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用来烧火的玉米皮,有什么经济价值?

半雨江南922


生活在农村的人都知道,秋天扒下来的玉米皮只好烧火,赶上现在这个时代,烧火都嫌火慢,更何况家家都是煤气灶,烧土锅的人家越来越少,玉米皮真是没啥可利用价值了。



其实玉米皮也曾辉煌过,虽然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但我的父母曾经见证过玉米皮的再利用,给那个年代的农民带来的收入是可观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胶东农村,有一种手工业,就是把玉米皮纺成胚绳后,再系成门帘出口。这种手工活在当年的农村,可以说是男女老幼全家上阵,大人白天上山干活晚上回家系门帘,孩子放学也要帮忙。玉米皮在七八十年代,真的是农村人眼里的“小银行”。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挣钱的门路越来越多,靠玉米皮挣钱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是现如今又可以看到一些农村人,把玉米皮拿到集市上卖钱。用玉米皮代替笼布蒸馒头,蒸出来的馒头味道醇香,那种特有的味道是笼布取代不了的,很多城里人也喜欢使用玉米皮蒸馒头,所以用来烧火的玉米皮也可以换来城里人的钱。


另外,农村也有一些心灵手巧的家庭妇女,用玉米皮编织蒲团,编织手提包和各种工艺品。同样的收入不菲。因此,玉米皮还是有很大的可利用空间。


小十六123


先和你分享我在上世纪80年代在本地县志里的一节记述,这一节的题目叫草制艺品。其文如下:

1958年,县网扣厂安排专人组织农村工艺草鞋底生产,厂方验质收购,包装外运。1960年,生产草鞋底2149双,产值2149元。此后,产品种类逐渐发展到草门帘、草地毯、草提篮、草坐垫、草杂品五大类1800多个花样,3200多个规格。1973年,草制艺品从网扣厂分出,定名草制品厂……1977年,全县草制品生产人员达3万人……产品远销美、日、法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1985年,累计创汇1500万美元。


这一节中,专门记述的就是以玉米皮为原料的草制艺品生产。你看,在那个时代,我们一个小县玉米皮加工即可创汇1500万美元,可见玉米皮巨大的经济价值。

记的我上小学时,我们学生每人都有一台自做的土纺车,大家都纺玉来皮胚用来勤工俭学。纺织前要将玉米皮放在大缸里用硫磺薰白,然后将其劈成一缕一缕的,纺织成胚后用来加工草门帘。


当时,我们农村用的门帘一般都是玉米皮做成,家家坐的蒲团子,用的提篮子,也一般都是玉米皮做成。可以说玉米皮加工而制的工艺品随处可见。

记得我十一二岁的时候,曾经推着独轮车,去40里以外的村庄去卖玉米皮,用卖玉米皮得到钱买成大梨,回来再卖大梨,这样挣点钱补贴家用。


玉米皮除了换能以外,在农村还有两大用处。一是伸开剪成方形,一螺一螺的穿起来,等做馒头时放在馒头下作替子,这样做出的馒头不粘锅。我们当地至今仍用。另一个用处是做鞋垫,冬天把棉鞋里放上厚厚的玉米皮,既保暖又不臭脚。当然,巧妙的人也把玉米皮编成草鞋,我们当地叫做嘎鞑子。

当然,现在玉米皮的用处不多了。因为秸杆还田技术把大多数玉米皮连同秸杆一起粉碎在田地里做肥料了。


齐东晏子


看到这个问答,勾起儿时回忆了,农村用来烧火的玉米皮,有什么经济价值。

先不说它的经济价值,还是说说儿时印象最深刻的玉米皮带给我们那些孩子什么用处了吧。

用玉米皮垫鞋子当鞋垫取暖,这事小时候有谁还做过?

小时候的冬天,一旦哪天晚上放映电影,再冷的天气,孩子们也不愿意错过,所以露天看电影做好取暖工作很重要,除了当时的棉袄棉裤,最主要的就是棉鞋的鞋底太薄,冷很容易从脚底生起。

放映电影这天,晚饭总是比平时要早,吃了晚饭,农村孩子们会到院子里,从挂在屋檐下玉米串是摘玉米皮,摘够厚厚的两大把,然后用木梳子把玉米皮梳细了,最后装到棉鞋里,用它来保证晚上看电影时脚别冷着。



玉米皮在农村一直被利用,每年秋天,农民们剥玉米的同时,也会把好的玉米皮收起来,等剥完了玉米,要把捡出来的玉米皮认真打理,剪掉两头,再伸展好,一片片叠在一起,最后卷起来晾晒。

晒干了就是一年里蒸馒头,蒸包子最好的垫,用玉米皮蒸包子馒头,环保自是不说,还有一点玉米皮的清香。


玉米皮还会被手巧的农民用来编制坐垫,夏天拿到街上坐着乘凉,隔热又防潮,洁白的颜色也漂亮。还有人用玉米皮编出了舒适干净的摇篮和各种容器。

记得悠然姐姐十四五岁的时候,家里还有一辆小小纺车,姐用那个纺车纺玉米皮绳线,当时有下来回收的。


悠然见东山


农村用来烧火的玉米皮,它的价值辉煌期是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初期,利用玉米皮编织工艺很是风靡。

用手工编织的玉米皮辫:在我们六七十年代的农村人记忆中,还是那么的深刻。那时候真可是一家老少齐上阵,白天地里劳作一天的人们,到了晚上,利用用来烧火的玉米皮手编加工,挣点家中的额外收入。玉米皮辫的加工,先将玉米皮破碎成一厘米宽的小碎条,然后用三股编成辫子,方法就像我们给小姑娘梳头编辫子一样的。一股一股的入破碎的玉米皮条,链接成一长串的小辫子,编成之后剪掉入头的碎茬,然后编订成玉米皮地毯,或铺垫。



现在玉米皮手工编织艺品已经失传,农村也根本没有人在拾起这种手工编织了,但是六七十年代它的价值也不止只是烧火。


在说说它现在的价值,曾用来烧火的玉米皮如今却基本失去了它的烧火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机器的普及,玉米秸秆还田机器让玉米皮在如今的农村再一次有了利用价值。

现在不止是我们农村人做馒头用它,城里人做馒头也知道用玉米皮做垫子比用其他的垫子做的馒头好吃。尤其是做卖馒头生意的,他们更倾向于用玉米皮做馒头底垫,做出来的馒头带着一股淡淡的清香,且玉米皮加湿加热后还会有一定的营养渗透到馒头中。深受馒头商铺,包子商铺的青靡。秸秆还田使玉米皮数量减少、整理玉米皮费时,所以它的有用价值又让人们所重视。

玉米皮不仅仅只是烧材,也存在着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