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贾平凹所说的“穷人容易残忍,富人常常温柔”?

恒少Jacky

“穷人容易残忍,富人常常温柔”这句话出自贾平凹先生的散文《画人记》。在有书君看来,如果不去考量这句话产生的具体情境和因果,这应该是对所谓“穷人”伤害至深的一句话吧。尤其是对于你我这样一直处在“穷人”位置的大多数。

如果说想要深入理解这句话,请先来了解一下它的“来历”。

这句话是贾平凹先生借着书中人物邢庆仁之口说出的一句话,庆仁紧接着的下一句话是——“这话当然不仅指经济上的穷与富,”他说,“你想想,事业上、精神上,何尝不是这样呢?”

结合上下文,有书君想与你谈谈自己的见解。

所谓“穷人”,究竟残忍在哪呢?原来,“穷人”大多喜欢抱怨并且悲观消极,对自己本身要求不高、自尊心却奇高,极为看重别人的评价,这本身就是很累人的一件事。不知是否来自于生活的压迫,在某一些事件处理上上时常显现出阴谋论,自怨自艾不说,还很灰暗的看待身边的人和事,怨父母没人脉、怨自己没本事、怨别人有后台。当觉得自己拼尽全力却还是被金钱所掣肘、有志而不得时,便把自己定义为生活中的loser。正是源于对自己不认可、不接纳,这造成“穷人”对自己最大的残忍。长此以往生出的牢骚和愤懑不仅使得自己被不良情绪所绑架,对他人也变得更加苛刻,常常精于算计、害怕自己被坑,使自己表现出对他人“残忍”的一面。

在暂时找不到积累财富的方法时,有书君觉得不如我们先来补充自己,让自己在精神层面富起来,凡事内求,就会快乐很多。

我们身边时常也会出现另外一种“穷人”——他们朝九晚五、时常需要加班至夜深人静。在生活上同样并不富裕甚至偶尔还会陷入困顿,但他们懂得在工作的八小时之内求生存,在八小时之外求发展。有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丰富的业余生活,所以并不会被别人的评价所左右,也并不害怕独处;他们有自己的坚持,哪怕没人在乎。虽然“穷”,但内心充盈,这样至少不会让显得自己穷凶极恶。当自己的内心充实丰富,全世界才会将我们温柔以待。

而富人的温柔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他们情绪更加平和,不会让自己在犹豫和纠结中内耗。他们拥有的不仅是财富,更重要的是幸福赚钱的能力。富人往往都掌握基本得理财方法,有良性的消费观念,相比商品的价格来说更追求品质。他们时间观念强,有明确的目标,懂得把时间高效利用起来,即使是坐拥百亿身家的超级富豪,也依然夜以继日的在学习、在上进。他们热爱生活,喜欢分享,不愿意去计较很多。他们对于自己的要求很高,反而对于他人更有包容心。富人最会把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并且懂得感恩和珍惜。

我们普通人往往只是仰望他们所拥有的财富,却忽略他们背后超乎常人的百倍付出。话说,哪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呢?我们只是无数次的看到听到王健林口中的“小目标”,但当你从网上看到他的一日行程时,再回看自己,也就瞬间知晓差距在哪了吧。对于钱生钱能力更强的富人来说,金钱也不会是每天参加一下宴会、打打高尔夫就会自动找上门的。

而富人的温柔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他们情绪更加平和,不会让自己在犹豫和纠结中内耗。他们拥有的不仅是财富,更重要的是幸福赚钱的能力。富人往往都掌握基本得理财方法,有良性的消费观念,相比商品的价格来说更追求品质。他们时间观念强,有明确的目标,懂得把时间高效利用起来,即使是坐拥百亿身家的超级富豪,也依然夜以继日的在学习、在上进。他们热爱生活,喜欢分享,不愿意去计较很多。他们对于自己的要求很高,反而对于他人更有包容心。富人最会把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并且懂得感恩和珍惜。

我们普通人往往只是仰望他们所拥有的财富,却忽略他们背后超乎常人的百倍付出。话说,哪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呢?我们只是无数次的看到听到王健林口中的“小目标”,但当你从网上看到他的一日行程时,再回看自己,也就瞬间知晓差距在哪了吧。对于钱生钱能力更强的富人来说,金钱也不会是每天参加一下宴会、打打高尔夫就会自动找上门的。

追根溯源,“学习”和“行动”才是我们无论处在穷人或富人的位置都需要去坚持做的事。有的人喜欢抱怨当下、有的人喜欢畅想未来,导致“穷”的根源从来都是只说不做。于是前者继续抱怨却没有任何改变,后者继续畅想却没有任何行动。我们万万不能在等待和抱怨中消磨斗志和错失让自己变温柔的机会。

有书君认为,当咱自己心里安稳富足,谁又能把我们当做“穷人”来看?希望残忍的人有悔改,温柔的人懂坚持。


有书快看

咱换种角度看世界,往往得到不一样的逻辑思维。

我觉得穷人和富人不应该是两种群体,而更像是一个人的两种状态。流传最广的一句话是曾经在某电影里面的一句台词“穷生奸计,富长良心”这句话我所理解大概意思是,这人穷志就短,你在这种境遇的时候就容易滋生很多有损道德的奸计坏办法,而当这个人逐渐富有起来的时候,善心也慢慢的滋长了出来,往往会做一些善事,做一些有利于别人的行为。可以这样说,是环境影响了人,而并不是人影响了环境,人生而有个基本的需求,便是维持生存的食物和繁衍后代的性欲,只要食物完全保证了,人才会处于稳定状态,而人有了配偶后,性欲也得到了满足。

相信大部分人,在有了这两种基本的生理满足后,而又积累了部分财富的时候,成为富人状态的时候,真的会在道德的定义中,越来越会成为一个温柔的人。

人群中往往有一些“个色”的人,如果这个社会中大部分人都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安居乐业,而这个人确是懒汉,想坐享其成,铤而走险的去银行偷盗,那显然这种行为已经不能用穷和富来衡量了,是个人的素质低劣的体现,他被绳之以法是罪有应得。

但如何提供一个能够给穷人变成富人机会的社会则是这个问题的关键。我们先听一个故事:

大概是在一九三五年,地点是美国纽约的一个法庭,法官在审问一位被当场抓现行偷面包的老太太,法官问你是否认罪的时候,老太太喃喃自语道,我真的需要面包来喂养我家里那两个可怜的饿了两天肚子的孙子了。法官没有听她说完边定下罪责裁定,我宣布你有罪,两种办法一个是坐牢十天,一个是支付面包费用和罚款十美元。老太太无奈的选择了坐牢。但此时纽约市长正巧在旁听,他听完判决后起身从兜里拿了十美元后和在场所有人说,现在大家每个人请缴纳五十美分,这个钱是为我们冷漠的罚款,因为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社区,我们的城市,竟然需要一个老太太去偷面包才能养活孙子,现场的人都无人说话默默的交了这五十美分,但此事并没完结,这个市长随后又将此事写信给总统罗斯福,总统很快收到了市长的这份责难信,信中提及,你作为总统,你的国家出现了老太太偷面包养孙子的案件,你难辞其咎,你要利用你的权利保证此事今后不再发生。很快市长收到了总统的回信,信中说在国家出现这样的情况,实属社会的共同责任,是我们工作没有做好,并像这位老太太道歉,我保证出台相应的政策,以保障今后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于是在几个月后,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体系法规和慈善的救助机构。

所以最后,我很想引用一段话。

一个人为钱犯罪,这个人有罪,

一个人为面包犯罪,这个社会有罪,

一个人为尊严犯罪,世人都有罪。


老猪的碎碎念

我是一个打工者,每天的工作就是搬砖,靠自己的体力挣些辛苦钱养家糊口,因此我没有时间去查看贾平凹老师是否说过“穷人容易残忍,富人常常温柔”这句话。

在此我想问一下读者诸君,你们眼里的穷人和富人都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样的人算是穷人?什么样的人算是富人?你们所说的穷和富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穷富?今天在悟空问答回答这个问题的有多少人是穷人?又有多少人是富人?你们对自己的定义是什么?你是容易残忍的穷人还是常常温柔的富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资本论里这样说。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春秋时期齐桓公的大管家管仲这样说。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先生在滕王阁序里这样说。

人之初,性本善。

我们一生下来就知道民以食为天,虽然我们那时候很饥饿但并没有贪婪地连奶瓶都给吃掉,只要有一口吃的就很容易满足。

穷富善恶来自于后天的环境影响,也来自于自身的修为。

刚结婚时正值国家一穷二白的困难年代,那时候农闲,农村上有的人就去跑山学佛,有的人去教会聆听主耶稣的福音,然后又饿着肚子回家生火煮饭。

我是一个无神论者,在自家的小院子里静静思索,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思索什么。

父母回到家里慌忙点香敬供灶神菩萨,祈盼锅里的玉米糊糊能变成大鱼大肉。

年轻人要乐观得多,妻子边唱边跳地走进小院,看到我坐在灶屋门口一脸苦逼相,就过来摸着我的脑袋唱上了,“我的恩主呀,你的爱心宽……”

我不是基督信徒,但这两句歌词至今都会唱,而且我只听妻子唱过一次。记得当时我对妻子说我饿不想听,我的恩主呀快点烧火煮饭吧。

一个人连饭都吃不饱,谈什么信仰岂不是笑话?

“穷人容易残忍,富人常常温柔”这句话不对。

不知道我现身说法能不能改变读者诸君对这句话的看法?

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就被老师污陷写反动标语,要不是年龄小早就被打成反革命份子了。我老师因为破案有功,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县教育局平步青云,事隔多年我没有去找他一起跳河。

我买房子遭遇中介陷阱,被中介和银行作套每季要还六千多元的利息,我还是没有去找他们算账,靠自己辛苦搬砖一点一点还完了几十万房贷。

我为了还房贷找中介准备出国搬砖,临出发时妈妈癌症晚期没去成,经商议中介同意返还部分中介费两万多元,但后来一分都没有退给我,我仍然没有找中介开撕,有这个时间和精力我都可以卸下一车皮的砖挣一大笔钱了。

如果按“穷人容易残忍,富人常常温柔”这句话来理解,可能我就应该是一个穷凶极恶的刁民了!

但是生活中的我没被困难击倒也没有被困境干扰,快乐阳光地活着,总是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无论在哪里,我都保持着与身俱来的正直和善良,因为我始终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

在举步维艰的生存环境里,我从来没有认为自己穷过,只不过暂时困难,我没有去偷去抢去骗去向你乞讨,你怎么会认为我穷呢?

不能以穷富笼统地看待人性,有失偏颇!

都知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那仓廪不实呢?衣食不足呢?

如果穷人连自己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好,何以谈温柔?

再原始的富人也是从一无所有而发家致富的。富人的脾性也不是一朝就养成的,而是日夕慢慢改过来的。人都是一样的,本性都是一样的。

而且穷人也有温柔善良的,比如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却竭尽所能捐资助学的爱心天使们。

为富不仁的富人大有人在,比如那些豪门恩怨类电影电视里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害人性命的富人们。

大家熟知的石崇斗富草菅人命的故事,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富人们的温柔?

在外国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吝啬鬼的形象,他们都是有钱的地主或是上层阶级,他们往往比穷人更贪婪,更不知足,更懂得如何利用如何剥削劳动人民。比如泼留希金、夏洛克、阿巴贡、葛朗台等等等等。

真正的贫穷是思想和精神上的贫穷,纵然你富可敌国!


今宵别梦寒

作家最可贵之处是能够将自我的社会人生体验与内心情绪变化用哲学的语言抒发并表达给我们读,于是,我们在读那直击潜意识的文字时,往往就会看到我们自己,或者我们身边的人或现象。“穷人容易残忍,富人常常温柔”所参透的既是特定时空场景中的人心,又是某个人或某群人在人生发展进程中善恶的历时变化。

2.某个人或某群人在人生发展进程中善恶是一成不变的吗? 又是如何转变的? 贫富如何影响了人的善恶需求呢?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和他的团队研究发现,"在人均GDP达到2万元人民币以后,人的幸福指数就与人均GDP高低毫无关联,也就是说,中国人的幸福拐点在GDP将近3000美金左右。这也与其他国家的社会心理发展规律相吻合。因此,对于人均GDP小于2万元人民币的地区,改善人民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条件是很有必要的;而当一个地区的经济状况超过幸福拐点时,就应该更多地关注人的心理建设、社会权利、环境、艺术等人类更高级的心理需求。"这或许符合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个人或群体道德选择形成的基本印象:幸福拐点指数之下的穷人"容易残忍”,而超过幸福拐点的富人“常常温柔”。但这是不是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超过幸福拐点时,贫富与道德判断的相关性已然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我们为了寻求人生意义与幸福而对自我的善的主动的心理发展需求。我们正处于一个超过幸福拐点指数的社会阶段,温柔仁慈作为一种卓越的积极人格特质,符合每个人的人生气质。愿我们都能在岁月间温柔相待。


\n
\n


女大学教师

人类历史的整个演变过程,从物质上讲,就是整体由穷变富;从精神上讲,就是由野蛮走向文明。这个在很长的时间上的尺度上的变化,但是在同一个社会,这种演变也在发生,就是“野蛮”和“文明”程度在社会空间内分布,最终导致穷人的生活显得“残忍”,富人则“温柔”。

——但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残忍”还是“温柔”,跟道德都是没有关系的。穷人做了盗匪,可以“残忍”地去抢劫、杀人、放火,但是富人“温柔”地作害的时候,可能对这个社会的破坏更大更强。穷人一次为害,可能只能害一个人或者几个人,但富人作害,却可以让一村人、一城人乃至于一国人都陷入危机,死伤无数,血流成河。

并且,相关研究也发现,富人相对于穷人,更会灵活利用自己的所在的社会关系、性格上更加反复、为了求利也更容易破坏公认的道德准则——所以,要成为富人,一定程度上都要和“好人”这个属性离得远点。

比如从历史上看,奴隶贸易,就是开化的、文明的资本家(富人)对非洲穷人的剥削,整个殖民过程,让非洲人口大减,路上死了数百万人,这种破坏,就是富人之害;比如,从国际政治上讲,美国打着各种好听的旗号,到全球各地扶植符合自己利益的政权,对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严重阻碍了其本身的发展,这根美国背后的“富人政治”也是大有关系的。

另外就是,穷人的“残忍”并非是普遍的,大多数人都是老实本分之人;而富人的“温柔地作害”,则是比较普遍的。现在很多很有名气的中国企业家,你要是敢去揭个底……


二进制赫克斯

穷人容易残忍,富人常常温柔。

这句话出自贾平凹先生的散文《画人记》,原话是:“庆仁那天取画的时候,说他读了一本书,书上有这样一句话:穷人容易残忍,富人常常温柔。”是贾平凹借文中人物之口说出的,后面还有一句:“这话当然不仅指经济上的穷与富,他说,你想想,事业上,精神上,何尝不是这样呢?”

电影《白毛女》中也有一句类似的台词:“穷生奸计,富长良心”,这句话更高级一点的说法应该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穷人容易残忍,富人常常温柔”,这句话乍看之下,似乎言之凿凿,其实不然。富人中也有独善其身,为富不仁者,而穷人中也有兼济天下,心地光明的人。

残忍和温柔更为概括性的说法应该是人性的善与恶,清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句话:“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意思是,有人故意去做好事,虽然是做了好事,但不应给他奖励;有人不是故意做坏事,虽然做了坏事,也可以不处罚他。然而善恶终究不像硬币的两面,可以简单地区分开来,人性复杂,善恶往往是共存于一体而非对立,有存善为善,存善为恶者,也有存恶为恶,存恶为善者,无论存心是善是恶,只要到头来能转出善果,做出好事,便算是善行了。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也有这样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从孝行上看,贫家之中的子女无法供给父母像富家一样优越的奉养,然而孝心常在,尽心侍奉,便算是尽孝了。而对于淫色,告子讲“食色,性也”,孔夫子也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若从心迹上去论一个人的善恶,恐怕世上少有完人。

所以评论一个人善恶,不应只从行为上看,还要从他的存心,动机上看。

《哈姆雷特》中说:“要想善良,就得残忍”(I must be cruel, only to be kind.)胡林翼也曾为曾国藩写过一付寿联:“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有时候表面上看到的残忍,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善良。就如佛教中的“狮子吼”,予以当头棒喝,以做警世之行。

当然,贾平凹文中所说的“穷人容易残忍,富人常常温柔”,所谓的穷人与富人,指的并不只是经济上的差异,还有事业上,精神上等许多方面的“贫富差异”。

有的人华屋三千,荣华衮衮,却郁郁不乐;有的人卧榻三尺,孑然一身,却怡然自得。就如孔子的学生颜回,虽然身在陋巷之中,却能不改其乐,又如美国作家梭罗,虽然被捕入狱,身在斗室之内,但心却在六合之外,能够神游四海,志驰八方。


可见,真的富足,并不只在于贫富贵贱或荣辱得失,而在于是否有一颗安然适足的心。有之,虽箪食瓢饮,也觉欢乐,无之,纵浮华一世,也感荒凉。


煮酒君谈史

这句话出自贾平凹先生的作品《画人记》,实际上,这句话在文中是贾平凹借文中人物的口表达出来的。

有句“残忍”的笑话放在这里挺合适:钱能解决世界上99%的问题,剩下1%的问题则需要更多的钱去解决。

穷人和富人的差别首先是金钱上的差异。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一个人首先要满足自身的生理、安全上的需求,进而才会去寻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

试想,如果一个人连自己果腹的欲望都不能满足,活下去就成了他最大的诉求。此时他会变得残忍,要么对自己残忍,要么对他人残忍。他和他的孩子要活下去,会倾向于选择偷、抢、乞讨等等极端的方式。请注意我的措辞,“倾向”是个概率问题。

我见过很多一边抱怨一边将就的家庭,抱怨的原因来去无非是孩子的房贷、车贷、谁负责带孩子、谁做家务、每月的开支等等问题。而如果有钱,这些都不会成为问题。

如果有钱,哪个女人愿意在换季特价的时候左翻翻右看看,最后咬咬牙对自己说句“算了吧,家里那件还能再穿一年”?如果有钱,哪个男人愿意低声下气地四处找关系只为找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

正因为没钱,穷人会对自己残忍,他们时刻在节俭在克制在压抑着自己,却又不得不头顶生活的压力和无情,逆着风迎难而上。久而久之,这种负能量越积越多,就必然有量变到质变的一天。质变的形式有很多种,也许会让人变得冷漠无情、整天抱怨、自私市侩,甚至不择手段。

富人则完全没有以上考虑,说得形象一点,他们到哪儿都有“钱”开路,世界对富人是很温柔的。富人接受的高等教育,享受的轻奢生活,让他们变得格局更大,思维眼界更开阔。他们处于马斯洛需求层次金字塔的顶层,他们追求的是名望、超越自我。

如是,我们才能在《巨人的陨落》中,一边看到菲茨伯爵在贫民窟愉快地进行慰问,一边看到沙俄统治下站在街头靠卖身为生的豆蔻少女。

如是,我们才能在《美国悲剧》中,一边看到桑德拉登富家子弟在湖边优雅地度假玩乐,一边看到克莱德为了迎娶富家女溺死怀孕的未婚妻。

穷人的残忍与富人的温柔之间巨大的反差与讽刺在世界文学经典中比比皆是。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更多了,不再引例。

有人说,世界对富人那么温柔,富人还有理由不温柔?有人说,世界对穷人如此残忍,穷人有什么理由不残忍?

有,还真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贾平凹先生并没有把话说绝,即“穷人未必残忍,富人未必温柔”。

这里涉及到“精神”上的贫富,俗话说“人穷志不穷”,又言“富不过三代”。背后维持着“志不穷”、“富”的根本在于精神财富。

穷人尽管穷,但他依然可以选择善。富人纵然富,贪欲也会毁了一切。

穷人尽管穷,他可依然可以选择向上,树立远大的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汲取伟大书籍中的营养,激励自己,最终实现蜕变,让自己变得温柔,更让世界对自己温柔。

富人尽管富,可人心不足蛇吞象,倘若欲望无限,必会向下压榨,不择手段。

关于这句话,贾平凹文章中涉及的篇幅并不长,我想贾平凹先生所说的贫富,更是偏重心灵上的、精神上的。

肉体的腐化,必然是从心灵开始的。

我想,贾平凹先生的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不管物质上是穷还是富,重要的是,我们的心灵一定要是富裕的。

心灵富裕,也许就是穷人翻身的开始。


有书共读

我是萤火虫老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亲子指导师,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特约心理讲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微课老师。擅长儿童心理、家长育儿心理。

记得一社会新闻,到如今也是公案再审。杭州保姆灭门事件,男主一家四口被自家保姆点火灭门事件。

只因女主借给保姆10万,保姆贪心不足蛇吞象,想制造一场火灾来掩盖自己偷钱事实,并想上演一场救小主的戏码来获得主人家的信任。

事发后,三个孩子没救出,女主人也被烧死,男主人的孽心大戏尽然还在后面,除了一群闲杂人等围观群众恶意人身攻击之外,竟然还有“男主与保姆有一腿”,“男主想逃债”等等莫名的言论攻击,让男主心力憔悴。


法庭上,那位似乎有点忏悔的保姆自称:“如果让我死,你可以好过一些。我会这样做。”可让人瞠目结舌的事上演了,保姆尽然翻供。


事实难料,人心叵测。

为什么我们会选择用恶意网络语言去攻击无辜的男主?难道仅仅是因为对方年轻有为,为三个孩子和妻子挣下不菲的家业?


保姆为什么心理不平衡?难道女主家有钱就是不公平的吗?女主家还有三个可爱的孩子,就是对她的不公平了吗?难道更可能“公平”的方式,应该是女主把钱送给保姆用,鸠占鹊巢就对了?


记得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事,乘坐出租车,刚上车发现司机脸色惨白,手微微颤抖,我以为他心脏病发作。他回应说没事没事。当车开到一半,他主动告诉我,原来上一趟乘客是劫匪,衣裳褴褛,手持小水果刀,司机把零钱一圆圆纸币叠放在驾驶位下方,乘客下车时一手抢掉他一叠零钱,拿刀威吓他。司机50岁出头,直呼吃不消,心脏吃不消。为这点零钱,犯不着、犯不着!


是啊,犯不着,对于你来说真犯不着,不值得。而对于饿了几天的穷途陌路的人来说,这就是活下去的理由。我告别了出租车司机,想着那个连零钱都会抢的穷人。穷人真的容易残忍吗?


回到主题“穷人容易残忍、富人常常温柔。”是这样吗?看似的确如此。


我都饿死了,我都吃不上饭了,你还在逍遥,凭什么?不公平。富人就是坏,就该被抢。

我们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上去分析:穷人为什么残忍,富人为什么温柔?

第一层需要:生理需要。也就是供给我们食物的生理需要。穷人满足了吗?有或者没有?摇摇晃晃。这层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只有满足这一层,才有能力继续挑战上面一层。


第二层需要:安全的需要。给穷人遮风挡雨的房子有着落了吗?嗯,可能被第一批先富起来的人买断了。


第三层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人人都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想谈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情节里不加点房产证上加名字,七大姑八大姨的轮番上阵调查家底,还真对不起“中国国情”。穷人想碰上真爱,那真的请千万千万珍惜,那个结婚时不要你房产证工资卡的姑娘,是放了多大的胆,愿意嫁给一个穷光蛋,你娶得起,还不认真点对待?而富人可能碰上条件好优秀的姑娘,这个机率还是相对而言比较高的。因为足够优秀才能在爱情里势均力敌,比如奶茶妹妹。


第四层需要:尊重的需要。

穷人因为前三层就已经弱势,如何获得被尊重?自身因为不被尊重感而特别敏感。而可能反向形成,显得特别强势以此补偿不被尊重感。穷人有时也不会尊重别人,富人有时也会不尊重人,品性端正的人,才会有同理心,才会尊重别人、尊重自己。这不能作为划分穷人与富人的分水岭。尊重与是否是穷人还是富人无关,与人格品性有关。


第五层需要:自我实现。

每个人都有理想抱负。这与是否是穷人还是富人也无关。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穷人容易残忍,富人常常温柔”原因如下:

1、资源。穷人资源少,所以凡事都要拼。富人资源多,所以用不着着急。

2、受教育层度。穷人受教育机会比富人少。同样一个问题,富人可以根据所学技术有多种解决方案。穷人解决方案相对比较少和狭隘。

3、场。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穷人围在一块,讨论衣食住行。富人围在一起,讨论国事政事为多。

因此,穷人容易残忍,因为无退路无多条选择的路。

富人常常温柔,因为有退路有迂回的对策。

无论是什么,富人只是先富起来的穷人,他们因为曾经的残忍,可能对自己可能对他人,才走出一条富裕之路,现在可以选择不着急了,他们可以“常常温柔”地反省自己走过的人生路,在可能“残忍”的时候,有机会选择不残忍。而穷人没有更多选择,他们只能选择残忍。对自己狠一点,去拼搏。而品性不好的人,无论穷人还是富人,都会对他人狠,选择冷血无情。

杭州保姆灭门案,那三个如天使一般的孩子,他们不曾想过自己是富人还是穷人,他们只知道好人还是坏人,品格才是鉴别这世界黑白的正确打开方式。

手起刀落,一念恶起,一念善行,不在于穷人富人,而在于人性!

关于华大
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工作室,始于2003年,专注心理咨询、心理培训、企业EAP。300多名富有实战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团队,600余名志愿者服务团队,30门电话组成的免费公益心理服务热线向社会提供服务。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关注及私信我们的头条号,向作者提问咨询!



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

我想还是跟收益有关吧,穷的饭都没人为一口饭就敢拼命,他的收益是生命稍微得以延续,口袋里只有2000元的人去碰瓷,讹诈10000财富增长五倍,富人不会为这毛毛雨而去作恶,马克思说过有300%的利润资本家敢于发动战争。老美的军火商平常可能是个善人,捐款什么没少干。但是他的军火贸易可能杀死了更多的人,但是他身边的人不会看到他的恶。我们这边也一样,平民眼中富人的平和大气,不斤斤计较也许在富人眼中屁都不是,根本不屑与你争这蝇头小利。人性都是一样的。说句题外话,富人但大部分比穷人更有自我管理能力,穷人放任自流自暴自弃的太多了才穷。我自己遇到的,公司办公室搬迁找了个搬家公司,他们公司带队经理没来,工人就各种偷懒,推车上下都有电梯,不怎么累,我们自己也在帮忙做,工人拉下去把车放路中间自己走了,等了半小时不见人找去了才发现在玩手机,把货物扔路中间小区道路都堵了,一车东西从早上装车到卸车一直到晚上五点才弄好,还是后来他们经理来了才开始干活。这人什么时候能自己致富呢!



我算是赞成这个观点。但是富人有两种,一种真正大富大贵,一种小人得志,暴发户。真正大富大贵之人,行为举止,谦逊和谒,孝顺仁爱,态度温和,生活简单,对金钱有兴趣,但不痴迷。旺丁又旺财。最关键,他们内心强大,有信仰,永远自信,不跟风。一般真正善良之人,佛缘深厚之人,冥冥之中,都会有帮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富贵命。当然,这一切,个人的品性才是根本。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经得起大风大浪,稳得住平淡无奇。一般人都无此阅历,何来富贵人生?




从狭义上讲,贾平凹说的没错,但是从广义上讲,富人更残忍。三只猴子有三个苹果,其中一个猴子比较强势,一下拿走两个苹果,其余两只猴子为抢一个苹果,一只杀了另一只。表面看起来,那只有两个苹果的猴子笑眯眯的吃着苹果,一点不残忍,而那只杀了另一只猴子的猴子,怎么看都是残忍的。如果那只猴子把三个苹果都拿走了,说不定就有猴子吃猴子的可能,这看起来就更残忍了!



大家都在讨论穷和富的的表现,却忘记去讨论造成穷和富的过程,三十年前只有吃饱和吃不饱的人,可段时间却产生了一批世界级的富豪,这不正常·沒有几个敢说自己的财富勤劳所得,以前的地主,资本家多数是几代累积的呀!


一颗爱你的心

与贾平凹这句话相似的还有“穷生奸计,富长良心”,更文明点的说法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就中国的历史而言,穷人一直居于多数,富人永远居于少数,因此礼节和荣辱往往是顾及不到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穷人生活的环境太过恶劣,面临的竞争太过激烈,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采用最残酷的手段,比如说:采生折割(将健康人折磨成残疾,利用他们乞讨)、黑砖窑。

出现这种俗语,并不是说富人不理解穷人的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得不到长足发展,整个社会陷入“马尔萨斯陷阱”:即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料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多余的人口会被各种灾害、瘟疫、战争消灭掉,最终使人口不超过农业生产水平。在传统社会,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处于这样的治乱循环中。

而就中国的具体国情而言,学术界又用另一个名词来解释——内卷化。黄宗智在《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首先引入内卷化概念,他提出中国传统社会,总是通过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来获得总产量增长,这导致生产力长期裹住不前,科技无法得到发展。

而我们现在都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国家,科技长期停滞,其生产力就得不到发展,那么大部分人只能维持起码的温饱水准,甚至为了维持这样的温饱水平,不得不用各种残酷和激烈的手段,所以穷人往往容易变得残忍。

与之对应的是,处于社会上层的人,占有足够多社会资源,并不用为了生存与人残酷争斗,所以会显得彬彬有礼,富有同情心。

所以,光吐槽这句话没有任何意义,归根结底,一个社会,只有拼命提升自己的生产力,创造更多物质财富,才能提升社会的整体素质,避免穷人残忍的现象出现。

事实上,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得益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中国富裕起来了,大部分中国人的素质在快速提升,中国人开始表现出文明与礼貌。

“穷人残忍”的事件越来越多的成为“新闻”(少见才是新闻),远离一般人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