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和滴滴,谁的赢面更大?

别拿暗恋当饭吃

初期看好美团,美团收购摩拜,正式将共享单车纳入美团生活场景,为美团的战略版图,提供了完善的出行体验。与美团CEO日渐稀少的头发相反的,是美团日渐突显的野心。

《财经》杂志发布的文章《美团收购摩拜背后:滴滴的犹豫,腾讯的意志》将美团收购摩拜的详细过程做了高度还原,美团CEO王兴十分渴望共享单车完善美团的出行场景,对摩拜的战略从前期的投资到后期的强势收购最终落实,也不过用了短短两周时间。

在此之前,滴滴试图推动ofo与摩拜合并,但结果以失败告终。最终美团收购摩拜,滴滴上线滴滴外卖,美团推出美团打车,美团与滴滴的业务扩张背后,美团是能看到完整且有巨大想象空间的消费场景的,而以国外Uber外卖的成功模式为发力点的滴滴外卖,显然给自己找了不小的麻烦。


1、已经成熟的购物场景VS正在培养的外卖模式。

美团打车虽然入局较晚,初看似乎难以在被滴滴垄断的打车出行领域撕开口子,但美团构建的生活场景,连接人与需求,人和需求都在美团这一平台上发生着,美团打车的出行场景虽然推行艰难,但其难度是远小于滴滴外卖的,而滴滴,则完全是靠着对自己在出行领域的极度自信来拓展外卖业务,外卖业务比起出行的难度大了不是一两点,从商家到平台以及用户的外卖习惯都要重新培养和融合。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双方对切入对方业务的决心是巨大的,但推行过程都不怎么如意,在我看来,滴滴外卖要比美团打车更为艰难。


2、外卖和打车是两种模式,外卖更难,预示着滴滴难以用外卖拓宽生态。

美团的生态想象空间无疑更大,生活购物场景十分丰富,美团推行打车业务,对用户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反观滴滴,多年垄断出行领域,出行是主要业务,如今想依靠滴滴外卖,拓展业务边界,比起美团,滴滴要想成功推行滴滴外卖,首先要构建滴滴的外卖生态,甚至是背后更大的生活场景生态。滴滴无疑是希望利用已有大量用户数据资源在短时间内强推,但生活场景的沉淀也是十分讲究出身和基因的,依靠移动出行领域崛起的滴滴,在这方面,是否能追上一路从百团大战拼杀至今的美团呢?答案仍需时间的验证。


3、滴滴模仿国外uber的成功模式,水土不服。

滴滴看好滴滴外卖,无非是看到国外Uber在外卖领域的成功,但国外的Uber的成功,首先由于国外城市地广人稀,外卖也主要以快餐为主,送餐难度和人车匹配难度以及交通状况都更好,其次,Uber外卖调动的是司机的闲置资源,而滴滴外卖则更多依靠招募专职送餐员,最后,外卖服务,涉及到人、车、外卖店三者协同服务,是比滴滴之前深耕多年的出行服务更为复杂的情况。

在国外已被验证可行的Uber外卖模式,在滴滴的推行下,遭遇了水土不服的困境,在外卖补贴火热的场景背后,真实数据如何,恐怕业内人士都已心知肚明。


吴怼怼

现在互联网流行跨界,越是巨头越倾向于推倒边界,美团和滴最好此道,之所以如此,当然是因为深入骨髓的不安全感。



资本随时有搅局的能力,经历了快的和Uber两场大战的程维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在用大数据、新能源、无人驾驶整合行业资源,封闭整个市场之前,滴滴没有安全可言,甚至嘀嗒拼车这样的公司也能够随时发起挑战。美团酒旅的间夜数飞涨,但基于本地服务的流量不足以动摇携程的异地优势,为阿里冲锋陷阵的饿了么也成了肘腋之患。王兴急于廓清美团的大格局,稳定GMV并推高估值,美团不怕业务的复杂化,至不济,也是“乱了敌人,锻炼了群众”。

双方决裂是迟早的事。所以美团进军打车,滴滴做了外卖。

美团的目的很简单,出行业务一年有百亿次的单量,其中滴滴拥有四分之三的份额,如果美团抢走其中30%,就会从滴滴560亿估值中抢走了160亿,此消彼长的前景非常可怕。美团有30亿美元左右的现金储备,虽然不如滴滴,搅局的能力还是有的,当然这么做的风险在于刺激不属于有效客群的伪需求,至少我见过的每位网约车司机都对重现补贴大战的盛景兴致盎然。

滴滴和美团都有千亿美元估值的宏伟蓝图,所不同的是滴滴必须等待新能源等风口的成熟,美团迷信自己的即战力和执行力,为了抢走GMV和市场份额,不怕重启烧钱竞争,滴滴要做的是如何确保美团拿走的是最没有价值的那部分用户,程维之前已经布局升级服务,逐渐抛弃那些流血补贴沉淀下来的伪需求,美团的挑战也许正好是一个甩锅的机会。

至于外卖战线,则攻守异势,另有一番变化。

滴滴有中国互联网创业公司里差不多最雄厚的现金储备,但王兴坚信美团旗下到店+到家的组合能够对抗,他早就承认,外卖是美团唯一没有盈利的业务,所以他笃定谨慎的程维不会涉险,至多也就是泄愤,不会形成超出现有边界的竞争形态。

除了用户,外卖市场有两个核心因素。

1、独占商家。

Trustdata有报告对比过美团和饿了么签约餐饮商家的情况,双方重合比例大约为25.8%,但美团外卖的独占商家高达55.6%,饿了么只有18.6%,这实际上就是大众点评到店优势的延伸,尤其是在高端餐饮下跌,个性休闲餐饮崛起的今天。

滴滴专注做出行,在其他生活服务领域缺乏触点,大众点评的存在使得滴滴很难通过差异化运营动摇美团外卖的地位,也不太可能学口碑去做商家红包,那只会卷入与支付宝的错误战争,显然得不偿失。

2、运力。

目前美团骑手是自营与加盟的组合,饿了么主要依赖300万骑手的蜂鸟外送,从滴滴给骑手开出的优厚待遇来看,显然是企图在运力上釜底抽薪。

可能的玩法有两种:

一是把外卖业务提高到战略高度,网罗数量众多的骑手,与美团全方位竞争,至少目前滴滴摆出了这个姿态。换句话说,滴滴不是泄愤,而是把外卖当成主营业务来做,这不仅意味着重回流血补贴时代,也未必符合滴滴的根本利益;

二是找到合理调配现有运力服务于外卖的手段。2015年UberEats上线就支持自行车、摩托车和汽车的多方式配送,在欧洲的订单甚至超过打车。滴滴此前投资饿了么就联手搞过一个2+4同城配送计划,希望打破5公里以上的外卖瓶颈,同时兼顾利润更丰厚的团餐业务,当然这需要与饿了么达成某种程度的默契。

按常理来说,现阶段的滴滴应该不会赌气般的自营共享单车,继续儿戏般的搞出一个自营的外卖业务,拖累进军大出行行业的步伐。王兴的自信是基于对餐饮行业的高渗透率,美团一直希望打通ERP/SaaS,拿到商家的后台数据,为此搭建了2000人的运营团队,虽然遭到大型或连锁商家的抵制,但毕竟团结了抗风险能力较低的中低端餐饮企业。

O2O本质上拼的是show hand的勇气,美团、滴滴和今日头条都在快速扩张,迟早有一天会隔河相望,爱因斯坦曾说,“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用什么武器,但第四次一定是木棍和石头”。滴滴和美团的这场战争,差不多就是石器时代前的最后一场对决了。


虫二

最近,滴滴和美团可谓是一触即发,局势紧张,众人都在讨论这两大巨头的跨界行动到底哪个会成功。

美团主要经营餐饮方面的服务,可以说是吃喝玩乐一应俱全,基本上一个美团可以搞定外出游玩的所有事务。此外,美团还提供外卖服务,送货上门服务,跑腿代购等等,占据了外卖行业的半壁江山。

而滴滴则是独占了整个打车领域,可以说现在没有哪家公司在出行方面可以和滴滴相提并论。在出行的时候,大多数选择滴滴打车。除此之外,滴滴还提供代驾服务,公交服务等等。然而滴滴的业务比较单一,只有出行这一项。不像美团,囊括了吃喝玩乐的方方面面。

如今滴滴想要做外卖,大多数人刚开始可能难以接受。毕竟一个从未涉及过该领域的平台突然做起不熟悉的行业,让人多少放心不下。而且目前美团外卖和饿了么已经占据了外卖的市场,滴滴想要进去分一杯羹恐怖不是那么容易。

同理,美团在打车行业也是新手,不容易站稳脚跟。但美团之前除了外卖领域,还做过跑腿代购,专送等服务,可以说是为开启打车服务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且美团本身服务就比较多元化,如果加入打车得服务,看起来也是理所应当的。之后出行就真的可以一个美团搞定了。

美团加上打的,可以说是锦上添花,完善服务。而滴滴加上外卖,则是开启一个新世界,难度不言而喻。如果战争升级的话,看好美团的人会更多。


镁客网

滴滴垄断以后得口碑过差,这在互联网行业中是不多见的。本身互联网公司的发展思维就是抓住用户痛点,解决用户需求。

滴滴能够迅速发展成为独角兽企业也是因为抓住了出行市场的机遇,用互联网技术解决出行资源的共享共用,重新构建了出行市场的新秩序。

但在滴滴垄断出行市场以后,经营重心自然会向盈利需求转移。不仅补贴大战成为过去,同时司机抽成、价格较出租车市场不在具有优势。前后的巨大反差,导致不管司机还是滴滴用户都对滴滴的意见非常大。

这是滴滴目前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平台用户和平台司机满意度忠诚度都大幅下降。当新的具有号召力的,全国性网约车品牌进入市场的时候,就有可能会出现用户大量流失的情况。

这自然是美团看到的一个机会。美团作为从千团大战中打出来的公司,身上好打战,能打硬战的基因非常明显。在BAT独大的互联网行业中,不惧任何对手,依然把大佬阿里系的口碑和饿了么打得昏头转向。何况滴滴这样的互联网后起之秀。

并且王兴是一个非常强势和独立主见的人,经营的方向和看准的市场绝对是不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涉,哪怕是大股东也不惧。这就是为什么当时美团和阿里闹僵,并转投腾讯的原因;也是敢和同样是腾讯系的盟友滴滴争出行市场的原因。

从目前的反响来看,被滴滴压榨已久的用户和司机们都非常希望能有美团这样一个具有实力的品牌进入网约车市场,以制约滴滴漫天杀价的过分行为。


互联网深观察

据腾讯《一线》报道,美团打车计划于3月中旬在北京、上海、成都、杭州、温州、福州和厦门7座城市同时上线,美团官方对此暂无回应。此前,热闹的北京开城营销之后,却被政府叫停,投放的户外广告亦被撤下。

关于美团做打车,舆论上的热捧与事实进展的缓慢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自去年2月美团在南京高调宣布进军打车行业之后,经过长达一年的观望,才敲定了第二批扩张城市。这与美团激进高调的形象不符,也让外界一度猜测美团是否遇到了难题。

《财经》报道的一个细节让人深思,滴滴CEO程维提到自己曾问过美团创始人王兴,为何要做打车?对方轻描淡写地回复“就是试试”。王兴的态度或许可以解释美团打车为何进展缓慢。从一开始打车业务就只是个试验品。

一个新业务如果要成长,需要极大的资源,包括人力、资金已经各方面的支持。如果来自公司内部的资源支持跟不上节奏,即使一线员工在前方拼命推广,速度也提不上去。最终也许真的会应验“就是试试”的结果。

纵观这些年,美团所谓的“试试”并不少。去年11月,美团点评高级副总裁王慧文发布内部信表示,已结束“松鼠便利店”和“共享充电宝”两个项目的运营。同时也承认,美团过去在早餐外卖、排队机、WiFi等近10个业务上的探索,也因为不成功而终止。

对于老板来说,失败就失败了,做不成就拉倒。也许投资人甚至不清楚自己投资的公司,已经悄悄探索过这么多还未来得及浮上水面就已经消失的业务。但对于一线员工而言,却可能陷入全力付出、浴血奋战但得不到结果的困境。

当然,美团对一线员工的态度是有历史渊源的。2016年4月,前美团COO干嘉伟离开美团加入高瓴资本。这位曾经管理美团运营团队,在美团“钢铁加肌肉”中承担肌肉角色,帮美团拿下线下市场的军师级人物的离去,曾经让业内唏嘘。

随后不久,有美团员工爆料,多个区域的地推员工在事先未得到通知的情况下,被公司强制转岗到新成立的餐饮生态业务部,并设置高不可及的绩效考核,进行变相裁员。那些曾经在一线帮美团“打天下”的销售人员,面对公司“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做法无能为力。

现在美团打车似乎又在重演曾经的一幕,据美团一位高管透露,内部对打车的定位就是“高举低落”。媒体上喊得欢,但内部却限制预算,支援并不充沛。南京的进展,公司内部并不满意,但依然希望多开几个城市进行尝试,看能否有所突破,实在不行,就会想王慧文说的那样,再来一次“失败的尝试”。

在美团进入下半场以后,王兴本人一再强调技术至上,王慧文在内部会议上的一句话被流传至外界:“只喜欢产品技术出身的人,其他的别想升职。”可是他们忘了,美团能从千团大战中存活下来,后又在与饿了么的竞争中站稳O2O市场的脚跟,少不了一线人员的浴血奋战。

然而早期因为理想而加入美团的销售们,从当时入职时的年轻热血等到需要保温杯的年纪,公司没有上市,同行的兄弟们却有不少被挤兑、被迫离职。

美团敢于试错的精神可嘉,但一将功成万骨枯,今日强推扩展业务时,要用到一线员工。万一业务推不下去,团队也作鸟兽散,成为公司“轻装上阵”尝试下,不得不被卸下的“包袱”。一位离职高管感叹,这个公司“狼性太足,人性不够”。


智囊互联网

美团上线打车,于是滴滴推出外卖,咋一看外卖是滴滴反击美团迫不得已的手段。其实不然,外卖只是幌子,是迷惑美团的迷魂阵,运力才是滴滴挫败美团的大招。

事实也已说明,当总金额100多亿人民币的滴滴CP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披露时,媒体纷纷猜测此次发行是针对即将上线的滴滴外卖,并大加渲染,后来被证明是闹了乌龙。

滴滴方面表示,“募集资金用于合作伙伴购置新车,进而扩大滴滴平台的运力,带动交通出行生态链企业发展。”注意,这才是滴滴出行蓄力已久的大招,是其一直在打造的核心竞争力!

前文已经分析,以运力和乘客两端供需均衡为核心的顾客体验是滴滴的核心竞争壁垒,也是其他竞争对手所欠缺的致命软肋。而滴滴现在要做的就是继续拔高这种核心壁垒,让对手望而却步,可望而不可即。

先后发生的合作事件足以说明一切。

2月7日,滴滴出行宣布与北汽新能源、比亚迪、长安汽车、东风乘用车、东风悦达起亚、华泰汽车等12家汽车厂商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建设面向未来的新能源共享汽车服务体系。

3月1日,人人车宣布与滴滴出行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将联手为滴滴平台上的车主提供包括二手车、新车在内的高性价比车源和用车解决方案,进一步提升司机端服务、升级城市出行生态。

3月19日,综合性汽车服务供应商赢时通汽车租赁有限公司宣布,与滴滴签署股权认购协议。滴滴出资认购赢时通股份,成为赢时通重要股东,双方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

不管是与车企、二手车服务商,还是与综合性汽车服务供应商合作,滴滴都在剑指运力这一网约车市场的稀缺资源。原来,面对美团打车的咄咄逼人和屡次挑衅,任你给顾客发几张券也好,任你给司机免除抽成也罢,滴滴都不为所动。他表现出来的并不是外人所感受的那样无所作为,而是一直在蓄力大招!

运力,这才是滴滴挫败美团的杀手锏!


弈农说

美团和滴滴谁的赢面更大我们来一条一条分析,首先分析滴滴:

1、滴滴现在市场份额最大,影响力广。

2、大部分滴滴司机对滴滴已经没有好感了

3、也有小部分乘客抱怨滴滴收费高了!

4、滴滴对司机每单抽水20%,外加每单0.5元管理费。(其实是不是20%只有滴滴司机心里清楚)

5、滴滴的派单规则,不是就近派单。

6、滴滴已经不是,随叫随到了。要过很久才能叫一辆车。

7、我问过乘客,他们叫车叫了几分钟(其实我一直都在500米内)

8、滴滴叫车,拼单叫车最容易叫到。

9、滴滴叫车,如果10分钟左右叫不到车,滴滴会提示你加价叫车。

10、滴滴加价叫车的钱没有给到司机(都问过乘客)

11、滴滴打车的平分太乱了!服务分、星级分、成交率。

下面美团的:

1、美团的影响也不比滴滴差多少。

2、美团对外卖小哥的太多和滴滴对司机的态度差不多。

3、美团抽水8%,前期三个月0抽水。

4、美团前期补贴肯定比滴滴要大。

5、滴滴司机大部分会出逃美团。

6、美团前期软件的体验肯定不好。

如果美团前期可以抓住司机!不一定可以可以打败滴滴!但平分秋色应该问题不大!


手机区块链矿机大全

如果真的战争升级,打起来的话,个人觉得美团的赢面更大,原因如下:

1.美团O2O场景较多,美食,电影,酒店住宿,旅游,休闲娱乐,生活服务,运动健身,等等,等于已经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而这些庞大的消费群体在美团上消费之后顺便打车去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滴滴相对单一,再去发展多元化,困难重重,美团已经具备了先天优势!

3.当然,滴滴在打车领域是一家独大,只要想到打车,会很自然的想起滴滴,可是呢?滴滴打车发展的真的好吗?这个姑且不谈,刚才提到用户在美团消费之后顺手使用美团打车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加上美团的资金储备和腾讯的投资,如果在打车领域再次掀起价格战,滴滴是接还是不接!接的话,滴滴如此庞大的用户数量,滴滴承受不了,不接的话,美团打车比滴滴便宜,那滴滴又如何守住自己的市场份额呢?甚至,美团外卖的红包都可以直接发放打车红包!滴滴和美团这场战争,是场近身肉博,刀刀见肉,加油吧,滴滴


三人禾木风

最近互联网大事就是美团打车和滴滴外卖了。作为一个普通的群众,我不能阐述谁的赢面更大,毕竟这是互联网大佬们之间常有的竞争。我以一个从事互联网工作的身份来简谈自己的想法。

1. 美团月活跃用户应该是比滴滴要多的,用户消费属性强,再加上美团的优势业务是团购,在同一app下单再打车去消费的地方就显得那么顺其自然,这样转化成潜在用户用车的可能性就高。基于口碑和普及度来看,在二三线城市美团有足够的信心,出行因此会受益。

2.市场有期望,不管乘客和司机都希望市场有个相对的竞争力对手,不愿意看到一家垄断,这样双方为了抢夺市场,会给司机和顾客的补贴机会就多了。

其实我觉得吧美团还有很多优势,分析再多也还是得不出个所以然来。总之能给老百姓带来实惠多的,我们就更好的选择哪个,这是我个人的观点,你们怎么看?


Jesihon

滴滴跟美团的战争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是他们现在却都开启跨界模式,很多好奇的人都在“下赌局”谁的胜算会大?谁会被干掉?

外卖行业:

在打车领域,也许滴滴坐第二就没人敢坐第一。大伙出门在外想要打车,几乎都是掏出手机就打开滴滴的界面。


由此可见外卖的行业有多么不容易,滴滴想要跨界搞外卖,除非在红包的力度上能够超过这两个巨头,否则将会面临变成泡沫的局势。

打车行业:

美团APP在吃喝玩乐上做的算是比较完善了,通过该平台可以同时享受美食、电影、酒店、旅游等服务,等于说是集结了非常庞大的服务链。

虽然说打车行业可能处于滴滴一家独大的局面,大多数人想到打车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们叫滴滴去”。而“打的”这一词语跟滴滴在叫法上还真有点接近,这可能就会给人一种潜意识的观念,打的叫滴滴。


但是就因为美团完善的服务体系,如果在融入打的服务,可谓是完美,如果想要真正做到超越滴滴,这也是比较难实现的。


滴滴VS美团

综合两个行业的发展,美团的服务较为多元化,但是滴滴的服务就显得比较单一,所以也许相对来说,滴滴的想要如美团一般往多元素的方向发展,将会困难重重,美团如果想要涉及出行行业,也是需要时间的累积。

其实这两位大佬如果只是在自己引以为傲的领域发展,那肯定都是该行业的龙头老大。但是如果想玩跨界,只能说加油滴滴!加油美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