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玩价值那么高?

举此一栗


英雄是身经百战从尸体堆里爬出来的,俗话说:“一将成名万骨枯”。古玩也是一样,它是物品中的英雄。它是古代当朝的艺术结晶,经过历朝历代的优胜略汰、战火洗礼、不测天灾等等,存留到了今天而没有被淘汰,是历史的精华,所以价值高。

您一定关心是那些元素使它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这些经验可以指导今天的收藏。

那就是“好、少、精、奇、绝”。

一、“好”的材质是存世的条件

只有活下来才叫“存世”,才有可能成为古玩。比如金银器、翡翠玉石、紫檀花梨等各门类里材质最优者。其他低劣的材质经过几百上千年都氧化腐烂掉了,不能存世。

二、“少”的存世量

孤品最值钱,原因是只有一件。今天我们家庭都离不开吃饭用的碗,500年后如果世上只存留了一只碗,那肯定值钱。就像今天我们在古玩市场上看到的清朝的民窑瓷碗并不值钱,那就是因为存量太多。俗话说:“物以稀为贵”。

三、“精”美的工艺

只有材质不足以存世,一定要有精美的工艺。只有附着了艺术价值才是艺术品,有了艺术特性才是古玩。金银财宝并不是古玩,唐朝的金疙瘩到今天还是按克论价,但是唐朝的金碗到了今天绝对是按古玩去买。

四、“奇”特的技术

就是时代创意,每一个古玩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技术水平,在此科技水平上体现出一个朝代的特点。

五、“绝”对受众

符合大众审美,以自己的审美出发是个性化,如果不被大众接受绝对不可能留存到今天。


于鸿雁老于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文物类藏品的价值也被人们不断重视着,在每年的拍卖会上,这些东西的价格节节攀升,时不时上千万、过亿,所以人们也就自然会好奇,为何一个小小的“玩意儿”,竟然这么值钱我们现在科学技术这么发达,就造不出来了吗

实际上,要理解文物的价值,得从多个方面去思考。

1.经济价值

说白了就是文物值多少钱。谈钱不丢人。

当然,说之前还是得先声明,1949年以后地下出土、出水文物,所有权属于国家,个人不得占有、买卖。所以我们在这里的讨论的,仅限于依法可交易的那一部分。

文物藏品的流通,除了双方直接达成购买协议,主要的方式就是拍卖。那么为什么在拍卖会上,往往能拍出天价文物呢?是因为炒作吗?

的确有炒作的因素,但也不全是,很多价格高的文物,本身确实值,并且还有升值空间。

它们往往具备以下的特点:

一是存世量太少。二是艺术价值高。三是制作困难。

以著名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为例,2014年,在苏富比春拍中,刘益谦以2.8亿港币拍得一件。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不就是一个瓷杯吗?巴掌大不到,上面画了点小鸡啄米,怎么就能这么值钱?

其实啊,这是有历史渊源的。鸡缸杯采用的是斗彩技术,得二次入窑烧造,也就是先上青花彩,烧制一遍,然后填充红黄色,再烧一次。再加上胎体轻薄,特别容易烧坏,制作起来比较困难。

早在明清时期,鸡缸杯就已经非常值钱。明代文献记载:“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也特别喜欢鸡缸杯,但是由于存世量太少,他专门让人仿制。

而到了今天,据说世间留存的鸡缸杯只有10件了!

物以稀为贵,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

2.历史、文化价值

历史、文化方面的价值,想必大家也都能理解。文物是古人遗留下来的实物,见证着历史的发展、岁月的流逝,有的甚至跟著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相关。

我们依靠现代科技,确实可以做出各种高大上的东西,但那些都是现代产物,与历史无关,二者原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上面这幅画看似平平无奇,无非是一棵树、一块石,可是,它的作者,被认为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画旁还有宋代书法家米芾的题跋。

这幅《枯木怪石图》在民国时流失日本,今年现身于佳士得,有消息称目前估价暂定于4.5亿港币

贵吗?

贵,但是值,毕竟苏东坡太有名,传世作品太少。

常常在网络上看到一些评论,说国外研究太空,中国研究祖宗,对这样的看法很无语。

实际上,追溯历史与探索未来并不矛盾,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没有放弃对历史的追寻,相反,它们都很重视。

今天,人类的科学技术很发达,如果真的花功夫,也完全可以复制出古代文物

但是无论我们复制地再好,也无法替代真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