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中还有教人快速辨别“真相”“假象”的智慧

信息时代,各种各样的门户资讯、新闻时事、论坛热帖目不暇接,与此同时,各种反转类的无底线事件也让我们看得劳形苦心。事到其间,道在人为。博学书院这里与大家分享《吕氏春秋·疑似》篇中所记载的这则故事,以期在帮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保持一颗聪慧的心灵。

魏国北部有个黎丘乡,相传有个鬼怪,善于装成人家子侄兄弟的模样。当地有个老人,在集市上喝醉了酒回家。鬼怪便装做他儿子的模样扶着他,一路上把他捉弄得好苦。老人回到家里,酒醒了以后,责骂儿子:“我是你父亲,对你不够慈爱吗?在我喝醉的时候,给我苦头吃?”他儿子听完哭着趴在地上磕头说:“罪过呀!没有这回事。昨天我去东乡讨债,可以查问。”

父亲相信了儿子的话,说:“噢,必定是鬼怪作祟,我早就听说过。”第二天,他特意再去集市上喝酒,想路遇那个鬼,把它除掉。一大早,他就赶到集市喝醉了酒。儿子见父亲不在家打听到又去喝酒了,就赶去迎接他。路上,老人看到他的真儿子的时候还以为是之前的鬼怪所化,遂果断拔剑刺之——老人的理智被像他儿子的鬼怪迷惑,而杀了真儿子。

《吕氏春秋》里有《疑似》和《似顺》篇专论分清真相和假象的方法:

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者。贤主之所患,患人之博闻辫吉而似通者。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相似之物,此患者之所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也,故墨子见歧道而哭之。

即事物真相和假象的表面相似,必然使人受迷惑而犯错误。玉和石的相似,曾使楚人卞和失去了两脚(《韩非子·和氏》记载,楚人卞和在荆山上伐薪得美玉,将此宝先后献给楚厉王、楚武王均不被赏识且因欺君令自己失去了两只脚,直到文王登基,该玉石方才被看重,最终琢成一块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和氏璧”)、黎丘老汉醉认儿子为鬼,而一剑刺了儿子。这是真假不分而造成的悲剧。

对此,《吕氏春秋》给出了区分真相和假象的方法——“知审”和“加虑”。

“知审”:把情况了解清楚。传说圣人尧、舜、禹“入于泽而问牧童,入于水而问渔师”,就是因为牧童、渔师了解当时当地的情况。还有常人不易区分的孪生子,但其亲生父母却不难识别的例子也是说要充分了解情况。

“加虑”:加以思考分析,以便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作出正确判断。黎丘老汉如果那天不喝醉酒,头脑清醒,仔细分辨,就不会酿成悲剧。

《吕氏春秋·似顺》篇还曾记载,楚庄王想讨伐陈国,派使臣去考察。使臣考察回来报告说:“陈国不可伐。”楚庄王问“为什么?”使臣回答说:“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但楚臣宁国用经过一番认真思考后,作出与使臣相反的判断:“陈可伐也。”并分析原因说:“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也;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疲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楚庄王从宁国意见,果然把陈国灭掉了。

宁国比使臣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从“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的假象背后,进一步看出“赋敛重”“民怨上”和“民力疲”深层本质,从而把使者“陈不可伐”的结论,改变为“陈可伐”的相反判断。楚庄王伐陈成功,证实宁国的判断是对的,而使者的片面性结论,显然是受了假象的迷惑。

扩展阅读: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约公元前300一前235)主持编写的。公元前239年,即秦王政(嬴政)8年,在秦担任相国,号称秦王政“仲父”(叔父)的吕不韦,集中他的3000门客的力量,编成此书。有趣的是,吕不韦在书成后将其公布于都城咸阳的城门,并在上悬挂千金,宴请诸侯、游士、宾客,声称有谁能增减一字,就把这些金子赏给他,结果没有人敢动其中一个字(这也是“一字千金”成语的来历),这部集众人才力量而成的书其中所包含的大智慧足见一斑。

​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智能解万年愚。博学书院,与你一起读国学智慧,传中华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