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England翻译就是英格兰,而Iceland翻译过来就是冰岛不是爱思兰呢?

willmass


这个问题用英格兰和冰岛做对比还不能充分说明问题,如果用格陵兰(丹麦语:Grønland,英语Greenland)和冰岛作对比就更明显了。丹麦的格陵兰不论是丹麦语还是英语,意思都是绿地,但在中文翻译中使用的并不是意译原则,而是音译原则。这和冰岛的翻译刚好相反: 冰岛语的Ísland和英语中的Iceland是一个意思,就是冰之地,中文使用的是意译原则而不是音译原则。显然,这两个翻译的规则运用是存在矛盾的。

类似矛盾也出现在许多其他翻译中,甚至出现在同一个地名中。比如大陆把New Zealand翻译成新西兰,却把New York翻译成纽约,这两个New的来源没有任何区别,都是欧洲殖民者殖民过程中用自己家乡的地名命名新开拓土地的习惯的表现。唯一的差别是纽约的名称始终是英语,而新西兰最早的欧洲名字是荷兰语。新西兰的翻译是半音译半意译。美国东部的一个州新泽西(New Jersey)也是半音译半意译。不过台湾方面对新西兰并不是这么翻译的,他们更多是纯音译。

这种看上去矛盾的现象,是历史形成的,当初中英互译并没有什么严格的标准,很多时候都是约定俗成。谈不上谁的翻译更好,谁的翻译不好。地名翻译不同于文学作品翻译,只要便于理解,不会产生歧义就可以了。更不需要现在重新更改,否则会造成比较大的混乱。毕竟,海外的中国人给自己聚集的城市起个中文名字后来就成了中文标准翻译的也不是没有,比如旧金山,这个名字和它的英文San Francisco是没有关系的。


叶海林


英文的翻译有三种,一种是音译,一种是直译,一种是意译。

音译顾名思义,英文什么发音,中文就怎么说,比如题目里说的“England”,中文就翻译为“英格兰”。

直译就是直接翻译,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比如“Iceland”,Ice是冰、land是岛屿,所以就是直接说是冰岛。

意译是自由翻译,在保证原文意思的情况下进行翻译,这种不限形式,比如“an eye for eye”翻译为以牙还牙。

为什么England翻译就是英格兰,而Iceland翻译过来就是冰岛不是爱思兰?

一般来讲,地名的翻译大多数都是音译的,比如新加坡(Singapore)、意大利(Italy)、阿根廷(Argentina)等等,至于为何可以音译,主要是因为直接音译成中文说得通,说的顺,不会说的怪,符合信达雅的翻译要求。不然如果我们要是想故意使坏,其实也可以把英国说成是阴国,把美国说成是霉国,把韩国说成是棒子,当然,会中文的老外也可以把中国说成是“拆哪儿”了。

Iceland之所以翻译为冰岛,主要是还是考虑到直接翻译成爱思兰有点不好听,拗口,把Iceland翻译成冰岛有一种直观的意境在里面,因为冰岛这个国家其实就是一座岛,地处高纬度,并且气候寒冷(其实也不是那么冷),所以国人就把其直接翻译为了冰岛,这样既简单又粗暴,多好。


瓜叔聊球


这是一个角度十分刁钻的问题啊。在国家和地区名字的翻译上,有不同的原则,音译、意译以及音译+意译。

例如England翻译成英格兰,就是典型的音译。其他类似于Scotland、Finland这些,翻译成苏格兰、芬兰,也都是典型的音译。


至于意译,其实比较少。冰岛是一个典型范例。land这个词根来源于拉丁语系,也是盎格鲁-萨克逊人对小岛的称呼。作为欧洲最西北角的国家,维京人发现冰岛的时候,就发现了这里是一片冰天雪地的岛屿,因此也称呼它为冰雪覆盖的土地,流传至今,便成为了iceland。由于词意与现实相近,因此以意译的冰岛来称呼这个国家。

至于音译+意译,也比较常见,比如New Zealand翻译成新西兰,South Georgia翻译成南乔治亚等等。但是我们常用的New York翻译成纽约,Greenland翻译成格陵兰岛,则更多的是出于约定俗成的习惯。


紫竹桥东南角


翻译更多是靠人,英格兰这个词是中国人翻译过来的,不过很有可能是香港原始翻译,国内的翻译人士也跟随,国内的翻译影响力逐步超越香港,很多原本香港翻译好的词汇都改成大陆的,例如星洲(星加坡)改为新加坡(感觉香港的翻译更符合发音),纽西兰改为新西兰(字母里有new),不过这些词的翻译不能随便强迫别国接受,就好像纽约(NewYork)这个词早已经深入民心,如果中国大陆随便按照纽西兰的改法换成新约的叫法,估计实力强大的纽约州州长会表示遗憾的!


dyw30930332


汉语里的外国地名翻译原则上使用音译,除了绝大多数情况下意译达不到“信达雅”外,还因为音译不容易重复,而且有些地方通过读音还能猜到大致的位置,比如春武里、彭世洛,是不是能感觉到一股浓浓的东南亚味道?

但凡事有例外。如果地名中全部都能意译成相对应的汉字,又能达到“信达雅”,那出于历史习惯也有以纯意译的地名,欧洲除了冰岛外,还有一个黑山。不过,冰岛的译名显然比黑山要“货真价实”得多了。台湾对黑山的翻译是“门的内哥罗”,就是对“Montenegro”的音译。

有些人用爱尔兰、英格兰跟艾斯兰比——其实爱尔兰、英格兰是没有办法全部意译的,硬要译,只能译成一个半音译半意译,如爱尔岛,英格岛,那还不如纯音译。参考一下新西兰和纽芬兰,明明是同样的情况,一个半音译半意译,另一个纯音译,那道理也是没得讲了。与冰岛最接近的是格陵兰,明明可以翻译成绿岛……所以这些东西,记住就好。四个字:约定俗成。


隐语


以前看过一个故事,没有考证,欢迎研究过北欧历史的朋友们来一起讨论。

故事是这样的,北欧海盗中的一个队伍——维京人,没错,就是欧洲杯和世界杯上的那个维京战吼的发明者。


他们一直在海上烧杀抢掠,所到之处,人们无不骇然。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在航行中发现了很多未曾被人发现过的陆地和小岛,并且给它们命名。

这些海盗也有自己的小心思,他们一生做了很多坏事,也担心有一天被人抓去或者审判,进而放逐。所以他们把发现的岛屿命名时,故意颠倒。

比如格陵兰岛(Greenland),直译过来应该是绿色的岛屿,没去过的人一定会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美丽,四季如春,适合生存的好地方,但是实际上却是这样的。

几乎看不到绿色,全是冰,是不是应该叫做冰岛?

而冰岛(Iceland),翻译过来肯定是全是冰的岛啊!甚至当时没有去过,没有互联网看过的人会觉得这是个冷冰冰的苦寒之地,得了,正好是放逐良地。但是,真是情况却是,冰岛是地热资源丰富,且利用率非常高的国家。


朱铁平


说没有规律,实际都是看人下菜碟,中国基本把汉字里最美好的词汇都给了西欧和北欧:兰,瑞,德,法,英,典,芬,爱,再加一个美利坚。因为当时这些地方确实是世界中心,文明中心。至于冰岛,一个远离欧洲大陆的不毛之地而已,给爱思兰这个名字,中国那帮文人可能左思右想也给不出手吧,干脆来直译,既形象又能说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