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追求美,但是有哪些故意追求丑的画家呢?

小花儿花儿


美或丑只是个相对概念,对平常人来讲美术作品的美通常是指画面中美术形象的美。美术的形象之美是艺术美的一个方面,也是大部分画家追求的,但是也偏偏有些画家剑走偏锋的。通常他们画面中的形象并不好看。

一、卢西安.弗洛伊德

卢西安.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孙子。相对安格尔的唯美画风,表现主义画家弗罗伊德貌似是个唯丑主义者。他笔下的人都不是些特别漂亮的模特,而是一些普通人,下垂的眼袋,臃肿变形的身材,布满褶皱的皮肤。这使他的画看起来有些病态甚至变态。

弗洛伊德给女王画的肖像,是不是丑爆了,没有一点高贵的感觉

二、弗兰西斯.培根

弗朗西斯.培根有两位,一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的“知识就是力量”就是他的名言。而我们今天说的是另一位,他是20世纪的英国画家。培根喜欢把牛肉画进自己的画,他的画看起来比佛洛依德更病态,更痛苦。他故意把人画的面目可怖或者痛苦而扭曲。就像一个噩梦,充满了歇斯底里的疯狂。
培根画的生化危机版的教皇肖像
《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

原画《教皇英诺森十世》

培根作品

三、亨利.马蒂斯
这是亨利.马蒂斯的
作品,是不是看起来好丑,就像一堆没有调和的颜料掇到了画布上,幼稚的就像幼儿园小朋友画的,你不是第一个这样想的,当时看画展的记者路易·沃塞尔也是这样认为的,于是他给这些画家起了个形象的名字––野兽派。

《马蒂斯夫人》

这是马蒂斯给他老婆画的肖像。可见马蒂斯夫人性格很好,换成其他女子,早就把马蒂斯直接现场打死了。


不懂点艺术的历史爱好者不是好美术老师,欢迎大家关注我,原创不易,多多点赞。


朱铁平



《鲁本斯三美神》

看到这个问题,不禁使我再一次地想到了彼德-保罗-鲁本斯。

彼德-保罗-鲁本斯,十七世纪佛兰德斯重要画家,巴洛克艺术的早期代表人物。

1577年鲁本斯出生于德国锡根城的一个小律师家庭,少年就表现出了很好的绘画天赋。由于父亲早逝,鲁本斯12岁时被母亲带到教堂拜师学习绘画,从此开启了他毕生追求的绘画事业。

拉斐尔《三美神》


鲁本斯的绘画受文艺复兴前期佛罗伦萨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和文艺复兴中后期威尼斯三杰之一的提香的油画影响较大,注重绘画的厚重感力度感和色彩运用,加上他不拘古法富于创新的精神,在绘画创作上独树一帜,开一代画风之先河。

鲁本斯一生创作了大量以女性为主体表现宗教内容的人物和人体艺术绘画,他笔力沉厚,画风洒脱,恣意奔放,画技精湛。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画与众不同,别具一格。在鲁本斯以前,画家们笔下的女性大都表现为或婀娜纤巧,或温柔宛约,或风姿绰约,或安详沉静,或美丽端方,或雍容华贵,这也成为人们传统的审美习惯。而鲁本斯笔下的女性,大都是人高马大膀阔腰圆臀厚腿粗甚至称得上彪悍。如鲁本斯以他妻子为人物模型的代表作《三美神》等。

鲁本斯妻子画像


这在当时曾遭至种种非议。鲁本斯也被称做是一个“受人佩服不受人爱戴”的画家。

鲁本斯《浴女》

安格尔《浴女》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鲁本斯的画作越来越熠熠生辉,越来越彰显出其超凡的艺术创造力和巨大的艺术价值。有评论家这样评论鲁本斯的画作:“虽然不够美丽,甚至近乎丑拙,但看上去更真实、更大气、更厚重、更接地气,也更加亲切和耐看”。

艺术贵在创新。做前人没有做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正是鲁本斯最为可贵可爱之处。

鲁本斯《爱之园》


谁怜一灯影


维克多·雨果曾说,“Dans la pensée des modernes, le grotesque a un rôle immense... Le beau n'a qu'un type, le laid en a mille”,也就是说:“在现代思想里,怪诞有很重要的地位…美就一种形式,丑有上千种。”


荒诞、丑陋、疯狂以及怪异等等,一直以来是我们文化社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其合法性随着资本主义现代性的逐步增长而削弱了,原因是简单的,这些占据着人类精神史重要一脚的元素,在资本眼中是生产的阻力。而大写的、无处不在的权力的规训则体现在社会对怪诞元素的去合法性上。


刻画“丑”,从来也都是艺术家们的“任务”,丑,可能是因为对现实表达的直观印象,例如在时间作用下松弛的人体和褶皱的面庞,又或者“丑陋”在某种情境中是消极情绪和“原罪”的化身,又或者是画家的“剧情需要”。这样的绘画,艺术史上有很多,从古至今略微举些例子:


Portement de Croix,Jérôme Bosch, 1510-1516

博斯是大家不陌生的钟情于怪诞的画家,而博斯独特的世界观则和彼时欧洲航海大发现带来的认知冲击相关。该画作右下角的几个面庞,相对画作中间的耶稣显得丑陋而夸张,画家此处操控的“丑”,是用于对比。

而有一些画作,在今天看上去丑是因为违背了大众审美,但画家原意也许只是忠实地描绘神话,比如鲁本斯的这幅画作(诚然,鲁本斯画作中的许多人物在今日看起来都算不上“唯美”):

Bacchus,Rubens,1630


有时候怪诞和一丝丑陋则恰好诠释了画家所想描绘的情境,比如表现主义大师蒙克1899年的“神话改编”(圣殇)作品,略显诡异和阴郁的气氛切合了一种现代主义的忧伤:

Héritage,Edvard Munch,1899


所谓丑陋可能是一种“剧情需要”,如Georg Scholz笔下的人物们,充裕的物质,精巧的摆设与奇异的面容冲突,宣告哀伤:他们的灵魂是缺席的。

Les Paysans-Industriels,Georg Scholz,1925


有些题材,无论如何刻画都应该是丑陋的,比如说——战争。但漫长的艺术史中,拥有太多歌颂伟业的华丽篇章,盖过了阴暗处的呢喃。

la Guerre,Otto Dix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战争时期的重要艺术作品,而战争的“丑陋”也延续到了这位20世纪最著名艺术家同时期的其他作品当中:

La Suppliante,Pablo Picasso,1937


在自画像这种独特的题材中,艺术家们也一点不吝啬恶搞自己,席勒是艺术史创作过最多自画像的艺术家之一,但他笔下很多关于自己的面容,并非一种正常的美感:

自画像,席勒,1910


表现主义画家Chaïm Soutine对自己可是一点不客气:

Chaïm Soutine, Autoportrait, 1916.


不过他画其他人的肖像也基本是一个德行:

Chaim Soutine portrait of Paulette 1924


下手狠的表现主义画家可不止一个,柯克西卡对自己也挺下得去手:

Kokoschka,autoportrait, 1919


著名女性艺术家德里达的自画像,不过观众因为熟知其跌宕的个人经历,因此一般不会太惊讶……

Frida Kahlo. Autoportrait. vers 1950


又是一个自黑好手:

Bernard Buffet, 'Autoportrait 18', 1981


进入现代艺术后,这样的例子就太多了,还不算bad painting这样的“流派”,比如杜布非老爷子这个画,呃,很有意思,但是确实不属于正常的审美:

Volonté de puissance,Jean Dubuffet,1946


写实画家对于观察的客观表现和主观诠释,是丑陋客体和主观美感的奇异结合,弗洛伊德老爷子不少作品都这样,谁说画中的巨型女子其人不让人略有厌恶呢(现实中),但谁又说这不是一张好画呢?:

Julian Freud. Sue Tilley, ou La Femme endormie près devant la Tapisserie au lion (1996).


最后,用一个个人很喜欢的法国画家Jean Rustin的几张“奇怪美感”的作品结束吧(最终一张展览图,能好好地概括画作的真实大小):


透明流动虚无


西方艺术中,追求“以丑为美”的画家非常多,从印象派之后,很多画家都有这个审美倾向,代表画家我觉得是野兽派创始人马蒂斯,以及新表现主义画家埃贡·席勒。

马蒂斯画法非常狂野,他抛弃了欧洲油画建立起来的几百年的传统画法,比如,造型的精严和真实感,画面构图的焦点透视,立体感的呈现,以及明暗关系的对比。

马蒂斯·罗马尼亚人的上衣

他主动吸收东方艺术的平面性和简洁性,融合非洲艺术的神秘性和象征性,运用鲜亮的色彩和抽象的造型,在画面中刻意追求那种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流动感和欢快气氛,从而使画面构建出一种凌而不乱,乱中有序的平衡感。

并且,马蒂斯的油画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直接开启了插画艺术的生成。

马蒂斯·对话

马蒂斯之后的天才画家埃贡席勒,同样是追求“以丑为美”的典型。

埃贡席勒喜欢用色彩和线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他的绘画风格没有所谓的不冷不热,循规蹈矩的中间地带,他的画要么极度生冷,要么极度炽热。

埃贡席勒人物肖像

比起马蒂斯,他的绘画中的线条更加奔放,甚至是扭曲,他在马蒂斯风格特征的基础上,又给画面增加了诡异和激烈气氛,视觉冲击力更加突出。

他的诡异体现在人物造型相当夸张,明显不合比例结构,常给作品中运用大块面的冷色调,整个画面格调冷艳晦暗,给观者压抑、沉闷的感觉。

埃贡席勒自画像

他的激烈体现在他游走在另一个极端,常常把冷色调和暖色调交叉使用,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中。比如,用红、黑、黄平涂出大块面的色彩体积,让色彩本身变为传达情感强度和精神张力的符号。

综合来看,马蒂斯的“以丑为美”是一种在绘画上的主动变法,而埃贡席勒的“以丑为美”,很大程度上。则是他用绘画对自己不如意的生活经历的一种表白。


鸿鹄迎罡


我们得明确,

表现“生活中的丑”,

并不一定就是“艺术中的丑”,

艺术和美从来都不能直接划等号。

当然,

大部分艺术是在表现美的形象和主题的,

但是,

当一部分绘画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表现丑的形象时,

一定也有它特别的深意。

来,

那小玉就给大家盘点个“故意追求丑”的画家,

弗朗西斯培根。

这两幅图,

是培根的自画像,

而培根本人长这样——

敢把自己都画这么丑,

一定是故意的。

再来对比一下,

同样是表现教皇的形象,

画家维拉斯贵支的教皇长这样——

维拉斯贵支《教皇英诺森10世肖像》

培根的长这样——

培根的两幅《教皇英诺森10世肖像》

感受到那种浓浓的暗黑和丑陋风了吗?

不过,

就是这么丑的作品,

却能拍出天价——

2014年2月13日,

伦敦佳士得战后及当代艺术夜场举槌,

其中备受人们关注的弗朗西斯·培根画作《乔治·戴尔肖像》也在该专场上亮相,

并最终以42,194,500英镑的价格拍下。

该作拍前就曾一度被业内专家认为极有可能创造单件艺术作品世界纪录。

画家培根为什么刻意追求丑?

而且还丑的这么受欢迎呢?

培根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英国一位风格怪诞的画家,

经历过世界大战的他,

常常以畸形的形象或病态的人物为主题,

描绘一些令人厌恶的形象。

但正这些怪诞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这个世界和人类的灾难,

他故意把人的丑陋面貌和痛苦挣扎的表情强调出来。

这些“丑陋”的创作出仅反映出人类的内心幻象和痛苦精神状态。

所以,

你感受到这种惊心动魄又令人难忘的丑了吗?


art张小玉


非常赞同上面答主的一句话:艺术和美从来不会画等号。

艺术的本质论(社会本质,认识本质和审美本质)中在审美本质这一特性里对艺术和美的关系做了详细的解析。审美本质是贯穿于整个艺术理论的核心问题,艺术的认识是审美认识,艺术创造是审美创造,艺术欣赏是审美欣赏。

过多阐述理论概念会稍显枯燥,在此推荐王宏建老师主编的《艺术概论》一书,书中有对艺术审美本质这一块进行详细论证。

那么将话题引回到楼主提出的问题上:“艺术追求美,但又有哪些艺术家故意追求丑”,我认为美与丑并非是绝对的两个概念,真正的艺术并非追求美,而是追求真实。艺术可以反映现实美(自然美: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美;社会美:人类社会关系中的美)。

追求自然美很好理解,有些画家用生动的画笔画出高山飞瀑,江河大海,梅举牡丹等等,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再现,让人身临其境。

社会美更多体现在一些风俗画,以及文学艺术中,比如小说,史诗,喜剧等。这里不做过多描述。

艺术既可以反映现实美,又可以创造出“艺术美”,艺术家可以通过自己主观情感的意识作用创造出一些在常人看来“丑”的形象,其现实性削弱了,而艺术性增加了。所以我自认为楼主在提问中对丑的定义稍显狭义。

在此列举一些“画丑”的画家或作品:

莫迪里阿尼:长脖子畸形人像


罗中立名作《父亲》

弗洛伊德的人体

罗丹雕塑名作《老妓》


罗丹曾经说过:“平时的人总以为凡是在现实中认为丑的,就不是艺术的材料——他们想禁止我们表现自然中使他们感到不愉快的或触犯他们的东西。这是他们的大错误。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美……”

以上。


艺术与不正经的生活


问题本身就是个错误命题哦!

艺术追求是什么呢?艺术的本质到底是不是追求美,这个答案还真不是确定的!

我曾经也想做画家并因此而努力,但是不行的是追求未果。在刚开始侍候,我为了画能卖出而画,温饱是我的追求,后来发现卖画的钱只够我吃馒头,别谈养家了。

后来我找了工作,画画追求自己爽,我画爽了就行,还你们看的爽不爽,我看着美,你们看的不一定美!这里都不谈什么观念和艺术追求,因为,没几个梵高这样有个好弟弟,一辈子供他画画。

所以画画只有两种,为自己而画和为别人而画。

为别人而画的,以满足客户喜好为第一要求,客户说这样美,把我秘书改穿一个超短!你就得画一超短。把这个排里的这个人去掉,改一个人。你就得改一个人。要么就是满足大众的审美,要不他们就喷你!

真喷,咱们问答里面好多喜欢喷的,对你的作品指指点点,好像现在道德制高点,那个谁啊,你不懂。

为自己而画的,两种,一种是成名艺术家,玩点自己喜欢的,与众不同的,画个绿色大狗,画一大堆面具,画一群人傻笑,画一桌子猪,画一堆烂肉,画一群青蛙,为啥呢?为了制造与众不同的风格,个人风格,为了更值钱。

你说他们画的美吗?肯定是不符合大众审美,因为,艺术家就不是给你画的,你看着美不美根本不重要好吗?没人在意你看着美不美。

比如达利,人家都是做梦画,画完先给老婆看!

媳妇,媳妇,过来,看看今天这个画,说说你的感觉?觉得奇怪不?

一分钟后,艾玛,亲爱的达利!这画的啥啊?太奇怪啦!他们看了全都得惊奇死,这钟表咋都融化了呢?


妥了!这画又上头条了!来,抖音发一拨!双击666!

又像梵高的画,当时的人觉得丑爆了!陋闭了!白送都觉得占地方。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扭曲加转基因,肉块加变异异型,能看出美吗?诶就是火。

塞尚的小便池,没准还带着味呢!就是有地位。

所以,艺术不是只让你看着舒服,看着美的,艺术品包涵了作者的世界观,批判思维,情感,道德观,瞬时心态,不满,愤怒,嫉妒,恶心,焦虑,犹豫,甚至对于某个风月场女子的迷恋。

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而不是画张画来取悦大众!

在现代绘画各种派别起来之前,绘画是具有记录功能的,就像照相机,是一个技术工种哦!所以,他们要靠赚钱,不得不给金主画的更符合人的审美,不然金主丢脸啊!没有这个功能了,照相机出来了,现在更是了,美颜多牛逼。

但是,你能说美颜一秒一张拍出来是艺术吗?当然也很艺术,造假造的很艺术。拍的是不是人都快分不出来了。偶尔我也会用美颜来一张,暂时脱离下人生的苦闷!

外国手机为什么败给国产美颜手机了呢?他们最后才明白过来,中国人是更喜欢骗自己的,没成本的骗自己多容易!你拍的那么清楚的手机,还那么贵,那你还不死。

当然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骗一骗也无妨!

艺术也是,有很多艺术家是喜欢骗人的,画大家喜欢的东西,美的虚假的,经过美颜的。但是也有一部分艺术家是真实的,不妥协的,硬气的,不为三斗米折腰的。

这里我提一下鲁迅,不知道妥不妥,他在当时就很硬气阿,敢写阿,敢发啊!到时你觉得他写的美吗?文笔,修辞?

艺术家追求任何都是正常的,美,正义,漂亮,华丽,现实,丑,尖锐,刻薄,搞怪,荒诞甚至是热情,都是艺术家自己的权利,只要是国家法律允许的艺术家都可以追求,在我们国家还要有道德。

艺术思想这东西,你是拦不住的,无论艺术家想表现什么,大众都拦不住。不对,我国网民拦得住,比如前阵子被挡住的书法展览。但是你能拦住人家继续还那么写吗?

大多时候是我们不够开放,不够包容,不够水平。


儿童画画创意简笔画


题主可能不知道。。。艺术史上专门有一个类别的画,就叫怪诞画,这里面全都是故意追求丑的艺术家。


其实大家对于“艺术难道只能表现美吗”这个问题觉醒的非常早。

怪诞画诞生在15世纪,而且是由大师达·芬奇开创的。

《圣杰罗姆》达芬奇

文艺复兴时期满眼都是优雅精致的圣母圣子、希腊雅典传说,而这个形容枯槁、行将就木的老人显得是这么格格不入。由此开启了怪诞画的先河


艺术史上最经典的怪诞画可能是这张

《一个老太婆》马齐斯


这个时候,怪诞画已经开始具有漫画的一些性质,最明显的是讽刺意味。


画中的爱慕虚荣老太婆是马齐斯讽刺的对象,面容丑陋,而华丽的珠宝和低胸装加剧了这种讽刺效果。


朱塞佩·阿尔钦博托是以画蔬菜组成的人脸出名的,也是怪诞画的一种



《两个拥抱的老人》巴托罗缪·帕赛洛蒂

慢慢的,怪诞画从讽刺某个人、某件事,范围扩大到讽刺社会或者是不合理的社会秩序(当然,这一部分是靠怪诞的内容取胜,画面看上去比前面舒服多了)。

荷加斯是这个流派最著名的艺术家,这个时候,艺术作品开始具有了连环画性质。

荷加斯《时髦的婚姻》讲的是商人的儿子和官员的女儿联姻却在背后各自偷亲的故事。

荷加斯《时髦的婚姻》

《时髦的婚姻》一共七张,最后一张最具讽刺意味。

妻子因为自己的情人被绞死所以也服毒自杀,丈夫一脸无所谓,而她的父亲还从她的手上扒下金戒指准备放到自己的口袋里去。


后来,怪诞画越来越多,因为艺术家们已经纷纷意识到真实比美更加重要,而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真实就是丑陋的。

与其安安静静的歌功颂德,倒不如站出来揭示一些什么,怪诞画的发展过程在我心里也是艺术家这个职业自我觉醒的过程。

《愚蠢的傻瓜》戈雅

奥诺雷•杜米埃《高康大》


南妹妹


这位友,你好。问,艺术追求美,但是有哪些艺术追求丑的画家呢? 这一问题性比较敏感,也不知道你指的丑,是哪个方面的丑。个人觉得,丑,大约分两个方面,一种是情趣与生活内在的丑,另一种是思想表现与精神外在的丑。直接拿西方国家追求崇拜的裸体人物来说吧,此形象多为性感化,在西方艺术界颇受追崇,西方人眼里认为是美的一种享受。但西方国家必定与中国的历史背景,政治背景不一样,西方国家是从封建殖民地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一路沿袭过来的。所以,人们的意识境界与中国人民的思想境界有根本性质上的不同,人物裸体非常直观的形成了认识上的分水岭。中国绝大部份的人,根本不乐意接受,形成了反差。西方人认为美,中国人就意味着丑。这是很正常也无可争议的事实。故,人物裸体性感形象,内是线条上的表现美,外就是心理上生活中的丑。


郁香墨


艺术其实准确的来说不分高雅和粗俗,为什么呢?因为它们是共存的,俗话说雅俗共赏嘛,有雅才知道什么是粗俗,有美,才知道什么是丑陋,而在画家的眼里,所有事件和东西,都是艺术,都是一种值得记载的。


艺术的核心是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类追求精神活动的产物与结晶,是人心灵与物质媒介和阐述对象的神秘通道。


古今中外的所谓丑的典型

这是达芬奇的岩间圣母,我们现在普遍接受的美在当时就是丑陋不堪,大逆不道的!把圣母描述成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简直就是不可理喻,连头顶的光环都没有,俗不可耐!

安格尔的泉在“大众”眼里恐怕是美的化身和代表了吧?但是在艺术史中这张画却饱受诟病,高层次审美认为这是造作美和为美而美的典型反面教材,说白了就是有点媚俗了,但在今天我们客观的认为因为极致所以成立。

文森特·梵高的吃马铃薯的人,我们从中窥见的人性令人嗟叹唏嘘,苦难无法湮灭人对信仰的忠诚,对亲情与家庭的维系。什么美丑见鬼去吧,真实的东西一样震撼人心。

高更的《我们是谁?我们从那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原始的神秘主义直接将我们拽入一个宗教般的主题和叩问――我们从那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那里去?!在艺术面前美丑就是渺小的!

劳特累克笔下的红磨坊舞女,不是嘲讽,也不是故弄玄虚的对灯红酒绿的抨击,是我在其中的更深层次的人性思索。他是现代平面广告的鼻祖。
埃贡·席勒的圣家族

紧张而又神经质的线条表达了带有东方意境的主题―生死相望两茫茫,前世今生皆空空。

爱德华·蒙克的呐喊,在桥头的呐喊是生命无奈、困顿的嘶吼。是一切无法诉说的愤怒和压抑的释放!卢西安·弗洛伊德的绘画揭示了人类心理深藏着的那个自我,潜意识的那个我,带有强烈性暗示的我,自我,本我,超我一体化的表述在绘画中得以神奇表现。丑的让人不寒而栗对吗?因为被粉饰的,世俗化的美在他面前不堪一击。
弗里达·卡罗的画带着生命的血腥和刻意,芸芸众生睁着眼睛竟然看不到这些生命难以承受之重抑或之轻?连心眉和嘴上茂密的汗毛因为真实显得那么的与众不同和令人匪夷所思,她一定是个很不一样的女子!
弗朗西斯·培根的脸谱,令人揪心的扭曲,变形,撕裂,里面满满的是对人性深层次的揭示和探究,人真的善良吗?人肆无忌惮的利己主义终会将自然和人类推至万劫不复的深渊。

丑正是艺术家对生活反馈的一种真实,有感而发,艺术源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