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爲品茶大師?不妨先從了解這十三種茶具開始

片片茶葉,

浮沉之間,

展現人間百態。

臨窗而坐,

品一口清茶,

看一片落葉,

憶人生之路……

實在是妙哉妙哉~

那麼你真的會品茶嗎?

好了,各位小萌新,

這篇文章就帶你從茶具開始

開啟你的品茶之路。

常見茶具通常有茶杯、茶漏、蓋碗、茶盤、茶則、茶挾、茶巾、茶針、煮水器、茶葉罐、茶船、茶海、茶匙、茶荷等十三種。茶具的使用方法具體如下:

一、茶杯

茶杯是作為盛茶用具,

分大小兩種:

小杯主要用於烏龍茶的品啜,

亦叫品茗杯,

是與聞香杯配合使用的;

大杯也可直接作泡茶和盛茶用具,

主要用於高級細嫩名茶的品飲。

茶杯多由瓷器或紫砂陶製作,

也有用玻璃製作的。

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

近年來更流行邊喝茶邊聞茶香的聞香杯。

根據茶壺的形狀、色澤,選擇適當的茶杯,

搭配起來也頗具美感。

為便於欣賞茶湯顏色,

及容易清洗,

杯子內面最好上釉,

而且是白色或淺色。

對杯子的要求,

最好能做到"握"、"拿"舒適,

"入口"順暢。

二、茶漏

茶鬥,有稱茶漏,

常有在小壺沖泡烏龍茶時,

置於壺口茶漏則於置茶時放在壺上。

以導入茶壺,防止茶葉掉落壺外。

同時起過濾作用,

泡茶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簡單得來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

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

那是一套儀式又過於複雜或是過於講究,

一般的老百姓,

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的如此複雜。

三、蓋碗

蓋碗或稱蓋杯,

分為茶碗、碗蓋、託碟三部份,

置茶三公克於碗內,沖水,

加蓋五~六分鐘後飲用。

以此法泡茶,通常喝上一泡已足,

至多再加衝一次。

蓋碗帶蓋兒的茶碗。

蓋碗是陶瓷燒製的,

由茶碗、茶蓋、茶船三件套組成,

堪與紫砂壺媲美。

此蓋碗又稱“三才碗”。

所謂三才即天、地、人。

茶蓋在上謂之天,

茶托在下謂之地,

茶碗居中是為人。

這麼一副小小的茶具便寄寓了一個小天地,

一個小宇宙,

也包含了古代哲人講的“天蓋之,地載之,人育之”的道理。

四、茶盤

用以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子,

以盛接泡茶過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

茶盤,盛放茶壺、茶杯、茶道組、茶寵乃至茶食的淺底器皿,

茶盤又名茶船,

因它承載所有茶具,

杯、壺、寵、公道,

因而最為寬容,

但即便如此,還要求寬,

以便就客人多寡,隨意兼容。

方可處事從容,兼得天下。

茶盤平,茶杯才正,茶水因而不溢。

正如處事,唯有平正,才得人心,才得人信。

五、茶則

茶則為盛茶入壺之用具,

一般為竹製。

品茶時,

需要茶則從茶罐裡取出茶葉,

用它承載茶葉得以量取、觀茶、聞香、避免用手直接抓茶的不雅,

正和中國自古講究“器為載道之物”的理念,

既得量茶之趣又感賞茶之樂,

起承轉合間茶則不僅是中轉站的作用它更是茶席上必不可少的雅器。

品茶是雅事,

茶則的形態更要趨於雅緻淡泊,

寧靜致遠。

六、茶挾

又稱茶筷,

茶挾功用與茶匙相同,

可將茶渣從壺中挾出。

也常有人拿它來挾著茶杯洗杯,

防燙又衛生。

七、茶巾

茶巾又稱為茶布,

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幹壺,

於酌茶之前將茶壺或茶海底部銜留的雜水擦乾,

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

茶巾,是整個泡茶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用具。

茶道遵循“客人本位”的思想,

而一塊茶巾,

就是表達對客人尊重的載體,

茶巾的真正內涵,

便是讓它具備客人之所想的待客之道。

八、茶針

茶針的功用是疏通茶壺的內網,

以保持水流暢通。

許多人習慣把撬茶的茶具叫成茶針,

其實正兒八經的稱呼是茶錐。

茶針是茶道六君子裡的茶具,

細長如針,

一般用於疏通壺嘴,

以免茶渣阻塞,

造成出水不暢而使用的。

九、煮水器

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風爐,

茶聖陸羽在《茶經》裡講到“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

不同泡茶器具泡出的茶口感都不一樣。

十、茶葉罐

儲存茶葉的罐子,

必須無雜味、能密封且不透光,

其材料有馬口鐵、不鏽鋼、錫合金及陶瓷。

十一、茶船

用來放置茶壺的容器,

茶壺裡塞入茶葉,衝入沸開水,

倒入茶船後,

再由茶壺上方淋沸水以溫壺。

淋澆的沸水也可以用來洗茶杯。

又稱茶池或壺壺承,

其常用的功能大致為:

盛熱水燙杯、盛接壺中溢出的茶水、保溫。

古代漢族民間流行的一種置茶盞的承盤。

始於南朝。

清代寂園叟《陶雅》中提到:

“盞託,謂之茶船,明制如船,康雍小酒盞則託作圓形而不空其中。

宋窯則空中矣。

略如今制而頗樸拙也。”

可見船形茶托出現於明代。

其用途以承茶盞防燙手之用,

後因其形似舟,

遂以茶船或茶舟名之。

十二、茶海

茶海又稱茶盅或公道杯。

茶壺內之茶湯浸泡至適當濃度後,

茶湯倒至茶海,再分倒於各小茶杯內,以求茶湯濃度之均勻。

亦可於茶海上覆一濾網,

以濾去茶渣、茶末。

沒有專用的茶海時,

也可以用茶壺充當。

其大致功用為:

盛放泡好之茶湯,

再分倒各杯,

使各杯茶湯濃度相若,

沉澱茶渣。

茶海,又稱茶盅或公道杯。

形狀似無柄的敞口茶壺。

因烏龍茶的沖泡非常講究時間,就是幾秒十幾秒之差,

也會使得茶湯質量大大改變。

所以即使是將茶湯從壺中倒出的短短十幾秒時間,

開始出來以及最後出來的茶湯濃淡非常不同。

為避免濃淡不均,

先把茶湯全部倒至茶海中,然後再分至杯中。

同時可沉澱茶渣、茶末。

現在也常用不鏽鋼的過濾器,

置於茶海之上,

令茶湯由濾器流入茶海,

以濾去茶渣。

十三、茶匙

茶匙又稱茶扒,

形狀像湯匙所以稱茶匙。

茶匙的正式出現,

應該是在唐末宋初,

茶匙從茶則中分離,

是點茶法的出現造成的。

蔡君謨《茶錄》中所記點茶,

先放入茶末,然後加入少量水,

調和一下後,

“又添注入環回擊拂,

湯上盞可四分則止。”

這一步是鬥茶的關鍵,

“環回擊拂”正是要用茶匙不斷的調和茶湯,

直到盞中茶湯“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

“著盞”就是“咬盞”,

這樣的茶在鬥茶中為上品。

《茶錄》中還特意指出:

“茶匙要重,擊拂有力。

黃金為上,人間以銀鐵為之。

竹者輕,建茶不取。”

所以茶匙的作用不是用來取茶葉,

而是攪拌茶湯,

因此需要用質量更重的金屬製,

而不是茶則一樣的竹製。

懂了這13種茶具,

你是不是也覺得自己是個品茶行家了呢?

大家還有疑問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一起討論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