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里吃最有老北京味道的小吃?

确实色盲


护国寺街,始建于元朝,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这里向来是传统老字号小吃的主阵地。

今天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沿着护国寺街向西,首先进入的是宝产胡同。

皇城根儿下,青砖灰瓦。百余年前,这儿还是大臣、亲王们气派的府邸宅子,如今,却已然变成另一番模样。

那是谁家门前的小黑土狗躲在墙根乘凉,谁家的爸爸带着刚会走路的孩子遛街,又是谁家的饭香味儿飘过来挑逗我的鼻子。

在对着一处四合院按下快门的时候,一位上了岁数的老大爷看着我说,“小姑娘,快拍吧,告示都贴出来了,再过一阵儿这条胡同就要拆迁了。”

我心里咯噔一下,也许,这就是最后的胡同了。

穿过宝产胡同,过了第一个十字路口就到了德华居。门面不大,甚至有些旧旧的。

如果你进来里面,这种感觉会骤然加深。

照片经过做旧处理还有的看,不然里面的环境实在是有些陈旧。

进门左拐,沿着一节又窄又旧的楼梯到了二楼。

角落里坐着一大家子。老两口和儿子女儿。听口音,说的都是京片儿话。慕名来吃老北京小吃的。

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叫邹德胜,老爷子今年70岁了,做了30年的小吃。

邹老爷子的姥爷当年“偷”学了御膳房的手艺,于是代代相传。现在到他店里吃的,那可都是宫廷里的手艺。

邹老爷子去年还被电视台邀请,作为“北方面霸”参与录制过《食在囧途》。

二楼难得有空位,我坐过去,翻看着手里面的菜单。老北京面条、小菜、炒菜等一应俱全,价位尚可。

▲老北京打卤面

等了很久,第一个端上来的是老北京打卤面。整碗面份量不算大,但黄花、香菇、木耳、鹿角菜做的木樨卤还挺好吃的。

值得一提的是卤子里的五花肉,没有预料中一口爆汁的油腻,反而香滑软糯。

想再吃一块的时候已经找不到第二块了,好小气哦!

吃着吃着感觉蒜味不太够,又要来了两瓣,吃一口面条,咬一口生蒜,这样才对味嘛!

▲拌苤了丝

店家口语化了菜名,书面用语应当是“苤蓝“而非“苤了”。成菜之前长得有点像我们北方的青萝卜。

因为米醋和少许盐的加入,这道小凉菜艮艮的还很清爽,比较耐吃。

▲豆汁

豆汁儿有一股怪味道,说是酸臭都不为过。

入口,味觉里丝毫不见绿豆味的影子。它跟榴莲一样,有人爱到不行,有人一闻味道都能躲得老远。

豆汁静置不多会儿,就会呈现出上层清亮下层浑浊的样子来。再用勺子搅一搅,整碗汤才又开始浑浊。

第一次喝这东西,就得趁热捏着鼻子一口灌下去。待嗅觉还没回过味儿来的时候已经入胃了,挺爽的。

▲焦圈

喝豆汁儿讲究同焦圈和小咸菜一起吃。

焦圈是比较古老的吃食了。《本草纲目》中还有关于它的记载:“入少盐,牵索扭捻成环钏之形,油煎食之。”

它香脆可口,可放置十天半月都不会变质。

这一小套不贵,才4元,可以一尝。

无关其他,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老北京”。


沈一点美食


早些年间经营老北京小吃的,大多是贫苦的百姓,他们挑着担子、推着小车,沿街叫卖,人们逛庙会或者在胡同里溜达的时候撞见了,会走上去买一份,所以老北京小吃也叫“碰头食”。老北京城的满族人、汉人以及宫廷御膳房的大厨们,造就了京城的“三千碰头食”。驴打滚、艾窝窝、墩饽饽、螺丝转……每一道颇具特色的小吃名字之后,都有一段充满世俗欢乐的美味传说。

满族先民以狩猎为生,早出晚归,爱吃黏食,这种黏食不仅易于长久保存,也非常扛饿。清军入关后,这些美食随之晋升为清宫的御膳,比如,沙琪玛本是满族供品,蜜三刀是乾隆下江南时带回来的宫廷御点,茯苓夹饼是慈禧从香山老方丈那里寻来的滋补秘方……

现在,沿街叫卖声已经消失,北京小吃藏身何处?回民聚居的牛街是北京人热捧的小吃圣地。不过,更好的选择是吃一样就换一个地方。比如,丰年的灌肠、护国寺的面茶、仿膳饭庄的豌豆黄、南来顺的糖卷果……真正地道的小吃,无不是世代琢磨,历经时代的检验。

大学时候,在什刹海吃过一次老北京九门小吃。九门小吃有京城传统的12家老字号小吃,分别是:恩元居、爆肚冯、小肠陈、褡裢火烧、奶酪魏、茶汤李、德顺斋、馅饼周、月盛斋、年糕钱、羊头马、豆腐脑白。店铺里的食品琳琅满目,但是觉得好吃的却没有几样,后来渐渐吃过苏式点心和粤式点心,才愈发觉得南方的好啊!

您对这个问题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一只爱吃的小肥虾,带你领略美食背后的趣味与文化。^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