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廷宁愿亡国,也不“立宪”?

楚子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很容易理解。

所谓立宪的本质,就是让满清权贵阶层把手中一部分权力让出去。

让出去的权力,其实就是让出去利益,这就动摇了满清权贵阶层的实际利益,这是非同小可的事情。

现在看来,如果当时搞个立宪,满清权贵还是能控制一部分权力和利益,说不定像英国王室和贵族一样,至今还有钱有名望。

结果就是不搞立宪,到了国家快要垮了,才搞假立宪,最终被人武力推翻,鸡飞蛋打,权力财富什么也没留下。

第一,中国历史上,没有主动放弃权力的先例。

泱泱大国,5000年来,只有2个人主动放弃了权力,就是孙中山和蒋经国。

这两人都是三民主义的信徒,所以放弃倒也不让人吃惊。

其他人就再也没有先例。

打个比方,红楼梦里面的贾家,靠什么来骄奢淫逸,随便吃一顿螃蟹都够农民家用一年的?

就是靠所谓的田庄,也就是作为地主剥削数万佃户。

如果搞了立宪,土地政策就有可能出现变化,让贾家这种贵族丢掉一些徒弟。

那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他们的收入就要巨减,恐怕过不上以往的奢华生活了。

那么,这些人又都是富三代之流,狗屁不会,不能创业,只能全力反对改革。

第二,宁赠友邦,不予家奴

不予家奴,其实家奴就是非旗人,再说白了就是汉人。

由于八旗的特殊政策,旗人不能经商,也不种地,只是专业做军人。

有意思的是,八旗军腐败堕落,也不能打仗,成为单纯国家寄生虫,靠吃国家福利为生。

如果搞了立宪,让出去一部分权力,旗人是不可能把权力掌控的,他们没有这种本事。

那么,很可能就是汉人把权力拿到手,从而大大提高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

这是满清权贵极其不愿意看到的。

实际上,他们甚至连为满清权贵立下赫赫战功的汉族大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之流都极为记恨,用尽方法把他们掀翻。

如果汉人地方实力派,通过合法手段获得较多的权力,那么满清权贵地位就有一定威胁。

对于他们来说,宁赠友邦,就是送钱给洋人,毕竟洋人不太会占你的领土,还是让满清权贵说了算。

但给了家奴,则会导致自己地位动摇,自然就不予家奴了。

最后满清的立宪内阁,被戏称为皇族内阁。

庆亲王内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内阁,由庆亲王奕劻组阁。成立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初十(5月8日)。皇族和满人成员占据大多数内阁席位,且控制重要事务;而六名汉人中除了徐世昌之外,均无实权。

第三,害怕出现多米诺效应

权力这种东西,一旦让出去,就有可能收不住。

比如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在最后阶段也搞了一些改革,让出了一些权力。

但俄国的老百姓并不买账,认为这些让渡不足以改变俄国现状,所以不断提高要求,最终将沙俄政权彻底掀翻,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府,又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沙俄的例子在前,以满清高层那群无能之辈来看,很有可能会控制不住大局。

而且,老百姓一旦尝到立宪的好处,让他们再退回去可就难了。

万一出现多米诺效应,最终老百姓要求满清下台,那又要怎么办?


萨沙


实际上可以这么说,清廷也进行了所谓的预备立宪,并不是全然无动作,只是不是真心立宪,而是借立宪之名行专制之实。

所以,大清帝国最后的挣扎,非但无法自救,反而搞得精英阶层大失所望,加速了与腐朽清廷的决裂。

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即鼓吹君主立宪。日俄战争的结果再次加强了人们“宪政救国”的信心,并且让人们意识到改革的迫切性,按照当时人的理解,日本是因为实行了宪政在在战争中打败了强大的俄国。

清政府根据出国考察宪政的清宗室载泽、端方等五大臣的意见,于光绪三十三年(1906)下诏预备立宪。1907年又在中央筹设资政院,在各省筹设谐议局。各地立宪派政治团体,发表宣言,鼓吹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并发起国会请愿运动,要求速开国会,颁布宪法,缩短预备立宪期限等。1908年,清政府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

2、1906年,下诏预备立宪

3、1907年,预备立宪公会

4、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5、1909年,咨议局选举

6、1910年,资政院开院礼

7、1911年,任命内阁,皇族内阁出炉

清廷立宪这一改革行动侵犯了许多原本贵族和大员的利益,上传而下不达,在各方压力下,得不到贯彻执行,因此沦为了一场假立宪活动。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清廷上演了一出出戏,包括立宪派等温和社会精英阶层在内的广大民众对此极其失望,对清廷丧失了最后的信心,在内外因素的交织下,爆发了辛亥革命,导致了清廷的土崩瓦解。


生说


1902年同八国联军签订庚子赔款之后,大清被抽取了最后一丝龙脉,已经奄奄一息,完了只是迟早的事。这是后来人再看那段历史的视角。而对于当时处境下的慈禧太后,以及满朝的文武来说,拯救大清于危亡,还是头等大事。

预备立宪:晚清的画虎成猫式的假立宪

庚子赔款签订之后,慈禧太后也知道再不做点什么,大清就要毁在她的手上了,她要全力让大清再存活下去,起码不要断送在自己手中。清政府于1905年派了五大臣出国考察,次年五大臣回国建议开始“立宪”,当年清政府就下诏预备立宪,,包括筹备咨议局和资政院。似乎一切都朝着一个新政的方向发展,满朝文武似乎对大清的继续存活又保有一丝期待。

但是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清政府只是打着立宪的幌子在做改革罢了。

真立宪与假立宪的区别:是否有东西约束一把手权力

立宪是要让最高权力拥有者,也就是一把手之上还要有达摩克利斯之剑,任何人的权力都是有限的,出了问题任何人都要按法律问责。很明显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只是针对君主之外的其他人,最高权力就是君主,法律可以被君主以合理或者不合理的方式进行修改,法律只是君主维护统治的一件工具罢了。

清政府永远不可能实现立宪,就像每个对权力贪婪的人,都很难放掉手中的部分权力,权力是会让个人和集体上瘾的。

你如何看待清末的“预备立宪”?你认为,如果在当时真的实现了“立宪”,中国会变成什么样?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老李有刀


纠正一点常识:如果说清廷1901年尚在“西狩”途中宣布“变法维新”还是权宜之计的话,在1905年之后的确踏踏实实“筹备立宪”了,1906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然而立宪太猛、步骤太急躁、政策略操切,使得立宪的利处转为弊端。说清政府宁愿亡国,也不立宪,这是对历史的误解。

1900年之后,士大夫和官员对来源于西方的立宪知识有了一个系统性认识。加上日本立宪运动的经验,广大留学生回国后的知识迁移,在各大媒体报刊上(《申报》《大公报》等)的宣传,舆论四起,对于立宪的核心有三个认识:

第一,中央官制和政体改革,加强预备立宪的上层基础与实施力量培养。

第二,广布地方自治之制,完成对于基层社会的管控体制设计和加大对于地方财税、军事及士绅力量控制。

第三,立宪的法律制度天文建设,以求规范预备立宪的步骤和缓急。

第四,“民气民力”的培育,加强社会认同基础,“上下一心,同心同德”。


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要难。客观来说,清政府下了血本,用了大力。但是,效果却并不那么好。为什么呢?原因有三:

第一,传统制度惯性太大,清廷若急切,则损害统治基础。太慢,舆论不允许,而且革命思潮广泛流行。更为重要的是,清廷缺乏有权力、魄力的“明君”。

第二,各地督抚、新军领袖心怀鬼胎,各自为政,甚至与清廷中央对着干,朝廷除了默许和无奈之外,不过是发发廷寄或安抚或训斥的表面文章,难以实质性推进社会改良。

第三,预备立宪后期,改革出现了非常不恰当的冒进政策。这使得多地秩序混乱,权力格局不明,故而有人说“立宪召革命变乱之实祸”。中央导控地方演变成了地方势力拉着中央走。

到了宣统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8日),清廷还颁布了《内阁官制》和《内阁办事暂行章程》,成立了所谓“皇族内阁”。同时期,民间力量的勃兴和革命党的添油加醋,这一进步的举动又被看作是“满族专政”而不顾世界潮流的反动行为。那些各地督抚和新兴势力要求的是充分放权,而清廷考虑的是维系统治大厦。

整体社会的诉求已经多元复杂化了,那种渐进的改革不具备了社会基础,随着思潮起伏,士大夫忠君事君的心态也发生了微妙变动。载沣作为满洲少壮亲贵,心里也苦,朝廷还有清流派与北洋派之争,可谓捉襟见肘。

所以,内部崩溃很可怕,你做什么都不对,除了灭亡。世道变了,变天了,吃药也没用,可悲!


历史传讯社


朕的大清,亡了?不可能。

何为立宪?"君主立宪制",是相对于君主专制的一种国家体制,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务上的共和主义理想但不采共和政体。

清廷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君主专制严重限制了国力的发展,使得泱泱华夏成了天下诸国皆敢侵凌的弱国。

随着革命党的羽翼日渐丰满,清廷维稳的压力一直在加剧,列强的武力威胁日甚一日,终于酿成“庚子拳变”,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仓皇西逃。这还不算完,东南五省在北方一片战乱的情况不派兵勤王也罢,竟然宣布中立,成立“东南互保”。

虽然后来在跟八国联军(实际为11国)议和时,东南的督抚大臣以慈禧太后为乱民裹挟,情非得已,为之求情,而暂时与慈禧太后达成了谅解,双方维持着一种表面的平衡。但慈禧深知,清廷大势已去,如再不改革,清廷将要失去天下的控制权。

历代以来,以革命暴力手段开始的改朝换代,通常都是以前朝皇族的肉体消灭为代价。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考虑,慈禧不得不考虑权利下放,实行君主立宪。当时的情势而言,清廷已然做不到全国铁板一块的围绕在以爱新觉罗家族为核心的皇族领导集体周围,做不做这个君主立宪,其实际意义已经不大,倒不如顺水推手,卖全国人民一个人情,也保住爱新觉罗一家的富贵和荣耀。

这件事情,清廷最高统治机构想明白了,但是这事没有做过,要有一个准备过程。所以这种自上而下的立宪,本身就存在各种妥协、各种落后,各种局限。英国的君主立宪,是英国的革命干掉了国王的军事力量,出于保留一个国王的考虑,邀请了荷兰的执政威廉王子来当国王。王室实际上没有多少讨价还价的余地。清廷显然不是这样的状况,当暂时从亡国的危机中解脱时,他们又过稳了地主老爷的日子。

分权这件事,让一个掌权者主动去做,显然并不现实。清朝的预备立宪一拖再拖,甚至连科举都废掉了,让广大的士子一夜之间断了通往仕途的路。按理说,到这个份上,人才上升通道都已经堵死了,就更应该放权,防止所有的仇恨目标集中到自己身上,甩掉包袱让社会(总理、内阁等)负责,但是清朝一直拖延到1911年5月,在内外各种力量的不断催逼下,不得不出台了责任内阁。

结果一出,举世哗然。

内阁成员13人,满族9人,其中皇族7人,汉族只有4人。名单一出,原先强大的立宪派也不再对清廷抱有希望了,革命已经没有悬念了,只是在时间和地点不同而已。同年爆发的四川保路运动,湖北清军被调往四川平叛,湖北出现了武备空虚。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爆发了起义,1912年2月12日结束,史称辛亥革命。

清帝逊位。

一个旧王朝的背影渐去渐远,一个新时代的民国迎来新生。

然而,前面的路更为凶险。


而知而行


准确的说,清廷立宪了,只不过人们发现是假立宪,清廷一下子就灭亡了!

一,为何立宪?

清廷为什么开启立宪运动?原因其实很多。

1,立宪可免灭亡。

1905年,日俄战争,真正让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震惊!立宪国战胜君主国!从此立宪派成为国内外最大的思潮,杨度、梁启超、谭延闿等都是其中佼佼者。

慈禧下决心开启立宪改革,是因为听到载泽的这段话

立宪之国,君主神圣不可侵犯,故于行政不负责任,由大臣代负之;即偶有行政失宜,或议会与之反对,或经议院弹劾,不过政府各大臣辞职,别立一新政府而已。故相位旦夕可迁,君位万世不改,大利一。

2,立宪可消弭革命。

1905年,同盟会成立了,但是面对国内的立宪运动,十分恐惧,因为如果立宪成功他们这些人永远都是乱臣贼子。于是,同盟会的暗杀活动主要针对立宪派,尤其是清廷中倾向立宪的实权派实干派官员。

五大臣出洋考察,遭遇暗杀。恩铭在安徽办立宪,被暗杀,革命党真的不愿意看到一个立宪的清廷。

如果立宪成功,革命真的没必要了!同盟会就土崩瓦解了!

3,立宪可以获得列强好感。

1898年,慈禧在戊戌政变后全面右转,放弃一切革新,守旧派甚至闹出了义和团闹剧。当慈禧被列强打服气了,就开始按照列强要求进行革新,希望得到列强的青睐,换取长期执政的机会。

二,如何立宪?

清廷如何立宪的问题,有三个层面需要考虑。

1,君主立宪制还是二元君主制?

当时可供选择的模式就两种,一种德国日本式的二院君主制,君主和议会及其内阁分享权利,一种是英国式君主立宪制,君主统而不治议会及其内阁掌握大权。

很明显慈禧倾向于德国和日本的立宪制,可是德国的俾斯麦首相,日本的伊藤博文首相,这种能够协调君主和议和的超级人才清廷有没有?如果有?敢不敢用?

这是最大的硬伤,首相是“副皇帝”,这是清廷不能容忍的!

2,要不要放权给汉人?

和上一个一样,如果进行立宪,从中央到地方开始进行选举,那满洲八旗子弟多半是选不上,那么选出来的这些汉人士绅,是否可以信赖?如果汉人不能信赖,那么满人如何操作选举操控议会和内阁?

慈禧死前,通过和袁世凯奕劻的合作,还可以基本控制局势。慈禧死后,载沣在中央到地方,财政到军事安排满人亲贵掌权,这必然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反扑。

3,要不要放权给地方?

清廷在八国联军那里输光了底裤,东南督抚却搞了东南互保。清廷发现自己已经不能控制地方。当各地开办起咨议局时,地方的离心离德更加严重了!

咨议局,就是地方士绅为了抢班夺权搞出来的草台班子议会。这个议会不是民主选举产生,却也代表着地方大多数既得利益者。当载沣加强中央集权时,引起了咨议局的恐惧。

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就是咨议局的立宪派,在新军革命党的鼓噪下的一次集体叛变。

三,立宪而亡的启示!

说了这么多,清廷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人才!

立宪运动成潮流,五大臣出洋考察,却只能带回来杨度的一本书。当初汉人留洋学法律,学军事,学外语,满人却一直在学唱戏,学遛鸟。现在让他们担纲议会和内阁,怎么可能做得好?

当时清廷如果要和革命党死磕,唯一的盟友就利益至上的立宪派,结果,清廷没有争取到立宪派的支持,把它推向了革命一边。

1910年,立宪的关键时刻,各省要求速开国会,四次请愿,都被载沣拒绝。

于是张謇,雷奋这些立宪派,报国无门,终于走上了“要当官杀人放火受招安”的梁山好汉之路!


历史知事


我擅长的是历史、社会领域,欢迎关注,谢谢

这还是皇家以及守旧派的利益心在做催,甲午战争战败标志清廷三十年的洋务运动的救国策略已全盘失败,同时也让清朝官方和民间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改革政治制度才能挽救中国。

无论是朝廷有识之士还是民间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新星的孙中山,都让慈溪觉得变法是个很重要的事,说到底还是由于慈禧太后等顽固派要保留大清皇家的权利,所以直接构成了后来百日维新运动的失败。1898年是百日维新之年,慈溪放权让光绪主持变法一事,自己不问朝廷的事了,但后来光绪帝把那些在变法中持消极懈怠态度的守旧官员给撤了不少,这些官员找到慈溪哭诉,最后人多了,慈溪似乎也招架不住了,就重新拿走了光绪的大权,光绪从此没了变法大权。维新派看到皇帝已经失去权力了,决心要袁世凯兵变一事(跟光绪的关系也有一些),而后直接导致了光绪帝被废,维新派招致杀身之祸。

1900年6月,八国联军侵华,打入北京,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的经济上的负担又加重了。值此之际,朝廷也似乎都清醒了,明白不变法国家肯定要灭亡。

1901年的1月29日还在西安躲避战祸的慈溪以光绪的名义发布一道改革上谕,正式宣布新政变法。但慈溪认为要新政,不可操之过急,要有个缓冲,开始定的是十年预备期,后来慈溪死后改成了五年。

新政设立或改名称的有:外务部、学部、民政部、度支部、陆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海军部、军咨府、资政院、审计院。

比如1901年7月24日,清政府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1901年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建武备学堂;

9月12日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编练“新军”的工作在全国铺开。

1902年12月6日,清廷下谕设立学部,为专管全国学堂事务的机构

从1902年起,在通商口岸征收印花税,在湖广征收房捐、铺捐;

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

等等还有很多改革措施。

无论在军事、外交、工商、教育等问题上都有很亮眼的改革,看上去慈溪的新政是诚心的,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打仗地点在中国的东北,慈溪等皇家人士也越来越似乎看到了中国的积贫积弱,日本和俄国打仗在我们东北打,好像这国家不是我们的了,东北许多领土之前划给了沙俄,这也直接导致了清政府正式宣布预备立宪。

1905年7月,清政府为了挽救危局,清政府派出五个大臣去外国考察各国政治,改革图强。

1906年9月1日颁布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各地纷纷建立立宪团体。

清政府于1908年8月在巨大压力下,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宣布预备立宪时间为9年,明令到1916年为立宪预备的结束时间。不少人怀疑清政府这搞的是真立宪还是假立宪?国家已经都成这样了,从1901年就在搞改革了,还要到1916年才结束预备立宪工作?

要知道真的立宪法,是用来限制王权的,而慈溪等皇家贵族控制着全国最高权力,不肯放弃满清爱新觉罗氏的王权,是先召开国会而后制定出宪法还是由满清皇家先制定出宪法再开国会,我想这就是慈禧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吧?呵呵、、、所以导致了慈溪一再拖延如此之久。

《钦定宪法大纲》中关于皇帝的大权的特别做出了规定,比如皇帝有权颁行法律,黜涉百司、设官制禄、宣战议和、解散议院、统帅海陆军、总揽司法权等,这些规定看上去就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政府的规定,可见清政府的改革是不诚心的。

1908年的11月,慈禧太后、光绪帝相继去世,溥仪继位,全国各地要求真立宪的声音越来越高,改革一事迫在眉睫,清政府被迫于1909年3月下诏书重申"预备立宪",让各省当年年内就成立咨议局。12月,全国十六个省咨议局代表组成请愿同志会要求组建国会,1910年又三次请愿要求召开国会。清政府被逼无奈把预备立宪期由九年改成了五年,并且说1911年先成立内阁,1913年召开国会!

等到了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了自己所定的内阁官制,组成了新内阁。由庆亲王奕劻任总理大臣,在十三名国务大臣中,汉族官僚四名,蒙古旗人一名,满族八名,其中皇族占了五人。一共才个内阁成员,皇族居然占了五人,全国人民都看清楚了清政府改革的虚伪之心,不再相信了。

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新政府还想着让全国人民给个机会,在1911年11月3日公布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但仔细阅读这份文件,发现确实在皇权上约束了很多皇帝的权利,相对扩大了议会和内阁总理的权力,但是还是不是很彻底的,里面依然强调皇权至上,对人民的权利只字不提。

终于在1912年2月12日清廷被迫宣布清帝退位!

综上所述,是皇族和守旧派的官员为了皇家的利益和自己的权利,所以到死才不真心的立宪!


历史洞察线


更准备一点,不能说清政府不是没有立宪,而是消极立宪,搞满清立宪,把汉人排除在外的立宪。

自从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满清中央政府一直就比较头大,被满人压制了二百年的汉人官员开始拥有实权,成为不少地方的实权人物。慈禧太后也没有办法,只好在满人官员和汉人官员之间玩平衡游戏,用满人官员来制约汉人官员。

1895年中日海战后,清政府输的裤头也没了,颜面尽失。

1900年,二逼出身的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可怜清政府连一国也打不过,还敢同时向十一国开战。最后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发挥“我军奔走如飞,外寇望尘莫及”的精神,一溜烟跑到陕西西安去了。

慈禧太后电令南方汉人督抚进京救驾,南方的汉人官员表示不奉诏。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史称东南互保。

被外国列强打的鼻青脸肿的慈禧太后终于明白,满清政府再不立宪就完蛋了。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小小的日本最终战胜了强大的俄国。清政府内部有不少官员上书要求学习日本进行改革,"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

新知传习阁


你这么说可真的有点儿冤枉大清朝了。在戊戌变法的时候,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扼杀了变革。但是,两年后的八国联军,真的把慈禧太后打怕了,她甚至于说出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话。她也明白要是不进行变革,就是死路一条。

于是,等到慈禧太后回到北京的时候就开始着手变革了。尤其是1905年发生在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使得清朝政府认识到老牌列强俄国之所以败给日本,就是因为“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从西安回到北京之后,慈禧太后也开始变法了,甚至她的变法比康梁更彻底,她也给出了施行宪政的时间表。1905年特派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等五大臣分赴欧美日本等东西洋各国考察宪政1906年9月1日(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清廷颁发了《宣示预备立宪谕》,“预备立宪”由此而来。清朝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初一日(1908年8月27日)中国晚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

对于慈禧太后而言,其实她并不一定是要反对变革,她所反对的是对自己权力的侵夺。她最反对的是不由自己主导的变革。而在清末最后几年之中,清廷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的确做了很多的变革。但是,就在清廷犹犹豫豫地过程之中,人们已经对清廷失去了信心,尤其是这种所谓的钦定的立宪。这个时候人们已经逐渐觉醒,他们对于大清“钦定”的立宪并不买账,人们渴望能够用更先进的共和制度来救中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大清朝轰然崩塌。表面上看大清的崩溃有偶然性因素,比如袁世凯的上下其手,其实是因为大家已经不相信清政府的君主立宪。到了1911年,搞出来个皇族内阁,更是让人们对清廷最后一点儿信心彻底丧失,等到武昌城枪声响起的时候,大清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野叟杂谈


与其说清廷宁愿亡国,也不立宪。倒不如说满清的贵族,满清的最高统治者不愿意君主立宪,宁愿亡国。


还记得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慈禧太后说立宪会亡国,不立宪也会亡国。注意这里指的立宪亡国是满清的实质权利丢失,主要是会丢给汉人。而不立宪亡国,慈禧也明白这样的大清迟早会被推翻。

你可以看,清朝有过两次立宪的尝试,都是得到慈禧太后授权,才可以实行。最后也是因为慈禧太后发现了立宪会导致权利的丢失,又终止了立宪。

在慈禧太后死前一段时间,清廷是准备立宪的,已经到西方考察,此时慈禧也意识到了不把权利交给汉人,会吃大亏!但是辛亥革命爆发,没给清廷一点时间,直接把满清的权利铲除的干干净净。

慈禧害怕的事情没有出现,中国的革命没有断头台,没有绞死皇帝,没有报复满清,而是提出了五族共和。如果慈禧太后知道这个结果,估计会后悔当年没有将立宪进行下去。

慈禧太后一生都在维护满清顽固派的利益,死前一句话令人感触不已,她说:“老祖宗的基业总算是没亡在我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