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光皇帝开始,大清王朝是否总是错选皇帝?

非常茴香豆


在中国古代,一个君主的德行、才能往往影响着一个王朝的盛衰,明君可以使一个王朝走向治世,而昏君、暴君则有可能使一个王朝走向衰落,甚至是灭亡,这在隋文帝、隋炀帝、唐玄宗三人的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隋文帝励精图治、勤于政事,隋朝的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景象,被称为“开皇之治”,而隋炀帝继位以后,由于骄奢淫逸、大兴土木、穷兵黩武,导致了隋朝很快就走向了衰亡,唐玄宗在开元年间,励精图治、英明果断,而有“开元盛世”,到了天宝年间,生活奢华、不问政事,而有“安史之乱”。

那么,在清朝是否也存在这种情况呢?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朝走向衰落,是不是与选错了皇帝有关呢?

(道光皇帝画像)

从道光皇帝开始,大清王朝并没有错选皇帝,唯一有点瑕疵的可能就是咸丰皇帝的即位,为什么这么说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清朝(后金)在关外的时候,由于受汉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比较浅,所以,明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并未深入影响到清朝(后金)的皇位继承制度,努尔哈赤、皇太极在生前都未曾册立太子,因此,皇太极、顺治皇帝的继位,是诸王公贵族共同商议、各方势力相互平衡的结果。

(顺治皇帝画像)

顺治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在生前其实也并未册立太子,只是在临终之前,以遗诏的方式册立皇三子玄烨为太子,玄烨之所以被选为继承人,是因为皇长子牛钮夭折了,皇二子福全一只眼睛有残疾,而且没有出过天花,玄烨因为出过天花,在能够继位的诸皇子中又较为年长,且相貌堂堂,所以被册立为太子。

(康熙皇帝画像)

康熙皇帝想要效法明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很早就册立了胤礽为皇太子,但是,后来由于他与太子集团之间的矛盾激化,所以两度废黜太子,在第二次废黜太子之后,遂不再册立太子了,引起了诸皇子之间为争夺皇位而展开了一系列尔虞我诈的斗争,最后,皇四子胤禛胜出,成为雍正皇帝,因为康熙在生前并未明确册立太子,所以,对雍正即位的合法性一直存在争议。

(雍正皇帝画像)

雍正皇帝为了不重蹈康熙年间“九子夺嫡”的覆辙,遂建立了秘密立储制,乾隆皇帝、道光皇帝、咸丰皇帝皆是通过秘密立储制而成为皇帝的,严格说来,嘉庆皇帝即位则并不是通过秘密立储的方式,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乾隆皇帝公开召见了诸皇子、王公大臣,宣布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第二年,通过内禅的方式,将皇位传给了永琰,自己则当了太上皇。

嘉庆皇帝一共有5个儿子,皇长子绵怡只活了4个月就夭折了,道光皇帝旻宁其实是嘉庆皇帝的第二个儿子,但却是事实上的嫡长子,道光皇帝也是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对于嘉庆皇帝来说,选择道光皇帝为继承人是正确的,道光皇帝不仅是嫡长子,而且是诸皇子中能力较为卓越者。

(嘉庆皇帝画像)

但是到了嘉庆、道光年间,清朝的历史就步入了“嘉道中衰”的阶段,所以清宣宗道光皇帝往往也被认为清朝入关之后,最为昏暗的一位皇帝,其实,“嘉道中衰”现象的出现,并不与道光皇帝个人的能力有直接的关联,道光三十年(1850年),中国的人口已经达到4.3亿了,这差不多是中国传统的农业生活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的极限,而且,自康乾盛世以来,由于海外贸易的兴盛,美洲有大量的白银流入到中国,致使中国的白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现象,由于白银的价格下降了,使得朝廷需要用更多的白银去购买社会上的物资,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财政开支,而财政收入却并未相应的增加,嘉庆、道光年间,清朝的社会经济始终面临着人口过快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双重压力,这双重压力,道光皇帝在中国传统的政治哲学中是找不到解决办法的,自1840年以后,清朝又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这种内忧外患局面的造成,与历史上的秦末农民起义、“安史之乱”有着本质的区别,并非一两个君主的昏庸、暴虐所致,也并非一两个君主选错了继承人所致。

道光皇帝在嘉庆皇帝的诸皇子之中才能比较卓越,但与历史上的汉武帝、唐太宗、康熙皇帝相比,只不过是一个守成之君,而非创业之君,以守成之君的才能是无法解决“嘉道中衰”的困局的,更无法应对鸦片战争以来出现的新变化。

道光皇帝在处理政务上,不够英明果断,总是犹犹豫豫,而且偏向于守成,较少展现出积极开拓的精神,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也是如此,道光皇帝当时在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之间犹豫过,但最终选择了年长一点的老成持重一点的奕詝继位,而没有选择才能和学识都比奕詝卓越的奕訢继位,这本身也是道光皇帝一贯的风格,道光皇帝当时如果选择了奕訢做自己的继承人,也许以奕訢的才能与学识,可以应付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出现的困局,但是否能够摆脱这样的困局,依然是个问号,所以,咸丰皇帝可能是一位选错了的皇帝,但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起义的出现,则与咸丰皇帝个人才能与学识的不足没有直接的关系。

(咸丰皇帝画像)

咸丰皇帝年仅30岁就去世了,只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他们是皇长子载淳,皇二子悯郡王和皇长女荣安固伦公主,然而,皇二子悯郡王出生后未及命名就夭折了,咸丰皇帝去世的时候,唯一可以选择的继承人就是皇长子载淳,载淳即位以后,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

同治皇帝亲政以后,还是表现出了一定的才能的,同治亲政以后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事情,就是日本出兵侵略我国的台湾,同治皇帝对此事十分关心,并调度有方,派船政大臣沈葆桢赴台主持海防事务,另外还派遣唐定奎率领淮军6500人赴台,由于清廷加强了在台湾的兵力,日本不得不接受英国公使的调停。第二件事情就是发生了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这是一件因清廷官员腐败而造成的冤案,杨乃武与葛毕氏被屈打成招,囚于死牢,含冤莫雪,此案震惊朝野,同治皇帝曾亲自过问此案,并委派官员重审,直到光绪三年(1877年)二月,杨乃武与葛毕氏才无罪出狱,沉冤得雪,先前,主办此案失误的30多名官员被撤职查办,杨乃武与葛毕氏沉冤得雪,离不开同治皇帝的正确决断。


(同治皇帝画像)

但是,同治皇帝后来对政事缺乏兴趣,原因就是受到恭亲王奕訢等王公大臣的掣肘,而且重要的决策都要向两宫皇太后进行汇报,同治十三年(1875年)1月12日,同治皇帝驾崩,年仅18岁,成为清朝历史上寿命最短的一位皇帝,同治皇帝的死因也成为一件谜案。

同治皇帝刚刚亲政之时,有发愤图强之举,只是后来英年早逝了,所以,同治皇帝也不能算是一个选错了的皇帝。

同治皇帝死时,年仅18岁,并未留下子嗣,所以,在慈禧太后等人的权衡下,选择了道光皇帝的孙子,醇贤亲王奕譞的次子载湉继位,那么,在同治皇帝去世之后,按照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顺序,奕譞的次子载湉是否当立呢?由于同治皇帝并未留下子嗣,且同治皇帝是咸丰帝唯一活到成年的儿子,那么,在同治皇帝死后,皇位继承人只能在道光皇帝的孙子一辈之中去选择了,道光皇帝一共有9个儿子,皇长子奕纬在道光十一年(1831年)去世,且并未留下子嗣,载治是过继给他的,载治原是乾隆皇帝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的曾孙。皇二子奕纲、皇三子奕继皆未成年就夭折了,皇四子是咸丰皇帝,皇五子奕誴赋性粗荒,不爱读书,并不被道光皇帝所看重,将其过继为了嘉庆皇帝的第三子绵恺,皇六子是恭亲王奕訢,皇七子是醇贤亲王奕譞,皇八子是奕詥,他于同治七年(1868年)去世,死之前没有留下子嗣,恭亲王奕訢的第二个儿子载滢过继给了他,皇九子是奕譓,他是在光绪三年(1877年)去世的,死之前也没有留下子嗣,康熙的第十五子愉恪郡王允隅的玄孙奕栋的儿子载沛过继给了他。

(奕譞)

这样一来,在道光皇帝的孙子当中,只有恭亲王奕訢、醇贤亲王奕譞的儿子可以选为皇位继承人,其实,按照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制度,应该选恭亲王奕訢的长子载澄继位,载澄与道光皇帝的关系最亲近,按伦序当立,选择载澄继位最符合嫡长子继承制,但是,慈禧太后是不可能让奕訢的儿子继承皇位的,她本来就想排斥奕訢出中枢权力的核心,选他的儿子当皇帝,对于自己来说是一种威胁,而且就算选了载澄当皇帝,也不见得比光绪皇帝优秀,载澄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就去世了,年仅28岁,奕訢的次子载滢过继给了奕詥,三子载浚、四子载潢皆早殇。

(光绪皇帝画像)

如此,只能在醇贤亲王奕譞的儿子当中选了,而且醇贤亲王奕譞的嫡福晋是慈禧太后的妹妹,奕譞的儿子不仅是咸丰皇帝的侄子,也是慈禧太后的外甥,所以,后来的继承人都是在奕譞的儿子和孙子中去选择。

总之,同治皇帝去世之后,选择奕譞的次子载湉为皇位继承人,并没有选错,载湉事实上也是奕譞的长子。在道光皇帝的孙子们当中,选择恭亲王奕訢的长子载澄继位似乎更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的大原则,但清朝皇室本身就不太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

(载沣与儿子溥仪和溥杰,右边是溥仪,左边是溥杰。)

光绪皇帝去世之后,选择溥仪当皇帝,是否选错了呢?其实也并没有选错,光绪皇帝没有子嗣,那么,皇位继承人应该在奕譞的孙子当中去选择,才能使得这位继承人与咸丰皇帝、同治皇帝、光绪皇帝都最亲近,光绪皇帝的弟弟载沣的儿子溥仪是最佳人选,选择溥仪其实是“继承同治,兼祧光绪”,那为什么不选择年长的载沣继位呢?对于当时的清王朝来说,选一个年长的成年的皇帝,更有利于朝局的稳定,其实,载沣与同治、光绪都是同一辈的人,载沣如果继位,那么同治的皇位由谁来继承呢?所以,溥仪的即位本身就是慈禧太后与清廷官员参考了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制度的大原则,并且平衡各方势力,所作出的最佳选择,之所以不选择载沣,其实是考虑到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的皇位同时都需要有继承人。

综上所述,从总体来上来看,自道光皇帝开始,清朝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并没有作出重大的错误的选择,基本没有选错人,唯一有瑕疵的可能就是道光皇帝选择了皇四子奕詝。

清朝后期出现的衰败局面,并不是一两个皇帝的才能和学识不足而造成的,其中,有着非常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也与鸦片战争以后,世界形势的新变化有关。


腾飞说史


一、道光皇帝是清朝唯一一位以嫡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道光从小受到良好的儒家思想教育,他还是皇子的时候,一次突然爆发了天理教徒闯入皇宫事件,当时父皇嘉庆在外巡游,道光沉着应对,很快平息,收到大臣普遍表扬。

道光继承皇位后,生活十分俭朴,设法整顿吏治。道光时期鸦片大量输入我国,他严审鸦片禁令。但腐败的吏治使鸦片走私遍布全国。鸦片又悄悄输入。道光帝苦于没有对策。1839年在道光皇帝的支持下,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将所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

1840年,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然而清军军备废弛,屡次失败。后来听信谣言,林则徐被革职查办,流放伊犁。

1842年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在历时两年多的战争中,军费耗资巨大,国库亏空。官逼民反,国内起义不断,在内忧外患中,道光死去,享年69岁。

道光皇帝执政前期,尽心尽力,挽救清政府,面对风起云涌的国内国外形势,他无能为力。使我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他的一生也很勤奋努力,但历史注定了他无奈凄凉的人生。

二、咸丰帝有个同父异母兄弟奕䜣,也很聪明,兄弟两人各有千秋,两人为争夺皇位明争暗斗,一次在打猎时,庶出的兄弟奕䜣打的最多,咸丰帝一箭未发,父皇道光心中疑惑,咸丰帝回答,春天是鸟兽孕育结季节,不忍伤害生灵,道光认为这才是君王应该说的话,之后,经过反复考察最终咸丰继位。

即位后,清王朝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他为了挽救局势,首先选贤任能,整顿吏治。对清政府施行全面补救。此时爆发太平天国起义,战争开支越来越大,咸丰六年又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内外交困,咸丰帝倍感无奈,清政府与英国签署《天津条约》

后又清政府要求与英法进行条约修改,谈判失败,再次战争爆发。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逼近京师,咸丰皇帝逃亡热河。总之咸丰帝在位期间,有心治国,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没能很好平衡主要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之后出现慈禧“垂帘听政”局面。

三、同治是咸丰皇帝唯一的儿子,5岁继位,19岁就过早地去世了,亲政只有一年的时间,幕后是慈禧掌权。

同治即位后,朝内有八大臣辅政,同治帝与两宫太后密谋发动政变,摆脱了八大臣的控制,但实际权利却落入慈禧太后之手。

同治虽贵为一国之君,却无一国之君尊严与权力。政治上受慈禧太后控制,在生活上受慈禧太后干涉,非常苦闷。十九岁那年死于天花,同治地虽然没有什么作为,但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和恭亲王奕䜣主政,清政府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使社会秩序得以安定,清政府在奕䜣和曾国藩的主持下,开始学习西方近代文化,逐渐走向了开放与进步。

四、同治皇帝没有留下子嗣,光绪帝是咸丰的侄子。光绪的母亲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光绪叫慈禧大姨。

选择光绪做皇帝完全是慈禧干政的结果,3岁的光绪做了皇帝,自然朝廷一切决定由慈禧决策,他只是个小傀儡而已。光绪到了大婚年龄,慈禧为他选了自己的侄女做皇后,而光绪帝很喜欢珍妃,这让慈禧很不高兴。

光绪当政后,慈禧把持朝政,期间爆发中日甲午战争,光绪坚决主战,然而,威海卫一战清军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这让光绪没了注意,慈禧让李鸿章与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这个条约的签署,使民族危机更加严重,爆发了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公车上书”,试图维新政治。

光绪认为应该向西方学习,在光绪二十四年颁布《明定国是诏》,这份诏书,引起强烈反响,守旧大臣害怕革新触动他们个人利益,于是纷纷投靠慈禧,慈禧乘机把光绪囚禁在瀛台。光绪帝度过了10年的囚禁生活。

光绪帝在位35年,38岁那年含恨死去。

光绪帝算是尽力了,由于无权,空有志向,只能看着国家一步步走向衰落。

五、溥仪是慈禧太后养女的之子,是醇王载沣的儿子,叫慈禧姥姥,他和光绪帝的命运差不多。

他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两岁继位,五岁退位。

慈禧的一道圣旨让溥仪收进皇宫教养,并确定为清王朝的接班人。

溥仪当过伪满洲国皇帝,辛亥革命彻底结束了清政府的统治,袁世凯当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里就不往下再赘述溥仪的一生经历了。

总之,乾隆皇帝认为清王朝是“天朝上国”看不到西方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发展潮流,使大清国失去了一次发展机会。嘉庆皇帝继位后,鉴于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时期的一些做法没能及时纠正,而嘉庆皇帝是一位守成之君,没能开放学习西方技术,又一次错过了国家工业革命的机会。

咸丰皇帝也是一位守成之君,加上西方国家的侵略,鸦片的大量输入,是国家一步步衰落。同治、光绪、都是慈禧太后把持朝政。国家已经到了内忧外患,不可救药的地步。

因此,我认为并不是大清选错了皇帝,而是我国始终处于儒家思想教育之下,缺少对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学习,而闭关自大,又不走出去学习外来文化,致使大清国彻底灭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莫天聋


这个,还真不能怪满清皇室那帮人,要怪只能怪慈禧。而且我看来看去,也没觉得哪里选错了皇帝。

道光以后,清朝总共还剩四个皇帝,咸丰、同治、光绪和宣统。这其中同治的接班是最没有争议、得位最正的一个,因为他爹咸丰总共就他一个儿子,他不接班谁接班?

再说说他爹咸丰,很多人都觉得,应该让老六奕䜣接班才对,因为他是贤王。这固然不错,但是按照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来看,这做不到。因为虽然咸丰排行老四,但是他的哥哥们全死了,因此他是事实上的长子。再加上他的母亲是皇后,所以他其实可以算得上是嫡长子接班,这是没有什么争议的。

然后再掰扯一下光绪。由于同治死得太早没儿子,所以只能从他的堂兄弟里面找人承继大统。其中五爷惇王已经过继出去了,他的儿子再接班就不合适;老六恭亲王权倾朝野,再加上只有一个独子,拿他的儿子过继过来不仅不合礼法而且还很危险;就只有老七醇王,孩子还算多,而且还有个和咸丰跟慈禧都有血缘关系的孩子载湉,那就是他了。

最后说说溥仪。其实到了溥仪这时候,清朝选谁意义都不大了,因为这艘破船基本肯定要沉了。而且按照宗法和血缘的逻辑,选溥仪也没什么问题,最多就是为什么不选小恭王溥伟的问题而已。而就算溥伟接班,清朝也不见得挺得更久。


青言论史


应该是从道光开始走下坡路,大清皇帝实行闭关政策,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富有的总是被垂涎,他们就用鸦片腐蚀我们的国家,一直到近代还被称为东亚病夫,和后来的皇帝没有关系,清朝注定是要向灭亡的,每个朝代的衰落都是有因有果,愿不忘国耻,奋发图强,再不也不会出现割地赔款的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