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见世面,到底有多重要?

十三号星球


现如今对孩子教育家长是越来越重视,很多家长为了孩子上好的学校可以说是砸锅卖铁,所以这几年学区房一直炙手可热,就是租住学区房租都要比其他地方房租贵很多,很多家长让孩子参加很多兴趣培训班,但是有部分家长却忽略了让孩子见世面,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让孩子见世面,对孩子有多么重要。


我父母就是没有重视让我见世面,我是八零后,我们那个年代交通、通讯都没现在这么发达,而且又是生活在农村,那时候家来有固定电话就很不错了,现在基本人人一部智能手机,上学时候的交通工具要不就是步行要不就是骑自行车,乃至上了初一都没去过县城,初二那年偶然机会去了县城,看到了城市的繁华,见到了很多十多年都没见过的东西。


在远远的地方看到了县城的高中,自此后我就暗暗决定一定要到县城上高中,回去后比以前更加努力读书。经过近2年的努力,考上了县城二中,在高一不到一个月时间,我就发现了城市里的孩子见世面比我要多的多,课余时间能够和老师交谈,走出校门能够很自然的和各种人打交道,而我们这些没见过世面的农村学生,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都很怯场。上计算机课程的时候,我们还在摸索怎么开机关机怎么打字的时候,他们已经在键盘上飞驰。


所以让孩子见世面,可以让孩子眼界开阔,遇到事情能够补怯场,能够从容大方,自行解决问题,可以让孩子更加自信勇敢。为了不让孩子像进大观园的刘姥姥那样,多带孩子见见世面吧。


决胜网


什么叫世面?

心理学怎么理解世面?

世面其实就是各种复杂的各个层面的多维度多视角的社会真实的情况。皇帝也想要让自己的孩子见见世面。不过皇帝的孩子更需要见的世面,不是官场,而是农场。

平民百姓的孩子也需要见世面。平民百姓的孩子有机会需要见的是大世面。

我们经常说很多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能够生活在北上广深的超一线城市。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城市提供了足够多的见世面的环境。能够参加各种各样的最先进的科技博览会音乐会。能够见到最大的博物馆。这些都叫做世面。

见世面这个词其实出自红楼梦。红楼梦第16回有句话叫做~~果然如此,我可也见个大世面了。世面在古代的时候指的是衙门面前的一块圆石。所以见世面也就只是见官,对百姓而言,了解官场,这就是见世面。

现在人经常把见世面说成是出外旅行。这其实是见世面其中的一种。王阳明的心学讲就是知行合一。也就是说学了多少知识就应该走多少路,见到多少世面,这样才能把理论和实践真正的结合到一起。

如果讲到儿童教育方面,那么见世面真正的含义就是让孩子从家庭过渡到社会。让孩子了解社会的不同侧面。让孩子通过社会了解人性的不同侧面。让孩子知道世界如同硬币一般。永远有两面,只知a面不知b面一定会带来人生命运的损失。

在心理学里面我们理解见世面,把它作为一个人维持心理健康和增强社会适应性,有更好的应对生活能力的视角去看待世面的。。

一个人是否心理建康不是一个单一的标准,而是取决于社会适应性。所以一个人越能够适应社会,越代表着他见过足够多的世面。一个人面对生活难题的时候,是否能够找到最佳的应对生活的策略,往往取决于他是否有足够多的对世界的了解。因为每个人应对事情的策略都不一样。这取决于每个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模式。

而认知模式和思维模式如何去提升,其中有个最好的方法就是足够多的见识。在与人的交往中见识,在与自然的交往中见识,在与自己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去寻找见识,在与自己不同的家族背景中去寻找见识,在与自己不同的阶级经济地位中去寻找见识。

因此足够多的对世界的了解才是人生成功的基石。人生成功并不取决于文凭的高低。

小明经常去央视做节目。发现央视的很多导演制片人都有非常好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模式。不管他们所学的最初的专业是什么,他们都有足够多的对世界各个方面的了解。甚至也包括对人性各个层面的了解。

其中最主要一个原因就是在一个中国最大的媒体平台上,你有足够多的机会去见到形形色色的人,去见到形形色色的社会,去见到形形色色的见识。

关注小明的两个原创头条号。《三体的秘密》与《心伙伴》~被头条网评为2016年度最火的心理类专栏。

赵小明丨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赵小明心理团队


所谓的见世面就是孩子人生经验的累积,当孩子获得的经验越多时,他们就会越自信,再遇到类似情况时就能更为从容的应对,不慌张,不胆怯,喜怒不形于色大概就是我们所说的世面。

在学校人群集中的地方,在一个班级你就会看出有世面孩子和没见过世面孩子的区别,见过世面是这样的:

1.不管学习成绩好坏,反正特别自信,和老师的沟通很顺畅,甚至带着点“人情世故”的味道。

2.知识面宽,在学校爱交朋友,那种读书多,走的城市多,历练多的孩子,不仅仅学习成绩好,也很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3.敢于表达自己,不管是和同学相处,还是和老师沟通,还是反对老师提出的要求,质疑学校的规定,都是“尖头社员”,敢于表达,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敢于说不!

4.一部分孩子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不会盲目自信和自卑,一部分“土豪式暴发户”特别爱显摆和欺负同学(为数不多)。

如果你经济条件一般,请多给孩子买书,爱上阅读也是拓宽知识面和见世面的一种方式。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有时间,有钱,有闲,多创造条件让孩子去感受,去历练,去折腾吧!


九斗学生心理


让孩子見世面当然重要,大部分家长都意识到了。

我好朋友的孙子,在某外国语学校读初中,今年暑假,学校组织部分学生到欧洲游学,每人要交4万5千元,这个开支完全由爷爷奶奶出。老人们平时十分节俭,舍不得多花一元钱,早晨啃馍馍加稀饭,午餐晚饭粗茶淡饭,从不在餐館消费,就是舍得在孙子的学习上花钱。

可是,不是所有的家庭都重视见世面的,也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负担得起的!在偏僻的山区,孩子考上大学,连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都难以解决,还耻談什么见世面!见世面不需要钱?农村有多少世面可见?到大城市出个路费都困难的家庭,怎么让孩子见世面?

农民工的子女随父母进城了,进入打工子弟学校,进城,对农村孩子來说就是见了世面,要见更高层次的世面,有这个条件吗?

一对夫妻带着小女孩到公园游玩,回家的路上,看到了某家买了崭新的钢琴,小孩问爸爸: 这是什么?爸爸作了介绍,小孩也恳求父亲买台钢琴,这个家庭即使买台旧钢琴,培训费负担得起吗?父亲把家庭的经济状况对小女孩作了解释,小女孩心知无望,从此产生了自卑感……,有些让孩子身历其境的世面好多家庭是负担不起的!

孩子见世面必须具有选择性,某些娱乐场所,例如棋牌室、舞厅等等就不要带小孩子到这些地方去了,见这种世面没有多少好处!建议到知名高校、图书館、博物館、体育館、科技館等利于小孩身心健康长知识的地方去见世面。

总之,让孩子见世面,必须考虑可行性、必要性和选择性,不要笼统的谈什么让孩子见世面!


亭亭玉立104648451



很多人有这样的经历:

第一次去吃西餐,如果不幸又是非常隆重的大餐,如果不是事先查过教程,很有可能面对摆在面前的各种餐具,内心忐忑不安,一个不小心,刀叉摆的不对,服务员以为你已经吃完,就利落地把你还没吃够的美食收走,上了下一道菜。而全程紧张尴尬的你吃完这顿饭,一点享受的感觉都没有。

首先,因为你之前没有见过“吃西式大餐”这个世面,所以你难免要面对一次尴尬,但是,这就是你新见了的一个世面,下次在面对这样的场景,你也许就可以从容应对的享受美食了。

这是个生活化的小例子,这个“世面”的影响也许只是一瞬间而已。再举个对孩子影响深远的例子:

我们的一次营地活动,带着一群六年级到初一初二的孩子去到意大利和法国“见世面”,参观米兰大教堂的那天,我们带着孩子们爬上大教堂的屋顶,俯瞰半个老城的美景,我发现一个孩子独自坐在稍远的地方眺望着远方陷入了沉思,我走过去问他在想什么,孩子回答我说,“我决定了,我到国外读书,世界这么大,我想有能力看到更多。”这个孩子后来真的去了美国读书,见世面,让这个孩子对世界产生了更多的向往,明确了自己的目标。

那么怎么见世面呢?古人早就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方式,一个是通过读书获取他人的间接经验来“见世面”;一个是自己直接获取经验来见世面。我们不一定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帮助孩子行万里路,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所处的时代,科技的高速发展,能够帮助我们的孩子通过各种方式,比如阅读、看电影、电视、互联网等等去看世界,见世面。

一个见过足够多世面的孩子,对这个世界是更能够从容面对的。这种状态是不是恰好是我们每个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呢?!


兰海


我是农村长大的。进大学前,我知道电脑但没用过。更不会打字。我清楚记得大一上计算机课的情景。我旁边坐着的,是北京长大的孩子。我还在默记键盘上字母的顺序时,他已经敲击如飞了。那年这门课的考试,就是按照要求,在电脑上录入一篇文章,设置缩进等。那位同学分分钟搞定。而我,也过了。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曾经在多少张白纸上,用笔画下键盘,写上字母,练习敲键盘。

那是一种深深的自卑感。真的。虽然我知道,我可以努力,可以补回来,但那种感觉,真的让人难受。我到现在还记得。再说说我女儿的。她比我幸运。她出生在北京,她的户口本上就是北京的身份证编码。我不是说北京户口有多了不起。我只是说,她有机会见到很多我当年绝对不可能见到的东西。这些东西,她不需要努力,就是她每天生活的构成。当然,作为母亲,我也有意识带她去见识更多,欣赏更多。

网友二:

前两天一个饭局上,碰到一个小女孩一直不做声。小女孩大概六七岁的样子,给她夹菜吃也不会大口大口的吃,盘子空了也不主动跟爸爸说我没有菜了,我们找小女孩聊天,她也只是点点头或者简单几个字做相应回应。小女孩的爸爸几次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回叔叔阿姨的话呀,让孩子做个简单自我介绍等等,小女孩还是惜字如金。最后还是爸爸尴尬的解释,孩子有些内向,不经常带她来这种场合,因为她刚刚从老家过来。

她一直没跟爸爸妈妈一起生活,对这个城市陌生,对这种场合陌生。她最熟悉的地方还是老家。爸爸说,小女孩刚来的时候,家里的智能电视不会开,马路也不敢过。对于她来说,她的安全感在老家。每次出门,都想把孩子带在身边,带孩子多见见世面。

每个人的性格、眼界、人生观都是逐步形成的,跟自己从小所处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息息相关。父母的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见识。见识很重要,但拥有一对心胸宽广的父母也同样重要。不是每对父母都能有条件给孩子展现这个广袤的世界,但心胸宽广,心中有大海,也一样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鼓励孩子多和优秀的小伙伴结交朋友。能帮助孩子打开看世界的另一扇窗子。同龄人之间彼此交流看世界,远比大人的说教更有效。

网友三:

我只有一个孩子,自己本身就很贪玩也一直当孩子玩具玩,人生苦短,何必把自己弄得很苦逼……

1上学前:周末一家人周边玩,那时家里没有车子,一家老小就坐公交车能到的最远的距离游玩。一家人一周全体下馆子:小吃火锅不分贵贱,都吃。寺庙、山丘都逛。

2小学中学:尽量全家一起旅游,如果爸爸忙我带孩子寒暑假旅游,或者爸爸出差带孩子:云南、广西、海南、成都、北京、苏杭、上海、广州、深圳、香港、澳门……高中孩子暑假跟学校去了一趟美国,回来就努力学习英文,还独自闯了一趟英国。

3大学:在国外留学,放假回家的时候,我们抽空去日本、泰国,一起旅游,延长跟孩子一起生活的时间。

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尽量到远方看看,不图衣锦还乡,重要不重要?过程重于结果,人生未知,孩子在外的时候,安全也是我们担心的,爷爷临走一直叮嘱孩子:安全第一!学习第二!

网友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有,王明阳著名的知行合一。更好的诠释了为什么要让孩子见世面!孩子畏畏缩缩的,在新环境里,对所有的东西都那么的感兴趣。我忽然觉得具有一种悲凉感。别人的孩子已经在那个领域里面玩的得心应手,而你的孩子,先要开始认识,这是什么?怎么回事?或者因为胆小害怕而不敢去碰触。你说这样的孩子能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吗?

或许你会反驳我,说你太大惊小怪了,那些东西后来学就好了。你以为接触长了就一定好吗?可是,你的孩子,到底有多少时间能够再次学习。见世面,不仅是认识一个新的事物,而是那种环境,氛围,气息的熏陶。多见世面,多接触新的事物,可以激发孩子的思想,他会用他的方法,去认识这种新的事物。或许是音乐,或许是绘画,或许是文章。

网友五:

让孩子见世面非常重要,我们从一岁多就带孩子去美国旅行,虽然很辛苦很累,但很快乐,带一岁半的孩子出去,要多带一个大旅行箱,吃的用的穿的等,总之是非常多的东西,还有婴儿车,两个人带个一岁多的孩子,还有一大堆东西,多少父母也只是想想,觉得孩子那么小,什么也不懂,带出去除了疲劳还能有什么见识啊,不能小看孩子小,她刚出生就知道摸索你的脾气,来制服你。

她虽然小,但什么都懂,知道爸爸妈妈陪在她身边是爱她的,所以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爱,这样的爱会让她将来变得落落大方,敢于表达,不卑不亢,更自信,把孩子带在身边才能跟你体验更多的生活,见更多不同的人,看不同的景色,多和孩子出去走走,让孩子走出生活的圈子,感受不一样的生活,因为见得多了就有更强的。

网友六:

说真的的确很重要的,同样大的孩子,爸爸妈妈经常带出去旅游,逛商场,玩的孩子,和天天呆在家里,看电视,玩手机的孩子差距还是蛮大的,在家里呆的孩子局限性很大,很多新鲜事物没有见过,接触过。说一个我身边的最简单的例子。

我大姑姐家的女儿,一天到晚就是三点一线,上学,放学回家写字,包括星期六星期天,也是一模一样的,大姑姐从来不带孩子出去逛,最多在家看看电视,有次家里人一起去超市,她和女儿也一起去了,刚好顺便带孩子吃肯德基,她给孩子要了一份薯条,孩子拿着番茄酱包不知道怎么打开,她给孩子打开后,孩子就往嘴里挤,最后弄了一身番茄酱,气的她在店里大骂孩子,周围人的目光都看过来感觉好尴尬。过了一会儿孩子又钻到桌子下面玩,又把她气的骂。


英文主播皮卡丘


在最近热门的情感大剧【我的前半生】中,国民小三凌玲花了5万多给亲儿子报了冬令营,不就是为了让孩子出去多见见世面吗?虽然凌玲因抢夺别人家庭而备受网友唾弃,但是她善于培养孩子的教育方式很值得家长借鉴。

什么叫“见过大世面”?

会讲究,能将就,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坏的,见过世面的她们自然会在人群中散发不一样的气质,温和却有力量,谦卑却有内涵。

相信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家娃以后成为这样的人。一说到带孩子见世面这个话题,很多家长都有话说:

孩子还小,需要带出去见世面吗?
我家孩子性格内向,平时多带见世面,能把胆子练出来吗?
我也想带孩子见世面啊,条件有限。同事家孩子报了三万块的欧洲游,二万块的剑桥英文课程。我们根本负担不起。


有些家长觉得“见世面”就是和凌玲一样把花大钱把孩子送出去,出国旅行、见生人、增长见识。有些家长则认为“见世面”就是给孩子报各种昂贵的培训班,伦敦腔、马术、西餐礼仪早早get起来。说来说去,这些家长所谓的“见世面”都要花大笔银子。见世面真的是有钱人家娃才有的特权吗?

当然不是!让孩子见世面并不仅仅带出去,也不光是报几个天价培训班那么简单。让孩子见世面,其实是帮助孩子把心胸打开,以宽广的心胸、独立的思维来面对世界。

这些事,与金钱关系不大,更多是看父母的教育理念和远见。父母只有给了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孩子才能表现出那么自然的:不担心,不害怕。即使面对不熟悉的事物,更多的也是敞开心态去迎接而不是逃避和拒绝。

想让孩子见世面,并不是有钱就行了,需要家长身体力行做好这几件事:

1.把孩子带在身边

看了太多留守儿童的悲剧,童姐想说,无论再苦再难,也一定要把孩子带在身边!

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在爱的沐浴下长大的孩子,敢于表达、不卑不亢,更有安全感、更自信。当孩子怯场的时候,父母可以第一时间鼓励他,给他勇气和安全感。

把孩子带在身边,让孩子跟你学习如何与这世界和平相处,才是带孩子见世面最好的方式。

2.多带孩子出去走走

带孩子出去走走并一定就是出国游,也不一定就是花费很高的景区。去果园,去乡下,去田间地头,看看花草,听听鸟叫,寻找大自然的颜色和声音。

让孩子走出生活的圈子,多感受不一样的生活。经历过,见识过,你会发现孩子在生活中就少了很多大惊小怪,看问题的角度也更加的多元化,思维也更加的独立。

3.陪孩子一起读书

书本是认识世界的窗口,看书是了解世界最便捷的途径。通过阅读,让孩子体会原来这个世界是如此的广袤丰富。

爱看书的孩子,他所了解的世界,要比不爱看书的孩子丰富得多。当你的孩子还在抱着你的大腿要求玩手机时,爱看书的孩子早就在一边津津有味地读绘本了。


4.帮助孩子结交更优秀的朋友

如果一个人,总是把眼光放在自己熟悉的小环境里,天地就变得小了。而比孩子更优秀的朋友,却能帮助孩子打开看世界的另一扇窗子。同龄人之间彼此交流看过的书,走过的旅途,远比成年人的说教要来得管用和有效。

Hi,我是童姐。我是一个3岁孩子的妈妈,也是孩子王首席育儿顾问,持有国家高级育婴资格证,在孩子王有近5000名和我一样的育儿顾问为宝妈们提供婴儿抚触、产妇催乳、宝宝理发、营养指导、母婴护理、成长培育等服务,让当妈妈变得更简单!

在育儿打怪升级的这几年,我已修炼成育儿界不可多得的神兵利器,如果你在养娃路上需要我的助力,那就关注点击本文最上方的【关注】按钮关注我哟!


孩子王育儿顾问


这道题放着我来!

作为一个小边城的人,有女儿的人,以及最近经历了一堆破事儿深刻反思的人,必须来说道说道。

实名反对其他所有答案,把让孩子见世面等同为孩子消费是完全不对的!见世面跟特么买多少名牌的衣服,用多少吊炸天的东西是完全没有关系的,甚至跟去过多少牛逼闪闪犄角旮旯的地方旅游也是没有关系的!

所有为孩子可劲儿消费的衣服、东西和旅游,最多只会把她培养成一个虚伪浅薄不知好歹的败家子!

真正意义的见世面,见的是人啊!人啊!人啊!

————————

说一说我为什么要答这道题吧。

我和老公都是来自农村,没有条件啃老,付不起帝都的首付,在女儿快要出生时搬到了北京东边一河之隔的小城镇。

这个小镇隶属河北,但因为承接了一些北漂,物价房价直逼北京(北京偏远郊区的房价比这还便宜一点点)。该有的三甲医院、大型超市、商场、消费中心,一样不少。

你看着沃尔玛,看着永旺,看着新世界百货,看着近十家的电影院(这个镇面积非常非常小),会仍有身在北京的错觉。虽然这个城镇的交通与市政规划一直被诟病,但是高架桥已经修好要通车了,所有人翘首以盼的地铁站也快完工了。

怎么样?这个小镇美不美?

让我来打醒你!

这个小镇看着像北京,但是行事作风人文环境跟我们老家三十八线的小县城没有二致!

最近因为买房学车迁户口,跟中介、物业、驾校、办事机构打够了交道,真的够够的了!

我们小城镇的中介跟特么黑色*会似的,吃完卖家吃买家,只要合同一签,就跩的跟爷一样,走一步手续得求他一次,明明两三个月能走完的程序拖你半年一年是常事。至于中间出现了政策变动、税率变动,买家也只能打落牙和血吞。

再说物业。明明你交钱养着他,他还跟个恶狗一样。精装修房材料差的一比,出了问题他说过了保修期。小区到处狗粪和传销,物业当没看见。收物业费的时候,晚交一点就要求滞纳金或者连交两年。以各种理由断水断电扒电表,然后罚款,每个业主2000的罚款也不知道落谁兜里了。也不知道谁给的他罚款的权力。但是你不交,就不给水电。

驾校。学车时流的泪就是报名时脑子进的水。报名时忽悠你报贵宾班,时间自由,专人专车,包教包会包过考。真正开始学,教练一会说没油了,一会说没气了,一会说断网了,一会说车坏了;并且教练不往系统里录学时,你压根报不了考。终于报上考,更大的坑等着你。额外加钱的学员,考试时清场,开的再烂都能过。没加钱的,不可能过,不然通过率怎么能正常。并且加钱不是加几百,是加五千。加上报名费就一万了。北京的驾校也没这么金贵吧。

迁户口,更是零碎折磨。每次都要大老远去三河市里,并且那么多材料,从来不会一次说清。我即使找了网上的攻略,也反复跑了好几次。

————————

这就是小城镇,无论机构,公司企业,还是个人,永远把规则制度当废纸,什么事都暗戳戳地背后操作。屁大的事都要一拖再拖再再拖地零碎折磨你,屁大的权限都要大耍特耍为难你,甚至特么的没有权限也要捏造权限摆摆谱。一幅天高皇帝远我说什么就是什么的狗样子。

————————

我不希望女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更不希望女儿每天见到的是这些人。虽然上面说的几件事她接触不到,但是整个人文环境她每天都看得到感受的到。

不希望她看到那么多: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电梯里吸烟、遛狗不拴绳、到处狗屎以及行人随意过马路、各种车子见缝插针,电动车横冲直窜后,把这些视为习以为常。

不希望她看到,那么多回迁户在公共场合对孩子破口大骂,孩子也恶狠狠地骂回去甚至打回去后(这个小镇每年都有孩子跳楼),认为家庭关系可以这样。

不希望她看到,她的回迁户同学因为家里的车子是雪弗莱大发脾气逼家长换成奔驰后,认为人的价值是依附在物品上的。

所以你看,如果孩子一直呆在这个小镇,她会以为这些糟糕的环境是合理的,这些糟糕的人是正常的,她会以为这些糟糕的事情就是生活的真相。

我不敢想象以后她拉着一个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小混混一样的人告诉我那是她爱的人。就因为她只能看到这种人。

——————

一旦政策放开,我一定坚决地换回帝都。换到一个规则制度相对明确透明的城市。远离小城镇。

现在没有办法,只能身为母亲,自己做的好一点,以及让她多读书,多读教科书以外开蒙启智的书。

希望她能从书中见识更大的世面。


2012的女孩


有一次,我在一家高级自助餐厅里,遇见一对夫妻带孩子来吃饭,从坐下来,两人就开始教育孩子:

“这个餐厅多少钱一位知道不?如果不是为了让你见世面,我能花这个冤枉钱来吃吗?”

“这样的餐厅赚的都是黑心钱,咱们再怎么吃,连个零头都吃不回来!”

“不好吃的就扔掉,不要吃了,我们是来享受的,不是来受罪的!”

“一定要多吃点,把本钱吃回来!”

......

走的时候,他们把剩下赶紧的菜一股脑倒进火锅里,然后偷偷摸摸的拿着一些吃的离开了。

当时,我就在想,这样的父母带孩子来,到底见了什么世面?如果父母自己没有格局的话,就算带着孩子走遍天下,他们自己依然是孩子最大的世面,也是孩子最大的局限啊。

所以,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成为值得孩子模仿的榜样,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要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自己不努力,天天催孩子努力,自己不成功,天天期望孩子成功,这样不是教育,这是控制,是违反人的天性的。

华德福教育的创始人鲁道夫斯坦纳曾经说:“所有的教育,其实都是自我教育,孩子在环境中教育他自己。身为成人,我们只是孩子环境中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尽可能让自己成为最好的环境,因此孩子可以教育他自己,协调他自己的命运。”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环境,也是对孩子影响最深的“世面”,不在乎孩子是否见多识广,在乎的,是父母是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题目说得很对,父母的眼光和格局,才是带孩子通往更大的世界的途径。


美可亲子


1.

前段时间跟一个小有名气的摄影师朋友吃饭、聊天,酒至半酣,我好奇地问,你是什么时候打算干这行了?

她陷入回忆:这可就早了。要说最早有这个想法,是八九岁的时候出去跟父母去云南玩,从小生长在城里,第一次见到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湖光山色,当时整个人就惊住了,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美的地方!当时想的是,如果能想办法把这样的美景留住,该是多么好啊!

她说,这是她第一次对“美”有了概念,并且这个概念随着她慢慢长大,变得越来越清晰。

最终她选择了用摄影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最终走上职业摄影师这条路。那一次旅行,成为她最早的艺术启蒙。

她说,奇怪,为什么小时候很多事情都忘了,但唯独这一次旅行却记忆犹新呢?我特别感谢那一次旅行。

我笑了:跟你一样,小的时候,我父母也曾经带着我来北京旅行,直到现在,我还能回忆起那时候见过的长城和故宫,带着一些老黄的胶片的味道。

那时候家里条件很一般,但我的父母还是带着我出来走了一趟。他们没想到的是,从此北京对于我来说不再是书本里一个抽象的符号,它成为我向往的地方。高考填志愿,我毫不犹豫地填了北京,从此与这座城市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

2.

我跟朋友说,与其说感谢我们小时候的那次旅行,不如说感谢我们的父母,他们能在我们那么小的时候就带我们出来看世界,让我们的人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可能。

是他们给我们种下了梦想的种子,希望的种子,远方的种子,让它在我们的内心生根发芽,从此我们慢慢有了独自求索的力量。长路漫漫,一边是家乡父母的牵挂,一边是远方的星辰大海,我们走得越远,视野越大,越感恩父母赐给我们的力量。

——那是我们感知幸福的源泉,是我们走向更开阔的人生的起点。

毕淑敏在《我所喜爱的女人》中说:“我喜欢深存感恩之心又独自远行的女人。知道谢父母,却不盲从。知道谢天地,却不畏惧。知道谢自己,却不自恋。知道谢朋友,却不依赖。知道谢每一粒种子每一缕清风,也知道要早起播种和御风而行。”

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而最好的爱,是父母的陪伴。

长大之后,我们能回忆起来的很多美好的回忆,都跟父母的陪伴有关。后来,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因为事业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不得不选择把孩子交给他爷爷奶奶带。

几个月忙完之后,我赶紧回家去接他,发现他看着我,眼里已经有了冷漠,一个劲往奶奶怀里躲。奶奶说,刚开始的时候,他天天哭着喊着找妈妈,一个多月之后,他不再哭喊,有时候抱着玩具自言自语,有时候对着爷爷奶奶发脾气。

我心如刀绞。带他回北京后,我花了大量的时间陪着他,慢慢和解曾经有过的隔阂,慢慢融化孩子最坚硬的地方。

有一天,孩子对着我耳朵悄悄地说,妈妈,你带我去海边玩吧。

那一瞬间,我抱着他,泪如雨下。——原来他都记得,他记得我带他去海边玩,那些母子间最愉快的时光,他都记得。他在一点一点地原谅我,重新对我敞开心扉。

3.

后来,我们一家三口去了很多地方。去海边,去我那个摄影师朋友念念不忘的云南,去爬我小时候爬过的长城。我知道,这对于我们或许并不重要,但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远比我们想象的重要。

作为父母,我们给不了孩子属于他的未来,孩子会有自己的人生。我们能做的只是努力守护他能够得到的当下的快乐和幸福,不焦虑、不盲从,不攀比。我们能做的,只是和孩子一起慢慢体味相伴时际遇的每一道风景,每一种心情。我们在相处的过程中,慢慢在他的心里种下梦想的种子,种下爱的种子。

在李元胜的一首诗中,他写道:

我想和你虚度时光,比如低头看鱼

比如把茶杯留在桌子上,离开

浪费它们好看的阴影

我还想连落日一起浪费,比如散步

一直消磨到星光满天

我还要浪费风起的时候

坐在走廊发呆,直到你眼中乌云

全部被吹到窗外

我亲爱的宝贝呀,这首诗,我和你的父亲多么希望一遍又一遍地读给你听。

只要跟你在一起,我们就不觉得是在虚度光阴,因为我们知道,教育就是留白的艺术。

《后会无期》里说:“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我们不能让自己孩子的世界,只有方圆几里地,我们希望他看到的世界,是开阔的、丰富的、美丽的、多样化的。

在一次访谈,杨澜问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吉尔博特,怎么处理工作与家庭的关系?

吉尔博特教授回答:“十年以后,你会因为今天少做了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小时而后悔。所以,你知道答案啦。”

他会因为你陪着他看这个世界,变得热爱这个世界,主动地去探索这个世界。一旦他具备了感知美的能力,具备了爱人、爱自己的能力,从此以后,不管他遇到什么样的艰难,他都能自己生长出解决问题的能量,不管有什么样的伤痛,他都具备了自我治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