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父母一定要教给孩子,会影响他的一生!

最近看《妈妈是超人3》,有个环节看得我“老泪”纵横。

邓莎装扮成50多岁的样子,穿越到2041年,邓莎妈妈也同步穿越,变成了80多岁。

突然看到满头白发的妈妈,邓莎强忍眼泪:“我从没想过妈妈会变得这么老,我只想她健健康康,漂漂亮亮……”

大麟子一下看到50多岁样子的妈妈,直接崩溃了,哭着说,“我不要妈妈变老,妈妈变老就要埋到土里。

在孩子们的心里,更愿意去相信,自己是可以永远和父母在一起的。

有20多岁的网友留言,妈妈突发疾病去世,自己深陷痛苦大半年都无法自拔。因为她始终无法接受妈妈就这样走了,她从来没想过妈妈会死。

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人都希望接受美好的东西,下意识地回避悲伤的事情。

但悲伤的事情,不会因为我们的回避,而真的走开,只会因为没有正视,到真正来临时,更让人措手不及。

不得不承认,很多人都缺少一堂课,那就是:死亡教育。

没有接受过死亡教育的孩子,有可能会因为对死亡的恐惧,而变得胆小;也有可能因为不懂得死亡的意义,而轻易伤害自己或伤害别人。

儿子在三岁左右就问过我,“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会死吗?” 你看,一个稚子,没有任何人教导,就天然地想知道自己的出处,与归途。

反倒是越长大,越被压抑。特别是死亡,不敢轻易提及。 要回答儿子的问题,我也战战兢兢,无比担心自己有限的知识,无法正确表达这个神圣的问题。

但我告诉自己,无需回避,不用惊恐。就当是孩子在问,“妈妈,为什么我吃的饭菜是香的,拉的粑粑却是臭的呢?”

我很轻松、平静的告诉孩子:我们都会死,这是生物界的一种自然规律。就像小草会发芽,生长,再到枯萎。但你不用害怕,那是很久很久之后的事情,妈妈还要陪着你长大,吃很多好吃的零食,玩许多好玩的游戏。

可你一定要记住啊,人不是奥特曼,没有复活的机会,所以要特别珍惜,不要让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哦。

同时,带着孩子一起阅读关于死亡教育的绘本。让孩子知道小鸟死了,小朋友们可以把它埋在树下,把心爱的小鸟画在绘画本上,想念时拿出来看一看,想一想。

死亡就是不能再一起吃饭,不能一起玩,但可以记在心里。随着年龄、见识的不断增长,孩子慢慢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但我们应该让孩子从小懂得,死亡不神秘,是可以和父母一起讨论的问题。

之前新闻爆出,重庆的大学生在殡仪馆内举行与“生命有个约会”的活动,直击人心,震撼心灵。

经工作人员的安排,志愿者在大家的瞩目之下,哀乐声中,慢慢躺进纸棺(火葬前就是躺进纸棺),工作人员盖上纸棺一分钟,随之结束体验。

有部分志愿者事后回忆说,参加体验之前,还带着一丝负气。有对自己、对生活的不满,甚至有过一死了之的想法。有对毕业即失业的恐惧和焦虑,无颜面对双亲父老,生不如死的痛苦。

还有位女同学,只因他喜欢的男生不喜欢自己,因此想不通,纠结得想要跳楼。这些志愿者在体验完之后,嚎啕大哭。

一分钟,恍如隔世,庆幸活着真好!生活总会善待那些给自己机会,并为之努力的人。只有活着,一切才有可能。真正体验过死亡的人,更能深刻明白生命所赋予的意义。

网友纷纷表示,死亡体验的活动很难得,非常支持殡仪馆这种做法,希望有更多机构提供死亡教育的机会。只有加深对死亡的认识,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可贵。

《西藏生死书》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理解了死亡,才能更懂得生命的意义。因为死亡,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终点。生命不止,生生不息。

死亡教育,是最容易被忽视,但又是最重要的一课。

不回避死亡,正确认识生命

“妈妈,我会死吗?” “呸呸呸……小孩子不要乱说话。”

中国人忌讳谈死亡,由来已久,很多家长对这一话题都会敬而远之。

但死亡却像是一个老者,在远方凝望着众生,不会因为谁的回避,而得以逃离。如果有亲人朋友离世,孩子会好奇人为什么会死?

孩子得到的答案经常五花八门:死就是睡着了,是去了很远的地方,或是去了天堂……

编出来的故事,容易让孩子对死亡产生误解,认为死亡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父母应该学会实话实说,坦诚相告,用孩子能理解的话,简单说明,耐心陪伴孩子渡过最初的惶恐期 。

对于4、5岁的孩子来说,只需要告诉他,死亡就是再也见不到对方,不能一起吃饭,不能一起玩。或许孩子会伤心,会难过,但孩子就是通过生活,来了解世界,来认识自己。

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态度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明明很努力,成绩却没进步。用心对待朋友,转身却被出卖。相依为命的亲人,突然毫无征兆的离开。生活中总是不可避免一些复杂的事情,要孩子学会独自去面对。

不钻牛角尖,凡事往好处想,有积极乐观态度的孩子,更容易获得幸福。有句话说:“生活是一串烦恼的念珠,乐观的人是笑着数完的”

同样的半杯水,积极乐观的人,会赞叹,真好还有半杯;消极悲观的人,会叹息,怎么办只剩半杯了……

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事情远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乐观的态度,是一种能力,可以从小培养。

当父母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时,你的内在活力,就已在无声的感染着孩子。

努力赋予生活的意义

毕淑敏说:“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人生的意义便在于我们要努力赋予它的意义。”

在自然秩序中,人人都是平等的,医生和清洁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人类共同的天职就是获得人性。

有同学说,毕业后就想回老家,找份安稳的工作,不想离家太远,周末能好好陪爸爸妈妈。

这在很多人眼里,或许不够风光、体面,但对于她而言,陪伴家人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她按自己追求的生活方式活着,这就是生活的意义。

网上总有人会调侃,有的人20岁就死了,只是等到80岁才埋葬。活在不切实际的期望里,容易迷失方向,而一撅不起。

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只能努力珍惜当下。报未来以微笑,给生活以勇气,向死而生。

卢梭曾说: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是活的岁数最大的人,而是对生命最有感受的人。

父母不应教孩子逃避死亡,而应教会孩子如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