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期兴起的陕西刀客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

历史传讯社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刀客就是土匪!

清末陕西土匪众多。

因陕西省闭塞,工业不发达,所以枪械很少。

土匪上山往往没有枪,只能用长刀。所以,刀客也叫作刀匪,就是土匪的意思。

传说这些刀客劫富济贫,其实都是扯淡。

刀客基本都是城镇无业游民、破产农民和通缉犯组成!

这些人做土匪,哪有什么道理好讲。劫富是没错,那是因为穷人没钱,抢10个穷人不如抢1个富人。

济贫,基本不存在。或者抢了富人1000两银子,刀客一时开心,丢个几两给附近老百姓也是可能的。


萨沙

刀客----源于奋起反抗

清朝后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一部分破产农民和失业手工业者,由于受地主、恶霸的剥削压迫或陷害,走投无路或含冤莫伸,即愤起反抗或仇杀对方,最后铤而走险,于是在陕西关中渭北一带就出现了一种名叫“刀客”的武装组织。

据《陕西省志》记载,“刀客会是关中地区下层人民中特有的一种侠义组织。其成员通常携带一种临潼关山镇(关山镇今属阎良区)制造的‘关山刀子’,刀长约3尺宽不到2寸,制形特别,极为锋利,故群众称之为刀客。特别是省东渭南、朝邑、蒲城、华阴、华县、临潼等县,刀客的活动更为活跃。其所以称为“刀客”,是因为他们为了生存,经常身带一种名叫“关山刀子”的武器而得名。这种刀子长约三市尺,宽一寸多,形制特别,十分锋利,既可用来护身自卫,亦可仇杀搏斗,由于它出自临潼县关山镇的工匠之手,所以称为“关山刀子”。

到了光绪、宣统年间,刀客使用的武器已不单纯是刀子,还夹杂有少数枪支。刀客或自动成帮结伙,贩运私盐、私茶,或者给长途贩运的商家保镖,也有摆赌抽头的。他们把靠上述手段获得的钱财,共同享用,来维持生活。刀客多通拳术,他们有抱打不平,打富济贫,冤家械斗,拔刀相助的江湖义气,常给他们认为受冤屈者进行报复,哪怕牺牲性命,亦毫无怨言,也不要什么物质代价,事完只供一席茶饭而已。因此,尽管官府诬为“刀匪”、“莠民”,下令严加“惩办”;但是人民群众却称赞他们是豪侠、游侠,并给予同情和拥护。杨虎城早年就是“刀客”出身,后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称为陕西刀客的一面旗帜,主政一方。

革命力量

陕西刀客固定的组织形式与严密的纪律,有一个类似首领的人物,大家都称之为某某哥,在他以下的人都是兄弟,围绕首领活动。刀客有反抗反动统治阶级的精神,也有抱打不平、拔刀相助的义气。正因为他们在反抗清政府这一点上与同盟会一致,所以经革命党人联络,终于成为辛亥革命中陕西的一支革命力量。辛亥革命以后,刀客逐渐销声匿迹。

富平以及临近的蒲城.渭南和东府各县,是渭北刀客最为活跃的地区,其代表人物也各成风云而结局歧异。蒲城的王金祥,朝邑的王振乾(绰号狮子),严孝全(绰号飞龙),渭南的严纪鹏(绰号白翎子),富平曹村镇的王守身(绰号黑脊背),有名的王寮四刀客青骟狼(段学义),白骟狗(杨鹤龄),草上飞(段三多),红老九(柳红),宫里的石象坤(绰号仄楞子),樊茂胜(飞腿),炭村的张登山,严锡龙(绰号野猬子)、王银喜(字飞虎)、胡彦海(胡老六)、马正德(马老二)、石象仪(绰号冷镜)等等。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


步旅TIME

在当下宏阔的历史大叙事和学术情境中,一些边缘群体往往不可避免地被忽略,成为大历史背后的尘埃。小人物、小团体以及弱势群体,记载零散难以厘清,但这不代表他们对地方社会缺乏影响。

提起陕西刀客,恐怕是知详情者少而仅闻其名者多——甚至多数人未解其名如何。当勾连出大量史实之后,或许今人惊诧于刀客这一群体的复杂性,然而在清末民初之时,这一群体在关中可谓是家喻户晓,毁誉交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群体逐步淡出时代视野。

关山刀子

错综复杂的是,作为个体意义的刀客,无疑多数是弱势群体,但当这一群体结社重组之后,却客观上形成一个相当暴力、无序性的强势力量。在社会变革时期,表现为被利用或引导的革命性特质。而之于基层社会,这种强势抑或暴力性又造成地方秩序的混乱,成为一种治理痼疾。因此之故,刀客成为观察清中期至民国底层社会“众生相”的一个切口。

刀客是最早在陕西地方社会形成的一个特殊民间群体,刀客会是主要由刀客组成的区域性秘密组织。将某种特定身份或从事一些固定职业的群体称之为某客,是陕西部分地区方言构词的一般性习惯。与盐客、烟客、镖客、赌博客、麦客、货客、边客、碗客、货客之名相比,刀客并非单单指代一种具体职业,而是清中期之后陕民对流窜乡里、结社伙行、手持大刀这一游荡群体的总称。

关中刀客剧照

站在历史脉线的边际,追根溯源,陕西刀客本源自陕东民间秘密结社和私盐贩售,发轫于乾、嘉年间,成熟于道、咸之际,而后兴盛于同治陕甘“回乱”、清末“民变”风潮与辛亥革命之中,到了民国后期刀客势力逐步淡出历史舞台,其兴盛与基层社会秩序失衡和乡村治理弱化有难以剥离的关联。

潞盐生产示意图

从当前可见的文献观之,刀客最初出现在渭河两岸,以陕东为渊薮之地,逐步扩散,至今仍有“关中刀客数同州”、“东府刀客”之说。陕西东部与晋豫交界的朝邑黄河滩和以卤泊滩为中心的私盐熬制场地,加上接近河东池盐(潞盐)运转通道,逐步成了刀客的聚居地。朝邑原属同州府辖,境内河道交错,滩地无垠,芦苇丛生,沟壑纵横。地理位置上南走荆楚,东去晋豫,北遁韩合,进而到北山(黄龙),又可远避甘、青、宁夏,可进可退。

砖茶

湖南等地所产的茶叶,途径陕西泾阳制成砖茶,运销蒙古、西藏、甘肃等地,刀客势力亦一度介入贩卖销售,抽取保镖费。山陕商人结合后,亦有商号雇佣刀客以沿路保商护卫,一度形成规模庞大的镖客群体,在山陕商人会馆资料中能见到些许蛛丝马迹。

山陕商人会馆

刀客以雇工、经营临时性产业、贩卖私盐烟草为谋生方式。自乾嘉之际刀客形成,道光年间渐次组织化后,刀客会以陕东为核心向外辐射,至于清末刀客流散至河南西部、湖北西北部、四川北部、甘肃东部和山西西南部,成为影响几省地方政局的一支武装力量。

陕西辛亥革命之时,参与革命的人员结构为四部分,分别为:同盟会、新军、哥老会和刀客会,未牺牲的刀客首领后来大多编入地方军阀或国民革命军,成为投机的政客,少数转而行商、务农等。有名者如杨虎城、李虎臣、郭坚、憨玉昆,再如刘镇华的刀客镇嵩军等,值得我们再次关注。

随着小说《昨夜风雨》、《老关山》、《野滩镇》,电视剧《关中刀客》、《双旗镇刀客》、《刀客将军》、《兵出潼关》等文学影视作品的艺术塑造,刀客似乎成了游侠、仗义、劫富济贫的美好象征。但实际上,刀客在基层无恶不作,为求生计,寄食地方,流落为匪,是清至于民国地方政府治理的难题,这种叛逆与暴力特质威胁一方平安,把他们作为英雄仅仅是一种幼稚的想象而已。

这才是真实且残酷的历史,历史本身也就是出乎意料的。落笔至此,颇感“肃穆而激荡”。


历史传讯社

提起刀客,可能不少人会认为这只是在影视剧中才会出现的虚拟人物,但历史上在关中平原还真有过刀客的存在。


将某种特定身份或从事某固定职业的群体称之为某客,是陕西方言构词的一种习惯。比如,盐客、镖客、赌博客、麦客。


所不同的是,刀客并非单指一种具体职业,而是清中期之后陕民对流窜乡里、结社伙行、手持大刀这一游荡群体的总称。


因为他们通常携带一种临潼关山镇制造的“关山刀子”,刀长约3尺宽不到2寸,制形特别,极为锋利,所以群众就称之为刀客。


根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刀客从产生到兴起,再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大概分以下三种,下面,有书君就为您仔细解说一下:


一、行侠仗义的民间组织。


追根溯源,陕西刀客明清以前就有了,他们是从民间自发产生的。


到了清代,陕西同州、朝邑、三原、泾阳为工商重镇,富户很多,平时常有土匪绑票抢劫,所以商民都有练武的风习。



各村堡为求自保,组织团练,平时都带着刀,以备急需。群众们就习惯称之为“刀客”。


刀客们大都身怀绝技,勇猛威武,雄健有力。舞起刀来,刀锋呼呼,寒光逼人,只闻刀风,不见人影。


他们一般没有什么严密的组织,谁的威望高,武功好,谁便是大哥,带头保护大家的利益,应对各路社会纠纷。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是兼职,现实生活中另有其他谋生方式。


其谋生的行业,大致有以下几种:


1.盐客:刀客组织在盐滩地区,以贩盐为生,维持自身生计及组织运转。


2.镖客:主要是护送当地商旅,防止路遇盗匪劫货,通称保镖。


3.赌博客:在一些民间集会上排赌博,掌红吃黑。刀客们在赌博中很讲信用,不做那些流氓无赖的事。


他们把工作赚来的钱共同享用,维持生活。他们经常打抱不平,打富济贫,为认为受冤屈者进行报复,也不要什么物质代价,事完只要管顿饭就行。


在民间传说中,至今人们都能感到刀客的“义气”,虽没有明确宗旨和纪律,但共同遵守一句约法:光棍犯法,自绑自杀。


比如,刀客头赵银娃手下的刀客阳生做了坏事,赵就对他说:“你知道的,该怎么办!”随即给小刀一把,令其自处,阳生坦然回答:“大哥你要活的,还是要死的?”说着,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两片肉,撂到地上喂狗吃。


道光年间,蒲城刀客王改名,因为母亲美貌,被同乡恶霸杀父夺母,在襁褓中随母入了仇家,10岁那年知情,便苦练武功,决心报仇。20岁时,他杀死仇人,当了刀客。


据说他“胆量过人,臂力出众,武艺超群。飞檐走壁,如在平地,步履健捷,快若奔马”。


他领着一支人马劫富济贫,驻扎在卤泊滩南井家堡,筑墙挖壕,还有武器弹药装备,官府也拿他没办法。


当地百姓非常拥戴他。有了纠纷,官司啥的就去找他,他听双方陈词后,以公评断。时间长了,他所在的井家堡竟成了个民间法庭。


随着时局的不断变化,刀客组织的生活路径也在不断变化。在摇摇欲坠的清朝统治下,逐渐分裂,出现了第二,三种刀客。


二、杀人掳掠的“刀匪”。


“刀匪”在传统刀客文化里,应该算是败类了。


有一部分是因为自己不守规矩未被刀客组织吸纳,只能落草成匪的。


还有一部分是为生活所迫的灾民。清朝中期后,百姓生活困难,一遇灾年,就会有大批青年失业,不得不做起土匪。



“刀匪”杀人掳掠,无恶不作,给“刀客”的形象抹黑不少。清朝执政者一直在打击这类群体,但效果不好。到了民国则是更加猖獗,转变为军阀集团,为祸一方。


因此清代中期的刀客,基本都是土匪路霸一类的人,严格的说,他们不应该被称为“刀客”,而是“刀匪”。


辛亥革命之后,大批的刀客从秘密的民间组织走向了历史舞台。真正体现刀客侠义精神的正是这个群体。


三、侠肝义胆的革命志士。


辛亥革命后参加革命的刀客都是侠肝义胆,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志士,很多人为了革命还壮烈牺牲了。


在关山群众中至今佩服的刀客要数阎良区武屯镇房村的李虎臣。李虎臣是有名的“二虎守长安”中的“二虎”之一,另外一虎则是在西安事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杨虎城将军。


李虎臣是辛亥革命以后陕西军界的风云人物之一,曾经是带兵10万的大将军。但提起他,家乡的群众异口同声地说,他可是一个真正的刀客。


辛亥革命爆发后,李虎臣跑到西安投奔了“革命军”,但革命后军队内部的一些不良作风和革命后却没能改善劳动人民生活的现状引起了他的不满。


他带了一杆快枪,骑了一匹快马回到阎良,交结一批绿林义士,组成“渭北刀客”,独树旗帜,杀官兵替天行道,打财主杀富济贫。



1912年9月,渭北刀客在官道刘村伏击了一队官兵,缴获许多枪支弹药。从此发展越来越大,“渭北刀客”在李虎臣的带领下逐渐由一帮江湖义士变为在当时陕西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军事力量。


在参加革命的刀客中,另一个代表人物是胡景翼。胡景翼并不是地道的刀客,他早年留学日本,是同盟会成员,清末陕西革命的关键人物之一,也是最先想到发展刀客成为革命力量的革命党人。


胡景翼经过努力,结交了当时许多有名的刀客,向他们宣传同盟会的主张,讲解革命的道理,把他们引上革命的道路。


后来这些人大都在反清起义中参加了起义队伍,成为起义军的骨干力量。后来不少刀客成为革命军的将领,也有不少人为革命壮烈牺牲。


如今的三秦大地,刀客已经成为遥远的历史,建国后国家大力剿匪,打击地方势力,刀客群体逐渐销声匿迹。


但是,正如歌里唱的那样:“虽然你人不在江湖,江湖却一直有你的传说~”


在历史的画卷中,刀客们曾经涂写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关中的父老乡亲,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有书课堂

陕西刀客,更准确的称呼应该是:关中刀客。

先做个安利,如果对“关中刀客”的故事感兴趣,可以品鉴的文学作品有《西部刀客》《感悟苍凉》《野滩镇》等,影视剧有《关中刀客》《关中匪事》《双旗镇刀客》等。

“关中刀客”是陕西关中社会历史长河中一个独特的存在。虽然这个群体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关中地区的老百姓对之却代代相传,津津乐道。一些文学、影视和戏剧作品都有“关中刀客”的身影。有关“关中刀客”的历史记载也非常丰富,“关中刀客”在关中社会和老百姓中有着非凡的影响力。

自古以来关中一带就有尚武之风,这种尚武之风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关中地处陕西中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从春秋战国始,军队过往频繁,历代都有重大战事。除了种地之外,习武和从军打仗也是关中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关中民众在频繁的战争中,形成了质朴淳厚、崇尚节烈、首功好武的性格和传统。每当社会动乱时,武术便会在老百姓中兴盛起来,以武自保、以武保民、以武会友的侠客由此产生。

清朝中后期,天灾人祸,阶级的残酷压迫,使得一部分破产失业的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铤而走险,奋起反抗。于是在陕西关中一带就出现了“刀客”这种浪迹民间、行侠仗义的武装力量。“关中刀客”最初产生于清朝中期,清末民初已经成为当地风行的一种侠义组织,以其成员带一种产自临潼关山镇的“关山刀子”而闻名,这种刀具“长约3尺,宽不及2寸,形制特别,极为锋利”,所以群众称他们为“刀客”。

清廷曾多次清剿刀客,但是越剿越多,到清光绪、宣统年间,刀客遍布关中一带,每县均有刀客。关中社会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对“关中刀客”颇为推崇,甚至神往。

“关中刀客”秉承了秦汉以来关中侠客崇尚自由、嫉恶如仇、行侠仗义的传统,言必信,行必果,坚守自己的承诺,不为金钱所动,甚至不惜自己的性命,为遭受乡村土豪鱼肉欺凌的柔弱百姓抱打不平、拔刀相助,而且不要什么物质代价,事完只供一席茶饭而己。可以说,“关中刀客”是清朝中后期关中普通百姓盼望升平社会、公平正义的化身。

“关中刀客”是关中社会中比较另类的群体,游离于传统社会格局之外。在他们的社会活动中,形成了独特的行为准则与处事规范,与统治阶级所主导的主流社会行为准则与规范格格不入。“关中刀客”从产生起,就和当地统治阶级相对抗,他们以武犯禁,向来被统治者视为社会不安定因素.他们虽然源自于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但是与关中社会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的行为特点和生活方式也不相同,是独立于地主和农民的社会群体。他们一般不事耕种,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手握关山刀子向不公平的社会发起挑战,不惧强权,为他们心目中的公平正义而斗争。

正因为如此,“关中刀客”在关中社会变迁的重大历史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陕西辛亥革命中,大批的刀客参加革命,成为陕西光复的重要力量。

“关中刀客”在历史舞台己然消失,但是刀客形象、刀客精神、刀客情结却成为关中社会性格的棱角,刀客文化依然长流不息,流淌在关中人的心田里。


麻辣一加一

谢谢邀请!清朝末期,清廷政治腐朽,百姓真可谓民不聊生,底层群众不仅要面对清廷的无能,还被地主和恶霸欺负、盘剥。

正可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统治阶层和底层群众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小老百姓在走投无路之下,自发组织起来,解决仇恨,于是,在陕西汉中一带,刀客产生!


之所以叫刀客,是因为他们用一种叫“关山刀子”的武器,刀客一般没有很严密的组织,首推队伍里威望高,武功好的人为大哥,带领团队维护自己的利益。

刀客前期反清廷,但因为组织混乱,鱼龙混杂,因此历史上对他们褒贬不一,后来因为和同盟会有着共同的目标,经过同盟会人员的努力,许多刀客组织加入了革命事业。


其中也有许多代表性人物,朝邑的王振乾(绰号狮子),严孝全(绰号飞龙),渭南的严纪鹏(绰号白翎子),富平曹村镇的王守身(绰号黑脊背),有名的王寮四刀客青骟狼(段学义),白骟狗(杨鹤龄),草上飞(段三多),红老九(柳红),宫里的石象坤(绰号仄楞子),樊茂胜(飞腿),炭村的张登山,严锡龙(绰号野猬子)、王银喜(字飞虎)、胡彦海(胡老六)、马正德(马老二)、石象仪(绰号冷镜) 等等。


贫道讲历史

刀客是西北真实存在的一个群体,他们并不是专职的,基本都是农民或劳动力者出身,成分复杂。封建时代乡间和底层近似没有法制可言,除了有限的大城市外,司法机构几乎只保护乡绅和士大夫,民间自己解决问题依赖的是乡老或者自协,往往也就成了暴力说了算的环境,也因此有了刀客,镖师等职业,镖师以为富人服务为主,刀客则为底层服务。很多刀客都是义气为先,虽然一定会拿钱,但是和他们负担的风险比起来往往是不够的。陕西历史上有过三次刀客闹大事的记录,最夸张的一次就是万历早些时期,当地大灾,但是地方官员和土豪士绅依旧巧取豪夺,逼的很多人家破人亡。传言有一个孤女卖了自己一一两银子买刀客为自己家人报仇杀官,结果接下这一两银子刀客居然先后有数百之多,直接行成了一次暴动,虽然暴动失败大部被杀,而且扑杀他们的不是只有衙役民团,也有大批刀客。虽然失败了,但是之后却引来了时任锦衣卫当头的陆炳的注意,贪官被锦衣卫锁拿,牵连而诛者百人震动官场。一两银子和数百条刀客的性命,孰轻孰重,很难说这个群体只是图钱。


回声殿堂

我听父辈讲了一个兄弟俩当刀客的故事,那时年代不详,咸阳市马泉镇马泉村有一对兄弟老大叫狼娃老二叫撑娃,整天在四周村里又偷又抢,那个时代人都一样穷,主要抢棉花和粮食,但每村都有城墙围护,小村一个城门,大村几个城门,有一次这对兄弟去北塬上一个村里抢了一户人家的棉花三梱,兄弟俩得手就顺着沟往回走,这俩兄弟从来都是并排走路谁也不敢走快一步,但这次哥哥肩上有两梱棉花走的慢了几步,就这一次弟弟就倒在哥哥的枪下了!被哥哥从身后开了一枪打死了,这老辈人传下来故事。真人真事,那个村八十岁的人都知道这兄弟俩的故事,解放后哥哥被公开审判枪毙了!


雄猫18

提起刀客,可能不少人会认为这只是在影视剧中才会出现的虚拟人物,但历史上在关中平原还真有过刀客的存在。


据说,刀客大都身怀绝技,勇猛威武,雄健有力。他们通常携带一种临潼关山镇制造的极为锋利的“关山刀子”,舞起刀来,寒光逼人,只闻刀风,不见人影。所以群众称之为刀客。


根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刀客群体从产生到兴起,再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大概出现过三种类型,下面,有书君就仔细解说一下:


一、行侠仗义的民间组织。


最早的刀客,来源于商民中为求自保而形成的民间练武团体。


他们一般没有什么严密的组织,谁的威望高,武功好,谁便是大哥,带头保护大家的利益,应对各路社会纠纷。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兼具其他社会身份。比方说,一个盐客,镖客或者赌博客,也可能就是怀中藏刀的刀客。



他们没有明确的宗旨和纪律,但他们有自己的处事规则,“好汉做事好汉当”,讲义气而且绝不残害老百姓。即便是赌博,也很讲信用,绝不会做那些流氓无赖的事。


民间传说,曾经有刀客头赵银娃手下的刀客阳生做了坏事,赵就对他说:“你知道的,该怎么办!”随即给小刀一把,令其自处,阳生坦然回答:“大哥你要活的,还是要死的?”说着,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两片肉,撂到地上喂狗吃。


还有一个蒲城刀客叫“王改名”,为报杀父夺母之仇当了刀客。据说他“胆量过人,臂力出众,武艺超群。飞檐走壁,如在平地”。


他领着一支人马劫富济贫,驻扎在卤泊滩南井家堡,筑墙挖壕,还有武器弹药装备。当地百姓谁家有了纠纷,就去找他,他评断公正,令人信服。时间久了,他所在的井家堡竟成了个民间法庭。


事分正反面,刀客们也不光有行侠仗义的好汉,坏人也是有的!



二、杀人掳掠的“刀匪”。


这一类刀客,有一部分是因为自己不守规矩没被刀客组织吸纳,只好落草成匪的。


还有一部分是为生活所迫的灾民。那年月,老百姓生活困难,一遇灾年,就会有大批青年失业,不得不做起土匪。


“刀匪”杀人掳掠,无恶不作,给“刀客”的形象抹黑不少。到了民国则是更加猖獗,转变为军阀集团,为祸一方。因此严格的说,他们不应该被称为“刀客”,而是“刀匪”。


辛亥革命之后,大批的刀客从秘密的民间组织走向了历史舞台。真正体现刀客侠义精神的正是这个群体。


三、侠肝义胆的革命志士。


辛亥革命后参加革命的刀客都是侠肝义胆,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志士。


“革命刀客”的代表人物,要数李虎臣。李虎臣是有名的“二虎守长安”中的“二虎”之一,另外一虎则是在西安事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杨虎城将军。


提起李虎臣,家乡的群众异口同声地说,他可是一个真正的刀客。辛亥革命爆发后,李虎臣先是跑到西安投奔了“革命军”,但革命后军队内部的一些不良作风和革命后却没能改善劳动人民生活的现状令他十分不满。


他于是回到家乡阎良,交结绿林义士,组成了“渭北刀客”,独树旗帜,杀官兵替天行道,打财主杀富济贫。


“渭北刀客”在李虎臣的带领下慢慢发展壮大,逐渐由一帮江湖义士变成了当时陕西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军事力量。他本人也成为带兵10万的大将军。


在革命刀客中,另一个代表人物是胡景翼。胡景翼并不是地道的刀客,他早年留学日本,是同盟会成员,清末陕西革命的关键人物之一,也是最先想到发展刀客成为革命力量的革命党人。



胡景翼结交了当时许多有名的刀客,向他们宣传同盟会的主张,讲解革命的道理,把他们引上革命的道路。


这些人后来大都成为反清起义军的骨干力量。不少人成为革命军的将领,也有不少人为革命壮烈牺牲。


如今的三秦大地,刀客已经成为遥远的历史,但是,正如歌里所唱:“虽然你人不在江湖,江湖却一直有你的传说~”


在历史的画卷中,刀客们曾经涂写过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侠义精神,为人称道;他们为老百姓做过的好事,关中的父老乡亲,不会忘记;他们为革命抛洒的热血,则是中国革命史上永远不会消失的印迹!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李虎臣,当地人也称李虎,是现在的西安市阎良区关山镇(当时归临潼县)一带人,民国时期跟随刀客首领林鹿(音)娃,是团伙二当家。林鹿娃遇刺身亡(有人说内部权利争夺),李虎成为团伙首脑,队伍被国民党收编,林鹿娃后被追认为国民党陆军少将。此外,临潼地方有一个秦宋臣(音),比较有名。当时盘踞附近几个镇,发行自己的纸币。他手下有一个神枪手,姓名不详,平时拖着鞋走路,一旦把鞋穿好就是拿枪打人的节奏。传说他曾经和时任临潼县长打趣,不但打下空中的飞鸟,而且可以决定打左翅膀还是右翅膀。秦宋臣解放后逃到四川,后被解放军抓获,押回临潼枪决。临潼县往北,过了富平就是蒲城县,当地有一个刀客,就是后来的杨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