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道”到底是什么?

爱莫离


01

《道德经》中“道”的意思是指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而开篇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与本杰明·惠奇科特的这段名言“世界比我们伟大,不会按我们的想法行事;我们比世界渺小,必须遵循它的法则。”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大自然、人生及物质世界的规律都具有客观性,它既不能被人类所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而我们需要做的是遵循并正确认识自然界的法则、人生的法则和世界的法则,在这基础上才能发挥主观的能动性,从中求得真正的名和利,这也是顺势而为的大智慧。

02

从古至今,只有顺势,方得成功,反之,冥冥中会注定失败。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东汉末年,刘备携大将关羽、张飞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平定天下。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描述出与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战略远景。而后帮助刘备得三分天下,辅佐其建立蜀汉。

诸葛先生运筹帷幄,不出茅庐知晓天下“势”。在《隆中对》中记载了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后成为千古佳作,在中国政治、军事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然而到后期,汉朝腐朽不堪,民间战乱不断。要知道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可百姓流离失所,推翻旧朝汉室建立新朝已然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

刘备临逝前,将其儿刘禅及国家托付给诸葛亮,其为效忠先主,实现兴复汉室,一生鞠躬尽瘁,最后因过于操劳而病故五丈原。

而在生命最后一刻,诸葛亮吩咐秘不发丧,缓缓退兵(当时司马懿率军追击,见蜀汉军帅旗飘扬,孔明羽扇纶巾坐在车里。司马懿怀疑是孔明用计诱敌,赶紧策马收兵,于是有“死诸葛吓走生仲达”之谚语),大军才得以安全到达成都。

诸葛亮凭傲人的才华和能力,知时势而为,助刘备得天下,被世人而敬仰其大智慧;诸葛亮为报效君主逆势而行,多次北伐,致国力衰弱,后退军回城。但其人品和人格,被天下所颂扬。

03

古有诸葛现有马云,他们都是顺势而为的代言人。

马云从最开始创造出阿里巴巴,就处在了一个互联网金融的前沿。

2002年中国已初步实现小康社会,这也就意味着中国零售业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对于马云这个深谙时势者。

于2003年5月,在阿里建立了个人网上贸易平台即淘宝网,并深入了解消费者心理、前后使出“营销杀手锏”,顺应商业的基本规律,做到顺势而为,取得成功。

淘宝网的诞生并飞速地发展,用马云的话说,不是他们伟大,而是趋势的力量所在!

小米创始人雷军在早前的一次采访中表示他比马云并不是比谁聪明,他的成功在于这4个字——顺势而为。雷军在40岁才想明白,他告诉我们 “人一定要顺势而为”。

04

无论诸葛亮还是马云,在遵循着事物的规律性发展上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点滴学习、长期积累、整体思考、不骄不燥,从而取得成功,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正是《道德经》中“道”所要表达的精髓,更多精髓尽在《道德经》中,需要我们去挖掘去领悟。

《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是一部人生哲学大智慧的作品。读懂老子的五千真言之大智慧,待手执卷书,悟人生之真谛,其乐无穷。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

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道是什么?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凡是能说出来的,能看得见的都不能叫道,因为:形而上者谓之道。通俗的理解就是道本无形。

我的读鬼谷子的,鬼谷子其实解释和引用了道德经的智慧,二者的道是殊途同归。是的,其实《鬼谷子》里也提到和概述过什么是道。

鬼谷子说: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

啥意思?道是天地的开始,道产生一,一是万物的开端。万物的创造,天的产生,都是道的作用。

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鬼谷子对道的领悟很深,同时鬼谷子向世人描述了他理解的道,简而言之:

道是一切事物的起源和规律。

鬼谷子解释了什么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比如他说“一其纪也”,是万物的开端,同时他是无名无形。

这里要搞明白一个概念,鬼谷子和老子都认为道与一的关系是“无中生有”,道是无,却不是虚无,而且万事万物的起源和规律。

在《道德经》看来:道本来是指道路,通常指事物运动变化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亦指世界万物的本原或本体。道家认为道是超乎万物的存在,甚至是鬼神。

这里要多说一句,受《道德经》的影响。我们一说道就想起德,其实道德并不是指逻辑范畴,而是有各自的含义,我们可以通俗的理解:

道是规律,德是规矩!


中华鬼谷子智囊团


老子的《道德经》八十一章,其中的一、四、六、十一、十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三十四、三十五、四十、四十一、四十二、五十一章,共十四章,重点在论“道”。

《道德经》首章就提出了“道”的概念,老子认为“道”不可概念化,也不能用语言形容,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具体是什么?非言语能够形容,能够用言语形容的,也就不是“道”了。

既然“道可道,非常道”,所以所有对“道”的描述都是片面的甚至错误的。所以这里只是根据老子的叙述,归纳一下道的特点。

道是空虚的,然而使用它或许不会穷尽。“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及,宇宙万物都是由它创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而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道是质朴柔弱、循环往复的。“道常无名,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大道氾兮,其可左右。”“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

道是万物的本源和归宿。“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是辩证统一的。世间万物皆是辩证而统一,“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成败得失也是辩证统一的,“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对道的态度因人而异,对道的理解也会各有不同。“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日新录


道是什么?


道就是存在。


世间万物,以及一切种种表向,勿论善恶长短,勿论是非曲直,但凡是存在的,就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


万事万物来到这个世界开始都是有用的,自然存在的。不会因为世人喜善厌恶而恶不存,也不会因为世人行恶去善而善失存。


如是我闻:事物的本身是不知道善与恶的,也没有善与恶的。


无论是魔头还是凶兽,它们想要吃人便吃人,它们只是依着自然的本能去行事,它们本身并没有对错,它们也是依着自然的喜好和本心行事的。


所以,魔头到了极致,也成大自在天魔,与佛陀等同。


佛的志愿是度化,救赎,所以西方净土有佛祖指天划地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老子出函谷化胡,留道德五千言,是故佛本是道,万法归宗。


然而,人分善恶,物分好坏。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各自的志向不同,努力的方向也就自然的不一样,其结果也就不一样。


天道循环,顺则生,逆则死。



诸葛亮初出茅庐,兵少势微,却能逐步壮大,三分天下,是因为他顺应天道,顺应时势的结果。后来虽然兵多将广,却六出岐山无功而返,终至身殒。


不是因为他的能力不够,也不是敌人太狡猾,而是因为他逆天而行,终于失去天道大势的结果啊。


汉高祖刘邦,生来就是一个混混。在不得以的情况下,领着一帮乌合之众造反,在和项羽的争霸中,一路屡战屡败,最终却夺取了天下。


为什么?是因为他顺应天道而行。


道之所存,无坚不摧。


天地在最初开始的时候,还没有物体,也没有形象,这种情形,被称之为无。有人说“无”就是道的本体,道就是宇宙的本源…


那么,既然是无,也就是没有,换而言之,也就是宇宙的本源也是不存在的,道又怎么存在呢?


那么,道是什么?


道,就是存在。存在就是道理。


世间万物,不论种种,无论善恶,无论好坏,只要是存在的,就是合乎道的。否则,终将消亡。


顽一先生



从宗教的角度来讲"道"可与基督教中的"上帝"有着同等含义。



道生万物与万物由上帝创造是一个意思。只是上帝更加仁慈一些,会爱他的子民。而道则顺其自然,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亦可谓之道的化身。道无形无色无味,与上帝这一造物主一样,证明上帝存在的唯一办法就是看看我们这个按一定规律运行的世界。



当我们看到鬼斧神功的大自然时不由得想起上帝想起道。西方人常说巧遇的事情是上帝安排的。冥冥之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左右着我们这个世界,而这个神秘的力量可谓"道"。



道德经中对道的解释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说道是无法解释的,能够说出来的就不是道。



道德经是仅次于圣经流传于世界各地的,两种经典有异曲同工之妙。西方人尤其是德国人对于道德经是非常敬仰的。他们认为2500多年前中国人能够对世界的认识达到如此深刻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



大约在六百多年前,德国的哲学思想才能达到这一高度。所以西方人对道家文化是非常崇敬的。


夏虫不可语冰2008


“道”是“秩序”!

看大家对“道”的解释各说各话,谁也不服气谁。有说是“道路”,有说是“规律”,有说是“一”,还有说的玄而又玄的。

从老子所处的时代和工作职责可以看出,老子非常关心社会治理,而且他接触最多的是馆藏档案,熟悉西周时期的社会治理,并且积极倡导恢复西周时期那种“有秩序”“有礼仪”的管理模式。

《道德经》的道德是“道”和“德”的结合,一文一武,一阴一阳,“道”就是社会秩序,大自然长期形成的规律性的秩序,就是法治建设。是武治。

“德”就是周朝礼制,就是人与人相处的方式和社会荣誉,就是仁义礼智信,就是文治。

兵临城下启动谈判,刀架在脖子上说话!这就是“道”的特点。有秩序有完整的法治体系的情况下畅谈仁义礼智信,社会就会像大自然一样的和谐。

还有,道德经的道和道教的道虽然是相同的字但他俩完全不是一回事儿,这个不解释。无论怎么解释,哪怕说的再玄,“道”就是为人服务的,最终依然归纳到“秩序”的范畴。


终南高扬


我是大成,我爱国学。

道可道,非常道。对道的阐释其实只能意会。同一个月亮,每个人的兴感之由是不同的,所以人人见地不同。

熟读老子,多读老子,自然其义自见,但还是在心里,很难表述。

我试着把我的认知与您分享,欢迎磨砺共商。

道就是天地至理。水往低处流是物理,但不是至理。人皆有私是情理,但不是至理。宇宙无极限、星如恒河沙是天理,但不是至理。

至理就是关于这个世界,包括多维世界、跨时空娑婆世界的终极道理。其中可以衍生出物理、天文、伦理,事实上所有学科分类的研究成果都是天地至理的延伸性显现。如同解释宇宙论的诞生与终极的循环都以大爆炸和黑洞为起始点,而黑洞是大爆炸的能量基础。老子的道比这个更高更终极,但他没法把月亮给你,只能用手指只给你看,或食指或中指或小指等。

老子一书,不同的篇章不同的文字就是不同的手指,指向的都是终极的道理。那么,向下延伸,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创造怎么融合自然的顺应天道的方法论就在其中,观者自识。

事实上我很相信老子出关被迫写书的传说,因为这些道,说与不说都是一样。该懂的自己会懂,不该懂的看了也不懂,还凭空多了一些以为自己懂了其实没懂的浮躁之气。

以上讲述,全是这股浮躁之气,见笑了。

我是大成,我爱国学,欢迎点击关注,共享盛世华章。


大成国学


首先谢邀!独一个"道″字,是用千言万语也说不明,解不透的。如果被世人都理透了,我想那就是传说中的,天地万物回避之时,这就是"道″之"度″。让人永远充满幻想,永不停歇,一直向前,走向理想之地。作为一个凡人的我,更不敢妄解,只能谈一下自己的认为。说到"道″字,首先就得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玄关″。我一直认为"道″包含万事万象,甚至天地一切。但道虽显,理难明。老子在深明道之理后,才创建道教,让弟子们修道之理,明道之理,传道之理。我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不是道家生出来的,而是在悟道时明白了"一″的道理。然后在一的基础上又明白了"二″的道理。又在二中悟通了"三″的道理。但三又有千头万叙的道理。所以讲"三生万物有玄关″。再谈一下"道可道非常道″。我认为老子这句是在告诫明道之人,如果你修通了"道″之理,德必须先行。要有善恶,好坏之分。好的善的要传授世人,而且要经常讲,不停歇,使其一切从善。当然恶的坏的就要禁止,要发现有人行恶,不走正道,就要对其讲明其害处,让人明白善恶,分清正邪,改过自新,从新做人。


分享566


道就是路的意思,路可理解为方便人从甲地到乙地行走的途径,径有迹和线的意思,途是时间上过程的意思。

老子说的道是万物创生者,即使万物生和存在之成为万物者,老子说万物生存与运动总有一个原因,这个就是道。而且万物在,道亦存在,即有,这个有是从逻辑推论出来的有;但它是什么我说不出来,它和万物不同,没形体,感觉不到它,所以说它是无,这是从认识论上讲的无。说道既有既无,看似矛盾,其实一点没问题,是同出而异名。如有个小孩失散,你问他你的妈呢?他回答我没得妈?他就是从认识的角度说的,你给他讲,每个人都是妈生的,所以你也是妈生的,你有妈,你是从逻辑上讲。

老子用道来指称这个既有既无的万物从生者,其实是个代号,其实用道来指称谓它最恰当,老子真正的智慧在于此,影响中国几千年。在此不论。


牧归落照


「道」

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僧客于空山烹雪煮茗,围炉夜话

道,是樵夫于云崖砍柴伐薪,高歌长啸

道,是老翁于江畔独钓梅雪,对白天地

道,是凡妇于林泉洗衣浣纱,候望情郎

道,是黄童于旷野放牧白云,无忧快乐

道,是时光里的一朝一夕

道,是凡尘间的一草一木

道,是河山中的一水一尘

然,这些并非真常之道,皆道之所发见耳

大道,

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

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先天地而不为久

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道,道,道

老子不知,

我不知道。

一本正经,

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