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無敵的團隊、牛X的領導

這才是無敵的團隊、牛X的領導

元亨利貞/文

記得一位老紅軍、老將軍回憶,當年的紅軍與國民黨軍隊最大的不同是擺脫了舊軍閥作風,真正做到官兵一致。行軍途中累了,當官的為戰士解綁腿,燒熱水,親手給戰士泡腳;戰士的行囊、槍械背不動了,當官的主動幫戰士背。官與兵長久形成深厚的感情,牢不可破,到了真正打仗的時候,戰士就會衝鋒在前,敢於去死,敢於為當官的的擋子彈。這樣的軍隊豈有不勝的道理?!

老將軍的話真誠、樸素,他的帶兵方法無形中沿用了兩千年前古人的智慧。共和國軍隊的締造者毛主席也一定熟讀了“武經七書”,並靈活運用,簡明扼要地提出“官兵一致”“身先士卒”等軍隊建設思想。那麼,古人對軍隊指揮官、高級將領提出了哪些要求?

《六韜》“勵軍第二十三”提出,當官當要有禮、有力、止欲。有禮,就是冬天不要穿裘皮大衣,夏天不扇扇子,下雨天不打傘,如果不如此以身作則,就體會不到戰士的冷熱、溼燥。有力,就是走到險要的關口要塞,走在泥濘的道路上,當官的必須先下馬,如果不如此以身作則,不親身體會行軍的艱苦,就無法瞭解戰士的勞苦。止欲,就是戰士都在營房安頓好了,當官的才可以睡覺;大鍋灶的飯菜都做好了,當官的才能和戰士一起吃飯;戰士們都沒有生火做飯,當官的就不要先生火做飯,你餓戰士也餓,要推己及人;如果不這樣以身作則,不知道控制自己的私慾,總是貪圖享樂,就無法瞭解戰士的飢飽。


《六韜》進一步指出,如果當官的能和士兵一同感受寒暑、勞苦、飢飽,士兵們將爆發無窮的戰鬥力,聽到進軍的鼓聲,就像打了興奮劑一樣;聽到要撤退收兵的金聲,就捶手頓足,甚至憤怒無比。再高的城牆,再深的護城河,哪怕是箭頭如雨、擂石如雹,戰士們也會爭先恐後地攻城。到了和敵人短兵相接、白刃引血的時候,戰士們也毫不畏懼奮勇殺敵。這樣的軍隊,哪個敵人見了不害怕?勇敢的戰士們真的甘願死亡、不怕受傷嗎?這股精神力量從何而來?是當官的理解、關懷他們,是因為當官的下了基層、走群眾路線,體會到了戰士的冷暖、勞苦、飢飽。

讀完這段經典,我們可以說:不論當今世界武器裝備如何現代化、科技化,軍事指揮如何自動化、信息化,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並不在此,而是人心向背、官兵一致、上下團結。萬事都是相通的,帶兵打仗如此,具體到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公司,更應該如此。

有的單位集體出行,群眾坐大巴車,幹部坐他的小車,少數沒素質的幹部的小車和大巴車並排開,還不時搖下窗戶來和大巴車上的群眾打招呼。有些單位的領導,不與群眾同灶吃飯,一天三頓鑽小雅間,吃小炒,殊不知,他身後的群眾一百雙眼睛盯著他,心裡一萬個“草泥馬”送給她。

有些單位的領導不懂得功成名遂身退,力要用盡,利要佔滿,貪天之功,把群眾的功勞當成自己的功勞。這些領導都應該好好讀讀《六韜》,體會體會其中的奧妙。任何事業取得成功,都需要《六韜》中無敵的團隊、牛X的領導!(圖片轉自網絡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