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自信,是怎样培养出来的?

情感顾问大师


一个会把自己取得的成绩归因为「我的努力」的人,一个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往往会形成更加稳定的自信。

有些人显得动力不足,看起来好像是自卑、不自信,但是其实可能是「抑郁」「绝望」;自卑、不自信和抑郁绝望,其实很不一样,但是容易被搞混。这个我后面会解释。

简单来说,

自卑、不自信是认为:认为事情的结果是人可以控制的,只是自己能力不够。

抑郁和绝望则是认为:事情完全没有办法解决,完全不是人可以控制的。

成长型思维,可以总结为:相信是事情的结果,是因为自己的、不稳定的内控因素(努力)造成的。

我们可以具体感受一下:「我很擅长数学,但英语不好,而且永远学不好。我是个差劲的学生我很笨。」「我虽然英语学不好,但是我数学好啊,我觉得我挺聪明的。」「我目前英语不好,数学还挺擅长,我觉得只要继续努力,英语会好的,而数学也可以再进步。」你觉得那一句话让你觉得那个人会更自信?——往往是最后一句话。

一个人如果从小被夸奖聪明,他未必会自信。但是如果别人赞美他的努力奖励他的努力,告诉他努力可以影响大多数结果,并且让他看到好的结果,那么他会有自信。

要知道这背后的原因,我们就需要学习一点心理学知识了


归因理论——到底谁背锅?

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见如意或者不如意的事情。然后我们必然会对这些事情进行一些解释——到底什么造成了目前的结果?

心理学家对此做了不少的研究。海德(Heider,1958)指出,当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会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一般来说,人会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

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个体本身的因素,如能力、努力、兴趣、态度等。

外部原因是指——环境因素,如任务难度、外部的奖励与惩罚、运气等。

海德还提出了“控制点”(locusofcontrol)的概念,并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成败是由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而外控型的人则认为成败是由于外部因素造成的(Rotter,1966)。

韦纳(Weiner,1971)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韦纳也把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同时把“稳定性”作为一个新的维度,把行为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

如能力、任务难度是稳定的;

而努力和运气是不稳定的。

根据这几个维度,韦纳(1972)提出了两维的归因模式(如图)

韦纳的研究发现:如果一件事情的结果和上次不同,人们会认为更可能是努力或运气的原因(也就是不稳定因素)如果一件事情结果和上次相似,人们会认为更可能是能力或任务难度的原因(也就是稳定性因素)

他进一步发现:如果人认为是自己的能力或努力造成了结果(内部因素),就会对结果有情绪反应。而如果是认为外部因素(任务难度和运气)造成的,就显得不太有情绪。


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努力(做了很多事),所以自己成功,那么他会自信。

如果认为是自己能力好(比如,聪明)所以成功,那么他会自豪。

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失败,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那么他会内疚、自责。下次会更努力。

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失败,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行(不够聪明),那么他会有羞耻感。下次就容易放弃。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因为努力是不稳定的,是人可以调节的,所以归因为「努力」的人,其实会有更积极的心态。愿意多尝试。


能力虽然也是自己的,但是能力听起来就好像是固定的,既然是固定的,那么就是一锤子买卖,人觉得可以改进。


习得性无助——抑郁和绝望是学来的!

本文一开始,我简单说过,「不自信」和「抑郁」容易混淆。这里展开讲讲——

塞利格曼(Seligman,1975)认为:

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的行为和结果之前,没有任何因果联系(也就是不管自己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结果都一样),他不但会停止有效的行动,而且会开始表现出抑郁症状。

有实验证明这个假设,还挺残酷的,简单说是:

把一只狗丢进一个坑里,坑的地面是会发电的。一开始电击的时候,狗还努力试着逃出来(被电会痛,但是没有实质性伤害)。但是坑跳不出来,时间久了之后,狗就不动了——哪怕你电它,它也不在努力试着跳出坑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实验一开始,狗是努力的。但是发现无论做什么都没用,它就不动了。也就是说,这只狗抑郁了。


事实上,并没有一个人是一出生就是不自信的,更不是一出生就抑郁的。它是被养成的。这种养成的过程,和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从小到大被教育的方式有关。


我们不妨想像一下,如果关在笼子里的狗,是听的懂人话的,你告诉它:「你继续跳,跳多了,你身体强壮了,你会跳得更高,总有一天能够出来!」它是不是更可能继续努力?

这就要说到「成长型思维」了。

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成长,对未来有信心!

成长型思维,可以总结为:相信是事情的结果,是因为不稳定的内控因素(努力)造成的。

有个视频——

《请相信你可以进步》:http://open.163.com/movie/2015/3/5/B/MAIP2A8KC_MAIPJJK5B.html

这是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的演讲,她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她的观点是: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的智商、智力是可以通过努力而成长的,相信自己的能力通过努力可以进步,那么他就具有「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有这种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更积极主动、更乐观、更努力。

我们回过头来看之前的那张图

在韦纳(Weiner,1972)的研究里,其实是默认了「能力」是稳定不变的。

不难想象,当一个人认为「结果是取决于能力,而且能力是固定不变」的他会怎么样呢?

成功的时候,他会骄傲:『我很聪明,以后会一直成功』。结果导致骄兵必败。

失败的时候,他会绝望:『我很笨,而且无法改变,以后也会一直失败。』结果导致不战而逃。甚至会抑郁。


事实上能力、才智都是会通过努力而得到提升的,或者说,你做一件事情的结果,确实会因为你努力而有所变化。


如果我们从小听到的都是:「聪明才是成功的关键」「聪明不聪明是固定的」,那么一个人就容易「骄兵必败」「不战而逃」。

相反的,如果从小被教育是:「你努力就会有进步」「努力就值得被赞美和肯定」。那么一个人就会「对未来有信心!」


「对未来有信心」的重要性

为什么我一开始说,有成长型思维的人,自信心更稳定?

1、缓解自卑

如果你认为能力才智是固定的,那么你觉得自己能力才智不足的时候,就容易气馁、放弃、绝望。

但是如果你有成长型思维,你会知道——以后会好起来。你就不会那么自卑了。

2、避免骄傲

如果你认为能力才智是固定的,那么你觉得自己能力才智一流,你就会骄傲自满。你不会想到:别人会进步,我会退步。而当有一天别人真的超过你的时候,你的自信心就会受到强烈打击——因为完全是你意料之外的。

具体如何培养自信?

根据上面的总结,我们知道了两点

①人要先相信,自己可以影响结果(内控),才有自信或自卑。

②有成长型思维,更有利于人的进步。

可喜可贺的是,当我们问「一个人的自信,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其实我们就已经有了「成长型思维」,我们相信自信可以培养。


在具体操作上,有以下要点可以尝试

在自己努力后奖励自己,而不是在得到成果后奖励自己。比如说,成绩进步时奖励自己,而是自己学习时间增加了、学习方法变多了,就奖励自己。

多回忆,自己做过的成功的事情,尤其是因为自己的努力而成功的事情。比如,体育成绩,本来你觉得自己跑不了一千米,结果还是坚持下来了!这就是努力的成果!

记录事情的经过,搜集背景信息,分析哪些步骤是有效的、哪些步骤效果不大。努力也要讲究方法,不能盲目。所以对事情的经过,背景作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接受不能改变的,努力在可以改变的事情上多加投入。我们要知道,有些事情确实是我们不可控的,比如你去考驾照,天气不好、考试汽车出问题。我们能做的是,多在不同天气和汽车里练习。


自信不是骄傲,自卑也不是谦虚!骄傲其实是一种固定型思维,自卑也是。骄傲的人对未来盲目乐观,自卑的人对未来盲目悲观。

参考文献: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 (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心理学基础课系列教材) (p. 394).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欧文·D·亚隆.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P.277).商务印刷局

Heider F.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New York: John Wiley, 1958

Rotter J B.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1966, 80: 1 ~ 28

Weiner B, Frieze I, Kukla A, et al. Perceiving the causes of success and failure. In: Jones E, Kanouse D, Kelley H, et al. Attribution: perceiving the causes of behavior. New York: General Learning Press, 1971

M.Seligman,Helplessness: on depression, development and death(SanFrancisco:W.H.Freeman,1975)

Growth mindset tempers the effects of poverty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Claro, S., Paunesku, D., Dweck, C. S.2016; 113 (31): 8664-8668

Can Everyone Become Highly Intelligent?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and Societal Consequences of Beliefs About the Universal Potential for Intellig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Rattan, A., Savani, K., Naidu, N. V., Dweck, C. S.2012; 103 (5): 787-803


照见


只是我亲眼看过的,比我优秀的人没有一千个,也有数百个,甚至有的比我年轻十好几岁。但其中部分优秀的人反而不一定自信,为什么?原因是你身处在当前这个周围全都在炮制焦虑的年代。


朋友圈点开,谁公司又上市了、谁又出国参会去、谁又做了一件厉害的大事,谁努力一年就年薪百万、谁考试成绩总是第一、谁撒狗粮沉浸幸福……仿佛全世界都很美满,只剩你一个失败者,在屏幕后面观看这些成功故事,仿佛被世界抛弃。


社交网络上的光环盖过那些努力的过程及失败的枯骨,本来就是拿来打卡炫耀的地方。况且别人的成功与你无关,你想要的只是那些厉害的经历与履历,但是那些经历,对你真的有意义吗?


前年有个大学生读者,告诉我他很焦虑,每天回家刷网络,又想着自己一事无成。然而现在的他,在一家与自己价值观符合的公司实习,也已经考上研究生,准备展开下一段旅程。


坦白说,我曾经也是极度没自信的人,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很烂。后来想一想,没有自信、焦虑的原因,是因为自己不够了解自己,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如果你知道真正想做什么,找到自己的热情,应该会没时间“没自信”。因为你会想办法把这件事做好,不断练习让自己进步。你不会在乎别人的评价,因为“做好”这件事的过程,就会让你得到极大的满足。成果,也是依据自己给的标准,给自己看的。


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就不会被别人的成功所迷惑或动摇。他们所成就的那些事,真的是你喜欢的吗?或是你只是贪图那些世俗的光环,觉得去某某大企业工作很厉害。工作的内容,真的是你真心想要的?把公司名称拿掉,你还愿意为这个工作付出一切?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探索自己的旅程。


越了解自己,就会对自己做出的选择越有自信,也越甘之如饴付出。过程中,你也会更快乐。


孙志超说


自信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品质,对于人的心理来说,也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态度,能够给人带来很多的力量,让人在做事情时更加有动力。

自信绝对不等于自傲更不是自大,这是一个人由内而外产生的类似于气质一样的东西,然而确实对我们有着很大的影响。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我们自己的自信呢?

首先要做到的一点就是要静下来,缓下来,不要心急。比如当我们要参加一个活动的时,要做好充分准备。那么,在从事这项活动时,必然较为自信,而且这利于顺利完成活动并增强整体自信心。
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我们增强自信心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哪里,我们才可以进一步发展。

不清楚自己的这两点,做事就会虚头巴脑,没有底气。另外,不断对自己进行正面心理强化,避免对自己进行负面强化。一旦自己有所进步就对自己说: “我很棒!”、“我能做得更好!”等等。这将不断提升自己的信心。
增加自信还有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那就是坚持当众说话,勇敢吐露见解。当众说话是建立自信心最快的手段。相信老师和同学们都会鼓励你。

记住只要敢讲,就会比那些不敢讲的同学收获大。这样做不但能够增加我们的知识,锻炼我们的勇气,而且能够增强自信心。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关注小明的两个原创头条号。《赵小明心理团队 》与《心伙伴》~被头条网评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类专栏。

赵小明丨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心伙伴


在回答如何培养自信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个人为什么会不自信,不自信的背后是什么?

不自信的人往往对自己抱有负面的“核心信念”,“核心信念”是关于自己本质的评价,可能源自过去的负面经历。比如,一个学生考试经常不及格,那么他就可能会形成“我是个差生,我不适合读书”的核心信念。

这种负面的“核心信念”一旦形成,我们会不断加深这种带有偏见的观念,我们会更注意与这个信念一致的现象。比如,这名不自信的学生就会格外关注每次不佳的考试成绩,而忽略考的还不错的科目,并认为自己考得不错全凭侥幸。这种注意力的偏好又会使得这个人更不自信。

并且,不自信的人很容易作出负面预期,并为负面预期而焦虑不已。比如一个缺乏自信的人接到一个工作任务,他可能会觉得自己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种想法引发的焦虑反过来又影响了他的发挥和表现,使得他更确信“和我预计的一样,我果然没有能力做这个”。

可见,不自信是一个恶性循环。因此,培养自信需要做的就是打破这个循环。具体怎么做呢?

1. 打破负面预期

不自信的人在遇到困难情境时,会习惯性地形成一个负面预期。这个时候,需要做的就是挑战这种负面预期,认识到这并不等于事实。

方法是询问自己一些问题:有什么证据能支持这个负面预期?不支持这个负面预期的证据又有哪些?找到能够挑战这个负面预期的证据,比如“我具有完成这项任务的相关知识”、“我曾经做过类似工作”、“我可以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等等。

但是,验证负面预期是错误的最好方法是行动,用现实中发生的事来证明预期是错误的——尽力完成这项任务,在需要时向周边人求助,甚至可以去与老板沟通寻求建议。

在负面预期多次被打破后,人就能意识到自己过去常常抱有的预期并不等于现实,关于自己的负面“核心信念”也会因此动摇甚至打破,逐步形成更正面的自我评价。

2. 关注自身优点

正如上文提到的,缺乏自信的人容易对自己的优点视而不见,因此,心理学家建议他们将自己的优点、技能列下。 询问自己以下问题可以帮助人们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建立自信:

你有什么积极的品质?
你有过什么成就,不论它们多么微小?
你有什么天分或才智,不论它们多么微小?
其他人喜欢或者欣赏你哪些方面?
你有哪些你所欣赏的人的品质?
你没有哪些缺点?
一个关心你的人会怎么评价你。

在初步地认识到自身优点后,要做的是对自己的优点保持敏感,可以准备一本优点记录本,一旦遇到自己有良好表现的例子就记录下来,包括品质以及对应的例子。长此以往,人会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自身优点上,建立起自信。

当然,自信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日常生活中反复的练习和持续的努力。

欢迎点赞并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学”——2017年度健康头条号、悟空问答最佳干货科普答主获得者,300万用户信赖的心理学社区,在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References:

J.V. Fennell, M. (1999). Overcoming low self-esteem. Robinson PublishingLtd. Online Version: vk.com

Newsome, T. (2015). 11 weird signs of low self-esteem that are easy to miss.Bustle.


知我心理学


曾经看过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印象深刻,在此也跟妈妈们分享一下:

有一对小兄弟,一个乐观,一个悲观,他们的生活也始终处于快乐和伤心的两端。有一天,他们的父亲试图“中和”两个人的情绪!于是他买了许多色泽鲜艳的新玩具给悲观孩子,又把乐观孩子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车房里。

第二天清晨,父亲看到悲观孩子正泣不成声,便问:“为什么不玩那些玩具呢?” “玩坏了怎么办呢。”孩子仍在哭泣;

父亲叹了口气,走进车房,却发现那乐观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在马粪里掏着什么。“告诉你,爸爸。”那孩子得意洋洋地向父亲宣称,“那么多的马粪,我想里面一定还藏着一匹小马呢!”

人生不如意之事情十之八九,开朗乐观的人,因为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面临挫折时也敢于挑战,勇于解决,不易退缩;具有自信心及自制力,情绪稳定、不容易焦虑;拥有乐观特质的宝宝,他们会:

★ 更有学习力:因为有自信心,宝宝在学习时更稳定、更容易专心,当然也愿意学习,如果偶有表现不好时,他也能很快释怀,并为自己定下努力的目标,继续向前迈进。

★ 更有人缘:开朗乐观的宝宝,较容易与人亲近或接触,不会因为害怕他人而畏缩,所以有很好的社交能力,他去到哪里都会很快交上新朋友,并相处融洽

★ 积极应对挑战:当宝宝定出目标、面对问题是,拥有积极的态度,例如他要独立完成一副图画,但是没有示范、没有指导,他会调动自己的创意,并大胆画出来,将来在工作中也会勇于接受挑战,显现出开创性的特质

★ 不怕挫折:面对挫折时能够坦然接受,并积极寻求改善的方法,不会一直陷在失败及失望的泥淖中,而无法跳脱。这一次得不到第一名没关系,还有很多机会可以争取!

★ 抗压力:面对压力时能有很好的自我调适能力,迅速找到出路,并且化解压力,不让压力造成自己的身心负担。

华盛顿曾说过:“一切的和谐与平衡,健康与健美,成功与幸福,都是由乐观与希望的向上心里产生与造成的。”让我们和孩子一起用乐观的态度去争取人生的幸福吧

乐观既是一种情绪,也是一种“性格”。快乐的情绪有起有伏,乐观的性格则较稳定。乐观是一种能力,乐观是一项本领,乐观更是调味生活的盐! 最重要, 乐观是可以培养的!

乐观的培养 从生活开始,从一句话开始,要想宝宝更乐观,这13句话可千万别说!

1、面对赞赏时:没有没有,我们并没有这么优秀!

接受赞赏是树立自信,激发愉悦情感的源泉,孩子能敏锐地感觉到成人对他们的态度,成人的态度是儿童对自身言行作出价值判断的依据。任何人都有他存在的价值,都希望被承认、被认同的心理,孩子更离不开成人对他们的赞赏。所以不要吝啬赞赏他们的爱心、善意和努力,赞赏他们幼稚的提问和由此产生的近乎荒诞的创造性思维的萌动。。

2、孩子决心做某事时:你还小,你不行的。

没有规定孩子做一件事情,就必须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失败何来成功。父母一句直至的话,原本孩子想了解新鲜事物的兴趣是不是受到了抑制了呢?更为可怕的是,还会让孩子体会到想尝试新游戏而无法尝试的挫折感,那么孩子以后就会把探索新世界的决定权无形中交给了我们。变得处事犹豫不决,即使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不能轻松面对。

3、孩子尝试有难度的新事物失败时:早就跟你说过你不行的吧

你应该说的是:“你真棒,只是这次没成功”、“你做得很好,或许下次就可以成功了”,“没关系,让我们试试看”。我们对孩子充满了信心,就会将这种信息传递给孩子,于是孩子也就有了信心及力量。

乐观的父母会在孩子们玩游戏前给孩子必要的防护措施,告诉孩子基本的自我保护技巧,在游戏中给予基本的指导或引导,以做到孩子安全的保障

4、孩子遭遇瓶颈时:你怎么那么笨啊?

科学地说并没有“笨”这样一个概念的,笨是人为规定的概念,是同别人比出来的。别人都会走路了,而你还不会走,那是你笨手笨脚;别人都会说话了,而你还不会说,那是你笨嘴拙舌。为什么别的同学考试全对,而你总是做错题?还是你笨吧!???

当孩子失败时,我们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宽容的态度,容许孩子尝试,容许孩子犯错误,而不要对孩子的失败太在意,往往是我们对失败反应强烈,这样只会给孩子带去很大的不适感和烦恼,这也是经常可以看到孩子考试没考好而萎靡不振的现象。所以我们应该明白学习原本就是一个尝试--错误---尝试的过程。每个孩子的成长道理都是唯一的。乐观的父母善于发现进步与希望,悲观的父母却总是发现问题,预想不良后果,制造烦恼。

5、孩子犯错误时:跟你说过多少次了/早就跟你说过了。

孩子并不想犯错的,但是因为他小,生理能力和心理能力都没有成人那么好,所以总有些事情做得不够好,仅仅是不够好,而不是错了!事实上,“犯错”了之后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安慰,而不是责备。如果是安慰,他们可以快速地调整情绪,把精力放到解决问题上,如果是责备,他们的心思都花在恐惧责备中

6、想要孩子改正坏习惯:你再。。。我就。。。

威胁是黑社会老大做的事情,不是父母应该做的,而且我相信父母都明白,威胁并不能让人心服口服。试着将威吓换成一种许诺。当孩子在超市磨磨蹭蹭不想回家时,你不要威胁说“我走了,不要你了!”让他一个人呆在那里,而是换一种方式说:“咱们赶紧回家,那样咱们就有时间在一起玩了。”这个主意有助于产生动力。长此以往,孩子每次得到命令时,都会往美好的方向设想后果,自然也会积极地应对。

7、想要激励孩子:隔壁家的**如何如何。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自己的闪光点。你不能要求郎朗篮球打得好,也不能要求刘翔孔雀舞跳得传神,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将对自己孩子的培养放在别人的标准基础上,我们看见的是别人孩子的长处而忽略的是自己孩子的天赋。这是不公平的。还会使孩子心理蒙上阴影,使他们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找不到自信。没有自信,何来快乐?

8、想让孩子好好学习:你再这样以后工作都找不到

父母的话对孩子来说,份量有多重,很多父母还没有意识到。实际上,父母可能只是一句玩笑话,但是孩子却实实在在地放在了心上。孩子小,他对未来并没有概念,父母给出的不良预言,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 但并不能对现在有什么积极的影响;

9、在向别人介绍孩子时:他有一点很不好,那么大了还尿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自信是乐观的基础,如果一开始就把弱点呈现出来,自信就无法呈现,尿床、口吃、大舌头、等等这些其实正是因为孩子小才会有的弱点,越重视就会越严重。父母应该努力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学会忽视孩子的弱点,强化优点。请相信,不久之后,这些“小毛病”真的会消失

10、想要宝宝学会感恩:爸爸妈妈那么忙那么辛苦都是为了你啊

要知道,孩子是父母要生的,生之前并没有征求过孩子的意见。当然这个玩笑话。但是,仔细想来确实如此,养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在孩子成人之前,父母需要让孩子懂得感恩,但不能要求孩子感恩。对没有回报能力的孩子来说,被要求感恩是一种压力,小小的孩子承受不了那样的压力。

11、不想让宝宝吃亏:别人打了你,你怎么不打回来

吃亏即是便宜,没有多少人能够理解透,但确是真理。教孩子学会吃亏,并不是叫孩子无原则地顺从别人,而是教孩子学会谦让,学会理解和宽容他人,退一步海阔天空,孩子学会平心静气地对待吃亏,表现自己的肚量,往往能够获得他人的青睐,获得更多的友情,从而获得人生的成功。

12、不能给孩子想要的东西时:人家家里有钱,我们家没钱,所以不买

孩子的眼光常常会追逐社会现象,比如我们看到社会上有些人有特权,而自己的父母没有;有些人神通广大,而自己的父母却安守本分,便会对父母提出许多疑问,这时候,父母千万不要将话题引向社会贫富差别之类的大方向,这会使孩子落入伤心自己的家庭卑微,继而自卑。而是转向积极的节约、实用等方向,后者让它成为孩子下一个奖励目标。

13、宝宝有进步时:你是第一名,你是最。。。。

第一名只有一个,除了第一名以外,难道都不能得到快乐吗?幼年得到过度赞扬的孩子一旦进入社会,就很可能经历很大的失望,会很难接受表扬。一方面,期望得到很多赞誉,当得不到表扬时,会感到不安;而另一方面,当真正得到夸奖时,却对之表示怀疑,因此会怀疑作为孩子得到的所有褒扬之辞的真实度。


穿透心灵文字


我认为培养自信的根本就是提升内在力量、学会欣赏自己的优点、坦然的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我以前就是一个很自卑的人。读大学的时候,曾经因为脸大一直没有扎头发。走路都是低着头走路。自卑的根源来自于我的母亲,我母亲是习惯性打击我们。很少鼓励。久而久之,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尤其是自己觉得自己的外貌也不出众,也没有任何值得炫耀的特长时。后来。我参加工作了,一开始依然是不敢扎头发、公司有规定必须扎头发,就把两边留好多好长的头发,当时依然自卑,不过当时已经在尝试着改变。看书、运动、培养一个兴趣爱好。还结交了一个好朋友。当身边有人陪伴,自己在慢慢变好,有人由衷的认可自己时,心态慢慢开始变化。第一份工作在广东那边呆了两年,后来又回到武汉,回到武汉后想着也没人认识自己,当时已经没有那么在乎别人的评价了。于是每天梳着高高的马尾辫露个大脸上班。没想到就这种我一直一直以来不自信的形象。刚回武汉一个月。竟被搭讪三次。我照镜子时候开始审视自己。其实挺美的呀。嘿嘿。就这样。在自己的心理暗示下,在旁人的鼓励认可下,自己从自卑变得自信了。即便我现在不够优秀、不够美丽,但是那又怎样,我愿意改变,让自己变得更好,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杨绛先生也说过,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所以当你开始坦然的接受自己、欣赏自己,不再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你就可以轻松卸下这原生家庭带给你的伤害。而我从自卑到自信。用了五年的时间。希望你可以不用这么久💗



懒懒的程太太


自信是指:认为自己有能力在重要场合采取恰当的行动;它是个人与社会的正确链接方式,是赢得自我成长和社会价值的必备条件,它区别于自卑与自负。


自信的人沉稳坚韧、果断乐观;自信的人对过去不悔,对未来不惧;自信的人让人感觉阳光和希望。历史上的成功人士都是非常自信的人,如伟大领袖毛主席、商业精英李嘉城等。


本人认为,要想培养一个人的自信,首先要全面了解自信是怎么回事?


一、对待失败态度:


a.自信的人失败后,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总结经验教训,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他认为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能够取得成功,对未来充满希望。


如:历史上有名的田忌赛马,开始田忌两局都输给了,后来孙膑帮他总结经验教训,并采取了以强对弱出赛方法,结果搬回了第三局。



b.不自信的人失败后,不愿意主动承认自己失败的原因,总是推卸责任。认为别人的建议是批评和指责,想着要立即辨驳回去,也不愿意再投入学习,这样错失很多前进的机会。


如电影里的反派人物常说的那些话:“这都是你们的错,是你们逼我这么做的……”


二、对待未来的态度


a.自信的人有清晰的奋斗目标,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不会因为别人的议论而轻易改变自己的决定。


如新中国成立至今,每五年都有一个宏伟的计划。确定祖国的总体经济建设目标。


b.不自信的人不敢设计未来,对很多事情都拿不定主意,习惯被他人的看法所左右。

“恐室道谋,三年不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要想培养自信,首先要客观的认识自己和社会。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短板,我们没必要自命不凡,也无须妄自菲薄。


如:你爱好唱歌,且别人给过你很高的评价,你肯定在唱歌领域比较有优势,但没必要吹虚; 而你不擅长写作,则在爱好写作的朋友面前也不必自卑,坚持自己的个性就好。

2、每个人在社会上的分工不同,我们不必自视高人一等,也不要攀炎附势。


如:你同学开了公司当了老板,而你只是个车间上班的员工,你没必要在他面前过于谦卑。平时对自己的下属没必要颐指气使,对上级也不必点头哈腰。坚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圈子,“人不求人一样大”。

四、建立自信账户,长期投资


自信是当时的心态及心态下表现的形势,受当时链接环境与自身认知的约束。要想保持长期稳定的自信,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稳定的自信账户,定期投资,才会不惧未来。



我的朋友是位已经步入中年的写字楼文员,工作岗位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又加上年轻的高学历文员不断涌现,她感觉自己的工作岗位随时有被人替代的可能,可因为自己年龄偏大,出去找工作不容易,她非常自卑。


后来她通过自学,拿到了会计上岗资格证,虽然目前还没有从事会计工作,但她找回了自信。通过这件事,她不仅告诫自己也告诉好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立于职场的不败之地。

五、明白现实与理想的差别


自信度的高低处决于自我期望值和自我能力。当我们对自己的期望值太高,而自我能力又不够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反之,当我们的能力远超出我们理想的价值,容易产生自负。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加码,循序渐进,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


如本人爱好写作,想实现自己的作家梦,但文学底子薄的我,目前不可能规划写10多万字的宏伟小说,只能从写悟空答题等小文章做起。

六、帮助孩子培养自信力


据心理学家分析,一个人的自信力都来源于童年时期接受的教育。需要家长、老师等长辈给出正确客观的教育,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如果父母对孩子寄予了过多的期望,在平时的生活中总是不自觉地流露出挑剔与不满,这难免会在孩子心中蒙上阴影,总感觉自己做什么都不对,甚至在家长面前战战兢兢,没有价值感,也就无法自信。



2、 还有一种长辈对孩子过份溺爱,平时从不要求孩子做任何事情,当孩子做一点事情后过份褒奖。久而久之,孩子便失去了正确的自我判断能力,让孩子产生盲目自大。

愿我们都客观评价自己的价值,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定投自信账户,另外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做一个自信满满的人!


幸生


首先认识什么是不自信,不自信就是对自己不满意,不满意有内外两种原因,一是没有外部的赞同、认可,二是自己没有成功的经历,所以,要想培养自信,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外部多赞同、认可,二是自己要取得成功,找到成就感,自己的成就感开发,先从简单的、容易的入手,慢慢地找到成就感,再有外界的认同、表扬、鼓励。然后再找到一个特长,强化训练,超越别人,找到优越感。

总之,自信是潜意识系统中的信念系统,从感觉入手,先培养成就感~优越感~自豪感~崇敬感,再配合潜意识系统训练,自信心爆棚!

切忌讲道理,重在找感觉。


最强大脑之中国脑科学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要提的一点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气。

气场越大的人,比如说马云在面对几万人当众演讲,他可以镇得住全场。面对所有人去侃侃而谈,说出自己的观点。很少人具备这种能力,这就是机器自信的一种表现!!多数人可能面对台下几十人,几百人已经有些紧张了,但是气场强大的人他可以去镇住全场,这就是一种自信的表现,至于怎么培养自信,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想要提升自信,

第一要从自我修养上提升,当你有一定内涵,有文化素养,对知识融会贯通,对于自己的观点可以随心所欲的表达,可以来影响你的气质,怎么做呢:多读书,多旅行,多看一看身边的事物,多看一看电影,提高自己的情商。同时可以学习哲学的一些东西,这一点需要你自己去刻意的练习。

第二当你通过第一点进行自我修养之后,你要去把自己的修养去展现给身边的人。也就是我的建议是你可以当众去经常当众去演讲。我把自己的观点去传达给身边的人,多去演讲,其实可能第一次演讲的时候,你语无伦次,即便你内心有许多想说的话,但是次数多的之后,其实你的内心的气场慢慢的变大,当有了经验之后,你再去上台你完全不紧张,将自己的知识运用到演讲过程当中,第一点和第二点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有了第一点才可以通过第二点来提升自己自信。

还有一些人天生下来是不自信的,尽管经常读书,也去刻意的培养了自己演讲能力来提升自己的气场,但是可能他由于自己的家庭背景,出身以及相貌往往是不自信的,对于这一点的学生,我认为还是需要被别人打击,因为我自己是其实是这样走过来的,许多人不看好我,然后他们就会去打击我说我长得难看之类的话,我从小也被女生拒绝过很多次,其实拒绝的理由很简单,说不是她们喜欢的类型,其实我明白:简单的一点说就是长得不好看,没有人去喜欢。

所以我说:当经历的事情多了之后,自己的脸皮会变厚,就不会在意了,因为所有人都说你再说多也无妨,慢慢习惯这种状态。

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阅历的增长,慢慢克服不自信的状态,让别人看得起你!

智联校园赵宇鑫学生回答

智联校园:求职 | 学习 | 活动 | 吐槽 | 故事 | 专属大学生的聚集地


智联校园


很多来访者在做咨询时都要问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究竟怎样才能变得自信?

问出这样问题的人,往往都受过很多打击,或在一个地方停留了太久。要知道,自信是内心与外界在交互的过程中产生的,绝不是静态心灵的产物。

我们在改造世界、应对外界事物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力量,我们在他人的眼中看到自己、确认自己,这二者都是自信的来源。

所以,如果想要培养自信,也得从这两方面入手。

很多人会本能地希望走获得他人认可这条路,也难怪,在他人脸上看到认可与欣赏的笑容,这种肯定的力量十分强大直接,而如果靠自己默默努力、发展、提升,见效不一定那么快,那么显著。


但是,如果我们只靠获取他人的认可来提升自信,那么就很容易落入萨特所言的由他人构成的地狱。

众口难调,而且我们每个人说话做事基本都是从自利的角度出发,这两个因素就使得我们绝难在他人眼中看到真实且稳定的自己。

人们很容易为了维护自己而改变对待他人的态度,虽然他不一定对这个人有敌意。所以,如果只是靠他人的认可来定义自己,我们的内心可能会更加慌张不自信,并愈发想要离群索居。

所以,一个人想要真正自信,还是得立足于自身。

我们一定要先发展自己的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掌控自己的生活,这样才能给自信打下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选取适合自己的社交圈,与三观比较投契的人相处、交流,而不是盲目地、无差别地寻求他人的认可。

不要盲目相信“真正的自信是无论何时都相信自己”,如果人自觉没有能力做成某件事,他是没办法真正自信的。

我们一定要具备相应的能力,而且尽量给自己营造更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才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自信。

作者简介: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实践超千小时,主擅领域包括婚恋情感、人际交往、两性心理、人生规划、家庭关系等。自2011年开通新浪微博以来,粉丝六万多人,坚持定期回复私信,无私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咨询,咨询解答超千万字。《婚姻与家庭》杂志特邀专家,多家媒体签约撰稿人。欢迎关注我的个人自媒体(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知乎、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