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国民级奶企被其代工厂收购,进口婴配奶粉在中国的任性不再?

文丨食品商业观察(FBC)记者 李珂

瑞士婴幼儿配方奶粉百年老店赫尔达夫近日宣布收购瑞士婴幼儿食品公司宾博,旨在逐步扩大宾博在瑞士的市场份额,并将品牌和产品扩展到国际市场,主要是中国、印度尼西亚和尼日利亚。

值得注意的是,赫尔达夫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为宾博代工生产各种婴幼儿食品。

公开信息显示,赫尔达夫集团自1908年开始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2006年以前,其产品主要在瑞士市场销售,截止2016年年底,其身份还是自有品牌奶粉生产商。

宾博则是占据瑞士同类型产品40%份额的“明星公司”,其产品在瑞士的各大药店和零售店中被广泛出售。据外媒报道,宾博2017年销售额达7859万元人民币,营业利润约为20%。

近几年,赫尔达夫一直致力于“和消费者走得更近”,并通过逐步收编瑞士知名婴儿配方奶粉品牌,从幕后走向台前。

2016年10月,赫尔达夫收购瑞士著名婴幼儿营养品公司法玛莱斯旗下两家公司51%的股份。和宾博类似,赫尔达夫自2008以来,也一直是法玛莱斯的奶粉制造商。

在中国市场,目前瑞士仅有三家婴幼儿奶粉工厂获得注册资格,其中雀巢占据1席,编号为CH2439,剩下的两个名额全归赫尔达夫所有,分别是CH2429、CH2412。

据媒体报道,赫尔达夫先后生产并向中国出口的婴幼儿奶粉品牌超过了10个,比如百立乐natrapure、宾博bimbosam、瑞乐恩、智灵宝、Primalac(雅睿)、康喜、领瑞思宝、天赋力、Alpreen(爱普安)、Babina(芭比纳)、优赋、优赋力等。

2013年,赫尔达夫收购Natrapure百立乐品牌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彼时,当被问及中国对乳业监管日趋严格,瑞士赫尔达夫集团如何面对时,CEO Thomas自信地向媒体表示:“我们非常认可中国对乳业政策越来越严的趋势,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将会促进整个乳业产品品质的提升,同时,对于瑞士赫尔达夫集团来说,这也是一件利好的事情,因为我们有信心,通过全球也包括中国对奶粉质量各项严格的检验。”

看上去,赫尔达夫在中国市场有成为瑞士婴儿配方奶粉代言人的“味道”。可实际上,近几年,赫尔达夫的生产线“黑料”颇多,可谓屡战屡禁,屡禁屡战。

2017年4月,质检总局网站公布14批次进口乳制品不合格,赫尔达夫旗下的思宝优、思宝智系列奶粉赫然在列,被入境口岸做退货处理。质检总局网站显示,未予准入的事实为“未按要求提供证书或合格证明材料”。

2017年7月底,质检总局再次点名赫尔达夫,其代工的宾博有机婴幼儿配方奶粉1批次11208公斤被指不合格,原因是“细菌总数超标”。半个月后,赫尔达夫生产的另一婴幼儿配方奶品牌瑞乐恩被质检总局认定菌落总数超标。

同样的问题,先后出现在同一家生产商的产品上,其中的原因,究竟是工厂加工环境不好还是奶源存在问题,众说纷纭。这直接导致了赫尔达夫的安全管控和严谨性,屡遭质疑。

质检总局随后宣布,暂停赫尔达夫在华注册资格,虽然官方并未提及原因,但业内人士均认为,接连两起菌落超标事件,赫尔达夫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今年1月,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公布,赫尔达夫旗下一个工厂恢复在华注册资格。然而,随后的3月,宾博再次因胆碱不达标被拒绝入境,并在境外做全部销毁处理。

事实上,赫尔达夫的“黑历史”并非近期才凸显。

早在“三聚氰胺”事件后,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跌入谷底,洋奶粉大行其道的时候,赫尔达夫就被曝出是业内知名的杂牌“洋奶粉”三大代工厂之一。

2013年,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曝光了国内八成进口奶粉为贴牌生产,引发行业高度关注。在国外注册牌子,再找其他企业代加工,然后只在国内销售的奶粉模式,成为了众多贴牌奶粉的标准流程。

多年来,赫尔达夫靠代工+群狼战术,在中国进口婴幼儿配方奶市场可谓风生水起,但其为何试图通过并购合作的品牌商,从幕后走向前台呢?

2018年1月1日起,史上最严奶粉新规缓冲期正式结束,无论是国产还是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要想继续生产并在中国销售,不仅要获得中国监管部门的注册,同时还必须获得配方注册证书。欧洲代工厂们“多子多孙”,新政的推出使得代工品牌面临不小的压力,如果不能在截止日期前完成注册,很有可能面临在中国停售的局面,换言之,一旦错过时机,就会跌倒在“新的起跑线”上。

中国市场作为这些品牌最为依赖的市场,显然无法就这样轻松放弃。当然,对不少“投机者”而言,曾经自己打造一个品牌,然后找个工厂生产,再在中国实现销售的时代或将由此一去不复返了。

随着国家一系列管控政策的出台,未来的奶粉市场,如果企业没有稳定的供应链,无法对上游供应链形成有效的控制,就难以在奶粉市场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可以预见,受中国奶粉政策影响,赫尔达夫以及传统的奶粉代工巨头们收购合作婴儿配方奶粉品牌的动作,在未来兴许会更加常见。

新的市场格局下,“宾博”们渐渐藏到了幕后,而“赫尔达夫”们逐步走向台前。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讲,无论什么样的“形式”,“内容”无非是想赚取他们荷包中的人民币罢了。

好在国产婴幼儿奶粉在经历了“三聚氰胺”事件的剧痛后,在2017年迎来了强势回暖,飞鹤、澳优、伊利、君乐宝等国产奶企都营收颇丰。那些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们在中国还能“率性任意”多久呢?(文中部分信息源来自Dairyreporter, Global Data, 奶粉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