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国库在哪里,清亡时国库还有钱吗?

王维力


清朝的国库不像现在的金库,当时主要是在北京,所以每年各地收税之后,还需要重新熔铸,然后押送的北京。清朝最后一个被凌迟的大盗康小八,就是因为劫了皇杠,让清廷蒙羞,一怒之下将其凌迟处死。而在北京有个专门的地方存放储备存款,这个地方就是户部库,这地方的钱时不可随便动的,一般用来应对紧急情况。

所以可以看到清宫剧中,往往一个地方爆发自然灾害,皇上便会找户部支钱,这些银子平时连皇帝也不能挪用。但是皇帝若是一定要用的话,那么还要编出个像样的理由,例如增加军费之类的。而平定叛乱时,户部的钱就是军费的来源,清朝可以平定这么多大大小小的叛乱,同户部有钱是分不开的,不像崇祯军费要靠乞讨。

在太平天国运动被平定之后,清朝户部存银居然只有170万两,可以说穷的一批。但是清廷需要户部用充裕的存款,这才会允许洋务运动进行,通过这种买办工业,来获取大量的税收,包括当时的横征暴敛也是非常严重的,所谓的同治中兴就是一个笑话。但是就是如簇情况之下,户部还是将存款扩大到了3千多万两。

而平时也有个叫内务府的地方有一些存款,主要是一些可以支配的自由金钱,也就是皇帝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的钱,但是这钱很少,以至于光绪想买条吉野号的钱都没有。而户部却有白花花银子堆在哪里,结果就是甲午战争战败,洋务运动积累下来的财富,全部便宜了日本。只能说若是清政府聪明一回,早早花大价钱建立一支新军,何至于此!


小司马迁论史


国库,也就是国家金库,是一个存放具体实物和货币的库房。现代国库功能远远超出金库的范畴,但清朝的国库从来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算是实实在在的钱袋子。

国库在哪

清朝的国库自然是在北京城,分为内府内府库藏与户部库藏。内府库在紫禁城,藏存的都是皇室财产,也就是皇帝可以随意调动的钱。

皇帝想要修宫殿什么的,一般是由内府库藏出钱,户部库藏最多意思意思一下,不会承担绝大多数的花费。因此和珅给乾隆出了个议罪银的主意,犯了法交钱就能免罪,而这些钱并不上缴户部库藏,而是进了皇帝自己的腰包。

户部库藏则隶属于户部,储存黄金、白银、铜钱等各类货币和绸缎、颜料等物品,其中白银是清朝流通货币的大头,因此银库成了户部库藏最重要的库存。

国库(户部库藏)的钱

作为中国封建时期最后一个朝代,清朝不同时期国库里的银子自然不同,在顺治时期,清朝还在南征北战,战事频繁,而战争是最烧钱的东西,所以彼时国库几乎没有存银。

到康熙六年(1667年),清朝稳定多了,国库库存银也达到248万余两,但还是入不敷出,因为此时清朝的战事仍然不少。

在平定三藩、统一台湾、三征准噶尔之后,清朝的大规模战事才逐渐平息,开始三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到了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国库存银已经达到了约4400万两。

但接下来西北战事又起,银子哗哗地流,到康熙去世,国库存银仅剩下约800万两了。

雍正继位后,励精图治,并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雍正九年(1731年),国库里的银子增加到了5037万两。

乾隆即位后,清朝走向鼎盛,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国库存银达到7390万两。乾隆中后期清朝国势开始转折,国内战争叛乱频繁,国库中的银子大量被消耗掉。不过,由于此时清朝的国家收入也多,所以库存银始终维持在6000万两以上。

嘉庆、道光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到道光十四年(1834年),国库存银下降到了2700万两左右。虽然道光非常节俭,但制度的腐败和落后,再节俭也没用。

清朝国库中的银子在逐渐减少,外敌也悄悄来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朝被英国打败,国库存银不仅要承受清军的军费,还要赔偿英国,再加上贸易形势的极具逆转,清朝国库存银急剧下降。

接下来的太平天国起义又让战火波及了半个中国,截至咸丰三年(1853年),国库账上的银子只有不到170万两了,这是纸面上的,实际上“部库仅存正项待支银二十二万七千余两”,清朝已经穷得不像样子了。数年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更是让清朝国库雪上加霜,有钱也被抢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朝开始了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再加上丧心病狂的税收政策,清朝国库的存银猛增,这就是所谓的同光中兴,然后一场甲午战争打回原形(两亿两赔款)。

再来一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朝已经没钱了,早已沦落到要向各国银行贷款的境地,庚子赔款本息合计近十亿两,分三十九年还清。

之后清朝镇压革命党、编练新军都是向外国借钱,所以清朝灭亡时不仅没钱,还欠了一屁股债。而且这债还被民国继承了,直到抗战,我国先废除对日外债,接着废除了大多数国家的,美英的也免了一些。新中国建立后,不承认所有外债。


平沙趣说历史


清朝的国库有两种,一个是国家财政由户部掌管,称国库;另一个是皇室的财政由内务府掌管,管内务府库。两个库是独立分开的,户部掌管的国库是负责国家运作的,头是户部尚书,皇帝不能轻易动用国库钱;而内务府库是皇帝的私房钱,皇帝和皇室的支出全由内务府支出,偶尔会有内务府借拨国库的款事,但没有国库挪用内务府库的情况。

禄米仓是清朝储存粮食的国库,现在北京的禄米仓胡同。

清朝的国库是照搬明朝的机构设置的,户部有仓和库之分、存粮的叫通诸仓,存银叫太仓库,清朝户部在全国各地有14个清吏司专管钱粮税收,各地建有仓库;而内务府只在京师和盛京两地建有仓库。清朝国库最高峰是在乾隆40年左右,国库有8000万两,嘉庆时只剩不到3000万两,道光时鸦片战争只有800万两了,咸丰年间国库存钱不足100万两,这个钱数已经不够支配任务一场战场或天灾。

内务府是独立于朝廷的另一套系统,清朝最高峰时多达3000工作人员。

清朝后期时,虽然洋务运动增加了不少收入充实国库,但是连年战乱和赔款清朝国库早已亏空,1895年《马关条约》赔款的2亿再无力支付,此时国库只有帐而无存银,靠着借贷法、德、俄国银行度日,1901年的《辛丑条约》清政府以国家所有各种税收作保,借款分期赔付4亿5千万两,从此清朝无任何主要收入,国库再不进任何一文钱一粒粮,到清朝灭亡时是国库是一座座空库。

图为世续,清朝最后一任内务府总管大臣。

而内务府库的情况会好很多,内务府是和国家财政分离的皇室财政,由内务府总管大臣管理,它有着自己的盐政收入、每年各省的孝敬、外国番邦的贡品、内务府参与的商业活动,比如人参、布匹等,内务府开办的当铺、商号等,还有在直隶和东北的大片皇庄。这也是为什么清末那么穷了,慈禧有钱修颐和园的原因,那是内务府出钱,和国库没关系。

清帝退位后,内务府不仅全部归为溥仪私产,新政府还派军特别保护。

1912年清朝灭亡后,内务府属于皇帝的私产,也一并列在了《皇室优待条件》里面,这也是为什么清亡时没有爱新觉罗的人出来反抗,因为内务府依然运转,权益仍在,很多年以后,溥仪还能在深宫大院悠闲自得,生活富足,全靠内务府的产业。


图文绘历史


清朝的国库在北京,这是毫无疑问的,现在的也是,人银代理。所以每年的一定时期,全国各地由税收缴上的银子会从四面八方涌入京城。



那时候,管理国库的是户部,那国库也就是户部库,但凡牵扯到国家的事都由户部拨银子,电视剧不是也常演“什么什么,户部拨银”。这是钱袋子,一个朝廷运转的根本。

另外还有一个库,属于皇帝的私库,专门由内务府来管理,牵扯在皇帝的事,什么买点什么东西,做个寿宴,从这里支出。这是皇帝的小腰包,一个皇宫运行的根本。

在正常情况下,户库和内务府库是独立关系,皇帝是根本不可能随便乱动户库的银子,户库的银子也压本不可能进内务府库,有时候会象征性支持皇帝的事。

但是遇到慈禧就没办法了,她也是个寡妇,为了消遣寂寞,迷恋权力不说,还喜欢上了奢靡之风,各种奇珍异宝,爱不释手,各种美味。一场大的寿宴风风光光,但背后都是钱,几场下来,内务库没有什么钱了,怎么办,寿宴要办,于是克扣海军军费,据说甲午中日战争就是这么失败的,或说失败的很大原因就在这里。


从顺治入关以来,清朝渐渐步入盛世,康熙晚年腐败严重,经过雍正治理,乾隆上位时国库是五千多万,具体是5037万两。乾隆中期时达到顶峰,是7390万多两,自此国库便衰败下去,大清也衰败下去,到道光时期,可怜巴巴的两千多万两,咸丰时,更可怜,才一百多万两,波及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一折腾,慈禧又一折腾,国库真的是所剩无几。

那时还有鸦片战争,我们也知道,从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割地的割地,给银子的给银子,租界的租,通商口岸的开放,等等,想一想,一个《马关条约》是两亿两,辛丑条约是四亿多两。就连关税就给让出去了!总之,清政府就是没钱。

1908年慈禧逝世,她的葬礼声势浩大,轰动全国,这是从紫禁城走到河北的清东陵,这又是钱啊。除此之外,一定不要忘记晚清的严重腐败。




各种因素加起来,清朝国库真的没钱了,不仅没钱,还欠了一屁股外债,国库在被交接时,发现其中还有为数不多的十个银元,我猜想这是慌忙之中掉下的。

没钱怎么办?还有文物,溥仪离开紫禁城后的所有生活全靠文物,到1950年移交时,不足五百件。所以国库没钱,不足为奇。

当然,这些外债,我们拒不承认。


非常茴香豆


人们常说的国库,是指具体存放实物、货币和黄金的金库。其存放量的多少显示着一个国家的富裕的程度。

清朝的国库自然设在都成北京,有中央与地方之分。中央的国库又分为内府库藏和户部库藏。内府库藏在紫禁城东华门内,是皇家的小金库,由皇帝随意支配,或用来赏大臣、家奴,或拿去修缮园林宫殿,户部银库紧张时,还可拿来应急只用,但绝大多数时候,内府库藏都被皇帝挥霍掉了,尤其是乾隆时期,常用户部银库来贴补内府库藏的亏空。



户部库藏主要包括银库、绸缎库与颜料库。其中银库是国家财政、税收的汇集地,它担当者给官员发放俸禄、军费支出、赈灾等重任,是国库的主题部分。

清朝的银库制度最早设立于顺治年间,经过康雍乾三朝的逐步完善,最后形成三库衙门,由管库大臣对库藏与支出进行管理,库藏大臣一般有满汉两人,由皇帝直接任命。


到了清末,由于内忧外患,巨额赔款,再加上皇家的奢靡与大臣的贪污,户部的银库已是捉襟见肘、入不敷出。就这样,慈禧为了自己一时之欢,竟挪用海军军费去修颐和园,导致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可以说清朝不灭亡天理都不容。

据说,袁世凯逼清帝退位时,许以每年三百万两的赡养费。本指望从大清的国库中大捞一把。没想到打开国库的大门时,发现里面仅仅有10块银元的余额,袁世凯气的差点跳起来。因此,对皇家赡养费是一降再降,后来便是无限期的拖延。不是袁世凯刻薄,是因为清朝的家底太寒酸,让他不得不贴上老本。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第一问:清政府国库在户部,‘银库、锻匹库和颜料库’都由户部直接管辖(清代三库变动多次,这里就以清亡时计,三十二年(1906),户部改名度支部,银库并入)。

第二问:清亡时没钱了

1.参考旧历,明亡时,崇祯帝一贫如洗,凑军费都困难,需要缩减宫内用度,要求大臣募捐,最后太监捐的比大臣多。想来清亡时也应如此,即使有差,也差不离。

2.晚清的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使财政收入因财源扩展而增加,这一点是清代前期无可比拟的,其财政收入规模也达到了后者难以想象的扩张程度。在光绪十二年(1886)之后的十年间,清廷财政收入保持在8000万两左右,比嘉道年间的4000余万两翻了一倍。到了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政府的岁入突破两亿两,仅仅五年就又使收入规模翻了一倍。

(这里得出,晚清GDP总量确实猛增,但是有很多问题,比如强行征税,虚增收入等等,而且大量的税收都当做赔款,给人家GDP加了一把火,更不用修个园子,请人唱戏,过生日等等各种公款吃喝私用的情况)

3.田赋及附加:作为封建农业国,田赋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但是由于清末自然灾害,连年战争,大量外国商品倾销,导致男耕女织的社会逐渐被破坏,大量农民成为流民。流民自身不事生产,还会到处流窜破坏其他地方的生产。(田赋收不到多少,大量的农民破产)

4.工商税:包含盐税、关税、矿税、茶税进口税、出口税、子口税、沿岸贸易税(复进口税)、船钞。(大清全靠这点活着,大量的贸易出超,银两只进不出,这才引来了英国这样的工业国的觊觎,通过鸦片榨取白银,依靠战争通商开埠赔款割地)

5.关税:前段时间,中美大打贸易战,用的就是关税,先来500亿,中国征收美国农产品税,美国征收中国工业品税,这500亿下来,国内企业马上雪上加霜;而后过了几天,在大家都觉得消停,开始存在和解可能时;啪的一下,美国加注到2000亿,随即中国股市应声而下,一落千丈。

上面给大家讲下关税重要性,清政府怎么样呢?整个关税权都让出去了!整个海关由英国人赫德掌控。确实那时给清政府带来大量财税收入,但是背后谁知是不是大量给英国输送利益。后来盐税和关税被作为外债的担保和偿付外债本息之用(税收被抵押了,由外国人监管控制)

赔了这么多,仅庚子赔款,分39年还清,算上利息,需要9.8亿两左右的白银。以上仅本金合计达9.4亿两,合银元13.2亿银元。相当于1901年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1倍。(一直还到民国也还不完)

综上所述,清亡时没钱。

以上。


木剑温不胜


清亡时国库就剩十银元,因为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军严重缺乏军饷,孙中山派人去国库拿钱时,发现就剩这么点了。因为之前鸦片战争的时候晚清政府和各国列强签订了各种不平等条约,赔了很多钱。再加上慈禧太后连海军军费的钱都敢私自动用,所以国库肯定是没有钱的。


Charming猪小妹


回答者:郭小凤 延安大学历史系本科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所谓国库也就是国家的“钱袋子”,也有“金库”之称,是用来储存国家财物、负责国家度支的总机关。清朝的“钱袋子”是有固定制度管理的,即清国库制度。国库的库藏有中央和地方之分,中央库藏又分为内府库藏与户部银库。内府库藏一般用来储存皇室的财产、即为皇帝的“私房钱”,户部库藏主要包括银库、锻匹库和颜料库,其中户部银库是国家财政赋税收入的汇集地,各项开支也主要由银库进行发放,因此银库是国库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清朝国库)

清代财政受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影响,清初的国库初设于京师。银库首设于顺治十三年(1656),顺治帝将后库改为银库,主要储藏金、银、制钱等各种货币,由户部进行管辖。康熙三年(1664),命三库(银库、锻匹库和颜料库)均归户部管辖。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特命王公大臣统管三库事务,并给予官印以行使权力。雍正八年(1731),成立相对独立的三库衙门,由管库大臣(也称“三库大臣”)对库藏和度支进行管理,管库大臣一般由满汉各两人,由皇帝直接任命。光绪二十六年(1900),也就是庚子年,日军进入北京城抢劫并纵火烧毁银库,银库由户部暂为管辖。二十八年(1902),三库由户部永久管辖。三十二年,户部更名为度支部,银库随之并入。

(清朝康熙统治时期的一份国库储备统计)

户部银库有内、外库之分。外库即我们上述所说后库,外库的银钱调动幅度较大,清朝财政收入一般都储存在外库,而且外库还需负责清朝中央政府日常的各项开支。内库则是指清朝以备不时之需的固定储备银两,日常并不动用。内库设于康熙年间,在内阁之东、紫禁城东华门内,据光绪朝四柱册记载在光绪年间“应存银”只有1095900两。由此可见,动荡的晚清储存银两并不多。

(庚子赔款)

众所周知,清政府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到庚子赔款后赔款总额相当巨大,清朝财政负担不断加大,甚至因为无法偿还赔款被帝国主义国家以政治借款的名义进行勒索,承担了一大笔的外债和利息。面对这些无法偿还的巨额欠款,清政府国库应该是没有钱的,更是穷到只能通过各种苛捐杂税从老百姓手里攫取,而这也是导致清政府覆灭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45财政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03月第1版

2.史志宏,《清代户部银库收支和库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05

3.申学锋,清代国库制度述略.财政科学,2016(3)

4.任志勇,试述晚清户部银库制度与庚子之后的变革[J].清史研究,2005(2)

5.梁义群,庚子赔款与晚清财政的崩溃.社会科学辑刊,1992(3)


个人简介:郭小凤,延安大学历史系本科生在读,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从事季我努学社影像中国史方面相关工作。曾参与学社重大项目李顿调查团资料整理工作、日本战犯笔供实录相泽养三资料整理和南京大屠杀期间外籍侨民黑姆佩尔的撰写工作。


季我努学社


清朝末年,君王无能军阀混战外敌入侵平分秋色。大清时期的税赋比较重,列国强取豪夺瓜分国土侵吞财产。清朝末期的财政收入囊中羞涩,各路列强逼迫青政府割让土地,赔付白银。那时的中央财政极为空虚,各地战事争端不断内忧外患,当权者也无能为力了导致后来国内各路军阀混战抢占地方。历代以来户部就是管理财政资金的衙门。后来清朝末期为学习外国经验就设立了户部银行(当时政府的清朝时的中央银行),后又改为大清银行。民国初期各路军阀混战在孙中山领导的民国政府在原大清银行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中国银行,现在百年历史的中国银行见证了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风风雨雨,当时清朝君王昏庸内忧外患这样赔款那样侵吞,也有极个别的皇亲贵族乘机发国难财投奔他国而跑路。国库空虚当时的皇帝就靠当时的富人商贾资助过日子了,清朝从努尔哈赤建立的清朝政府,康熙王朝到盛世雍正,鼎盛乾隆皇帝到破败光绪年间,直至宣统·末代皇帝·爱新觉罗·薄仪结束了清朝政府三百多年历史,部分有钱的官员见势不妙就另蒙出路啦!


合谐佳园美丽人生05


1912年2月12日大清隆裕太后下诏退位,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为首的中华民国继承大清一切权利。当袁世凯和下属来到清朝国库门前,打开门时很多人怀疑来错了地方。按照当时的人们想象大清国国厍应该是金山银海堆积如山的,袁世凯让人清查帐目,帐面显示立国近三百年的大清国库只剩下十块銀元简直是绝妙讽刺。袁世凯暗暗叫苦根据和清协议每年国民政府要给清室三百万两白银的,本来想从清国库中补充一部分,如今只能从国民政府来解决了。清国为什么这么穷怩?原来自从雍正皇帝留下五千万两银子后,其他的皇帝都没有搞钱的本事只能坐吃山空。其次清室和八祛子弟生活奢侈浪费严重,慈禧太后每餐一百多道菜,七十大寿时挪用海军军费过生曰,死时原葬,送膑人员排了十多里地。最后清朝和列强签订一糸列不平等条约割地又陪款,以海关税作担保。英国人把持清海关几十年,收上来的银子大不分还培款了,清朝官员贪污腐败成风,大清国成了空架子最后轰然倒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