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可卿生病卧床期间,为何每日换四五次衣裳?

夜舞风花雪夜

秦可卿,金陵十二钗之一。她是一个弃婴,从小被掌管营建工作的郎中秦业收养,有一个无血缘关系的弟弟秦钟。虽然秦业官职低微,家境清寒,但是却把秦可卿教育得很好。


秦可卿既有宝钗的八面玲珑,又有黛玉的清高和才情,是一个才色兼备的美人,她长大后嫁给贾蓉为妻,由于性格好,为人处事大方得体,获得贾府上上下下的赞美。


后来,这个优秀的美人,得了一场大病。从文中第十回,婆婆尤氏和公公贾珍的言语中可以看出来——尤氏答道:“倒没说什么,一进来脸上倒像有些个恼意似的……可倒殷勤的很,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


大家商量着立个方儿,吃了也不见效。倒弄的一日三五次换衣裳、坐下起来的见大夫,其实于病人无益。”贾珍道:“可是这孩子也糊涂,何必又脱脱换换的。


倘或又着了凉,更添一层病,还了得?任凭什么好衣裳,又值什么呢,孩子的身体要紧。就是一天穿一套新的,也不值什么……”




一、规矩上,知书达理


大户人家规矩多,讲究多,每天换几次衣服很正常,而且接待客人的时候是要换衣服的,这是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其实秦可卿病着,不换衣服见大夫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对于秦可卿而言,恪守礼数已经成为她的生活习惯。


而且正是因为办事得体,不失本分又恪守规矩,秦可卿才能在贾府站稳脚跟,成为让贾府里上下左右都称赞的角色。


因此即使是生病了,身体虚弱,容颜憔悴,她也不会让自己不体面地见大夫。


二、性格上,追求完美


秦可卿性格细腻,敏感,自尊心强,注重细节,凡事追求完美,从她的自述与众人的评价中可以看出来。


秦可卿自述,公婆把自己当女儿对待、侄儿尊重她、婶子及其他人都疼爱她,只是“这都是我没福……这如今得了这个病,把我那要强的心一分也没了……我自想着,未必熬的过年去呢。”


贾母认为秦可卿是个稳当可靠的人,人长得漂亮,体态轻盈飘逸,说话办事和声细语, 是一个称心如意的重孙媳妇。


婆婆尤氏认为秦可卿会行事儿,见人有说有笑,很招人喜欢,但是私底下心思重,对于别人的话都要度量个三日五夜,患病正是思虑过度引起的。



张太医认为秦可卿心气高,聪明过头,对于不如意的事情耿耿于怀,忧虑过度,引起月经病。


贾府的仆人随从则认为,秦可卿对长辈孝顺,与平辈和睦相处,对幼辈仁慈爱护,怜惜家中仆人老小,大家都感念她尊老爱幼的恩情。


秦可卿这个官职低微人家的养女,在人际关系复杂的贾府大院里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可见她是在细节上下了多少的功夫,用多少的心思,才赢得了众人的尊重。如今虽然生病了,她也不允许自己蓬头垢脸的样子出现在外人面前,宁愿自己辛苦点,一日三五次换衣裳。


三、心理上,渴望改变


曹雪芹笔下的秦可卿是一个淫丧的人物,与公公贾珍有奸情,从焦大的话“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以及璜大奶奶的话“人都别要势利了,况且都做的是什么有脸的事”可以看出来。


但是就秦可卿本身的性格与教养而言,她是不愿意这么做的,慑于贾珍的淫威,只有默默地承受。而且与公公乱伦,这是一件多么难已启齿的事情,她无处诉说,唯有积郁于心,天长日久,便引发了疾病。


心理学上说,一个人内心的痛苦是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人会在精神压力积累到极限或大爆发之前,寻找某种方式、来缓解内心的焦虑。秦可卿内心深处渴望改变,但她又无力改变,唯有通过频繁地换衣服来缓解内心的焦虑。


后来,秦可卿死于腊月初二,正应了她自己的预言“未必熬的过年”。她死后,贾珍为她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奢华至极的葬礼。可怜的秦可卿至死也无法摆脱贾珍的纠缠,一代红颜积郁致病就这么香消玉殒了。




有书共读

秦可卿应该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里最神秘的一位了,原文说她是从育婴堂抱出来的一个女婴,但她这样的身份却能够嫁入四大家族的贾府,而且死后能够享受那么大的哀荣,的确令人费解。

我们都知道,曹公在对红楼“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时候,改写了秦可卿生病死亡的一段情节,把“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四五页文字删去了,因此,秦可卿在身份之谜之外又多了一个死亡之谜。

可以说,原文中关于秦可卿的每一处文字和细节,都很值得推敲,比如她生病期间,有一处细节说到她每天要换四五次衣裳,一直以来有很多解读,很多人都搞不明白,秦可卿都生病了,为什么还要不厌其烦地频繁更衣呢?

可能很多人都会把这个细节跟秦可卿的身份,或者她与公公贾珍的关系联系起来,因此解读出看似很正确的诸多深意,那么秦可卿频繁换衣服这出细节,到底有没有深意呢?我们不妨先看原文是怎么说的。

这段文字发生在原文第十回,金荣的姑妈因为金荣跟秦钟闹了矛盾,要来找秦钟的姐姐秦可卿讨说法,没想到秦可卿卧病在床,尤氏跟她说了一通儿媳的病,金氏走后,尤氏和贾珍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

尤氏答道:“……现今咱们家走的这群大夫,那里要得?一个个都是听着人的口气儿,人怎么说,他也添几句文话儿说一遍。可倒殷勤的很,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他们大家商量着立个方子,吃了也不见效,倒弄得一日换四五遍衣裳,坐起来见大夫,其实于病人无益。”贾珍说道:“可是。这孩子也糊涂,何必脱脱换换的,倘再着了凉,更添一层病,那还了得。衣裳任凭是什么好的,可又值什么,孩子的身子要紧,就是一天穿一套新的,也不值什么。……”

其实这段话里,已经给出了答案,秦可卿每天之所以换四五遍衣裳,是因为每天有三四个大夫轮流着四五遍来看脉。就这么简单。

很多人依然有疑问,第一个疑问就是,秦可卿换衣服难道只是因为有大夫来看病?会这么简单吗?难道没有任何深意吗?第二个疑问是,为什么大夫来看脉,秦可卿就要换衣服呢?晴雯看病都要放下帐子,秦可卿就更不用说了,换衣服完全没必要啊。

我们看尤氏和贾珍的对话,从贾珍的反应中可知,秦可卿换衣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他并没有觉得诧异,其实这是古人一种习惯,尤其是有权势的人家,常常每天都要换多套衣服。

这一点在秦可卿死后出殡时就写到了一次,王熙凤在乡村野店更衣,她方便之后,就换了衣服,然后就让宝玉他们换,他们不换。原文:凤姐洗了手,换衣服抖灰,问他们换不换。宝玉不换,只得罢了。

由此可知,换衣服对贾府这样的贵族来说,是每天的常事,他们不可能像我们今天这样,一套衣服穿一天甚至更久,他们一天中可能换多套衣服,尤其是见客之后,这其实是一种风俗和礼节。

其实不仅红楼梦,金瓶梅中吴月娘等人也是一天中多次换衣服,这其实是一种自我尊重和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个人身份的象征,所以秦可卿见不同的大夫换衣服,反应的正是她的知礼懂礼,也与她蓉大奶奶的身份契合。

所以,不管是来几个大夫看病诊脉,也不管是放下帐子甚至是悬丝诊脉,以秦可卿在贾母心中“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的身份,她都会当成女子见客的一件大事去对待,哪怕生病了,也不能乱了礼节和妆容,都会依礼更衣。

换句话说,如果每天来十个八个大夫,可能秦可卿就会换十遍八遍衣服,这是她自重也是重人的表现。贾珍的一番话,也很好理解,他觉得儿媳生病,不比往常,可以不用讲究那么多虚礼,衣服不用频繁更换。

如果非要说这其中有深意,可能有两点可以稍加猜测,一个是这时候贾珍与儿媳秦可卿已经有了关系,贾府众人都还不知情,秦可卿为了掩饰,通过频繁更衣这样一个细节,来表达她紧张慌乱的内心。

第二个是每天来四五个大夫看病,这显然不一般,似乎隐约暗示了秦可卿不一般的身份。一般来说,人生病了,找个太医来看就是,但秦可卿是每天都有好几个大夫轮流来看,这俨然是皇家之人看病的派头。

当然,关于秦可卿的真实身份,一直是个谜,红学界目前尚无定论,也许永远都不会有定论,这样挺好。


少读红楼

秦可卿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之一,可以说是十二钗中最神秘的人,她的死至今都是个谜。

她在书中的笔墨并不多,而且活的时间也不长,存在的意义却非凡。

贾家的衰落是从秦可卿的死开始,一个从育婴堂抱出来的女婴的命运影响着贾家的命运,这让人细思极恐。而她的真实身份,至今都是个谜,也许未来也无从解开。

自古红颜多薄命,秦可卿也逃不掉命运的魔爪。在她生病卧床期间,让人不解的是每日都要换个四五次衣服,这究竟是何原因呢?

1、性格使然

秦可卿是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合体,因为她出身卑微贫困,进了贾府之后和初入贾府的林黛玉一样的反应,不敢多说多做,时时察颜观色,心思缜密,总害怕有不妥之处。

在人情世故上又和宝钗相似,处事圆滑,眼观六路,面面俱到,所以跟贾府的人处的都很好,没得罪过谁。

还偷偷与公公贾珍有染,长期如此,心身疲惫,累倒也不足为奇,所以后来几个大夫都查不出什么病因,算是一种心病吧。

像她这样的人,自尊心强又好强,再加上在贾府自己的身份,无论何时怎可以让外人瞧着病怏怏又无精打采邋遢的样儿,所以一天有四五个大夫来看病,就换上四五件衣裳,在外人面前不失了身份和印象。

2、古代人的习惯,风俗礼节

在秦可卿出殡过程中,王熙凤凤姐在乡村的野店换衣服,还问了贾宝玉和其他人换不换,结果宝玉不换,只得算了。

可想可知,在古代尤其是有钱有权有势的贵族人家来说,每天换几套衣裳也是常事,显示自个家族家大业大。

贾府总有客人上门登访,穿着不同衣服见不同的客,显示出他们的礼节。

所以贵族典范贾府中的很受认可和喜欢的秦可卿一天内换了几件衣裳也就好理解了。

还有隐含深意我们来猜一下:

1、为了掩饰慌张感。

秦可卿生病时候,与贾珍已经有染,贾府上下还不知晓,她为了加以掩饰,见了公公也要穿戴整齐,所以经常换衣服来证明正常,也掩饰了她慌乱的心理。

2、影射身份

正常来说,生病了一个大夫来看就可以了,而秦可卿却要每天有四五个大夫甚至更多大夫轮流看病,这派头隐含她尊贵的身份,像极了皇族人士。

这一点倒是和刘心武先生的说法不谋而合。刘先生说秦可卿是废太子的闺女,不过这点让人吐槽,不可能。谁敢娶废太子的闺女?戳当今皇帝的脊梁骨,不要命了吗?

后来秦可卿死于腊月初二,这一代红颜香消玉损。

综上所述,秦可卿生病卧床期间不厌其烦地每日换四五次衣裳喽。有不同想法,欢迎给有书君留言讨论呦!


有书博物馆


不小心打了个喷嚏

《红楼梦》里,秦可卿身为金陵十二钗之一,兼具钗黛之美,鲜艳妩媚,有似宝钗;风流袅娜,则如黛玉。她如同一团谜:身世是谜,病因是谜,死亡是谜。其中生病期间,婆婆尤氏和公公贾珍讨论秦可卿的病情。

尤氏提到,大夫三四个人一日轮流来看脉,倒弄得一日换四五遍衣裳,坐起来见大夫,其实于病人无益。贾珍说道,何必脱脱换换的,孩子的身子要紧。衣裳凭什么好的,就是一天穿一套新的,也不值什么。

这段话乍看没什么,仔细琢磨一下,发现隐藏一个很大的玄机。那些大夫怎么能够轻易进入宁府大少奶奶的房间呢?我们看看荣国府治病的情形。

第五十一回,晴雯生病。老嬷嬷带着一个大夫进来,里面的丫鬟都回避了。有三四个老嬷嬷放下暖阁上的大红绣幔,晴雯从幔中单伸出手去。大夫看到金凤花染的红指甲,赶紧回过头去。有一个老嬷嬷忙拿了一块手帕掩了。

后来大夫诊断完离开时,还问刚才是小姐的绣房。老嬷嬷道:“那屋子是我们小哥儿的,那人是他屋里的丫头。若是小姐病了,你那么容易就进去了?”

那时豪门大户非常讲究“男女授受不亲”。第三十三回,贾政痛笞宝玉,王夫人听见消息,急忙赶过来,结果“慌的众门客和小厮等避之不及。”第四十八回,薛蟠要跟着伙计贩卖货物,薛姨妈命人置办酒席款待伙计,原文“自己在后廊下,隔着窗子,向里千言万语嘱托张德辉照管薛蟠。”

对比宁府,秦可卿生病后,三四个大夫径自登堂入室,过来看脉。秦可卿是贾母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她显然知道这样不妥,有辱自己的身份。但尤氏、贾珍丝毫没有觉察任何不妥。在这种情况下,秦可卿能够保持自己尊严的做法就是“换衣裳,坐起来见大夫。”

他们不但没有体会秦可卿的用心良苦,反而抱怨“一日换四五遍衣裳。”这暗示宁府一向不懂礼节分寸,并且渗入骨子,“除了门口两个石狮子,怕猫儿狗儿都不干净。”


正经说闲话

有人说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秦可卿一天几遍衣裳是让贾府人知道,他们待女人如衣裳,一件衣裳刚穿一次即换。女人就这样被换来换去。对待女人是无礼,夫妻之礼没,长幼之礼没,君臣之礼没,人伦之礼没,亲情之礼没。三纲五常没。人与人之间,不同等级之间失序,失礼。

她用这种方式提醒,女人不是衣裳不能换来换去。也是这种换女人如换衣裳,是家庭无礼失序之始。家有几个女人,各生子保其势而争。贵族至宫廷在换女人,换子之间顺序时,朝代变换。根源是对拥有富贵与众女人的所有权导致人性变,贪图富贵及享受能有许多女人之心。是旧制的病根。

三四个太医为其看病,她的身份是宫中元春的使女,宝玉游太虚幻境见的警幻之妹,警幻仙子乃元春化身。时常写信教导过宝玉,宝玉从小被她抚养情同母子。教字识文。游太虚幻境是元春想念宝玉让其进宫。而为了家族兴旺,为了宝玉不在女儿中厮混,而让使女秦可卿与其发生关系。以让他懂男女之事从中解脱精于学业。

后以一种方式令秦可卿嫁贾府,并作眼线,间接管理贾府,使家门兴。又送贵物。但秦可卿面对贾府无礼之人之至不扛辱。病,元春以巧妙的方式让几个太医去。

秦可卿之病是贾府的丧礼非元春能救。她告诉秦可卿治家之术但人丧礼,淫非她能救。秦可卿托梦王熙凤不日有烈火烹油之事,繁花鼎盛。王熙凤问她何知,她说日后你就知道了。即她与元春有渊源。她是警幻之妹,即元春宫中使女。情同姐妹。她嫁入东府,其父当宫里营缮郎。其父与人搞上关系,女儿当了元春使女,又嫁东府。

而元春间接通过秦可卿打理贾家产业,秦可卿不堪贾府之淫,被元春利用。死,而事发。元春成为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之事发而死。为争家族之位死了人命,秦可卿。这也有是引发贾家被查抄,四五次换衣裳也预示贾府四五代大厦将倾,旧制也在这种丧礼下将倾。死至元春悟,告父母早抽身。


圃香

她对璜大奶奶说,她嘱咐继子贾蓉不许累着她,要什么吃的用的尽管到自己这儿来取,若是媳妇有个三长两短,这样好的模样性情,打着灯笼也再难寻到第二个了,还拖璜大奶奶荐个好大夫给秦可卿看病。璜大奶奶听了尤氏这番话,便得知秦可卿在尤氏心目中的地位,告她弟弟秦钟的状是指定告不赢的,于是灰溜溜地逃走了。

尤氏保护秦可卿的目的达到后,又赶忙与丈夫贾珍商量怎么给秦可卿看病。两人在商量医药的同时,贾珍也是关心情切,说日日四五个太医巡诊,病因没查出,倒还得秦可卿每日脱换四五回衣裳。贾珍嗔怪这孩子也是糊涂,衣裳值什么,哪怕每天一件新的也无妨,孩子身子重要,尤氏也附和。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涉及一个规矩问题。还记得尤二姐看太医的时候吗?太医请示贾琏,请奶奶将金面略露一露,医生好观气色。也就是说过去女子就医是不可以露面的,只可以在围帐内给太医问诊,女子即便在病重给太医诊治也必须穿戴整肃,不可蓬头垢面地见太医。

然而病中,这些礼仪往往可以简化,但秦可卿偏不,她恪守言行举止的规范,见太医坚持要脱换衣裳。秦可卿在以此树立恪守妇道的形象。其实秦可卿在人前一直都是这样的形象,侍上驭下无一不周到,下人敬她,长辈怜她。且任何人跟她说的每一句话她都放在心上,长此以往忧愁忧思才染上了不治之症。

贾珍所透露的这个脱换衣服的细节实则是展示了她的这一性格特点,也是她染病的原因了。秦可卿虽表实质上是个风月女子,但表面上却是这样的恪守女德,这又何尝不是假作真时真亦假呢?


凡话红楼

蝉闻答题。

前些年,因为刘心武在百家讲坛讲红楼,秦可卿这个人物突然大热起来。刘心武把秦可卿作为红楼梦的一把钥匙,试图通过这个角色挖掘出一些隐藏的秘闻。个人觉得,他用力过猛,有言过其实之嫌。

秦可卿作为金陵十二钗之一,出场次数不多,也早早就死掉了,似乎是个无关紧要的人物。但是也正是这个女人,的的确确隐藏着一段有意思的秘闻。

这个秘闻,跟曹雪芹有关。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确实辛苦非常,前后好像删改了十次之多,这也直接导致流传下来版本不尽相同。

但是民国之前,流传于市面上的都是经过高鹗和程伟元增订与删减的版本,也就是我们现在能读到的通用本。但是随着后来许多珍贵的孤本出现,在其上的脂砚斋批注上发现了这个隐秘。关于秦可卿的秘闻。

脂砚斋透露,其实有专门一个章节是讲秦可卿的,部分回目叫做:秦可卿淫丧天香楼!

一石惊起千层浪。

我们也终于得知,原来焦大口中的爬灰,曹雪芹原来是写过的。当事人便是贾珍与他的儿媳妇秦可卿。

秦可卿在现通行本中是个比较讨喜的人物,识大体,举止端庄,容色绝美。她与贾珍的关系无论是被迫抑或是自愿,已经不可考知。但这件事确实发生了,最终的结局也不是现在的病死,而是在天香楼上吊而死。

曹雪芹在删减重写后,还是留下了很多蛛丝马迹。就包括问题中看病的不合逻辑之处。

现在回答这个问题。

据太医的口中我们得知秦可卿有大崩之症,说白了,其实就是流产后的血崩。血崩一日几次是很正常的,于是就有了四五次换衣的奇怪举动。

还有一点关于秦可卿有意思的事,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的第一次房事,就是与一个叫可卿的女人。这里面是否也有所暗指呢。


如是蝉闻

这个迷其实到现在还是没有很好的解释,刘大侠的秦学看似有一点道理,譬如:张又士似乎真是暗示宫中有事。但那个网友说的一句话就推翻了:要是秦可卿真是公主,那贾珍可真的犯的是满门抄斩的罪。而本身收留废太子的女儿,本身就是犯满门抄斩的罪。本人也于前年发现了《红楼梦》金钥匙:把贾家宗亲名连起来,扣除早死的,你会发现:家亡血史,真怜玉环,原因叹息。这个家我认为是国家。这又和土默热教授的观点不谋而合。其次:在梅花观喝茶一节你读懂了,那基本《红楼梦》的大半部分就懂了。梅花观饮茶通过茶具逗漏了该书九曲十环,百二十节。也就是说脂批不能全信。周汝昌,刘新武、葵酉本等从回数上就已经错了。如果你搜索《红楼梦》百二十,文中不止一次暗示《红楼梦》是一百二十回。如那道士说百二十贴狗皮膏药。贾琏置办锦绣,从鞋桶中抽出账单,只完成八十匹,还欠四十匹,这就非常惊人,《红楼梦》居然连写书进度也暗含其中了。这个信息也说明《红楼梦》作者压根就没想把书写完,正如维纳斯的断臂,肿么接也是不好看。就由读者自己想个结尾吧。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尾巴。正如写黛玉的美一样,每个读者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林黛玉。既然九曲十环,(那九曲见我新浪博客)那整个《红楼梦》应该是九大戏曲改写而成。戏曲中才频繁更衣。所以这个更衣是戏曲中未剃干净的东西。唯独有偶去年就报道了一女子患多汗症。这种怪病还真与心性有关。

提示下:梅花观这回暗示薛宝钗穷愁而死,(与金簪雪里埋照应)终身未能破瓜。林黛玉早夭。贾宝玉出家写《红楼梦》。大家回去细细读下梅花观这节的茶文化。再来谈《红楼梦》。


癫济哥

这几天在看刘心武先生揭秘红楼,就简单说些我知道的吧,个人观点。

我是同意刘心武先生分析的秦可卿的废太子女儿的身份的,我认为先生讲的挺有道理。

首先,在贾宝玉去宁府赏花累了想去歇息,便由秦可卿带去贾珍卧房,贾宝玉嫌弃,便又去了秦可卿卧房。秦可卿是贾蓉正妻,二人理应一间房,古代以男子为尊,要说也是贾蓉卧房,却说是秦可卿的,可见两人其实分房而眠,只有夫妻之名而已。之后房里一系列布置的描写就不多说了。

再者,张太医给秦可卿看了病开了药方,贾蓉问其病情如何,张太医说到过了冬天,春天就会好了。联想到每年春天的春狩,可能是弘皙打算在春狩时动手刺杀弘历,如成功,弘皙便能登基。此外,药方子上这样写:人参,白术,云苓,熟地,归身。拆字重组加上谐音,意思就是,父母说:令熟地归身。就是要秦可卿自我了断。

最后关于秦可卿的托梦,涉及到元春,有些事比较复杂,不能一下讲明。我要说的是,秦可卿说自己是被人举报而身份暴露,那个举报的人可能是元春。至于为什么我就不细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来看看刘心武先生揭秘的红楼。

以上确实只是一家之言,我写出来纯粹是想和大家分享。大家有什么意见或是想法欢迎和我讨论交流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