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将领中有“三李一王”,为什么说这三李比不上这一王?

大不列颠的帝王


古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近有“三李不如一王”。这一王是谁?难道这一王比诸葛亮还厉害?那三李又是谁?这三李还比不过臭皮匠吗?为啥有人认为“三李不如一王”?福垊为您,拨云见日,细说端详。


抗战名将中最帅的是张灵甫,名气最大而最长寿的是号称战神的薛岳,战绩最大却名气最小的是罗卓英,最具才华而又最低调的是王耀武。王耀武(1904-1968)字佐民,山东泰安人。农家子弟,幼习四书五经,长(zhang)考黄埔军校,为三期生。在围剿中崛起,日本侵华伊始,就冲向前线!

1938年5月,19集团军(总司令薛岳)74军(军长俞济时)51师的王耀武在兰封(兰考县境内)会战中重创土肥原贤二(1883.8.8-1948.12.23)第二师团军。7月毙敌3000打赢万家岭战役,升任74军副军长。

1939年6月任军长收复高安城。1943年11月,57师失守常德城,王耀武率51师反击,在他部配合下,六日即复常德。1945年4月,其任第四方面军司令打雪峰山战役。此役历时两月,毙伤敌28174人,俘虏军官17人,士兵230人,战利品无数。此役胜利,使刚40岁的他,当选为中执委员。他的74军南征北战,无往不胜,赢得了抗日铁军之称。时人谓“宁碰阎王,莫碰老王”。

他还真比诸葛亮厉害,诸葛亮北伐劳而无功,虽然来去自如。他会打仗还会做生意,勤奋好学,治军严明,人品好人缘好,张灵甫即为其部属。张灵甫杀妻而他与妻相敬如宾。仕途也顺先后任24集团军总司令,第4方面军司令官。但薛岳、王耀武一遇粟裕将军就败了。这是为什么呢?1968年,老王被Red Guards碰到,耀不如要,病逝。


有道是长江前浪推后浪,后来者居上,而王耀武正是后来者。三李就是那个前浪——黄埔一期。三李:李仙洲(1894-1988)、李玉堂(1899-1951)、李延年(1904-1974)。他们来自山东,乃人中龙凤。那怎么就三李不如一王呢?



李仙洲,最年长最长寿最有福,真应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那句话。抗战爆发后,他以21师师长参与忻(xin)口会战,率部进攻,敌人火力凶猛,子弹击中其胸部。却大难不死,原来他在呼气时中弹,此时肺部收缩,子弹恰从两肺间穿过。1984年任南京黄埔军校同学会名誉会长。



李玉堂,与李仙洲相比有些不幸,但战绩较好。1939年,时任8军军长的他,率部在幸福(棺材)山获胜。两个名字,对他来说是幸福山,对敌来说是棺材山。全军立功,授“泰山军”。王耀武是泰安的,但他家不是泰安,而是东营广饶的,跟下面这一李同乡。1939年,在长沙更是打出了人生巅峰。1939年8军改为10军,其任军长驻长沙。1939年10月至1942年1月,日军三次攻长沙,皆被其击退。1951年大陆策反他,被蒋发觉,于台北被杀。



李延年,出身地主,聪明勤奋,20岁一举考上黄埔一期。早在1928年4月,日军在济南,他紧握手枪,高呼:“退后一步者,毙!”。激战三日,各自罢兵。随后发生济南惨案!1938年5月,时任二军军长的他,助战台儿庄,一举全歼敌军王牌师团两个。1944年5月在师、团长不战而溃的情况下,李延年一边正军法,一边准备反攻,士气大振,四日即复我阵地。解放时,他弃军而逃,被蒋囚禁,一年后保释,于1974年病逝。

三李一王都是山东人,但三李的职位、战绩、才能都逊于一王较多。故而有语,三李不如一王。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强调的是团结的力量,并非损他们。不管他们之前、之后做什么,但在抵制外侮上,他们就是民族英雄,为他们点赞!


福垊


这是四人都是山东的汉子,而且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都是在抗日战争中颇有战绩的国民党抗日名将,三李一王分别是李玉堂,李延年,李仙洲,还有一个王耀武,王耀武这个名字大家想必都很熟悉,堂堂74军的军长,是能让日本人恐惧的抗日名将,而其他的三个人相比于王耀武名气却显得小了很多,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三李一王中的其他三李在名气上比不过王耀武呢?我觉得有几个最主要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王耀武他会“做生意”。

王耀武在就读黄埔军校之前,曾经是城里饼干店的店员,在饼干店工作的时候,他见惯了各种各样的人情世故以及做生意的方法,虽然他后来读了黄埔军校并且功成名就的时候,他曾经学习下来的生意经仍然留存在了他潜意识里,除了是一个将军之外,他还是一个“商人”。

王耀武很会做生意,他成为国民党军队长官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拿军饷去开设工厂,并大赚特赚的赚钱途径,国民党当时的其他军官们大都是从军饷中吃拿卡要富了自己的口袋的。

王耀武会做人以及他的上下打点

而王耀武做的就是自食其力的事情,他最后在成为富翁的时候并没有拿这笔钱胡吃海喝的挥霍,而是向当时国民政府内的众多高官上下打点,收买了国民党高层的心,所以在很多时候他无论任职还是领兵的时候都会受到很大的帮助,好的武器、好的战场都会优先选择分配给他,在蒋介石的面前更是会极力的奉承王耀武,使王耀武在蒋介石的面前占据了不小的地位。

王耀武不仅仅只是收买上层,他对于自己麾下的士兵们也是毫不客气的,他会将很多的利益收入分配给士兵们,所以士兵们自然就不会做反咬他一口、向上举报他的事情了,士兵们在作战的时候也更加的卖命起来,这就是王耀武将生意做到军队中的状况。

王耀武傍上俞济时这根蒋介石心腹干将的大腿

还有最为重要的是在王耀武51师和58师合并为74军的时候,74军的军长是俞济时,这俞济时的叔叔是蒋介石从小玩到大的好友,在蒋介石发迹后,也成为了蒋介石的心腹高官。

俞济时也凭借着自己叔叔的原因成为了蒋介石的心腹干将,即便他后来犯下了很多的错误,也被蒋介石毫不犹豫的原谅了,在蒋介石的手下虽然能力占很重要的地位,但是蒋介石的信任才是在国民党部队中最为吃香的东西。

王耀武的军队在和雨季时的军队合并后,他就凭借着他生意人的敏锐眼光,紧紧的傍上了俞济时的大腿,俞济时这个人打仗不行,但是他受老蒋的信用啊,所以接下来王耀武专门负责打仗,俞济时则负责军队中以及国民党内部的周旋,正是凭借着俞济时的这份关系,74军成为了蒋介石的真正心腹部队,这才能在后来的日子里大放异彩。

王耀武会炒作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在第一次长沙会战的时候,王耀武正在薛岳的部下于长沙一带跟日本人展开了激战,这一场战役中日本人惨败而归,但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为了以壮军威以及给自己获取利益,所以薛岳向上和向媒体通报了军情,声称全歼了日本的师团。



虽然国民党内部和日本人对事情的真相都早已明了,但是百姓们不知道啊,所以他们就信以为真了,作为生意人出身的王耀武,自然也没有放弃这个机会,他借着薛岳的大船将自己的74军炒作了起来,最终甚至连国外的报纸上都出现了王耀武的身影,王耀武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名声。

能打是王耀武真正的原因

当然还有一个最为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王耀武和他的74军能打、敢打、善打。



在抗日战争中,王耀武的74军是真正的铁军,日本的师团虽然编制跟国民党的军一样,但是他们凭借着精锐的武器以及专业的训练,日本的师团在很多时候是能以一敌六中国的军队的,但是这种优势在王耀武的74军面前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74军是能和日本的师团一对一作战而不落丝毫弱势的,在很多时候甚至能经常重创日本的师团部队,也因为王耀武74军强大的战力,王耀武和74军也因此受到了日本人的敬畏,他们将74军冠上以了一个名号,那就是"支那第一恐怖军”,在这个名号里面包含了日本人对74军实力的深深认同,王耀武也因为七十四军的能打获得了当时代表至高荣耀的青天白日勋章以及中正剑,都是蒋介石亲手授予他的荣耀。


王耀武是真正带领74军走向名声巅峰的人,王耀武也在他担任74军军长的时候,带领着74军征战了全国各地,立下了天大的功劳以及奠定下了诺大的名声。


所以说以上就是我觉得王耀武之所以比其他三李名声要大的原因,王耀武和他们一样都是很能打仗的人,甚至比他们了还有着少许的优势,除了能打的原因王耀武还很会做生意,会抓住各种机会发展自己的军队,会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自己军队的名声,正是因为凭借着这众多的因素才导致了王耀武在名气、以及人们的潜意识里比其他三李还要厉害的原因。


孤客生


三李一王都是俺们山东老乡。我打一个比方,王耀武是戚继光级别,三李是俞大猷、张经、李天宠级别,四人都是抗倭(抗日)将领,但王耀武的晋升速度和能力水平明显高出一档,他与戚继光有很多类似之处。

国民党军界长期流传“三李不如一王”之说,意思是指黄埔一期三个山东籍贯的名将李延年、李仙洲、李玉堂,加起来也不如黄埔三期的一个山东人王耀武。

三李的晋升速度不如一王

1937年,王耀武是第74军第51师师长;李仙洲是第92军军长,李玉堂是第8军军长,李延年是第2军军长。

1945年,王耀武是第四方面军司令,与第一方面军司令卢汉、第二方面军司令张发奎、第三方面军司令汤恩伯等三个军界元老并驾齐驱;李仙洲是第28集团军总司令,李玉堂是第27集团军总司令,李延年是第34集团军总司令,逼格就有差距了。

三李的能力水平不如一王

以往从未有人将抗日名将王耀武和抗倭名将戚继光联系在一起,但我们仔细分析两人的诸多共同点才发现,“三李不如一王”绝非虚言,他们的能力水平确实有差距。

戚继光抗倭VS王耀武抗日,两人都是一代名将,百战不殆,无往不利,用兵风格相似

戚继光率戚家军抗倭,大小凡百余仗,无一败绩,打的倭寇闻风丧胆,望风皆靡。后人比较戚继光和俞大猷的打仗风格说“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戚继光不惧强敌,用兵迅猛疾速,如摧枯拉朽,论名声、能力和战功,俞不如戚。

王耀武率74军抗日,从抗战之初到抗战结束,他年年作战,无役不予,几乎参加了所有对日的大型会战。王耀武雷厉风行,杀伐决断,敢打硬仗,战绩颇佳,少有败绩,因此时人有“宁碰阎王,莫碰老王”之说,解放军方面的将帅对他的评价也很高。

戚继光治军VS王耀武治军,两人都重视练兵,军纪严明,赏罚分明

戚继光以治军闻名,他一手创立戚家军,训练严格,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即便在他死后,戚家军仍能保持威力不减,屡立战功,跟纪律性有很大关系。后人评价戚继光最厉害的就是练兵,他还总结自己常年的练兵经验,撰写了著名兵书《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作为军队训练的标准教材,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王耀武带兵十分严格,他坚持领导垂范,带头严守军纪,并以负责任、守纪律约束和激励下属,对违法犯纪者绝不姑息,这在国民党军队中尤为可贵。他一手创建了74军,号称国民党五大王牌军队之一,张灵甫、李仙洲等都是他麾下名将。在军事训练方面,王耀武主张“养、带、练、战”,把相当精力放在养兵训练上,他还根据自己的治军经历编成《从做人到作战》的小册子,作为74军基层军官必读教材。

戚继光好学VS王耀武爱学,两人都是勤学上进的典型,战斗之余,手不释卷

戚继光以好学闻名,他本身就是武举出身,喜读兵书,戎马倥偬之际也从不懈怠,时常挑灯夜读,诗词才华在军队高级将领中当属翘楚,有诗文集《止止堂集》和多篇名作传世。后来更是撰写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在军事学上有很高地位。

国民党很多高级将领沉溺享乐,王耀武喜好学习,他出身贫寒,小时没有读过书,后来在工厂做工时,坚持每晚去夜校学习文化,并考入黄埔三期刻苦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即便在漫长繁忙的军旅生涯中也从未放弃读书学习的习惯,因而养成了沉稳多思的性格,每每以智谋胜敌。王耀武能以黄埔三期身份迅速超越很多一期生,勤勉好学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戚继光处世VS王耀武做人,两人都擅长公关,长袖善舞,面面俱到,人缘颇佳

戚继光会做人在明朝官场很出名,他个人生活并不奢靡,但请客送礼,迎来送往,打点各方面关系,游刃有余,几乎所有人都给他说好话。戚继光最擅长逢迎上司,大明首辅张居正对他十分信任,对他有求必应,要钱给钱,要兵给兵,在军事决策上赋予他很大权力。

王耀武同样会做人,对上司、同僚乃至下级都面面俱到,令各方皆大欢喜,部下有请求,他必定竭力帮忙,拉拢人心。王耀武对上级的打点十分到位,就连高官们身边的小喽啰都不怠慢,堪称左右逢源,为他赢得了谦逊随和,没有架子的美名,几乎所有人都给他点赞。

戚继光婚姻VS王耀武爱情,两人作风端正,与发妻相敬如宾,忠贞不渝

戚继光是出了名的“妻管严”,对老婆又敬又怕又爱,他的老婆不能生育,戚继光虽然捉急,也不敢公开提纳妾的事,直到后来为了完成传宗接代的重大任务,才偷偷在外面生了孩子,但老婆仍是家里说一不二的老大。

国民党高级军官金屋藏娇或娶几房姨太的现象十分普遍,但王耀武跟妻子郑宜兰一直感情融洽,相敬如宾,从不拈花惹草,后来郑宜兰在国外生活,王耀武一直在国内,两人长期分居,郑宜兰首先提出离婚,王耀武同意了,但其中不涉及任何感情纠葛。

综上,王耀武在当时的堪称戚继光式的存在,即便当时国军抗日名将如云,但能力和战绩超过王耀武者,掰着手指头都数的过来,三李不如一王,实非虚言。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国军将领中所谓“三李一王”,即是李仙洲,李延年、李玉堂、王耀武。他们都是山东人,黄埔猛将。而做为黄埔三期的王耀武能后来者居上,不是靠拉关系走后门,而是凭借抗战中的赫赫战功。


说起国民党的抗战,绝对绕不开74军的辉煌战果。而说起74军,不得不说它的创建者王耀武。是王耀武一手把它打造成,让日军闻风丧胆的钢铁之师。八年抗战,几乎所有的大会战都有74军奋勇杀敌身影,都能看见王耀武亲临前线,指挥若定的儒将之风。当时流传一种说法:宁碰阎王,莫碰老王。由此可知王耀武厉害与74军的骁勇善战。就连解放军的高级将领都说王耀武是国民党军中少有明白人。

1937年,王耀武率51师从汉中前往上海参加淞沪会战,那是个被称为“人肉磨坊”残酷战役,一个团投进去,不到半天就打光了。而王耀武所率51师正是在这血与火的洗礼中崭露头角,淞沪战役结束后,51师与58师合编为74军,俞济时任军长,王耀武仍为51师师长,但作战之事多有王耀武负责,之后,74军成为国民党抗日劲旅。

74军组建后,参加的第一场战役便是南京保卫战,因为武器不如日军,74军损失惨重,但很快得到补充,恢复元气。1938年5月,王耀武率部参见兰封会战,与土肥原师团激战于河南三义寨附近,重创土肥圆部。1938年7月,74军顾不得休整,马不停蹄地参加了万家岭战役,在张古山争夺战中,74军的旅长张灵甫率部夜袭张古山,全歼山上日军,彻底切断日军106师团的退路,为万家岭大捷立下汗马功劳。这次大捷,几乎全歼日军106师团,是日军历史上未有之败绩。王耀武因此升为74军副军长。

随后,74军先后参加了长沙会战、上高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等诸多战役,被美国顾问誉为最能打的部队,也是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向三巨头炫耀的资本。

1945年4月,已升为路军第四方面军司令官王耀武,指挥了湘西雪峰山战役。日军以坂西一良中奖为指挥,纠结六个师团,约10兵力,沿湘黔公路向芷江进犯。王耀武亲率18军74军73军等约30万兵力,迎击日军。敌我双方展开残酷拉锯战,日军凭借先进的武器与武士道精神,向我军多次发起死亡冲锋,阵地多次易手。但中国军队誓死不后退一步,阵地丢了,敢死队再夺回来,前面士兵打光了,后面又补充上来,战役历时两个多月。眼看日军已是强弩之末,王耀武果断抓住战机,发起全线反攻,不可一世的日军被打的溃不成军,伤亡惨重。战役结束后,共毙伤日军28174人,俘虏军官17人,士兵231人,战利品无数。这次辉煌的战役极大提高军心民心,王耀武因此荣升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这年他仅40岁。

八年抗战中,歼灭日军人数最多的是薛岳将军,但能与之比肩的王耀武将军却鲜为人知,也许是他为人过于低调。但他的赫赫战功摆在那,无愧于抗日英雄。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王耀武在国军中火箭式窜升,全赖所率领之“抗日铁军”第74军在抗日战争中的不二武功,逐渐成为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军委会仰仗的王牌悍将。抗日战争爆发时,黄埔三期的王耀武仅以51师师长之身参加淞沪会战,战场编入新组建的第74军,军长为蒋介石心腹俞济时中将。

而此时黄埔一期的李仙洲已经是第92军军长(驻山东),李玉堂是第8军军长(驻江西),李延年是第2军军长(驻福建),从正常的军官升迁速度看,此时四人军职是基本合理的,一期生苦战十年终于熬到军长,三期生表现出色混到师长。



(李仙洲)

世人之所以将这四个人捏成一起比较,是因为全部是山东大汉,黄埔军校里妥妥的老乡。

然而就在这以后,王耀武开始了他的花样升官之旅:1938年7月,第51师随军取得“万家岭大捷”,几乎全歼日寇第106师团,战后王耀武升74军副军长;1939年6月俞济时调离,王耀武接掌第74军军长,率部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激战三日收复赣北重镇高安,威镇九战区。

1941年率部参加上高会战,一举打出“抗日铁军”称号,第74军获“飞虎旗”,王耀武获“青天白日”勋章;1942年率部参加浙赣会战,阻敌西犯;1943年参加鄂西会战,旋即升任第29集团军副总司令兼74军军长。六年时间,王耀武从师级杀到集团军级,已经与三位师兄基本拉齐。到常德会战结束,1944年初王耀武终于转正,成为第24集团军总司令,下辖四个军:第73、第74、第79、第100军。

同样是集团军司令,一眼望去所辖部队,就知道含金量了,王耀武统领的可是四个黄埔系精锐中央军。



(李玉堂)

1945年初国府军事委员会成立陆军总司令部,以何应钦为总司令,宣布组建四个方面军:第一方面军卢汉、第二方面军张发奎、第三方面军汤恩伯、第四方面军王耀武,这就厉害了,因为另外三个虽然不是黄埔生,却都是战区长官级别的军界元老,而王耀武不过是个黄埔三期生,三个姓李的一期老乡仍然在集团军司令的职务上原地踏步,王耀武已经后来居上。

此时,李仙洲任第28集团军总司令(两个军),李玉堂任第27集团军总司令(三个军),李延年任第34集团军总司令(三个军),其中李玉堂集团军就划归第三方面军汤恩伯指挥,虽然四位都是中将,但级差高下立判。

王耀武司令官的第四方面军不仅指挥老部队第74军,甚至下辖土木系老本、胡琏的第18军!

(李延年)

抗日战争最后一战,王耀武率全副美械的第四方面军大败日军第20军坂西一郎部,取得“湘西会战”的大捷,经蒋介石提议,战后被推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年40岁。

“三李不如一王”,首先是战功,然后才有老蒋的信任和器重,当然,王耀武会做人会做生意也有一定关系,按今天的话,双商齐高啊。



(王耀武)


度度狼gg


1948年8月,大将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奉中央军委命令,开始向济南府集结。此时镇守济南府者,正是与粟裕有生死大仇的国民党虎将王耀武。

王耀武是著名抗日将领,参加了几乎所有的抗战大型战役。他带领着74军转战大江南北,长期担任对日作战的急先锋部队。一生战绩,显赫彪炳,世人皆知“宁碰阎王,莫遇老王。”蒋介石赞扬他“善于带兵,有智慧才能”。国民党内部常有“三李不如一王”的说法。


三李指的是三位国民党李姓抗日名将,分别是李延年、李仙洲和李玉堂。三李是黄埔一期毕业,王耀武是黄埔三期毕业。四人又都是山东老乡,在抗战中都有大战功。所以国民党军界有此一比,以示敬佩王耀武。

王耀武为人正直豪爽,个人品德高尚,是国民党中难得的一位,私生活严谨的将领。他治军严格,赏罚分明,强调纪律,以身作则。确实也当的起这“三李不如一王”的说法。

1934年9月,受刘峙推荐的王耀武,出任国民党新编补一旅旅长,参与国民党对红十军团的“围剿”。在黄山谭家桥,初出茅庐,独立作战的补一旅围歼了红十军团,总指挥方志敏被俘,红军优秀将领副总指挥寻淮州壮烈牺牲。时任参谋长的粟裕,在方志敏命令下,带领四百战士突围,只以身免。红十军团虽然全军覆没,但他留下的革命火焰,将再次卷土重来。


此次济南对战王耀武,必将是一次艰难的攻坚战。中央军委异常重视,毛主席亲自指定,由养病的大将许世友担任攻城先锋部队。主席希望作战勇猛的许世友,能压制同样勇猛著称的王耀武。

得知华东野战军异动的蒋介石,立即命令整编74师和整编83师,邱清泉的第二兵团,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和李弥的13兵团集结待命,准备增援济南。

早已定好“攻济打援”作战方针的华东野战军,正严阵以待,那里能让蒋介石如愿呢。

济南城内的王耀武,制定城防计划,设立东西两个防御战区,重点放在西方机场方向。


陈毅元帅曾赞扬王耀武是“”国民党中少有的明白人”。粟裕也深知王耀武厉害,建国后有一次,他一位部下问他,国民党将领中谁最为出色,粟裕毫不犹豫回答:“杜聿明和王耀武。”而两人之间粟裕更看重王耀武,因为“杜聿明只会打胜战”。此次为激励士气,也为了自己牺牲的战友,他亲自定下口号“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

9月16日,济南战役正式打响,激战两天后,负责防守西方机场的整编96师师长吴化文约2万人,不愿意继续内战,阵前起义,王耀武大势已去。

已知必败无疑的王耀武,向蒋介石发出急电,要求向北援军方向突围,蒋介石回电严加斥责,要求固守待援。

看完回电的王耀武,在电报上“固守”两字上画了四个圈,“援军”两字上画了四个叉。随即召开旅长以上军事会议。



此时的王耀武,再次显示出他忠于国家而不是私人的爱国名将风采。

他说道:“作为军人,我们早已以身许国,这场战争,内有叛逆,外无援兵。我们已持续了八日八夜,已尽到责任。此不同于抗日,不必萌发轻生的念头。现在大势已去,已到了事不可为的地步,希望大家各自珍重。”

讲话结束,王耀武下令疏散老幼妇孺,释放所有在押共产党人和解放军战士,礼送出城并发给路费。

9月24日,济南宣告失守,对部下发表珍重讲话后的王耀武换上老百姓衣服向东逃亡。几日后在寿光县被被抓获。


一代名将,始于红十军团,终于红十军团。

被俘的王耀武作为战犯服刑。但国家并没有忘记他为国家民族立下过的功勋。服刑期间,王耀武因为自己曾经俘获过方志敏,时常内心不安,得知消息的毛主席,托人带话给他:“你在抗日战争中立下大功,是人民英雄,人民不会忘记你对民族的贡献。好好改造,人民欢迎你回来。”王耀武非常欣慰。1959年,王耀武被国家第一批特赦,后当选全国政协委员,终于又回到他一生守护的人民中间。被特赦后有人问他最想见谁,他脱口而出:“粟裕”。


沧海历史春秋


民国时代李玉堂、李延年、李仙洲、王耀武合称“三李一王”。这里的“三李一王”是一种形容用词,在民国时代被用于形容三个李比不过一个王耀武。四人的知识、阅历、从军后成就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抗日先烈。

李玉堂(1899年2月7日-1951年2月5日),字“瑶阶”,山东省广饶县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抗日名将。国民党陆军中将衔,获青天白日勋章,所部第10军获“泰山军”称号。

参加过三次长沙会战取得重大战果,1950年4月,因海南战役打响,李玉堂和解放军的联络中断,未得到叶剑英亲笔批示“李玉堂火速起义”的密文而失去起义机会。抵达台湾后,因夫人陈伯兰与中共地下党有联系而被逮捕并枪决。临终留下遗书一封:

“我命已矣!但事与我无关。总统命令,已无申诉余地,我死后望有公论。我无对不起国家之事,国家如此对我,于国家何益?实为共匪所快。我不足惜,不过一生为国,如此下场,心有不甘耳!……和平后,葬我于徐州云龙山……。”可怜一代名将惨死刑场。

李延年(1904—1974),字“吉甫”,山东省广饶县人,共埔军校第一期,抗日名将。国民党陆军中将衔,参与台儿庄会战,取得大捷,日军投降时任山东受降区受降官,负责该区日军投降事宜。

在下属率部投降后,李延年在台湾被蒋介石以无令撤退问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经求情,服刑一年出狱。后人评价煲贬不一,以忠诚于蒋介石出名,座右铭就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李仙洲(1894年6月17日-1988年10月22日),山东河西县人,黄埔军校第一期。国民党陆军中将衔,获青天白日勋章,和八路军搞摩擦比较多,总是吃亏更多。抗日战场在忻口战役中,在忻县参加歼灭了日军板垣师团一部的南怀化之战,负重伤。

下来最出名一战就是“莱芜战役”,陈诚骂的:“就是放六万头猪让共军去抓,三天也抓不完!”就出自这里。但是不能全怪李仙洲同志,他手下的主力第四十六军军长韩练成是中共地下党员,从中做手脚,李军长不败才怪。

莱芜战役时被俘,1960年11月被特赦释放,善终。


王耀武(1904-1968),字“佐民”,山东泰安人,黄埔军校第三期。国民党陆军中将衔,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中正剑持有人,所部第七十四军为“铁军”。

抗战期间参加过基本所有大型会战: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万家岭战役、第一次长沙会战、上高会战、浙赣会战、鄂西战役、常德会战、雪峰山战役。

上述李仙洲军长1946年任第二绥靖区中将副司令长官,司令就是黄埔三期的王耀武。

蒋介石称赞王耀武“善于带兵,有指挥才能”。当时对王耀武的称谓是:“宁碰阎王,莫碰老王”。王耀武精明强干、头脑清晰,被中共将领称为国民党内少有的几个明白人之一。

1948年9月被俘,1959年2月,王耀武被特赦。1968年,王耀武因病逝世于北京人民医院,享年64岁。文革期间被批斗。


河东三叔



【为什么国军将领中,三李不如一王?】三李者李延年.李仙洲.李玉堂是也,三位皆是黄埔一期生。一王乃是著名抗日将领王耀武。耀武虽是黄埔三期毕业,但论起军中威名,三李大大逊色。


💐💐抗战初期,八路军平型关大捷顿挫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更刺疼了日军的中枢神经;而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正规军屡战屡败;而此时受命于74军将军的王耀武,蒋介石赞王耀武“善于带兵,富有智慧才能。”带领74军转战于抗曰战争的前沿战场,【上高战役】【万家岭大捷】【常德血战】,战绩卓著。抗战胜利后被蒋介石冠以【飞虎旗】称号,三李的战绩平平显然无法和王耀武相媲美。

💐💐军中传【宁碰阎王,莫遇老王】,显然,王耀武的74军是很有战斗力的,赫赫有名的李灵甫就是他培养出来的的军长;但是【一物降一物,卤水降豆腐。】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他的克星,裕粟将军面前王耀武只能甘拜下风了!【淮海战役】国民党主力土崩瓦解,革命胜利只待时间而已,随着【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铁流,蒋家王朝便淹没在历史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louanhuamingyouyicun


三李一王,山东老乡!

山东自古崇尚礼仪文化,读书人十年寒窗入仕途,武人精忠报国从军旅,构成了社会主流价值观。

黄埔军校对联(粟裕,李仙洲,李玉堂,李延年,王耀武都是同学。)

李仙洲,李玉堂,李延年及王耀武都是山东老乡,那里是近代枭雄袁世凯创立新北洋军队的地方,袁世凯继承了李鸿章的北洋大权,掌握了军权后指点江山。三李一王从黄埔军校出发,由学生军成长为国民政府的劲旅,他们在北伐战争中脱颖而出,由校长蒋介石按部就班的提拔重用,他们是嫡系部队,得到了充足的军饷与军事装备训练。

三李一王在抗日战争中建功立业,经历了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所有会战,李仙洲在淞沪会战及台儿庄战役中作为战略支援机动部队,积极增援有效配合战场阶段性战术目标实现;李玉堂在国民政府参谋长陈诚的领导下,参与了三次长沙会战,阻击十几万日军精锐于长沙城下,为抗日战争进入相峙阶段作出了贡献;李延年从长沙会战,常德血战到宜昌保卫战阻击日军精锐5个多月,使其无法前进一步,包围西南大后方。

14年前王耀武在围剿瑞金战斗中让粟裕和林彪死里逃生!

蒋介石更注重具有军事指挥才能的王耀武,王耀武善于带兵,有指挥才能,阵地战、夜战、反包围、歼灭战都很擅长。王耀武作战时雷厉风行,杀伐决断;也敢打硬仗,敢接困难的任务,是国民党军在8年抗战中最能打的虎将之一。

王耀武很会做人,对上司、同僚乃至下级都能做得面面俱到,令人皆大欢喜。他时常找下属军官个别谈话,因而对手下的个人情况十分清楚,部下有请求的时候,他都会尽力帮忙写介绍信、送津贴。在国民党官场上,王耀武的公关手段更是出类拔萃,对上打点周到自不待言,连对一些高官身边的亲信甚至门房喽啰都不怠慢,这些人不但会为他适时美言,一个更为实际的好处是保证了他有直达上听的顺畅渠道。

王耀武治军,赏罚分明,恩威并用,平时以负责任守纪律勉励下属,以身作则,对犯纪律的部下不予姑息。

综合素质过硬,迎合了蒋介石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思想,王耀武被委以重任在整个抗战阶段所有的恶战大战都被蒋介石作为首选大将,部队在王耀武手上纪律严明有战斗力,可以很好的贯彻蒋介石的战略目标实现。三李不如一王,并不是军事能力和素养的不足,而是王耀武在政治上游刃有余,为人上的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粟裕活捉王耀武

王耀武是国民政府中为数不多同时获得中正剑和青天白日勋章的高级将领,王耀武最后的对手是粟裕与许世友,军事家粟裕与虎将许世友一起打出了: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口号。王耀武担任山东省主席兼第二绥靖区副司令长官,他把政府与军事治理的津津有条,我军在孟良崮战役中体会到王耀武部将张灵甫的厉害,被我军战史成为最惨烈的战役之一,假设李仙洲与张天霞攻破了我军打援部队封锁,那将不可想象结果。济南战役粟裕与徐世友联手面对王耀武,丝毫不敢掉以轻心,经过苦战获得胜利。

14年前王耀武在围剿瑞金战斗中让粟裕和林彪死里逃生,14年后济南战役粟裕让王耀武全军覆没,历史的轮回总是轮回中,抗日名将和革命家及军事家的评价落到王耀武的头上是实至名归,李玉堂将军作为革命烈士的回归也是伟大的回归。


唐俊龙55398571


这“三李一王”指的是国军将领李仙洲、李延年,还有李玉堂,这三人都是黄埔一期生,也算属于黄埔生中的老大哥了,而这“一王”便是大名鼎鼎的王耀武。其实抛开这四人的军事能力不说,他们还都是山东籍将领,但是在抗战胜利后,王耀武可谓是光宗耀祖,一举成为了国民政府当时山东的军政一把手,而他的这三位同乡兼黄埔老大哥却并无此殊荣,这是为何呢?




其实这“三李”呢,你放在众多的黄埔生里面,那也绝对不是庸才,也算是九死一生脱颖而出的战将,尤其更是第一期黄埔毕业,可谓有着十足的政治资本,老蒋对于他们的依赖程度可以说是非常巨大的,但是王耀武却是一个三期生中的幸运儿,这点别说区区“三李”,就是一期生中的胡宗南之流也比不得。这王耀武为何幸运呢?其实说幸运也并非幸运,正所谓一功将成万骨枯,一场抗战成就了老王的大名。



在抗战初期国军可谓损失惨重,一些精锐德械师几乎全军覆没,在这种情况下,国军需要的是那种既能带兵又懂得打仗的人物,王耀武正好是那种类型的。在其接受俞济时的七十四军时,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并没有多么强大,可以理解为不出色,但在老王接手后的短短几年,七十四军风貌大变,历经数次血战,其中更是取得了万家岭大捷、常德血战、上高战役、雪峰山战役等多次胜利,被老蒋授予“飞虎旗”,到抗战胜利后,七十四军直接摇身一变成为了国军五大主力之一,全美式装备,而且被很多人奉为五大主力之首,也就是日后的整编七十四师,而这支部队正是老王的发家起底部队。



反观这“三李”就比较悲催了,虽然早期军阶都比王耀武高,而且之后官做的一个比一个大,不是战区司令就是绥靖公署主任,但是却没形成自己的派系,没有带出有影响力的军队,这点他们首先就比不上王耀武。而在王耀武抗战功成名就之后,他的心腹手下也走出了很多战将,尤其张灵甫深受老蒋宠爱,老蒋对于王耀武的治兵能力是极为看重的,所以同样做为山东人,只有老王回家当省政府主席了,而且还成为了国民党的中央委员,就一点来说,直接碾压一众黄埔一期的大员。

纵然“三李不如一王”,那也仅仅是对王耀武而言,相比于他人,这三李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在抗战中都有过巨大的贡献,只不过这风头,似乎老王更大点而已。

我是略懂一二的四少,感谢您的关注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