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遭受德川攻击以后,小早川秀秋为何要倒戈?

limali


通说:小早川秀秋与关原

关原合战当年,小早川秀秋年仅十九岁,因为在关原之战战况胶着时下令背叛西军攻击大谷吉继部,被认为是关原合战中的坑队友第一人,因此被冠名“关原战神”,意在讽刺小早川秀秋。

据说交战当天,在东西两军僵持时,小早川秀秋因为两头下注而犹豫不决,德川家康见小早川秀秋毫无动静,己方又无法打开战局,一怒之下派出了一支铁炮队攻击小早川秀秋。受到德川家康威胁的小早川秀秋吓得命令全军攻击西军,最终主导了战局。

不过今天我要说的并不是通说。

小早川秀秋的站队

在石田三成决定起兵时,他曾让宇喜多秀家前去说服小早川秀秋加入西军,并开出了如下的条件:



一、在丰臣秀赖十六岁以前,由小早川秀秋作为丰臣秀赖的后见人,统领天下。

二、战后加封播磨国。

三、小早川家的家老稻叶正成赏赐黄金三百枚,并从丰臣家的直辖领地中拨出近江国的十万石作为封底封赏给他。

不过小早川秀秋并没有接受,而是在西军攻打伏见城前,向德川方的守将鸟居元忠表示,想将亲生父亲木下家定作为人质送入城里,随后小早川军可以协助德川军防守伏见城。

由于当时政局混乱,鸟居元忠并分不清小早川秀秋是否真心,因此不敢答应。一怒之下的小早川秀秋便率军加入了攻打伏见城的行列。



然而,在伏见城之战后,小早川秀秋的动向却又开始暧昧了起来。他并没有按照西军的指示攻略伊势国,而是留在近江,并最终登上了松尾山,赶走了本地的西军。

与此同时,岐阜城的织田秀信战败落城,西军不得不离开大垣城,两军在关原遭遇。这也是为什么毛利辉元身为总大将却不在战场的原因。

“问铁炮”的真相

通说里,正午时分,小早川秀秋受到德川铁炮队的攻击,惊恐不已,顿时宣布加入东军。该说法一直被许多书籍以及电视剧采用,如高柳光寿监修的书籍《日本的合战》中收录的桑田忠亲的《关原合战》一文便是采用这样的说法。



许多人都想分析此时小早川秀秋的心理,然而我觉得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件匪夷所思之事,很有可能是子虚乌有。

近年来发现的关原合战中参战的岛津家家臣的史料《旧记杂録后编》中收录的《某觉书》中所言,开战时分,小早川秀秋的布阵位置并不在松尾山上,而是在松尾山前的一个小山岗上。而在通说之中,这个位置布阵的乃是胁坂安治等人,根据推测,小早川秀秋要是在松尾山上,就很难观察到两军的战况,正因为如此,他在战前才将本阵向前移动。同时,文中还提到,开战时大谷吉继队最先遭到攻击,在这之后,宇喜多秀家军也被攻击。


同样在史料《神户五兵卫觉书》以及《神户久五郎觉书》中的记载,九月十五日的上午时分,真正最先遭到东军进攻的乃是西军的大谷吉继部,在大谷吉继受到攻击之后,小早川秀秋立即反水,加入了东军攻打大谷吉继。

另一份史料《庆长五年于关原合战之砌、木胁休作殿动之次第、神户五兵卫觉书写》中,则记载着大谷吉继战死之后,宇喜多秀家、石田三成等军势崩溃。



《黑木左近·平山九郎左卫门觉书》中,也是一开战大谷吉继的军阵便遭到小早川秀秋军的击破。 在西军的有力将领之中,战死的仅仅只有大谷吉继一人,剩下的无论是宇喜多秀家、小西行长,还是岛津义弘、石田三成,都成功脱离了战场。究其原因,只怕是小早川秀秋在战场上压根就不是西军的所谓右翼,而是东军的左翼,正因如此,石田三成才会在小早川秀秋的阵前布置军势防备。开战当时,小早川秀秋率军攻打西军,而原本该是防守小早川军的西军(胁坂安治等)阵前倒戈,导致大谷吉继被东军前后夹击,无法逃出生天。


通说之中在正午时分战况胶着时,掌握着战局胜利关键的小早川秀秋因为“问铁炮”的威胁而加入东军,在一次史料中并未见到,最早的记载只在江户时代的军记物《关原军记大成》中看到。

在一次史料中,关原合战后两天的九月十七日石川康通、彦坂元正联署写给松平家乘的书信中也提到:在开战的时候,小早川秀秋、胁坂安治、小川祐忠、小川祐滋父子加入了我方,击败了敌军。 而根据岛津家家臣的史料《帖左卫门宗辰觉书》中的记载,关原合战的结束时刻乃是正午时分,此时东军已经结束了同石田三成、宇喜多秀家军的交战,这同正午时分小早川秀秋被“问铁炮”威胁而加入东军的说法自然就形成了冲突。



正因为有诸多史料的证明,故小早川秀秋在战前归属西军,以及在战况胶着时被“问铁炮”吓得加入了东军实则是不可信之说。小早川秀秋应当是在战前便属于东军,开战时刻立即加入了战局,并主导了整场合战胜利的关键。


伊势早苗


被称为“关原战神”和”东军战神“的小早川秀秋,是因为在争夺天下的决战——”关原之战“中,突然大显神威,连续干掉了多支友军而得名。

小早川秀秋脑后有没有反骨,是肯定不了的,但二五仔肯定也不会是一天就形成的,战神的”卧底“之路,需要从头说起。

小早川秀秋本是木下家定的第五子,在其三岁时成了丰臣秀吉的养子,取名羽柴秀俊,后来又被小早川隆景立为嗣子,这才改名成了秀秋。在元服时所受的官位是“左卫门督”,唐名为“执金吾”,朝廷的官位为“中纳言”,统称“金吾中纳言”。——总之起步还是非常高的,官还不小呢。

战神秀秋的第一战是庆长之役,也就是丰臣秀吉的朝鲜侵攻战。明军包围蔚山城,与小西行长担任支援行动。战神并不是浪得虚名,身为总大将的秀秋手执长枪,身先士卒,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生擒敌将,威风八面,杀神附体——如果对手不是我大明军将士的话,还是值得这么称赞的。可惜战神秀秋似乎沉浸于杀戮中无法自拔,太渴望表现自己了,居然干出了杀良冒功这种事,到处屠杀妇女儿童(果然岛国人很多一部分有这个喜好)。

他的行为犯了众怒,丰臣秀吉表示非常不满,不给战神秀秋赏赐,反被降罪召回本国,没收筑后国领地。当战神秀秋听到此消息后气得不行,他不敢怪罪猴子秀吉,迁怒于石田三成,觉得一定是这小子背后说了我坏话。这个时候,老乌龟德川家康做起了好人,安抚秀秋,并在减封于越前的北之庄城后,为秀秋求情,使他恢复旧领地。因此战神秀秋还是觉得德川家康是一个好人嘛(果然还是太年轻)。

关原之战爆发后,本来战神秀秋也是不打算跟着西军混的,本来就和石田的矛盾势成水火,偶尔也闹腾闹腾表示不满,但最终战神还是在石田的嘴炮和压迫下,带了15000人跟着西军就走了。

上了战场,战神的舞台就来了,他活跃于前线,在伏见之战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谁知道石田三成似乎不欣赏自己,还经常给自己小鞋穿。因此俩冤家又经常吵架。这个时候,伏见城的鸟居元忠誓死抵抗、以寡拒众的勇气、胆略和忠诚,给战神深深上了一课,眼见着英雄壮烈的鸟居元忠含着气节而死,战神秀秋心里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关原决战前夕,西军猛人大谷吉継为战神秀秋画了一个大饼,在丰臣秀赖十五岁以前,可以担任关白一职和得到播磨、近江两国合共百万石的领地。如此丰厚的许诺,战神心里还没高兴一会儿,德川家康的使者也过来了,要求小早川秀秋看清形势,以天下”大义“为重,不要与人民为敌,早早投降,共享荣华富贵。战神陷入了矛盾和沉思……

第二天决战,他率领一万五千部队在松尾山布阵,迟迟没有加入战团,但友军竟然十分给力,宇喜多秀家吊打了挟恨而来的福岛正则的部队,而大谷吉继指挥若定,给藤堂高虎的部队造成了不小的打击,眼看着胜利的天平倾向西军。战神秀秋犹豫着要不要咱也杀过去?这个时候德川家康急了,派了好多使者叫你叛变,你还不动。再不作出选择,我就跟你拼了,于是派了很多铁炮部队向战神秀秋部发起了射击。这几炮惊醒了战神秀秋。秀秋突然感到惊慌害怕,如果西军赢得胜利,自己可能对秀赖的地位不利,可能落的跟秀次一样的命运。如果东军赢了,自己还没攻击,那就要家名断绝了。而且他清楚知道虽然西军占据优势和大义,但东军似乎更有潜力。于是再不犹豫,挥军杀向了队友。

大谷吉継当然预料到了这个结果,但自己兵力有限,没办法,苦战之后终于兵败自尽。这时候所有动摇的内奸全部都冒出来了,像胁阪安治、小川祐忠等牢牢跟随战神的脚步杀向了友军,最后西军迅速崩溃。

一般认为,小早川秀秋在关原之战的倒戈成为决定战事走向的关键因素。但是他为什么会倒戈,则有不少争议。传统的说法以为他是一个暗弱愚昧的人,被德川家康哄骗而放弃了自己的立场。其实,特殊的童年经历让这个幼小孩子的心理懂得了许多至深的道理,某种意义上也促成了日后秀秋的成长。随后,秀秋在丰臣秀吉麾下立了许多令人仰慕的战功,他也因此深受秀吉重用,手握重兵。一直深受猜忌。在朝鲜战场上表现出来的军事能力似乎不能被评为暗弱;另一方面,小早川家出动的一万五千人在当时绝对算是“大军”。这样的一个人,真的是一个无能之辈吗?多数人可能还是会认为,当时秀秋是铁了心要跟石田三成翻脸。他未必真的有多么信赖德川家康,但他对三成绝对是毫无好感。要知道,丰臣秀次的案子就是三成办的,虽说出于秀吉的授意,但毕竟是三成把秀次办死的。秀秋如何不有唇亡齿寒之感?而选择在东军危急之时出手,大概也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分量而已。秀秋清楚的看出了东西军之间的差距,面对人性的自私,秀秋做出了自己聪明的举动,这也当时许多不明真相之辈的纷纷开口指责。由此看来,小早川秀秋是个被特殊环境造就的眼光独到,胸怀谋略的”将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