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采访C罗问道“你退役以后有什么打算”,引起C罗不满要求结束采访,你怎么看?

会说话和唱歌的动物


这件事最初是由“工作人员”爆出的消息,准确的说是一名翻译。

事件的当事人,一个是说着英语的中国人,一个是说着葡萄牙语的中国人,一个是说着英文的葡萄牙人。他们三方的沟通隔阂瞬间产生,当然在英超效力多年的C罗完全可以用英文来进行这次访谈,那为什么还要葡萄牙语翻译呢?

从世界杯开始,在阿里资本的加持下,优酷宣布大举进军体育产业。世界杯前就爆出优酷与CCTV的版权费用,以及播放版权圈定。

在世界杯的直播中,大张伟的恩克事件又让优酷的世界杯直播上了热搜。然后就是顺着赌球,高晓松之前在优酷的一段“假球”言论又被重新挖坟。

在宣布进军体育产业后,优酷与体育相关的事件不断被炒作,不断在大众视野出现。这就是他们需要进军体育产业的“存在感”。

如果只是单纯的宣布,我优酷要进军体育产业了,也许在当日可以成为一个头条,可以被大多数人所知晓,但是后续呢?

就好比一部没有那么优秀的电影,完成度还行,演员还行,导演还行。定档后自然可以博得一定的关注度,可是当口碑没有那么爆炸,又需要收回成本怎么办?

于是电影的宣发人员开始投入各种资金,寻找各种渠道为自己的电影找存在感。

当然高晓松与C罗的事件具体细节只有当事人可以知晓,C罗接受大大小小参访无数了,是不是因为一句“退役后的打算”就会操起愤然国骂?而这句国骂也是透过翻译的传达,让我想到了《我不是药神》中,徐峥与印度船老大的对话,笑着骂你。

至于翻译最后说的找个女主持就会让C罗容易接受,在我看来,这不仅是对高晓松的“侮辱”了,难道C罗听到这句话会觉得“你说得对吗?”

相比C罗也已经阅女无数了,你能找来什么样的女主持,能让C罗消气呢?

高晓松算是一个看球的知识分子,与各种名人的对话也不在少数了,如何做好一个场面人,对于他来说也是信手拈来。无非拿人钱财,替人办事。

这个事件中,C罗的粉丝自然心疼自家偶像,高晓松的粉丝也会站在他这边,对于这二人来说都不能算是最大的利益既得者,那除了优酷又刷了一波存在感,谁还会是最大的利益既得者呢?


RunX跑先体育传媒


C罗参加高晓松访谈节目,并发生不愉快,甚至还有人爆粗口,目前来看此事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球迷们作为吃瓜群众,谁能分得清?

高晓松披露了此次C罗做客《晓说》节目,是C罗的赞助商主动要求。其次,原定11:45开始录制节目,而C罗团队却迟到1小时。第三,访谈中要提的问题事先与C罗团队沟通过,C罗团队并没有异议。第四,原定45分钟访谈时间,C罗团队31分钟强行终止。第五,爆粗口是C罗团队问题。第六,作为翻译,应该为客户保密,不能把争议随意披露到网络上,同时翻译所说的为C罗请美女是对C罗的侮辱。七,与C罗的访谈还是比较融洽的。


划重点!高晓松这番话有几个含义!

一,做访谈,并不是我上赶着追着C罗要求的。

二,提问内容事先与C罗沟通过,因此提“何时退役”不算违约。

三,C罗团队“迟到早退”,既是耍大牌又是不尊重人。

四,尽管访谈有些不欢而散,但作为赞助商请来的翻译,不该把这些事情披露到网上。

五,高晓松一直提的是“C罗团队”,并非矛头指向C罗本人。


那么,是什么问题导致了访谈不欢而散呢?看看那位自称在场的翻译是如何说的。

“退役后的打算”!是让双方不欢而散的焦点问题!但是既然事先把提问内容与C罗团队沟通过,并且也得到了C罗团队的认可,按道理说,如果C罗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完全可以事先掐掉,所以这是个谜,应该是双方沟通的问题。

但无论如何,这位翻译也是个糊涂蛋!人家“首发翻译”都没有披露此事,你作为一个“替补翻译”,一句话没插上,连谁爆的粗口也没搞明白,人家请你干啥去了?一点职业操守都没有。

况且,“让C罗对着这么一张脸”就有些侮辱人了,高晓松不是奶油小生,不看脸吃饭!罗总身边吃闲饭的也是太多了吧。


逸飞岭伯爵


这个我认为主要是翻译的问题,不管怎么样在节目都没有播出之前,就爆出这种新闻,不符合职业道德,尽管他说的是事实,但其言语中极其针对性,表达对高晓松团体的不满,引起吃瓜群众引战。


故事还原;

C罗展开自己的NIKE中国行,与球迷拍照合影参加活动之后,C罗的赞助商优酷联系了高晓松的团队准备做一档关于C罗的采访节目。

可是原本约好的11:45,C罗团队却迟到了将近1个小时,这一点C罗团体没有做好,既然约好了时间就应该守时,信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后节目也就按着流程走,在节目结束还剩下1分钟的时候,就被对方叫停(这里说一下,C罗团体那个翻译认为是高晓松这边超时,大概他们是以为从11:45开始的),高晓松为了节目的完整性就问了C罗最后一个问题,具体是退役后的打算。

C罗大概认为自己依然处于巅峰,这个问题问的不是太尊重,就爆了粗口(具体不知道是谁说的)。然后就闹了怎么一出,C罗翻译率先发微博认为高晓松的问题,后来意识道不妥立马删除,可是水都冲到龙王庙了,高晓松本人也知道了这件事情,就自己出来解释。
其实这件事情C罗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问题出在C罗团体没能做完善,既然自己选择参加节目,守时是最基本的要求,被问到退役的打算虽然不妥但是这问题很正常,爆粗口不应该。


家乡足球


现在更多人对这个翻译开始讨伐起来,认为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事,是巨星赞助商和视频节目的事,备用翻译一句话没说,却暴露采访细节,被认为职业操守有问题。

我认同对备用翻译的部分谴责,但他也给我们贡献出看事件的许多视角。

1、呈现出来的视频节目、电视节目,是美好的、完美的。但过程却多有不堪,这一事件完整地能展现出这一点。

C罗可能说,这个采访者是谁呀,怎么这么啰嗦,怎么问题都不那么陈旧,不让人兴奋,没做好采访准备吗?

高晓松在回应中强调说:原本确定40多分钟的采访,30多分钟就结束了。高晓松还强调,C罗迟到一个小时,害得他们团队都没吃上饭。


不同领域,有不同领域的明星。所谓明星,就是太多人都知道他,他要做太多的事,C罗是巨星,巨星迟到了,且把“不相关”的人都赶出去了,这是在可以理解范畴,且可以接受的范畴。

如果高晓松不是采访这样的超级巨星,估计等10分钟就会直接说不拍了吧。


我能体会高晓松在回应时的无奈,就差点没说出C罗太耍大牌了。但考虑到C罗粉丝太多,不想得罪他的粉丝,所以几条回应看下来,高晓松还有所隐忍。

怎么说高晓松也是大牌呀,大牌被大牌欺,回应争议时还小心翼翼,也难为高晓松了。


2、这种情况,对我们做记者的人来说,应该都会遇到。这是工作的起伏状态的表现之一而已。

采访的人多了,总有不对路的,或者说气场不对,双方都没什么感觉,或者采访人、被采访方当时的状态不好等。

比如这次C罗,感觉明显被硬赶上场,迟来还想早走,就是为了对付一个节目而已。

再细致讲,应该是提前没有沟通好,C罗团队没有传递出这期节目的影响力,即便讲述了这个采访人及节目的影响力,但落定在C罗内心认识,却不那么深刻。

高晓松一方面想尽量不提C罗耍大牌,一方面却举例说自己采访比尔盖茨,采访首相等等比较融洽,非要这么举例子,来说明采访过程的不愉快责任在C罗方,感觉还是有些小家子气了。


我们做过多次采访,因为不同领域不同采访对象,的确会遇到这些领域自己不太熟悉,有些场面自己hold不住。但非要说我是采访达人,采访过多么多么牛的人,把一次不算成功的采访,责任全推给对方,也不是坦诚的态度。

3、这位翻译之所以爆料,应该是采访现场难堪尴尬的地方不少,和他内心预想差别太大,才好会隐忍不住,跑出来吐槽。

在他看来高晓松的节目怎么会如此啃啃巴巴呢,C罗全在应付作答呢。

还有一个可能,高晓松团队与这位翻译产生了矛盾,翻译心有不快,才曝光了采访细节。


总之,可以确定的是,这不是一次成功的采访。被采访者应付,采访者有可能工作做得不到位,也有可能C罗的确不太喜欢对话方高晓松,且在小细节表现出这点了,比如:who,谁能帮我结束这次对话!

4、最后,不管怎么说,这是一次工作上的差错。是可以通过事后弥补,一般这类节目只要能播出来,观众喜欢,赞助商喜欢,大家都算交差了。

但这次上升到相互指责的娱乐事件,吃夹板气的其实是赞助商,这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双方都会说赞助商没做到位,请的翻译吐槽最终坏了事,高晓松还建议说不要播出这期节目等。

两边都是大牌,想用C罗的名气,打开高晓松自带的超大渠道流量,结果是双方都不高兴了,还要停播。

我的妈呀,赞助商才是金主、出钱方呢,却成为终极受害方。

有钱,很有钱,才最倒霉。哪个大牌都不好哄,还主动贴上大把大把钱要做这个节目的,你说他容易嘛。

说到最后,你应该看出要同情谁了吧。

都是工作,只有辛苦的工作人会同情工作人。


财经作家邱恒明


全程尬聊,为了博热度而问问题,本身C罗做客“晓松谈”就是临时插入的,C罗真的很敬业!

C罗自出席了尤文见面会后,就马不停蹄参加Nike的活动,开始了“中国两日行”来到中国后的C罗显得非常的亲切,罗粉早已在机场外苦苦等候多时,包都没来的及放下的C罗便不慌不忙的亲自上去拍照签名。


随后去了北京故宫,在社交媒体发了一张在故宫踢球的图片,与小朋友们踢球,简直充满了正能量,最后C罗将被优酷邀请参加"晓说"完成自己的最后的一站。

可是让人意外的事情出现了,C罗的团队对高晓松的提问已经失去了耐心,应该是超时了,体育场那边还有不少小球员在烈日下暴晒等待,也在催C罗的团队。但高晓松还是执着问C罗关于退役以后有什么打算,结果引来了C罗不满,因为C罗觉得自己目前还处于巅峰,不想谈这种话题于是告诉助手我们可以结束了吗?听说还用葡萄牙语国骂,但是不确定是不是C罗说的。
爆料的C罗团队的翻译认为应该找一个大碗来与C罗聊天, 还不如找个美女主持人,会让C罗耐心一点,从图片上来看高晓松一直摆着二郎腿,而C罗一直收着放的。
值得一提的是高晓松此前在世界杯当中评论多场足球比赛都存在假球嫌疑,比赛的结果是被博彩公司操纵的言论遭到球迷一致炮轰。像C罗这么好脾气的人居然会发火,确实匪夷所思。

不过事后,高晓松也发文回应,解释了整个过程,至于到底真相如何,我们也不知,吃瓜看戏好了。


小公举谈球论道


这事就像这北京的天气一样,让所有人又热又躁!

很多球迷早就很diss矮大紧:“一个音乐人+脱口秀主持,非要来掺和啥体育,被段暄怼的还不够吗?”

而也有很多高晓松的粉丝直接怒怼总裁耍大牌。

那到底发生了啥事,听小A老师—最懂时尚的球迷来帮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C罗这次来中国就是Nike行,这次采访虽之前有安排,但肯定也不是总裁中国行的重点,现在可以肯定的是:采访和C罗其他活动行程因为时间问题产生了冲突,对于有超强时间观念的总裁来讲,赶场也是不得已而为。

而优酷的王牌节目《晓说》在这次活动策划中,有想拿到总裁专访蹭热度之嫌,虽然优酷和阿里体育同蛇鼠一窝。但这样独家专访的事情,对于任何节目都有超级吸引力,可谓希望越大失望也大。

其次:矮大紧和总裁在整个节目中沟通的还可以,用矮大紧自己的原话来讲:C罗展现出了因有坦诚和幽默。


而矮大紧虽号称最懂足球,但毕竟《晓说》属于脱口秀节目,没有必要用一个专业足球主持人的标准,去要求他提问的专业性,对于总裁个人足球轨迹,全世界应该没有任何异议,听惯了宏伟的人生规划,偶尔聊聊家长里短也不错,也更符合矮大紧节目定位。

那最后问题出在哪里呢?

1、这次采访高晓松和总裁是用英语对话,现场葡萄牙翻译只是作为备用,而这次事件全过程都是由这位备用翻译曝光的。在自媒体上私自曝光参访以外的内容,这样的职业操守让人唏嘘。

2、团队沟通肯定出了问题。《晓说》的编组在这次活动中的策划沟通能力让人表示怀疑。而国外巨星身边团队的心高气傲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既然想来中国赚点钱,那就别这大架子。

对于总裁,我觉得他还不至于犯这样低级愚蠢的错误。而我们敬爱的晓松同志,虽然嘴大爱说话,但是最起码的职业操守肯定不用去怀疑,初衷都是好的,只怪在错误的时间遇见了状态最差的自己。

▏单眼看你:做你身边的时尚百科全书 ▏


单眼看你


高晓松最近这段可是真够背的,“假球阴谋论”事件给他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未消除,借着C罗中国行采访葡萄牙巨星又让一翻译给点炮儿了。

那位葡语翻译和高晓松各执一词,我们该信谁?

在认真读完高晓松字斟句酌,条理清晰的公告之后,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相信后者,或者说支持后者。

类似这种1对1的专访基本上都是需要“剧本”的,采访者这边提前把远多于提问数量的问题拟好交到受访者那边,受访者划定可以接受的问题后再交到采访者手中,然后两边在约定的时间地点走完“剧本”。当然了,采访者和受访者真的聊High了或者有私交另当别论,但很显然高晓松和C罗并不属于这一种。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那位葡语翻译称“高晓松抛出退役之后打算的问题激怒了C罗”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再者高晓松自己也提到了,他之所以能够得到采访C罗的机会,是赞助商的安排,说白了,高晓松就是来帮忙的,采访效果怎样,流量几何,转发数字是否可观跟他也没什么关系,你觉得人家有必要为了博眼球故意拿刁钻的问题“设计”C罗吗?

最后,就是这位葡语翻译的人品和职业素养问题了,既然他没有,也就不说了。


OnTheBall


这个问题很尴尬,C罗和高晓松面对面,想想就尴尬的不行☞ 一个干练足坛天王,一个长发眼镜大肥脸。


高晓松是个有文化的粗人

这事看得出高晓松是个“假文化人”、“假美国人”。中国文化比较直接,欧美则很含蓄。举例如下↓

中国很多高档会所门口写着☞ 衣冠不整,禁止入内。☞ 很直接,矛头直指低层人士。强调什么人不能进。

欧美国家表达☞ Proper Dress Required. 即,提醒来者注意衣衫整洁。它强调来者注意事项。含蓄的多!

高老师是不懂呢,还是太粗?如果他和C罗聊完后,顺便过度: 几年后,有什么打算?总裁自然明白意思,但我绝不相信总裁会那么不爽。人家刚结束转会风波,在尤文刚开始新篇章,豪气万丈,你问人家退役?佛罗伦蒂诺就是认为他年龄大了,逼其离开,高老师不是揭疮疤?这问题一点不高!

关于传C罗迟到

高晓松是大名人,时间宝贵,可以理解。但总裁也是远道而来,日程极其紧。有些事不是他能决定的,而且有些活动要看具体情况延长或缩短的。

好比孩子们和C罗玩绕杆射门。小孩紧张绕不好,罗总主动延长时间,让大家重新来过。C罗时间不珍贵?他愿意,并且主动提出在孩子身上延长时间。所以,高老师提总裁迟到,就显得毫无必要。

总之,高晓松关于退役的问题,很不合适,甚至有些失礼。罗总迟到那事,应是很容易被理解的。C罗呢,罗三岁嘛,有情绪从来不隐藏。但罗玩的是体育,好歹高老师是文化人+东道主嘛!




当然,最有问题的是那个葡萄牙翻译☞ 违反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或许压根就没那么复杂。


上弦月M


高晓松采访C罗这个“不欢而散”的事儿,本来可能也不是多大的事情,但经过现场的一个备选翻译“葡萄牙语老赵”在网络上的“炮轰”(他本人已经将相关发布内容删除),一时激起千层浪,高晓松本人也出来解释了(依旧是那种圆滑的逻辑)。

这个“葡萄牙语老赵”非常不专业,而且明显带有之前就对高晓松节目看不惯的情绪在,连着采访现场出现的状况,他就连着个人的看不惯的情绪一并发作出去,确实如高晓松所说,“今后谁还敢请他做翻译。”

高晓松看似没毛病,但那种油腻性很明显地存在着

高晓松这些年做的几档节目的收视率很高,他也摇身一变成了一个文化类节目的达人,似乎无所不知。他列出的七条理由,看似自己很看淡,但其中也藏着多处的洋洋得意与圆滑。

C罗退役后打算,如果确是高晓松说的这样沟通好,那么C罗也不可能不回答。

这个问题有关未来退役后打算干什么,C罗在西方媒体采访中多次回答过,做电影做生意,我们事先交给对方的问题清单里也清楚列明,对方也没有异议。对方事先要求不能问的问题我们一个也没有问。

所以现场采访时肯定还是有一定的采访问题。而高晓松说的第5条,更是漏洞百出,逻辑上就存在问题,政客和体育运动员不一样,例如和克林顿的采访是出版社中间牵线而成的,并不能代表高晓松有多大魅力,只是赶上了这几年的一个风潮。而从这一点推论爆粗口就是对方的问题,逻辑上说不通。

至于对方爆粗口,我想说我和比尔盖茨、克林顿、爱尔兰总统希金斯等名人做过多次访谈,都气氛融洽。因此只能理解为对方的问题。

(叫克林顿老克,这个真是中国一些名人好求名利的生动体现)

采访中出现一些状况很正常,只要采访者保持着对于所有人一样的平等态度,真正投入到对人的关怀之中,而不是各种名利的考量,那样的采访才是真正的采访。

你如何看待高晓松这次采访C罗的“不欢而散”事件?你认为高晓松的采访有问题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老李有刀


C罗到访中国,昨天在某视频网站和高晓松录制对话节目时,被曝闹出了不愉快。据现场翻译人员称,高晓松问C罗“退役之后的打算”,C罗直接用葡语问助手:“你能帮我结束这个问题么?”当原定的对话时间到点后,当高晓松想追加一个问题时,在C罗团队那边还传出了一句葡语的国骂(fode-se)。




这次对话的不愉快究竟谁是谁非,我是这么看的。


“退役后干什么”为什么不是个好问题?


首先,高晓松的提问存在明显的失当之处。“退役之后的打算”,这显然是把C罗当成快要退役的人了,然而C罗刚刚率队夺得前无古人的欧冠三连冠,虽然33岁不算年轻,但他的体脂比还像20多岁的年轻人一样,在刚结束的俄罗斯世界杯上,葡萄牙虽然止步16强,但C罗进了四个球,而且还是全部64场比赛中冲刺时速最快的球员!


高晓松不是足球圈的,但作为一个采访者,他有义务做好“功课”。能把C罗去尤文,和退役关联起来,他显然没做好功课——我很怀疑他知不知道尤文三年两进欧冠决赛的事情。就算意甲整体竞争力暂时还不如西甲、英超,尤文的实力都是无可质疑的。


高晓松暴露的不只是他不了解尤文,还不了解C罗的个性。如果他问33岁的贝克汉姆这个问题,小贝说不定还会微笑回答,但C罗从来不是一个愿意为商业性而妥协自己个性的人。以他的好胜心,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可以说是被冒犯了。



采访者不能提冒犯性的问题吗?也不是。如果以刺激被采访者的方式,令受访者释放出公众感兴趣的观点和信息增量,那么这样的提问方式,确实是有一定价值的。但高晓松的“退役问题”有这个效果吗?并没有。C罗好胜心强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高晓松的问题只是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博眼球拉流量故意激怒C罗,还是双方事先沟通不力?


高晓松可能不是真的不懂,而是为了营造话题、拉动流量,故意激怒C罗。刚才还在某群里看到节目制作相关人员说:“这次节目访问量估计要过亿了”。如果激怒C罗真的是抓眼球的手段,那么这就有点儿太low了。


不过,兼听则明。高晓松刚刚给出了回应(下图)。如果他的陈述是真实的,那么至少C罗的团队的问题不小。但是这不影响我的基本判断,那就是高晓松关于“C罗退役后干什么”的问题,不是一个好问题,即便不是故意激怒C罗的手段,至少也是一种陈词滥调。



最后说说那句葡萄牙语的国骂,当然很不礼貌,但那不是出自C罗之口。而且,我问了精通葡萄牙语的朋友,她表示,C罗团队成员说这句的语境,也不一定是针对高晓松的,而是一种语气助词。(类似于中文里“x-n-m”和“x"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