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源果汁超110亿债务压顶,果汁大王前景将如何?

薛程峰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喝果汁选汇源,可以说汇源曾一度成为了果汁饮料的代名词,但近几年这个果汁老品牌的近况却令人十分担忧。

2008年时,可口可乐一直想收购这家具有果汁品牌的公司,为了提高并购的溢价,汇源开始了自己大跃进式的扩张,在全国各地建立了22个生产基地。最终可口可乐给出了24亿美元的预算,而这个预算相对于扩张前汇源的估值已经溢价了2倍。

但最终此次并购还是被可口可乐放弃了。被放弃后的汇源也与2013年停止了扩张,开始抛售资产,很多媒体猜测在被放弃并购后的汇源因为大肆扩张,资金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果不其然的是2014年的财报显示汇源首次亏损了,整年共亏损1.27亿元。

而这才是汇源亏损的开始,自此汇源便开始了亏损模式,不仅亏损还负债累累。截止2017年汇源的亏损已经超过百亿,达到了114.03亿元。

今年汇源母公司与子公司间的借款交易也未披露,最终因违反规定,于今年4月份遭受了停牌处理,且有退市风险。

曾今那个辉煌的果汁品牌,如今已深陷泥潭。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尤其是快消品市场,也许一个决策的失误就能导致致命的危险。


政商参阅


汇源果汁前景堪忧。

从2011年起,汇源果汁连续6年扣非净利润均为亏损,与此同时公司负债却不断增加,截至2017年6月底已达115.18亿元。

而根据会员果汁的年报显示, 2017年汇源果汁实现营收53.82亿元、毛利22.23亿元,净利润增长至1.35亿元。

净利润不知道够不够利息支出?

汇源果汁高企的负债率与公司盲目的扩张有关,尤其在营销费用上。

数据显示,2014年,汇源果汁的销售及营销开支为13.96亿元,同比增长11.8%。2015年对应数据为18.12亿元,增幅29.9%。

在汇源果汁销售及营销开支迅速增长的2014年及2015年,公司的销售及营销员工相比之前也大幅增加。2013年,汇源果汁的销售及营销员工仅为2489人,2014年猛增为11047人,增幅达343.8%;2015年,公司销售及营销员工有所缩减,达9222人,相比2014年减少16.52%。截至2017年上半年末,汇源果汁员工总数为3965人,较巅峰时期下降60%。

造成这样的局面,与目前饮料市场变动有关。

首先是,其他品种饮料,瓜分、遏制了果汁市场的高曾行。比如功能饮料业极大的遏制了果汁行业的高增长,包括前几年风靡神州大地的加多宝凉茶。市场在增长,但增长部分被不同品种瓜分,这样果汁饮料分到达份额就有限。

然后是果汁行业本身,竞争日趋激烈。目前市场上集中了娃哈哈、汇源、农夫果园、椰汁、统一鲜橙多、美汁源果粒橙、酷儿、露露等众多一线饮料品牌。包括来自台湾的统一、康师傅;来自跨国企业的两只可乐;还有国内的娃哈哈等食品业巨头。

而汇源果汁本身也不仅仅是营销等问题,其实诱因是可口可乐并购。

2007年2月,汇源果汁成功登陆港交所,筹集资金24亿港元,是当年港交所规模最大的IPO,首日其股票大涨66%。2008年9月,可口可乐提出以12.2港元/股、总价约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所有股份。该收购价格较前一个交易日溢价195%

这一被汇源果汁看成强强联合的举措在当时却引发了社会层面的强烈“抵制”。有反对声音表示,可口可乐的收购将会把汇源果汁这一民族品牌拱手让人,中国的饮料行业将会遭受海外企业的垄断。最终,以上收购案因未通过商务部的反垄断审查而搁浅。

交易虽然结束了,但其对汇源果汁的战略影响却是巨大的。食品饮料分析师韩亮分析称,当年的汇源果汁一心是想往上游发展的,与可口可乐商议收购时,公司几乎撤掉了所有的果汁生产和销售渠道。在此之后,汇源果汁不得不重新布局,而新建工厂、买基地、买种子源都属于重资产的投资行为,这么多年下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必然会升高。可口可乐对汇源果汁的收购失败无疑成为后者走向下坡路的分水岭。

所以,汇源果汁目前可以说是前景堪忧,债务问题是核心问题,毕竟所有的企业运营,都是立足于现金流。另外,品牌也有一点儿老化趋势,对90后、00后的年轻人吸引力不够。

下一步只能是引进战略投资者,同时在品牌传播上更生动一点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