/politics/201504/00337524.htm

美国,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我们的效仿对象吗?

不要以点带面看美国

我们看到跨国公司很牛,理念很先进。BUT,请注意,能够走出去的企业都是很牛的企业,不要以为国外的企业都是跨国公司。老外看华为(海外员工待遇很好,企业竞争力很强,很值得尊敬),就是我们看来中国跨国公司的态度。简言之,能够走出去的企业是领先企业,我们看到的不是全貌,而是最好的部分。


出国的人觉得美国相对民主、自由,实际能够出去的人自身经济条件和素质都是较为优秀的富裕群体,他们移居的地点不可能是类似中国甘肃、宁夏这种边远地方,而是国外的北上广深和沿海地区。因此,他们的感觉依然不是平均水平。但他们对国内的感知则是平均水平(接触全面信息,而非只凭感觉)。

硅谷不是美国,硅谷只是一座有100多万人的城市。我们接受90%的信息源自硅谷,而不是美国。也就是说,真正的美国和我们印象中的美国(硅谷来信)有着本质差别。真实的美国是破产的贵族,硅谷是这个旧贵族唯一可以炫耀的资本。当你拿走硅谷(不和硅谷比较所谓高科技,因为没有这些高科技并不影响我们的幸福),美国还有什么?

中国框架比美国框架的优越性在哪里?

首先大家要明白:贷款=存款,有多少贷款就有多少存款。这叫做资产负债平衡表。

银行记账的原理是:A群体欠B群体M2的货[币],所以B群体有M2的货币。

因此必须有A群体欠钱(贷款),B群体才能有钱(政府根本没有大众认为的那种印钞权)。

谁贷款?即安全,又多?美国框架是单一的终极贷款人,即美国政府。

因为是单一安全贷款人,所以尽管美国政府已经很牛逼,但依然无法释放出足够多的货币,流向美国民众口袋。

反观中国框架,由中国政府牵头,100+全民企业跟随,联合组成一个安全贷款人联合舰队。这个舰队贷款总量轻松突破了百万亿规模。这对应市场增加100万亿存款。请注意,定义很关键。美国政府之所以可以做“老赖”,因为美国政府是全美国人的政府,所以,大家不会让它破产,因为不会让它破产,所以,即使它逻辑上还不上,美国人依然觉得没有问题(即根本不想)。同理,人民政府和全民企业欠多少贷款,全民都会认为是安全的。因为逻辑上,这是全民左手借右手钱,通过工资途径再让渡到右手,使右手有钱。联合舰队等于做了一个超级大且安全的资金池,这个资金池的优势,就是能够合理、合法(遵守美国规则)释放给全民更多的安全货币资产,从而逐渐释放居民消费能力。



自由市场理论(消费主导)的主张是什么?

把联合舰队拆掉,推向市场(不确定)——让该破产的破产(私营化)——贷款还不起,大众存款会同步消失——消失方式是外部汇率急剧变化,内部物价急剧波动。

中国的制度优势:全民所有的定义让大部分贷款保持安全状态,从而使所有存款保持安全。

美国制度的问题:只有美国政府一个安全支点,支点太小,安全货币承载量太少。美国发展这么多年,货币始终处于相对不足状态。

创新,把义务转嫁给机器,把权力留给人民。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本身就是一台我们看不见的机器。这台机器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安全货币发行权(在美国规则体系内),因此,我们的稳定性要远高于欧美日韩,这是任何经济体不具有的竞争力。市场终极需求是安全,竞争是手段,安全是目的。

推荐《智能社会》,中信出版社出版


高金波


我们先来看看经典的消费驱动理念是如何拉动经济的:人们购买商品,企业就能够获得利润,同时可以继续生产来满足消费者,这样就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生产----销售----获利----生产。

一个不断盈利的企业,可以扩大生产增加就业,提高员工待遇和福利,加强研发提高产品档次等,而员工有了钱,又会在市场里进行消费。如果这个局面在全国扩大了,那么就对经济起到了推动作用。

和美国相比我国内需程度低,潜力大,所以当外部经济环境不好的时候,扩大内需就会不同程度的被提出来,看似是一条包治百病的良药。

这个药方好开,但药却比较难抓,内需不是说扩大就扩大的。一个人是吃馒头包子咸菜还是海参鲍鱼燕窝不是说一句“你就不敢吃点好的吗?”就能解决的。

苹果手机刚出来的时候大部分人买不起,但是很多人都想拥有一部,不管是有钱人还是没钱人,这个需求没有经过刺激,而是自发的。有的人用一个肾换了一个苹果,这就是消费过度,消费过度的结果是,苹果已经不再代表时尚,伤口及后遗症的调理还在继续。所以最好的经济拉动消费是自发的,即使刺激都不能超过人们可承受范围之内。


现实中很多人是不愿消费、不敢消费。房价之所以涨,不是因为有钱人买好几套,而是因为工薪阶层的刚性需求,消费的主力还是工薪阶层。目前工薪阶层是不敢消费的,没有买房的要攒钱买房,要不连媳妇都不好找,买了房的要专心致志还房贷,10000月薪8000月供,再怎么刺激都没用。

当然了房子只是一方面,其实缚住我们的东西很多,父母老了怎么办,自己生病了怎么办,行业萧条失业了怎么办,有了小孩怎么养,怎么教育?我身边就有一些人,为了首付攒了一些钱,可是偏偏不巧赶上了一场病,虽然可以报销一部分,但是短期内已经没有首付的能力了,如果房价再涨,估计这一错过就是一辈子。


还有些不想国内消费,即使是必需品,原因是国内产品不属于信得过产品。有一个很火的词叫“海淘”,澳洲买奶粉,欧洲买包包,韩国买胭脂,日本买马桶等。有时候千辛万苦海淘到国产货,那也没有关系,因为外销和内销品质是不一样的。这也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在国内企业盈利后大部分不会用来提高产品品质,也不会提高员工待遇。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得出我们的结论了,林毅夫说的对不对我不知道,至少在目前的情况下想通过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效果差还不具有可持续性。


徐徐成翔


一直以来,在拉动中国GDP增长的投资、出口和消费这“三驾马车”中,消费所占比重远低于投资。因此不少经济学家主张,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应该向消费拉动转型,这种观点也是本人支持和赞同的。

经济学家林毅夫则认为,劳动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依靠产业不断创新、不断升级,而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则需要依靠投资。在提高劳动生产力水平以后,家庭收入增加,消费者增加,投资跟消费共同变成经济增长的组成部分。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在理论上说不通,而经验上,也有美国、欧洲家庭过度负债造成危机的前车之鉴。“我觉得提出这个看法的人,不是不懂经济,就是故意误导中国。”

在我看来,林毅夫一方面过于看重了投资的作用,没有区分国家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差别,没有意识到投资型经济带来的巨大风险,以及对于经济体的伤害。另一方面则极端的认为消费就是像美国欧洲一样进行透支消费。这样片面的看待投资和消费,是错误的。

在分析林毅夫的错误之前,我们先简单分析最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腾飞的三大重要原因:

一、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水闸放开,拥抱世界则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生产力释放产生了巨大的价值和回报。

二、低工资低福利,也就是人口红利。最初的工人工资是非常低的,也是没有四险一金的,这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力的关键,庞大的劳动力群体可以支撑中国在一定时期内走物美价廉路线赢得市场,赚取外汇。

三、低价出口原材料、粗加工产品和资源,以及在较长的时间内没有计算污染成本。

那么,为什么经济增速开始下降呢?依然只说三个原因:

一、人口红利减少,劳动力人口减少,工资福利增加,人力成本增加。

二、货币总量增长迅速,商品成本在国际上竞争力降低,部分中低端产业向东南亚转移。

三、中小企业各方面成本上升,无论是用地成本,工资成本,原料成本还是环保成本。

不可否认,投资拉动经济在中国发展过程中作用非凡。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快速建设,到现在摩天大楼林立,堵城处处的繁华盛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多数农村也都通了公路,12.4万公里的中国铁路营业里程,穿越繁华都市,纵横田野阡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投资的巨大作用。

但是,投资主导的经济体,一定会遭遇如下问题:

一是投资拉动经济的方式下,投资回报递减规律的作用会日益明显。投资的效果会越来越差,直至没有效果。

一个交通不便但是物产丰富的地区,修通一条高品质的公路,自然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得经济腾飞。如果过一段时间再修一条公路,那么第二条路的实际效益就大大降低,而第一条路的效益也被拉低了。实际两条路带来的经济增长,也不过是比一条路高一点点。而如果再修第三条高速公路,带来的增长就更为有限了,甚至第二条路或者第一条路会车流稀少,形成巨大浪费,这就是产能过剩。

简单直观的事例清晰说明,投资如果达到一个临界点,再增加投资,也只会形成更多产能浪费,对经济的增长作用越来越微乎其微,将资源白白的消耗掉了。

二是大量投资会产生负面效应,最突出的一个宏观效应就是国家资产负债表,特别是企业资产负债表和各级地方的资产负债表上负债率快速提高,会有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

如果地方主导的投资,缺乏科学的规划以及大局的统筹,举债投资,盲目投资,产生的负面效应是极大的,不仅仅会在经济层面体现。

三是投资的过快增长缺乏社会需求的支持,将会导致严重的产能过剩,进而导致大批企业破产,工人失业,银行坏账。投资过快增长势必要加快各类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同时加剧了环境保护的压力。投资所需的原材料和资源量庞大,将会刺激这些基础商品价格上涨,进而带动其他物资价格上涨,引发通货膨胀。

此外,投资型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会遭遇到“公平”的问题。

实际由权力去分配这些资源、项目和资金的人,会利用手中的权利让一些人因关系而得利,同时国企要比民企拿到的福利更多,剩下的大多数人是难以分得一杯羹的。投资,也是一种收入分配,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贫富差距拉大。

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如果经过科学的测算,大数据作为参考,宏观层面进行统筹。如果能够建立完善的数学模型结合当地的实际经济状况和市场需求去预测每一项投资的效益和成本,这样的投资必然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显然短时间内还难以实现。

单纯的抛开投资,而一味的提倡消费肯定也是不正确的。

最近几年中国游客热衷出国游,并且大量采购奢侈品的新闻屡见不鲜。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15年中国老百姓出境旅游高达1.2亿人次,在海外消费金额达到了1045亿美元。这还仅仅是直接到海外的消费,如果再算上庞大的海外代购群体,网购平台上无数的海外代购商家,实际的海外消费市场规模异常庞大。而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跨境电商市场规模已从2014年的4.2万亿元增至2015年的5.4万亿元。


这一数字,甚至已经赶上了每年中国人买房的花费,完全可以成为国民经济发支柱来发展了,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中国目前已经有了一个庞大的富裕起来的人群,她们的消费已经不再局限于国内商品,已经开始追求国际品牌和奢侈品。如果能将这笔庞大的资金留在国内,可想而知能够对中国经济产生多么巨大的推动作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要么移民海外,要么去海外大肆消费,这是对经济体的最大伤害,也值得我们所有人反思原因。

国家主导的投资,如果能向教育、社会保障、科技等领域倾斜,完善知识产权保障,鼓励打造国内知名品牌,消除假货,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同时将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劣质企业清理出局,最终从多个方面解决国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这样的投资岂不能起到更大更好的作用?让民间资本有兴趣,有收获的去参与更多基础建设投资,岂不会有更高的效率,更能降低成本?

消费型经济,前提是国民手中有钱,并且这些国民乐于在国内消费,而不是蜂拥出国去支援国际人民经济建设,或者在国内热衷于购买进口商品。只要社会保障完善,收入稳定,物价稳定,人民没有后顾之忧。自然都会乐于消费,也就没那么多人热衷于为了规避风险而去努力存钱了。

而消费可以刺激国内企业生产,不断升级越来越高要求的消费,自然能够带动企业不断提升生产标准,提升产品质量,相应增加这些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促进出口,出口自然能有更多的收入,对于国民经济的好处不言而喻。

只有企业家因为国内消费的提升而赚到钱了,才能不断增加投资,将资金更高效的利用起来。让企业家能够放心的投资,有回报的投资,乐于投资,这样的经济体一定是有活力的经济体。

以消费带动投资,比投资带动消费的可行性高出百倍,消费推动经济,不是一味的透支消费,而是形成有源之水,在体系内健康循环。

林毅夫的错,在于过于强调投资,而忽略了投资回报递减规律。重视投资,但是没有看清投资带来的分配问题,更没有意识到投资对于消费的提升有限。同时错在于将消费过度夸大,直接将普通的消费视为透支消费。

孰优孰劣,这么一说岂不一目了然。

期待国强民富,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美好愿望。

微信公众号:jiabailidiancom 或输入 加百利点靠木 ,财富之道,开源节流,敬请关注。


财智成功


这是个非常大的问题,如果回答的不好,也请见谅;

如楼上的各位大神所说,是消费、储蓄还是投资拉动经济,西方的经济学家中也是存在着很多争论;最先提出这种观念的是凯恩斯。随着罗斯福新政,被实施在美国的发展中。关于消费主义,学界也是褒贬不一。但是凯尔斯主义有一个前提——社会资源没有被充分调动。

打一个简单的例子;

我是一个做手机APP的程序员,领了10000元工资,买了1部手机,一双鞋,一些食物,还了房贷,我又存了1000元在银行,而我的这些消费又带动了手机行业、鞋业、建筑业、服务业和农产品等行业的生产,这些生产会产生这些从业人员的收入,这些人又反过来消费我的劳动,我又可以产生收入。。。。如此循环;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到底是我的消费带动了经济?还是企业的投资带动了经济?还是储蓄带动了经济?

楼上的“菁城子”:

消费不能刺激经济发展,储蓄和投资才能。生产需要资本品,资本品就是储蓄的节余,用于投资再生产的财货。资本越丰富,用于再生产的东西越多。这些财富被企业家所用,用于投资再生产,从而创造更多财富。
在此期间,消费是起到消耗的作用,它本身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和目的,无可避免,却不能促进经济发展。而强制过度的消费,意味着资本品消耗,会对生产造成损害。消费经济学的提倡者是凯恩斯,他本人甚至建议,政府应该组织一批人到沙漠建没有价值的金字塔,或者挖坑填坑——有没有效益不要紧,最主要的是有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基本观点是:储蓄和投资刺激经济发展,从而带动消费,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然而,储蓄意味着消费降低,消费降低,会导致需求降低,投资收益降低,有可能投资的越多,亏损的越多,可行的方式是提高国内储蓄,增加出口;以国外的需求替代国内的需求,但是如果国外的需求也降低了呢?


所以,抛开国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单纯的谈论消费带动经济,还是储蓄与投资带动经济是纸上谈兵而已;


按照常理来说,当我们的手里没钱也没有生产工具,没有什么生产资料的时候,我们应该要储蓄,同时增加投资,而且要减少消费,等我们储蓄慢慢增加,收入慢慢增加,消费也就跟着慢慢增加了,家庭的生活水平也就提高了;一般常理来说,的确是这样的;所以我对储蓄和投资拉动经济的基本观点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但是,我的手里有生产资料或者生产工具的时候,只是因为某些原因,在这些工具和消费被浪费闲置的时候,直接消费刺激则更有效果;

比方说,A有田,没机器所以没法大规模生产,导致稻子产量少,收入少,B手里有个油田,可是手里没有稻子,请不起工人,挖不起油,C手里有一台半成品机器,不缺稻子也不多余,就缺油;

现在给他们每个人1000美元,B 去买了稻子,请人挖了油,C 买了B手里的油生产出来机器,卖给了A ,A增加了产量;大家都好,收入都增加了;

有人会说,这不也是投资么?的确,从某种角度来看,投资和消费从来都分不开。


以股易金


我以浅显的语言谈谈这个问题。做个简单的比喻,花钱买一碗米饭并吃掉,就是消费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创造财富,反而是消耗财富,不但钱花掉了,吃掉的米饭还会被消化成排泄物;而种植水稻、收割碾制的过程才产出大米,则创造财富。或许这个比喻不能完全描述林老师的理论体系,但基本有那个意味。因此,林老师主张通过投资拉动经济,而消费并不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如果大量消费支出,则会不断加大负债(不断借钱买米饭吃,但自己不生产大米,借的钱越来越多)。美国、日本负债率非常高,其中有这个原因。简单理解林老师的理论主张,通俗地讲,消费就是消耗掉了产品和财富,消耗的过程并不创造价值,不能带来经济增长,过度依靠消费则会增加总负债;只有加大投资和扩大生产才能创造产品和财富,才能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国民经济统计和经济学中对消费的理解有另一层意思。从经济总量按照支出法的统计角度而言,经济总量=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净出口支出。这个公式在统计经济总量的时候非常好用。简单理解,就是全社会的财富主要通过消费、投资、进出口这三个途径使用,使用者有政府、个人以及企业等各个经济主体。因此,拉动经济增长的动能也就应该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

那么,问题出来了,既然消费环节并不创造财富,怎么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能?这则是需求拉动供给的过程。接着以上的那个比喻,我饿了要吃米饭,这就有了需求,另一个人看到了这个需求便去生产大米、开餐馆,那么大米生产和餐饮业就搞活了,经济就增长了。

另一个问题,是林老师关注的重点。接着以上比喻,我们都饿了要吃米饭,但我国自己没有人生产大米,我们只能进口外国生产的大米,那么就得花钱去买。如果家里积蓄不够了,就得借钱买大米,借钱消费。如果是这样,那么消费增长带来负债上升,但并没有拉动国内生产扩张,对经济增长不能形成动能。

结合中国事情是怎样呢?过去我们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目前很多产能已经严重过剩,也就是远远超出需求总量,传统依靠房地产等行业粗放式投资拉动的路子已经越来越窄。如果继续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那么可能会形成更多的无效投资和过剩产能。

但另一方面,随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迫切,需要消费质量更优的产品和服务。但这些产品我国生产不出来,也就发生到日本买断马桶盖的奇怪事件。因此,我国的供给与需求已经很不匹配,一方面投资形成的供给端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消费需要的供给端产能不足,结构性错配现象严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认为应该从过去主要依靠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向依靠消费拉动转变。经济增长的目的是满足老百姓的消费需求,提升生活水平。但消费需求不能完全依靠进口产品,不能以增加全民负债特别是外债的模式发展经济。而是要以消费需求带动生产供给,供给要与需求相匹配。这就需要加大力度推进供给侧改革,生产端一方面要削减过剩产能、无效供给,另一方面要为消费增长提供充足的优质产品和服务,提升有效供给能力,例如造出我们自己优质的马桶盖、圆珠笔芯。当生产能力提升之后,企业效益上升将带动员工收入增加,收入增加又促进消费增长,以此形成良性循环。这是我们应该期待的结果,也是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