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一名叛徒被处决露出克格勃最可怕一面

今年的一部电影《红雀》,不由让人联想到苏联克格勃最为晦涩的秘密,令人无法不对冷战背景下严苛的政治环境感到叹息。曾长期作为世界四大情报机构(苏联克格勃、美国CIA、以色列摩萨德以及英国MI6)之一的克格勃,曾给全世界都笼上了一层恐惧;克格勃的传说至今仍广为流传:美国曾在驻苏联大使馆中一次性找出120枚窃听器,连苏联赠送给美国的国徽中都安置了窃听器。即便是仅靠克格勃一个部门为主体发展而成的俄罗斯联邦安全局,都足以与世界顶级情报部门抗衡,可见克格勃之强大。

全盛时期的克格勃号称有300万人,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夸张的成分,但不可否认的是,克格勃无孔不入,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没有死角。流传着这样一个事例:苏联某偏远的乡村,由于交通闭塞,几乎与世隔绝。乡村里也没有啥商业,只有一家小商店。有一天,有个外国人偶然间发现了这个村庄,并在其中居住了一段时间,结识了商店老板。老板和蔼而健谈,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才得知,这个老板其实就是一名克格勃特工,苏联人口再少的地方也有特工潜伏,一来防止有外国间谍渗透,二来防止有人违法作乱。

克格勃最早的前身是1917年成立的全俄肃反委员会,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契卡”;从1922年开始隶属于内务人民委员部,1941年更名为国家安全总局,战时抵抗德国间谍、保护国家政权稳定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1947年成为国家安全部,1953年与内务部合并;1954年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克格勃了。据官方统计,克格勃发展到全盛时期,人数超过50万;而对于人员的选拔可谓是非常严格,尤其是那些有机会触碰到国家核心机密的人员,其身份更是经过严格审核,即便是祖上几代出过国、在外国生活过,而自己与此毫无关系,也不会被克格勃吸收。

克格勃的训练又是极为严酷的,以我们在文章开头提到的“红雀”为例。苏联高层认为,最有价值的情报,“必须直接从外国政府的非公开文件中窃取,通过该国立场不坚定的、或是决心向苏联提供情报的公职人员手中获得。”为此,克格勃培养了一批以性为代价引诱目标上钩、以此为把柄要挟对方就范的特工,男性被称为“乌鸦”,女性被称为“燕子”。一旦被吸收,这些特工会被运送到与世隔绝的“间谍城”进行训练,他们不但要了解目标国的文化、生活习惯,还必须讲该国语言,即便是在私下里也不准讲俄语。在训练时,“乌鸦”和“燕子”们的尊严会受到践踏,个人情感会受到摧残甚至彻底毁灭,直至能够随心所欲地控制自己的情欲,并将其当成窃取情报的工具。

通常,克格勃喜欢通过外交部门入手,刺探对方情报。比如法国驻苏联大使莫里斯·德让。1955年12月,德让携带妻子抵达莫斯科上任后,克格勃就在他身边安插满了特工,即便是负责为其开车的司机都是训练有素的高级间谍。起初,德让意志坚定,毫无不忠于法国的迹象,随后,克格勃派出大批“燕子”勾引,就连德让夫人的贴身侍女都换成了“燕子”。最终,德让抵挡不住诱惑,“与苏联建立起了特殊的友谊”。除此之外,法国总统戴高乐、印尼国父苏加诺都曾是“燕子”的目标。

克格勃最为可怕的一面,在古巴导弹危机中获得了充分展示。1960年8月,美国大使馆收到一封来信,有一名苏联官员要求为美国情报部门工作,向对方提供苏联军事机密。原来,这个名叫奥格列·潘科夫斯基的苏军上校仕途受阻,不满当局,因此决心倒向美国。潘科夫斯基利用职权之便经常出入机密档案馆,给美国军方带来了诸多梦寐以求的情报,美国人依靠他得知苏联的导弹数量并没有官方宣传得那样夸张,也没有如此可怕的射程,根本无法对美国本土构成威胁。因此,苏军偷偷将一批导弹运送到古巴,这也直接构成了后来的古巴导弹危机。

潘科夫斯基主动投怀送抱,令美国如获至宝。CIA立刻对其进行了最高级别的保护,除了几位高层领导得知有这样一号人物存在,这个秘密就再也无人得知了。从1961年4月到1962年10月,潘科夫斯基无偿给美国提供了不下5000份军事机密,令苏联方面损失惨重。美国方面还将先发制人的希望寄托在潘科夫斯基身上,如果苏军有发射导弹的意图,潘科夫斯基就立刻以秘密暗号的方式告知美方,美方便提前动手摧毁苏联的核武器。潘科夫斯基的存在令美国政府摸清了苏联老底,也因此赢得了古巴导弹危机的对峙。

然而,即便是整个过程保护得滴水不漏,神通广大的克格勃还是将这名叛徒挖了出来。除此之外,与潘科夫斯基有联系的多名CIA顶尖特工也因为此事身份败露,潘科夫斯基于1962年10月22日被处决。事后,美国方面彻查此事,却怎么也查不出事情暴露的原因。据说克格勃在美国CIA高层早就安插了间谍,这件事也成了一大历史谜团,至今也没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