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一鳥在手勝過百鳥在林!蓋茨:書沒讀夠撒幣了

1994年比爾·蓋茨聘請了邁克爾·拉爾森並組建了卡斯凱德投資公司。

當時比爾·蓋茨身價50億美元。大把的鈔票都是這些年拉爾森通過投資賺來的。那拉爾森是如何投資的呢?

他做了好多投資顧問都會做的事情:減少比爾·蓋茨在微軟的股份,將其轉變為多元化投資組合,使蓋茨的股份由45%直降為3%。

然後拿這些錢去做了資產配置,通過投資賺取了數百億美金。

如果沒有這些投資,比爾·蓋茨仍舊是持有微軟45%的股票是什麼結果呢?

這個“故事”在財經圈流傳已久。

直到最近,蓋茨的財富已經達到了900億美元,他名下3%的微軟股票市值不到200億美元。

也就是說,他的財富中有700億美元,是邁克爾拉爾森通過多元化投資賺來的!

不過,尷尬的是,假如當前比爾蓋茨不組建投資公司,不聘請這位專業投資人,他仍然持有微軟45%的股份的話,按照微軟市值大約6490億美元來計算,比爾蓋茨現在的財富應該是2900億美元……

通過這件事情,很多人都開始嘲諷專業投資人的資產配置理論,開始嘲諷多元化投資……

其實根本沒必要這樣,因為結果已經發生了,我們只是知道了歷史的走勢變化罷了。

如果我們僅僅是站在上帝視角來看,彷彿是一目瞭然的。然而,當你回到當初那個需要做出決策的時刻,你所面對的,可是充滿不確定的未來!

蓋茨當年肯定也無法確定,他的微軟可以這麼牛,他的投資對象實力竟然這麼“弱”。

他怎麼可能確信,1994年到2018年,整整24年,他的微軟會不會被市場淘汰、會不會被其他人超越?

未來永遠充滿著未知,最好的選擇,當然就是分散投資——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所以,回到當初的那個時間點,他們做的選擇,其實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因為多元化投資的好處就是能夠分散風險、累加收益,保證相對安全。而它的代價,就是你可能失去了重倉一個風口而產生暴利的機會。

這是一個選擇,而越是龐大的資金越是喜歡穩定。所以,他們只是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僅此而已!

或許這個“故事”只能當個段子,博你一笑,因為——

退一步來說,即便蓋茨依然持有45%的微軟股份,未必能變現2900億——可能只要拋售個10%,微軟的股價就崩盤了……

況且,假設蓋茨當年沒有賣掉微軟的股份,不斷把股份分給員工(stock options),來刺激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微軟能發展到今天嗎?

這是幾乎所有高科技公司發展的“套路”。

想當年,有一家FinTech公司INEA正準備上市,假設最初你就分到了整個公司0.5%的stock options,你也會沒日沒夜地為了公司上市而拼命。

你每天晚上都會做一個夢:一旦公司上市,我就是百萬富翁了!

然而,這樣的故事滿地都是。

最關鍵的是,只要稍有財經或經管常識的,就會知道,這個段子適合所有成功的高科技公司的創始人。

光論BAT,馬雲只佔了阿里巴巴7、8%的股份、馬化騰只佔騰訊12%左右的股份、李彥宏夫婦也不過佔股百度20%上下而已。

要是按這個套路編段子的,他們仨的“故事”將更“震撼”……

要是他們守著股份不願稀釋的話,自己的公司就根本不可能成長到今天。

最後的最後,比爾蓋茨不是大撒幣,拋售42%的股份毫不出奇,至於“虧損近2000億刀”之說,純屬步子邁大發了。

你撒幣嗎?你撒我就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