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西汉末东汉初谶语会大行其道?

南方鹏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谶语,通俗点说,就是预言。谶书就是预言书,图谶就是图文版预言书,谶纬就是谶书与纬书,纬是用神秘主义来解释儒学。图谶之学在两汉之交时大行其道,主要是因为两个帝王都十分迷信图谶,一个是王莽,另一个是刘秀。不过,图谶流行的背后,实际上与有更深刻的历史文化因素。

下面,我来概略分析一下:

1、谶语的根源: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天命观

古代人对世界的认识存在许多困惑,因而认为在人类之上,还有一个上天或称为天帝、上帝的存在。上天虽然沉默不语,但是会以种种方式启示人类,上天的意志就是天命,是人类所无法对抗的。

《尚书》里说:“上帝不常,作善者,降之百祥;作不善者,降之百殃。”《诗经》里说:“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皇矣上帝,临下有赫。”《论语》里说:“畏天命。”《左传》里说:“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者必有大咎!”

那么上天的意志怎么看出来呢?上天就会给出种种征兆,有吉有凶,起到警告作用。古人也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学问,试图去理解上天的意志,于是有了占卜、算命、看相、看风水等杂七杂八的学问。谶语也是这些复杂学问中的一种,现在有一个成语叫“一语成谶”,就是不小心说准了。今天我们看史书,觉得很多谶语很神奇,似乎真的能未卜先知,其实基本上属于一不小心说准了。

2、历史上的预言:从秦到西汉

两汉之交时,谶语能流行,是因为人们深信不疑。为什么呢?因为秦到西汉,还真的有不少精准的预言。

比如秦朝时就有这么个谶语:“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认为胡指的是胡人,便兴兵攻打匈奴,而实际上这里的“胡”是胡亥。后来一块陨石掉下来,还刻了字“始皇帝死而地分”,然后出现一个神秘人说了一句话:“今年祖龙死。”可以肯定的是,字肯定不是老天爷刻的,肯定是人刻上去的。至于“今年祖龙死”,也不完全对,秦始皇是第二年才死的。

陈胜起义时,就利用过众人迷信的心理,在鱼肚子里搞了个布条,写上“陈胜王”,还装野狐讲人话。刘邦也一样,喝醉杀了条蛇,就胡编一个什么白帝子、赤帝子的瞎话来蒙人,一蒙就灵。

到了西汉,有些江湖术士也有过一些精准的预言。比如许负预言周亚夫的运途起落以及饿死的结局;比如曾有人给卫青看相,预言他会封侯,当时卫青可是个奴隶啊。这些故事,显然加深了人们的迷信心理。汉人是很迷信的,包括汉武帝在内,所以后来大兴巫蛊之狱,就是当是巫蛊之术都深入到宫廷去了。

3、王莽对图谶文化的推波助澜

王莽其实跟陈胜一样,是以图谶来达到目的,只是要别人信,他自己心里清楚知道所谓预言书只是伪造品罢了。比如说吧,民间挖了个奇石,上面写有红字:“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然后又有两块石头,上面上铜符帛图,还刻着字“天告帝符,献者封侯”;居然有“献者封侯”的名字,我说你造假能不能造得真一点啊。

最搞笑的是一个叫哀章的家伙,制了一具铜柜,铜柜中置两卷天书。一卷天书叫“赤帝玺邦传予黄帝金策书”。赤帝就是刘邦,天书中写的是刘邦将皇帝位让给王莽,直言王莽是真命天子。另一卷天书为“天帝行玺金匮图”,图上有王莽与他的八个亲信的名字,另外还有一个叫王兴,一个叫王盛,这是哀章想出来的,就是吹捧王莽的帝业永远兴盛。最后一个人是谁呢?是哀章自己。我说你造假能不能造得专业点啊,这也太露骨吧。

不过没关系,王莽当然对两卷天书的真实性深信不疑。

王莽称帝后,金匮天书罗列的八个亲信当然成为开国元勋,伪造者哀章被封为“美新公”。至于杜撰出来的王兴、王盛两人,王莽硬是从茫茫人海中找到了,一个是看城门的,一个是卖烧饼的,两个稀里糊涂便富贵从天而降,拜官封爵,一个当了卫将军,一个当了前将军。所以历史里有很多笑点,要仔细看。

王莽篡汉后,改朝换代,为了表现此乃是出自天意,他挑选四十二件神秘文物,作了一番巡回展览,其中包括那些刻了字的石头,以及“天帝行玺金匮图”、“赤帝玺邦传予黄帝金策书”等。所以我们看到,在王莽篡汉过程中,非常重视这些所谓的预言书,以此彰显“君权天授”的合法性。这对两汉之交图谶之繁荣,可以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4、一生迷信图谶的光武帝刘秀

刘秀与图谶有不解之缘,挺神秘的。刘秀还是个庄稼汉时,就有一句谶语广为流传:“刘秀当为天子。”为此,著名的经学家刘歆把自个改了名叫“刘秀”。有一回,刘秀他与姐夫邓晨一起去拜访蔡少公,此公精通《河》《洛》之书,懂得些图谶之学,大家在讨论“刘秀当为天子”的谶语时,都认为是国师刘歆。此时,刘秀突然冒了一句话:“怎么见得就不是我为天子呢?”此言一出,惹来哄堂大笑。然而,最后刘秀竟然从庄稼汉成为皇帝,这是历史上很不可思议的巧合。

倘若一个人遇到这种巧合,那么肯定对谶语会有一种迷信。后来刘秀崛起,有个名叫强华的儒生,从关中地区带来一本《赤伏符》,以符命之说来劝刘秀登位,里面有几句:“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这明显又是哀章之流跑来混口饭吃了。在儒生用深奥的符命之学的劝说下,刘秀自然愿意相信天命,遂登基为帝。

刘秀当上皇帝后,更加迷信谶纬之学,遇到不决之事,总是求助于谶纬。著名的哲学家桓谭上疏反对:“今诸巧慧小才、伎数之人,增益图书,矫称谶记,以欺惑贪邪,诖误人主,焉可不抑远之哉!”“陛下宜垂明德,发圣意,屏群小之曲说,述《五经》之正义。”刘秀大怒道:“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桓谭差点掉了脑袋,最后被贬而死。

经过王莽、刘秀两个皇帝对谶纬之学的肯定、宣扬、推广,谶纬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就不足为奇。谶纬文化从东汉到三国到两晋南北朝,都十分有市场。比如汉代有一句著名的谶语,叫“代汉者当涂高也”,袁术认为自己合谶,称帝;后来魏国代汉后,认为魏才是合谶;到了西晋,王浚认为自己合谶,还没称帝就被干掉了。一句谶语,搅动数百年风云。

回望五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守护大中华纵横捭阖的血脉精魂。欢迎关注“君山话史”。


君山话史


题主你的观察力很敏锐,西汉末东汉初谶纬确实大行其道,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流行,而这是和当时流行的今文经学的思潮有关系。

汉武帝即位后,为了适应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实行了董仲舒所倡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因此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获得了超出了一般典籍的地位,成为崇高的法定经典,也成为士子必读的经典,被称为“五经”。汉代儒生们以传习、解释五经为主业,自此经学宣告诞生。

汉代经学分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两类。今文经学的特点是阐发儒家经典背后的“微言大义”,关注现实政治,讲阴阳五行、灾异谴告之论。比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说皇帝是天的儿子,皇帝的一举一动上天都在看着。如果皇帝干得好,上天会降下祥瑞,如果皇帝尽干坏事,上天会进行警告。上天的警告包括灾异,比如地震、洪水、火灾等,也包括各种谶语。

由于董仲舒对于今文经学中灾异、符瑞、天人感应的阐发,今文经学发展到西汉后期,出现了谶纬泛滥的趋势。

谶纬的“纬”,即是当时发明的一个名词。汉语里有“经纬”一次,指的是布上纵横交错的线。因此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一类书籍,是以神学和神秘主义来附会和解释儒家经书的书籍。儒家“五经”都出现了相对应的纬书,即:诗纬、尚书纬、礼纬、易纬和春秋纬,还有孝经纬、论语纬等等。

纬书中一般记载很多预言、占验,因此同谶书不分家,被统称为“谶纬”。正是在今文经学的影响下,西汉到东汉的这段时间里谶纬异常流行,也成为各种野心家的工具。



梦露居士


谶语是中国政治文化中一种奇特的现象,早在秦代已经开始传播,至东汉盛行,晋以后虽数次遭到禁止,但是仍然存活,至民国时期尤有余存。

谶,《说文》:“验也”,是古代的方士,儒生编造出来的具有预言性的文字、图记,是用来欺骗和蒙蔽群众、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也有一些谶语是后世之人附会的,最典型的就是各位皇帝出生时候的各种异象。一些觊觎帝位的野心家,往往利用谶语假托天意预言王朝兴衰更替。所以改朝换代,天下大乱的时候,谶语格外流行。

然而谶语也有两面性,那些野心家们利用谶语塑造自己天命所归的形象,蛊惑人心,但是一旦他们成了幸运儿,夺得最高权力之后,对谶语又视其为邪说,禁之,毁之。因为他们怕别的野心家效其故计,谋取他的天下。

但是也有特例,那就是刘秀。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改制失败,社会大乱,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各地诸侯纷纷生了谋取天下的野心。各种谶语也应运而生,刘秀尚未起义之前就有图谶,“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 “刘秀发兵逮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甚至有人为了应对谶语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刘秀。后来果然刘秀收拾河山,做了东汉的开国之君,这些正好“预言成真”的谶语就被记入史册。

刘秀虽然是汉室宗亲,但是离帝系较远,按常规皇帝是不可能轮到他的头上的,他的天下完全是自己打下来的,当然宗室背景是政治加持,而那几条谶语也帮他笼络民心。作为两千年前的古人,刘秀虔诚地认为谶语就是上天的启示,他称帝以后十分重视谶书。据史再,他常常根据图谶决定国家大事,官吏任免,他甚至把谶纬之学定为官学,在东汉当官,就一定要学这个。所以比起其他朝代,东汉至三国时期的图谶纬学才会格外流行。


毛剑杰


当时叫做谶纬。


谶是指谶语,通过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告人政事,即对一些现象的描述以及民谣。在西汉初,刘邦要起事时就有“刘媪梦与神遇……蛟龙於其上。”、“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赤帝子”、“斩白蛇”等等,这些都是谶语,用来证明刘邦从小异于常人,是“真龙天子”。

纬是用儒家经典来解释谶语。纬最初是最为经的一个注解,用来解释经书,当时称为“经纬”,经是竖线、纬是横线,二者结合来解释儒家学说。

纬的兴起源于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和汉武帝“独尊儒术”,自此,“纬”开始兴盛,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解释经文的纬书,董仲舒当时就增加了很多阴阳家的东西,最著名的就是“天人感应”学说。经书已经比较固定化,大致只有今古文的差异,而纬书却可以不断增加,纬书在新编纂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增加编纂者的思想,成为实现他们利益的工具。主要有《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孝经纬》和《春秋纬》。

纬作为一种补充要晚于经,而谶纬同样的也晚于谶语。《后汉书·张衡传》载:

“夏侯胜、睦孟之徒、以道术立名,其所著述,无谶一言。刘向父子,领校秘书,阅定九流,亦无谶录。成哀之后乃始闻之”,“则知图谶成于哀平之际也”。

可知,图谶与刘向父子有关,也即与今文经学有关,今文经学家们普遍相信纬书,讲微言大义。当时王莽认同今文经学,他为了篡位和刘歆等人炮制了很多谶纬,自己接受汉朝政权不仅是天意,符合儒家“天人感应”的说法,有谶语描述相关的现象,同时在儒家经典的纬书中可以找到支持自己改朝换代的理论,儒学在神化王莽的同时,王莽也神化了儒学,这个双向的互动加强了谶纬的深入发展。

同时今文经学也在王莽执政以及新朝建立后大力推广,高层的运作和学术的推崇将谶语普遍推广开来,因此西汉末至东汉社会上兴起了大量的谶语。刘秀作为太学生自然很了解这一些内容,并接受了这一流派的学说,因此不仅是建立东汉的过程中还是建国以后都大力推崇谶纬。

因此,两汉之际谶纬会大行其道。

欢迎关注、点赞、唠嗑,尽量正经答问题,期待与诸君交流!

孝陵卫小校


我们国家有这样的谶语文化,早在商代时期褒姒的出现就有伴随着谶语,秦代亡秦者胡,然而在周代为了统治秩序而推演了六十四卦,用算卦来指导人民的生活,在和谐的生活中周易足以满足人民的需要,“朝乾夕惕”“自强不息”这些词语就是最好的证明,让人民谦虚谨慎的生活,然而当一切的秩序被捅破之后,原有的指导思想不足以让人们信服,人们开始更倾向于脱离现实生活而需求解脱,在官方表现为玄学,在民间表现为谶语。

1、乱世出谶语。乱世造英雄,尤其是有野心的英雄。他们懂得天下的大势,在适当的时候抛出一个谶语,收获的不是一点半点,老百姓信这个,上边的人半信半疑,这样颇有“东山不出,奈苍生何”的意思,凭空为自己造势,捞取政治资本,最后乃至于攫取政治利益。西汉末年东汉初年,各路军队蜂拥而起。

2.大事有谶语。谶语有可能是事情发生之后再造的,实际上历史上会有很多的谶语,每件事情可能都会有,但是有些谶语是不对的,这样就被历史长河吞没,有些谶语之后不准确再返回来改改,历史将这些人为的谶语留下,留给我们后人喈喈称奇。

个人意见,欢迎批评交流指正!


长久缄默如云漂泊


一旦国家面临的危机显现,社会上就会人心惶惶。时局不稳时,也就是谣言四起之时。这在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

西汉末东汉初之所以谶语会大行其道主要有三方面原因:1,时局不稳,民心不安,所以谣言四起。2,别有用心的利益集团,故意制造舆论,试图诱导和掌控民意,企图达到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3隐匿于民间的不出世的有识之士,试图借谶语向当权者报警。希望当权者对危险引起重视,及时化解危机,还天下一个太平。

无论什么时候,当权者都应对社会舆论保持高度关注,对造谣者要严惩。对有利益诉求者要及时沟通和协调。对善意的暗示和警示,要仔细检讨。


鬼影147951010


图谶又称“谶记”、“谶纬”,是一些带有预言性质、最终得到验证的言论。

《说文解字》中,如此解释“谶”字:验也。《史记索引》中说:“五行谶纬之说,若今之童谣言。”

从本质上看,图谶算是一种古老的占卜术。但在汉武帝时代流行的几种占卜方法当中,还看不到图谶,对图谶的重视始于西汉晚期。

王莽时代,任命崔发为说符侯,崔发很有才学,又善于逢迎,搞了一些王莽喜欢的东西。

东汉光武帝刘秀也非常相信图谶。公元二十五年,彊华献给刘秀一道《赤伏符》,内容是:“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以此来证明,刘秀上应天命。

《赤伏符》等谶语在刘秀的帝王之路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刘秀登基之后,一直对图谶怀有虔敬之心,下令重新校订前代遗留下来的图谶。

刘秀格外重视谶书,使谶纬之学成为东汉的显学,大量儒生进行考证、钻研。到了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时,又一句谶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四处传扬。

除了预测未来,谶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宣传、造势,证明某些人、某些事具有正当性、必然性和可信性。

谶语一般有这样几个特点:来历不明,内容明白生动,形式上简短易记,朗朗上口,便于传播。

在缺少通讯技术的古代社会,这种口耳相传的歌谣的宣传效果和传播、造势的效果非常好,也因此,像王莽、刘秀、公孙述这些有心人特别重视谶语,巧加利用,于是西汉末年、东汉初年,谶语大行其道。


于左


每逢乱世,人们都希望有圣人出来拯救百姓,所以各种谶语流言四传。商周时以来,在龟甲兽骨上根据裂纹用来断定吉凶就是最早的占卜,到封建社会就是方士。

西汉末,王莽为了扫清篡位的障碍,推动谶纬禅让之说,各种符命祥瑞纷至沓来,不断有人借各种名目对王莽劝进,符命、图书层出不穷,如”求贤让位”、”汉历中衰,当更受命”、”天告帝符,献者封侯”等等,王莽则大加利用。

王莽掌权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拥戴,也遭到不少人的反对,很多反对者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同样用谶语来打击王莽,确定自己的合法地位。光武帝刘秀继承了独尊儒术的传统,东汉建立后,即兴建太学,设置博士,各以家法传授诸经,特别是对儒家今文学派制造的谶纬迷信更是崇拜备至。

王莽、刘秀如此,下面自然大行其道。


白云杂说


谶语,本来是占卜的术语;是用来告知吉凶预兆。在古代,由于人们文化知识匮乏,对于自身苦难,常常寻求神灵护佑。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用迷信来看待,因为有很多祭司是掌握大量知识的,他们会对要占卜事情进行研判和分析,有时候也能蒙对,那些不明就里的人就感觉占卜很灵验!所以,古代算卦占卜很流行,很得人心!回到主题,为什么东汉初年谶语大行其道?谶语那个朝代都大行其道。因为人们看到谶语的威力,要造反,先造势,把人心鼓动起来,才能顺势而为,大干一番!


古河洋桥


不止是西汉末年谶语多,历朝历代谶语都很多。尤其是改朝换代的时候。原因很好理解,起事总要有个由头,谶语顺应天意而生,替天行道是个很好的理由。

谶语最多的时代应该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像牛继马后,五马渡江,一马化龙;昌明之后,尚有二帝。桩桩和司马氏命运息息相关。东汉以降,佛教传入中原,佛经中的神迹故事得到广泛传播,神鬼故事和神秘莫测的谶语大行其道。在中国文化中蔚为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