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共读,日用不知

【共读内容】

8.0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导读学者】

朱人求:厦门大学哲学系 教授

祝安顺:中华书局 编审

【共读笔记】

杜英:

【论语共读】第836天

朱人求:

各位同仁,早安!

今天是端午,恭祝大家端午安康!

我们开始导读。

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一语,因不同的句读而有不同的解释,成为古今一大疑案。

概括起来,对这句话的句读和理解,主要有四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与“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史记·滑稽列传》所载西门豹之言,《商君列传》作“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的意思大致相同(杨伯峻:《论语译注》)。具体解释为:对于老百姓只可以使他们顺从,却不可以使他们知道为什么顺从的道理。

杨伯峻先生的注解影响深远

《论语集释》只有一句解释“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何晏)《论语疏》解释成“圣人之道深远,人不易知”(邢昺)。近代,大都采取批评的态度。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孔子把民看作愚昧无知的人,可使服从,不可使知之……”孔子政治思想保守。又如冯友兰在《论孔丘》中说:孔子认为“民”是“下愚的人”,“他们不可使知,所以只可以让他们听从驱使。”孔子鼓吹愚民政策。文革时批判孔子的愚民政策,也大都是引用这两位学者的话。

学术界从愚民与非愚民两个不同视角展开了讨论。

也有调和的观念,认为二者结合起来方能窥见孔子政治哲学的全貌

第二种意见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从教育立场出发,以说明“知难行易”的真理。其根据是何晏和朱熹的注解。何晏《论语集解》说:“可使而不可使知者,百姓日用而不知。”朱熹进一步引程颐的话说:“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耳。若日圣人不使民知,则是后人朝三暮四之术也。岂圣人之心乎?”(《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的解释大意是“百姓可以按照道理去做,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按照道理去做。”这就把孔子的态度变成了陈述句。淡化了这句话的愚民意味

朱子的原话为:民可使之由于是理之当然,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也。

第三种意见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有误,原文应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释为:“对于民,其可者使其自由之,而所不可者亦使共知之。或曰,舆论所可者则使共由之,其所不可者亦使共知之。”(宦懋庸:《论语稽》)但也有人认为这种句读不合语法,指出:古人无此语法,若果是此意,必用“则”字,甚至“使”下面再用“之”字以重指民,作:“民可,则使(之)由之;不可,则使(之)知之。”(杨伯峻:《论语译注》)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种句读最早见于宦懋庸,他在《〈论语〉稽》中解释孔子的这十字名言说:对于民,其可者使其自由之,其所不可者亦使知之。或曰:舆论所可者则使共由之,其所不可者亦使共知之。理解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可”。在这种解释中,“可”是外动词,认可的意思。与宦懋庸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台湾学者俞志慧。他发表了两篇文章。一是《〈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章心解》((见《孔孟月刊》第三十五卷第五期,1997年1月号),一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章心解补正》。在《心解》)一文中,俞志慧通过对《论语》一书中有关“由”、“民”、“使”三字的全部义项和句例的研究,结合儒家仁民爱物、“政者正也”的思想进行分析,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可点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指出其中绝没有什么民愚或者愚民思想,相反,恰恰是儒家德化政治、顺民应天、开启民智思想的体现。

第四种意见认为,原文应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解释为:“民有可使者,亦有不可使者,民有可使之时,亦有不可使之时。可使则用之;若不可使,千万要知其不可使,因为,用不可使之人,是危险的。”(启均:《为“氏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进一解》)

如果按断句来划分,也许还有更多的观点。

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言,如果不考虑说话人的思想,仅从句读方面考虑,且句意完整,可能有6种标示方法。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4.民可使,由之不可,知之。5.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6.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个人认为,理解的关键在于对“民”、“由”、“之”等关键词的理解

民,一般指民众,老百姓。有人认为是指弟子,甚至认为指奴隶,都有故作新论之嫌。

“由”,从也,用也,指行动,实践。

“之”,邢昺、朱子指圣人之道,本人认为是可信的。

《易繋辭傅》:“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孟子盡心篇》:“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衆也。’”

有趣的是,严复认为,“之”指道德、宗教、法律。亦可备为一说,可视为近人的自我阐发。

刘宝楠认为,“民”亦指弟子,系承接上章而言。此言差矣。孔子对弟子岂能让其不可使知之?

而且两章开始都有子曰,应该是不同场合的话语,否则不必分章。

还有一个新的观点,拿出来供大家参考。

吴劲雄:郭店楚简《尊德义》《成之闻之》《缁衣》的思想不仅存在着多种关联,而且都能在《论语》中找到根源。它们的关联论点“民不从上之命,而从其所行”,可以为《成之闻之“民可敬导也,而不可弃也;可驭也,而不可牵也”找到理论原型,并可为《尊德义》“民可使道之,不可使知之”的理解提供合理的语义背景,即君王自身言行对民众所产生的影响,远在发号施令之上。也就是说:民众可以使他们得到君王以身作则的引导,而不可使他们仅仅知晓君王的命令。换言之,作为《尊德义》思想渊源的《论语》,其相似的句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亦可作如是解。

宋立林:

@朱人求 朱兄,俞志慧是大陆学者吧?

朱人求:

“民众可以使他们得到君王以身作则的引导,而不可使他们仅仅知晓君王的命令。”后半句似乎可以修订为:“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君王发出如此的命令”

谢谢立林兄!

李偉東:

民只能导其行,难以使其知其所然。

朱人求:

对,本人也比较认同朱子的观点。

李偉東:

民,区别于士

比如:三季人

朱人求:

《论语》的观点比较平实,亲切可行,不必故作高论,有违圣人之旨。当然,我们可以在古圣先贤的注解中得出切近孔子的理解。

今天的导读就到这里,谢谢大家!早安!

崔圣:

非常同意@朱人求 老师的观点“《论语》的观点比较平实,亲切可行,不必故作高论,有违圣人之旨。当然,我们可以在古圣先贤的注解中得出切近孔子的理解。”[强][强][强]

朱子集注亦是@朱人求 老师的家传之学。[强][强][强]

刘国庆:

这些各位老师的导读,我说几句个人看法,请各位师友指正

本章的疑难在于"可"字。杨伯峻先生译文为:孔子说:“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我们的道路走去,不可以使他们知道那是为什么。”但可字古文的意思,只表达对某事的认可,即主观上是否同意,至于这同意不同意的原因,既可能是主观上不愿意,也可能是客观上不可能。比如仲弓和孔子讨论子桑伯子的为政风格,孔子说的"可也简",就是认可子桑伯子的施政风格,不是现在的"可以"。至于本章的"不可使知之",也是不认可让每一个人都"知之"。但不一定是现代汉语中的"不可以",即主观上不愿意去做,也可能是因为客观上做不到,不可能。

谢谢各位老师的导读,我说几句个人看法,请各位师友指正[抱拳][抱拳]

孔子究竟是由于什么原因,而不认可使民"知之"呢?后儒首先排除了孔子主观上不愿意这种可能。程子认为"不可使知之"的原因是客观上做不到,不是主观上不想去做。程子曰:"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尔。若曰圣人不使民知,则是后世朝四暮三之术也,岂圣人之心乎?"至于为什么客观上做不到,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体有五方面原因:

(1)普通人轻视知识。郑玄本章注云:“民,冥也,其见人道远。由,从也,言王者设教,务使人从之。若皆知其本末,则愚者或轻而不行。”刘宝楠分析说:注先释“民”为“冥”,后言“愚者”,正以民即愚者,非泛言万民也。本末犹终始轻重,若皆使民知之,则愚者以己为知道而轻视之,将恐不能致思,妄有解说,或更为訾议,致侮圣言也。

(2)普通人缺乏知识,因而难以作出判断:《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篇》:“民者,瞑也。”民之号,取之瞑也。冥、瞑,皆无知之貌。

(3)普通人缺乏思考问题的习惯,不能去问为什么,因而也就无法开始思考:《孟子尽心篇》:“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众谓庸凡之众,即此所谓民也。

(4)普通人缺乏接受对他人的信任,因而不会接受道理。《礼缁衣》云:“夫民闭于人而有鄙心。”注:“言民不通于人道而心鄙诈,难卒告谕。”即此章之义。

(5)普通人的认知能力有限,也许能够了解浅显的道理,但不容易了解复杂的道理。刘宝楠《论语正义》:此章言圣人之道深远,人不易知也。

针对上述五方面的原因,儒门想到的办法有哪些呢?刘宝楠《论语正义》中说:说者以民为群下之通称,可使由不可使知,乃先王教民之定法,其说似是而非。《韩诗外传》:“诗曰:俾民不迷。昔之君子,道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厉而弄厝不用也。故形其仁义,谨其教道,使民目晰焉而见之,使民耳晰焉而闻之,使民心晰焉而知之,则道不迷而民志不惑矣。《诗》曰示我显德行,故道义不易,民不由也。礼乐不明,民不见也。诗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言其易也。君子所履,小人所视,言其明也。”据《外传》之文,则先王教民,非概不使民知者。故家立之塾,党立之庠,其秀异者,则别为教之,教之而可使知之也。若其愚者,但使由之,俾就于范围之中,而不可使知其义,故曰“君子议道自己,而置法以民”。

刘宝楠的做法有四种:第一是"大道至简",而不是故作高深,让人容易理解。第二是"晰言而见",即采用各种办法把道表达得更为清晰明白。第三是普及教育,"家立之塾,党立之庠",让每个人有受教育的机会。第四点,即使是采用了上述三方面的办法,仍然会有先天素质差,缺乏接受能力的人。因而这就要有一个分工:君子议道自己,置法以民。换句话说,君子负责立法,百姓负责守法。立法只能由少数人完成。

刘宝楠的"议道自己,置法以民",虽然强调了法律不可或缺的地位,突破了以刑讳法的传统,但却忽略了君子本身也是有自己的利益诉求的。如果君子按照自己的利益立法,而牺牲普通人的怎么办呢?儒家一直不愿意承认这种情况,甚至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虚构出一个没有自己的利益的"士"来。这就是总高尚的道德要求,掩盖了真实的人性。因而一旦天下大乱,便慨叹"人心不古",总是从道德上找原因,跳不出道德范围,缺乏持续的制度建设思维。这个道德万能的虚构,不断地被历史证伪。中国的王朝不论如何采取严刑峻法,总是没有办法制约住官僚集团,最后总是以战乱告终,生灵涂炭,就在不断证伪儒家的道德万能主义。

发言完毕,敬请各位指正[玫瑰][玫瑰]

袁愛祥:

本章理解宜结合修德这一宗旨来看,老百姓可以跟着圣贤学一些诸如孝悌行为,但无法让老百姓知道孝悌上面那些形而上的道理。圣人不是不想让老百姓知道大道,是老百姓的认知水平理解不了,到不了形而上的高度。将这一句引申到治国安民上,已脱离了这句话的语境。

将修德之意,转化为治国安民的权谋之术,已脱离了这句话的语境。

————

【論語譯註】

8.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译文】孔子说:“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我们的道路走去,不可以使他们知道那是为什么。”

【注释】o子曰……知之——这两句与“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史记•滑稽列传》补所载西门豹之言,《商君列传》作“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意思大致相同,不必深求。后来有些人觉得这种说法不很妥当,于是别生解释,意在为孔子这位“圣人”回护,虽煞费苦心,反失孔子本意。如刘宝楠《正义》以为“上章是夫子教弟子之法,此‘民’字亦指弟子”。不知上章“兴于诗”三句与此章旨意各别,自古以来亦曾未有以“民”代“弟子”者。宦懋庸《论语稽》则云:“对于民,其可者使其自由之,而所不可者亦使知之。或曰,舆论所可者则使共由之,其不可者亦使共知之。”则原文当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恐怕古人无此语法。若是古人果是此意,必用“则”字,甚至“使”下再用“之”字以重指“民”,作“民可,则使(之)由之,不可,则使(之)知之”,方不致晦涩而误解。

【論語正義】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由,用也。可使用而不可使知者,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  

o正義曰:淩氏鳴喈《論語解義》以此章承上章詩禮樂言,謂“《詩》禮樂可使民由之,不可使知之”,其說是也。愚謂上章是夫子教弟子之法,此“民”亦指弟子。《孔子世家》言:“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身通六藝,則能興、能立、能成者也。其能興、能立、能成,是由夫子教之,故《大戴禮》言其事云:“說之以義而視諸體”也。此則可使知之者也。自七十二人之外,凡未能通六藝者,夫子亦以《詩》《書》禮樂教之,則此所謂“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民也。謂之“民”者,《荀子王制篇》:“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不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庶人。”庶人即民也。鄭此注云:“民,冥也,其見人道遠。由,從也,言王者設教,務使人從之。若皆知其本末,則愚者或輕而不行。”鄭君雖泛說人道,其義亦未爲誤。蓋《詩》禮樂,皆不外言人道也。《春秋繁露 深察名號篇》:“民者,瞑也。”民之號,取之瞑也。冥、瞑,皆無知之貌。注先釋“民”爲“冥”,後言“愚者”,正以民即愚者,非泛言萬民也。本末猶終始輕重,若皆使民知之,則愚者以己爲知道而輕視之,將恐不能致思,妄有解說,或更爲訾議,致侮聖言也。《孟子盡心篇》:“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衆也。’”衆謂庸凡之衆,即此所謂民也。《禮緇衣》云:“夫民閉於人而有鄙心。”注:“言民不通於人道而心鄙詐,難卒告諭。”即此章之義。  

說者以民爲群下之通稱,可使由不可使知,乃先王教民之定法,其說似是而非。《韓詩外傳》:“詩曰:‘俾民不迷。’昔之君子,道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厲而弄厝不用也。故形其仁義,謹其教道,使民目晰焉而見之,使民耳晰焉而聞之,使民心晰焉而知之,則道不迷而民志不惑矣。《詩》曰‘示我顯德行’,故道義不易,民不由也。禮樂不明,民不見也。詩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言其易也。‘君子所履,小人所視’,言其明也。”據《外傳》之文,則先王教民,非概不使民知者。故家立之塾,黨立之庠,其秀異者,則別爲教之,教之而可使知之也。若其愚者,但使由之,俾就於範圍之中,而不可使知其義,故曰“君子議道自己,而置法以民”。  

o注:“由用”至“能知”。  

o正義曰:“由用”,見詩“君子陽陽”傳,亦常訓也。《易繋辭傅》:“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惠氏棟《周易述》:“見仁見知,賢和之過,日用不知,愚不肖之不及。”是言民不可知道也。然雖不知而能日用,則聖人鼓萬物之權,故《易傳》又曰:“顯諸仁,藏諸用。”論語集註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之由於是理之當然,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也。程子曰:「聖人設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戶曉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爾。若曰聖人不使民知,則是後世朝四暮三之術也,豈聖人之心乎?」

【論語註疏】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由,用也。可使用而不可使知者,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

【疏】「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表情]正義曰:此章言聖人之道深遠,人不易知也。由,用也。「民可使用之,而不可使知之」者,以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