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爲何選定司馬師接班?除了他是長子外,還有兩點原因很關鍵

文/格瓦拉同志

晉朝的開國皇帝雖然是司馬炎,但真正的奠基人,卻是他的祖父司馬懿、伯父司馬師和父親司馬昭三人。在司馬懿父子三人中,司馬師作為“承上啟下”的關鍵角色,對於繼承乃父遺志、發展篡位事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中間人”角色。

其實,司馬懿兒子眾多,他之所以選定司馬師來接班,並不僅僅是考慮到他的長子身份,更重要的是在他身上發現很多“長處”,而這些“長處”正是接班人必備的要件,缺一不可。這些“長處”,歸結起來無外乎以下兩點:

1.心狠手辣、果於殺戮

司馬懿深知欲將謀朝篡位的大事業繼續下去,那麼在選擇接班人時必須慎之又慎,因為中間一旦有所閃失,必定會讓整個家族落得被屠滅的下場。這個接班人,除了需要才能卓絕之外,在對待政敵時還必須心狠手辣,唯此方能不被對手反制,使大好局勢翻盤。司馬懿通過對諸子的考察,發現唯有長子司馬師堪當此任。

司馬師外飾忠順、內實陰詐,不僅對待政敵果於殺戮、毫不手軟,而且對於身邊最親近的人,一旦發覺有可能阻礙其實施陰謀,也會無情地予以剷除,是個嗜血如命的無恥之徒。司馬師在發跡前及執政後,曾以最殘忍的方式殺死過很多人,其中便包括他的愛妻夏侯徽,真可謂冷血至極。

夏侯徽自從嫁入司馬家後,跟司馬師情投意合、如膠似漆,恩愛的不得了,兩人婚後沒幾年時間便連生五女。夏侯徽偶然間發覺公爹和丈夫有謀逆之舉,出於好心便對司馬師進行旁敲側擊,希望他能懸崖勒馬。然而對於夏侯徽的一番好意,司馬師非但沒有幡然醒悟,反而大起殺心,最終竟將愛妻鴆殺。

景懷夏侯皇后,諱徽,字媛容,沛國譙人也...後知帝非魏之純臣,而後既魏氏之甥,帝深忌之。青龍二年,遂以鴆崩,時年二十四,葬峻平陵...後無男,生五女。見《晉書·卷三十一·列傳第一·后妃上》。

等到司馬師執政後,為徹底剷除夏侯家的勢力,竟然又誣告大舅哥夏侯玄“謀反”,不僅將他處死,還誅滅他的三族。夏侯玄是名震海內的大名士,起初跟司馬師關係非常好,如今卻因為跟曹魏皇室關係親近的緣故,竟然落得身死族滅的下場,實在是令人寒心。

司馬師對待自己的愛妻、大舅哥尚且如此狠毒,對於其他人會怎樣,可想而知。不過從司馬懿對兒子的期望方面來看,司馬師的確沒有令父親失望,對於延續家族事業來講,實在是再好不過的人選。

2.內心強大、心沉似海

但凡謀朝篡位的“大人物”,除了要心狠手黑、果於殺戮外,還要有一個強大的心臟,要具備超強、超穩定的心理素質,要能做到“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唯此才能沉穩地處理各種變故。司馬師的心理素質有多強?可以從正史記載中窺見一二。

高平陵之變的前夜,當司馬懿將政變計劃告知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後,兩人的反應卻大不相同。其中,司馬昭在得到消息後恐懼不安,以至於整晚都睡不著。可反觀司馬師,根本就沒把此事放在心上,飲食休息一如往常,晚上睡覺時甚至還鼾聲大作。司馬師內心之強大,可見一斑。

宣帝之將誅曹爽,深謀秘策,獨與帝潛畫,文帝弗之知也。將發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覘之,帝寢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會兵司馬門,鎮靜內外,置陣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見《晉書·卷二·帝紀第二》。

不僅如此,司馬師心沉似海、行事隱秘,跟其父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這點可從他暗中豢養死士一事得到驗證。因受大將軍曹爽的排擠,司馬懿父子曾在家閒居十年時間,期間屢受猜忌。在此期間,司馬師並沒有坐以待斃,而是以極為隱秘的方式,在民間豢養了三千死士以備不時之需,這件事絕少人知道,甚至連司馬昭都被矇在鼓裡。

等到政變發生時,三千死士接到司馬師的召喚,一夜間便聚集在洛陽城,並在隨後的戰鬥中立下奇功(“初,帝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引文同上)。至此眾人方知司馬師早蓄不臣之心,而其行事之隱秘,更是超出常人想象。

由以上兩點來看,司馬師之所以被司馬懿選中,絕非僅僅是長子的緣故,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心狠手辣、果於殺戮的作風,以及心理素質超強、行事隱秘的性格,實在是再好不過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