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的班主任在学生领完毕业证后,退出了初三微信群,这是什么心理?

030708王


谢邀。班级微信群,不管是家长的还是学生的,它的群主永远是班主任,它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重要平台,学生毕业,微信群的主要使命也就结束了。这样说,班主任退群在情理之中,但总觉得有些遗憾,特别对于学生和家长,遗憾在哪里?情感。

自从微信群出现后,班级管理、家校合作工作就出现了全新的局面,在这里我以班级家长微信群为例分析,毕竟大多数学校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班主任更不可能建立班级学生微信群。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高中班主任,我对班级家长群非常重视,除了基本的传达通知等事项外,利用语音进行家长培训、班情分析、分享有价值的文章,带给家长的收获有很多。甚至,我还邀请已毕业学生的优秀家长进群分享他们的成功做法,深得家长欢迎。几年下来,通过家长群,和各位家长建立了深厚感情,家长群也成了一个大家庭,大家对它有感情,每个人的内向都希望它一直存在下去。

但从一个班主任的角度,会觉得两难,一方面对已毕业班的学生,他的职责已经尽到,无需再继续;另一方面,新的学生和家长到来,新的工作开始,又要建立新的家长群。

班主任的辛苦,大家都有所了解,真是劳心费力,工作强度和压力远远高于其他科任教师。虽然旧群不需要有实际的工作,但还是会分散精力,需要去维护。

情感上愿意旧的家长微信群存在,但精力上很难兼顾,这让班主任陷于两难境地,有些无奈。当然,对于一些班主任,似乎这不是问题——学生毕业了,群就要解散,发个群公告,也就解散了。但总觉得这样做缺少人情味,教育无论如何都要建立在精神情感之上,用心付出是它的正确姿势。

学生会升入更高年级,还会有新的老师,但是这几年的情感却不会过时,如我,就依然和很多带过的学生家长有联系,虽然带他的孩子是好几年前的事。

学生毕业,班主任退出微信群,他们这样做有理由;学生毕业,但微信群不解散,让这个群体继续保持下去,让班主任成为孩子永远的班主任,这样更好。但是,无论哪一种选择,希望学生和家长都能理解,并尊重班主任的选择。


优学优考策略


学生毕业,班主任退群,这是班主任能为学生做出的最后的祝福!

我一个朋友,小学老师,带了那群孩子六年,六年级,这位仁兄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光记录孩子的成长的照片和视频就有几十个G,为孩子写的文字也达到了数十万字。这是我能见过的对学生最深情得班主任。他确实感动了自己,孩子毕业离校的时候,他哭的一般。孩子们也嚎啕大哭,久久不愿离开。整整一个假期,他都在精心整理孩子们的一切,最终打包整理,发到群里。一切做完之后,他依然退出了班级群。家长们很不解,问他为什么退群。在一块不是很好吗?他说,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他只是陪孩子有过一段难忘的历程,现在这段历程已经走完,孩子们还会遇到新的老师,也会遇到新的班主任。要让他们在新的环境中尽快适应,必须尽早讲他忘记。让孩子们以最快的速度忘记自己,这是一位前班主任所能为自己深爱的学生所能做出的最后的奉献和祝福!

相反有时候不退群的班主任起到的恰恰是反作用。我亲戚的孩子,五年级的时候换了班主任,换的原因就不多说了,反正这个班自由散漫到人人头疼的地步。他们的前班主任一直在群里,现任班主任没有进群,她带班非常严格。毕竟带了几年这个班级,有些孩子还是比较依恋前班主任。有什么事情就在群里对前班主任说,前班主任有时候也进行互动,终于孩子们的情绪被煽动了起来,有几个孩子开始暗中串通别人签名,想向校长反应换掉现任班主任。可能是为了脸面吧,前班主任竟然默许了一种行为。亏着有些家长发现的早,及时制止了学生们的行为。因为几年来学生们养成的自由散漫的坏习惯让他们受够了。他们不希望换掉这位认真负责要求严格的班主任。但经过这一闹,班主任很伤心,毕业的时候连毕业照都没有参加。有时候前班主任的放手其实是对学生最大的负责。

所以,不要认为老师退群是急功近利的行为,也不要认为老师老师对孩子感情冷漠。其实,退群,懂得离开,这才是作为前班主任对孩子们最好的送行,最深的祝福!


真尼玛好意思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转眼间,我和题主所说的班主任一样,又送走了一届学生。孩子们毕业了,我建立的微信群也该解散了。

学生一毕业,班主任退出或者解散微信群,那种不舍和无奈,作为班主任的我感同身受。但是,不管我如何不舍,我还是要弃群而去,毕竟接下去我还要面对新一届的孩子们,还要建立新的班级微信群。

学生,一届届离我而去,如同一次又一次的轮回。他们在渐渐长大,我在慢慢变老,其间可能有感伤,有感动,有郁闷,有心酸,有零零星星的喜怒哀乐,但所有的记忆最终会随风而去。

“老师,大家都说你教得很好!”

“不不不,那是学生聪明,如果某个学生痴呆的话,我有天大的本事也于事无补,对吧?”

……

从四年级带他们到六年级毕业,这其中的酸甜苦辣,无法一语道清。我依稀记得,六年前的那一届学生,我为他们洋洋洒洒写下近五千字的毕业赠言,偶尔翻开看看,满满的记忆,满满的感动。

但是,孩子们终究要远走高飞,而我最终要原路返回。其实,我充其量只是一个摆渡人,把学生送到彼岸,就必须去迎接下一批乘客。当老师的使命已经完成之时,班级群也失去了它的应有之义。

离开的是微信群,但永远凝聚在一起的是浓郁的师生情谊。

如果他们真的挂念我,他们会在他们步入中学后用电话联系我,向我汇报他们的点滴进步;如果人走茶凉,我还要留在那个群里干嘛?我还要保留那个群干嘛?留着过年吗?

如果你是毕业班的班主任,你会如何处理遗留下来的微信群?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微雨润苗


1学生毕业,班主任退群。个人认为,无可厚非.因为,往往班主任的群多,一届一个群是常事,再加上任课班级和自己的朋友,同学,亲戚的微信群的话,就更多了,无暇顾及网络事,根本没时间关注信息, 与其空挂在线,隔岸观火,不与旗帜鲜明地表明我不在群里.但又觉得有点不妥,以后再联系就有点困难了,想了解下这一个班毕业后的学生的动向就非轻而易举了!因为此举带有小些的“一刀两断”的意思!

2学生在校的时候,微信群用于行政管理得心应手!学校重要通知、书本问题的共同探讨、个人事情的重要提示、习题及答案陈列于群,都有直接明了的效果,沟通变得快捷,节约了时间,增进了师生的相互了解,对塑造团结的班集体有水到渠成的促进效果.

3但,如实地说,建群后班主任的工作量增大,因为不论是什么问题,学生都喜欢放在在群里让你来解答,有时与书本无关的朋友、情感、成长、旅游、家庭问题也跃然“屏”上、琳琅满目。诚然,我们有义务也会不厌其烦地跟进解答,直到对方心满意足!但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接纳知识的渠道有所改变,过分相信课后的网络沟通,而现实中的集体讨论,普及与提高发言的主动性、生动性、活泼性受到阻碍!更有甚者,本应在实际课堂上当场提出的问题也搬网上来,而当事时却只字不提、缄口不言!这无疑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我认为,人都有共性,换位思考,你大概也会有退群举动:可以让自己赢得一点时间做其它的事,能脱离学生对你的情感依赖,能转变一下“孩子王”的角色,进入社会生活境界享受姹紫嫣红的芬芳。不虚伪地说,教书是养家糊口的职业,在现实生活中当好有肉有血、有情有义的丈夫、父亲、妻子、儿女才是当好优秀班主任的第一步!

4但,我觉得退群时要与学生沟通下,力争学生的理解与支持。如果一言不发,悄无声息地退出,学生会有不详的猜测,会引起内心的不愉快,甚至有被抛弃与他们一刀两断的误解!所以,尽管是小事,但对象是成长中的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奉劝你要一步步的慢慢来,选择恰当的时机与理由。比喻秋季带新班了,有了新的班级的微信群,你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新的班级,主要精力放在在校生身上,这样顺水推舟地给解释下,取得学生谅解,效果不同!

5因为我自高一开始,每届我的班主任,在我走入社会后,都有保持联系。以前是书信,后来是手机,后来是扣群,现在是微信群!人生接触面有限,自己的悲欢离合与动向向班主任通报下,感觉茫茫人海中我还有“娘家”、有倾诉的对象!我的班主任的喜怒哀乐也会尽量分享与我,,相互间都有一个“班级的归属感 ”,有继续风雨同舟的意思!老师总为我没有过河拆桥而欣慰,我因为有这样的老师而而让其它人羡慕嫉妒恨,自己很自豪和满足!这样相得益彰的相处方式何乐而不为呢?

6老师作为引路人,自己的人生、社会之路比学生早走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学生在人生的任何阶段有疑难困惑,都可以凭自己的经验帮助他们、引领他们走出沼泽与逆境,有时稍微的点拨下,学生就会豁然开朗,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教育成本最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并不迂腐,“师生相拥、与时俱进”效率更高!我在下定决心:我与我自己的班主任和自己所带的班级学生依然通过微信群保持联系,我觉得这样的师生关系维系到永远没有任何害处!








希望星晨58298869


都解散吧,要不会沦为广告群,早解散的好,反正想联系微信号在那里。我赞同这个老师的做法,彼此放生!听上去五味杂陈!孩子们还小他们不懂老师是忍痛割爱!人是有感情地高级动物!怎么你舍得消息相伴,又有几个懂得感恩的!所以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初中生都在叛逆期,这段老师同学们是感谢的!他们的升级是逃离,总觉得老师的管束就是他们的敌人,若干年后也许理解老师的辛苦与劳累!谢谢老师,聪明的摆渡人!奉劝同学飞的再高也不要忘了老师朝夕相伴几年行程!他是影响你人生观形成的重要人物,一生都在你的生命里!

班主任压力很大,过后有理解的有不理解的,解散是最好的办法。毕业了,老师如释重负,该宽心了!为了群里的孩子,你不知道班主任有多累!遇到野蛮家长,简直崩溃!

又不是不能同时加两个群,和加入新群完全不相干的事。老师马上退群说明多么恨这个群,不分白天黑夜上班下班时间找老师,老师也有家庭也有孩子,每个人一天联系10分钟一个班30个人,5个小时就没了。老师还有上课还要备课还要改作业还有判卷子。退群的事完全可以理解,如果我是老师根本不加入微信群,教育局没有规定必须加。过去的老师没有微信怎么办的。有事白天打电话到学校办公室。

功成,名就,退隐,也是最好的放下。正所谓,世人都知刘伯温。车已到站,学生继续前行,奔向更高更辉煌的远方,班主任须原路返航,渡下一拔求知人!


笑搞


从理字上来说,初三班主任在学生领完毕业证后,算是基本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是从情字上来说,能看得出这位班主任实在“受”够了。再也不想多操一点心,因为实在是太累了。这奇怪吗?一点也不奇怪,现在的学生难教又难管,尤其是毕业班,更是责任重大。

说到初三班主任,我的孩子也刚好中考完,我孩子的班和邻班两个班主任合用一个班级微信群,两个班主任到现在还坚守在班级微信群里,每天不管多晚,只要班级群里有家长或学生问及与中考有关的问题,两位班主任都能及时答复,有礼有节,真为她们的敬业精神而感动。

但是在很多地方,初三毕业班可不像我孩子班级这么太平,家长和班主任相处的如此融洽,学生和班主任如此恋恋不舍,而是形同陌路。怎么会形成这种风气呢?其实也简单,一个巴掌拍不响,双方都缺乏几分互相尊重和珍惜。三年的朝夕相处,处不出一点感情来,这倒让人感觉到几分世态炎凉了。

该走的走了,没有一点留恋,但是师生情里包涵的几分感恩应该无法湮灭,很多学生尽管因为年轻不懂事,可能暂时体会不到这种情感,但多少年后长大成人了,或许会感恩于曾经教过他的老师。但反过来讲,如果身为班主任绝然一转身,草草离开班级微信群,会留给家长和学生什么滋味呢?


韩国成老师


作为多年的一线班主任,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初三班主任在学生领完毕业证后,退出初三微信群,并没有太复杂的心理。

我带过几届毕业班,学生毕业我也退出了QQ群和微信群。

我觉得,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老师和学生相聚一场,始终是要离别的。

这并不是老师薄情,对学生没有不舍的依恋,而是老师理性的一种选择。

从工作职责的角度来说,老师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不再和学生联系是很正常的。

建立班级微信群,是为了方便师生学习和生活上的联系,学生毕业后,微信群存在的意义已不大了。

当然,个别学生和老师私交好的,也会单独微信联系的。

老师退出微信群,并非俗话说的“人走茶凉”,而是老师情感的从容与淡然。

老师就像渡夫,送走一船过客,又迎来一拨过客。

像我这教书20多年的老师,不知道送走多少届学生了,很多学生见面也已叫不出名字。

并非我和学生相处不好,没有感情,而是我把聚散离别看开了。

老师也是凡人,除了工作,还有自己的生活和家庭。

老师能有多少精力和时间,来经营和维系那些丰富的师生情?

正如医院的医生,每日面对凄惨的病人,惯看脆弱生命的消逝和失去亲人的悲痛,但他们好像心如铁石,依然正常工作。难道他们是无情无义的冷血人吗?非也,非也,这是医生职业的习惯和操守决定的。

老师也是同样道理。送走了朝夕相处的一届学生,只是职业生涯的一串脚印。

我曾写给全班毕业生一首诗:

聚散离合本是缘,挥手送别不回首。

桃李芬芳心无愧,他日相逢再握手。

这算是老师给学生的一份特殊的深情寄语吧。

——我是“小李滔滔”,谢谢你的关注、点评、点赞!


小李滔滔


谢谢邀请。看到这个问题,我的内心是有那么些许触动的,至今我都记得我们曾经的那次经历。老师退微信群,与当年我们班的那件事相比非常类似,但是似乎还显得些许微不足道。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班主任做出这样一个行为的心理,再来讲讲我们的故事。

作为一名初三班主任,班主任肯定是带过了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老师们也肯定知道,退出你们的群,意味着什么,这其中的深意,TA肯定也知道,那他为什么还会选择退出呢?我觉得原因有三种。

(1)有句话叫“离别是最好的结局”,班主任选择退群,无疑是用TA觉得最好的方式在向你们告别,但又不好亲自向你们说声再见,只能用这种无声的行为向你们告别,以表达TA内心的不舍,这种行为有时候难以理解,但无疑有时候却比语言更加深情。

(2)选择退群,单单是因为TA觉得群太多了,消息太多了,TA在群里,也不会与大家怎么聊天,反而觉得,会使大家显得尴尬,不如退了,落得清静自在。

(3)你们整个班集体伤透了TA的心,让TA不愿意再与你们待在一起,TA对你们有抱怨,用这种无声的行为,在抗议。我知道,对于这一条,大家也许很难接受,但是,我却觉得,第二条可能不现实,但是第一、第三却是最可能的原因。下面,听听我们的故事,各位再来谈论。

记得我们初三毕业那年,连拍毕业照的时候,都没有一个老师来,只有我们傻傻的在后面站着,前面放着一排空板凳,却没一个老师过来跟我们一起拍毕业照,不是我们没有邀请老师,而是因为初三期间,因为一个误会,让我们与老师之间的感情出现了裂痕,使得没有一个老师过来跟我们一起拍毕业照,这也使得我们的毕业照片上,每个学生都是满面愁容,并且前面还放着一排空板凳,就算是现在回头看着这张照片,都觉得心理不是滋味,有着一股满满的讽刺意味,但更多的却是心痛和无奈。然而,我们也无可奈何,凳子上面的痰,真的不是有心,而是一种无意之过,却被老师当成了故意,还满校园的诉说,我们对此也无可奈何,即使有再多的解释,在那时那刻,已然是无动于衷。照片,我这里就不放了,涉及隐私。



以上,就是我们那年的故事,说得简短了些,但大致便是如此,剩下的,就靠各位去想象体会了。


风去沙落


这属于十分正常的行为,不要对班主任进行道德绑架。其实,当学生毕业,原来的班级群,就不再是班级群,而变为了校友群,群的性质已经发生变化,更合理的处理办法是,毕业的学生重新建群,如果想邀请教师参加,在得到教师同意情况下,可邀请教师入群。教师不参加,也不必强求。不要以曾经的师生关系,把本来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化。

老师和学生建群,总体看来,是工作需要。这属于工作群,作为工作群的班级群,班主任是要入群的,而且,应该按学校规定制订群规,要求每个同学执行,简单来说,班级群是班主任工作的一种方式。

而当学生已经毕业,老师和学生之间就不再有工作关系,原来工作性质的群的性质,就已经发生变化,变为了自发的校友群,作为毕业校友交流的空间。以前的群规都不再适用。对此,有三种方式处理,一是班主任老师继续在群里,但宣布群的性质变化,变为校友群;二是班主任老师退出,以这行动宣示自己班主任职责完成,群属于学生的空间,学生可改群名,邀请班主任入群。三是所有工作群全部在毕业后解散,重新建群。这些处理都可大大方方。

评价教师的行为,需要基于教师的职责。对待班级群,也必须结合群内成员的身份。在学生求学期间建立的班级群,家长群,都属于工作性质,这和社会自发建群的性质不一样,所以需要相应的规范。而毕业离校之后,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已经变化,所以群也必须调整。也就是说,要从权责、人际关系角度来理顺关系,并消除误解,这对教师和学生都好。


熊丙奇看教育


微信和QQ群主我都转给家长,微信群退出了,QQ群相册留下了曾经愉快时光,不退,是为了能回顾过去!带班时微信群和QQ群都置顶,为了更好的和家长交流,责任完成了,可以放下那个看手机,回复信息的习惯,给自己留点空间时间。没有当过老师的无法理解有的家长是极度滑稽的,咨询交流是不分时间的,半夜三更,没完没了,你不理她,她就不依不饶,微信.短信.QQ.电话,不断骚扰!关机第二天就门口堵你,哎!7月退群,好好休息,8月又要建立新群,家访,开始群里无尽的回复!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