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到底该不该干涉孩子的社交圈?

​孩子没人一起玩的时候

父母们寝食难安

孩子整天跟朋友混在一起时

父母们又夜不能寐

说多了,怕孩子烦

说少了又不放心

对待孩子的交友问题

父母操碎了心

而孩子们却表示很难理解

图中所说的父母对孩子真是操碎了心,而在现实中也不乏这样的父母,他们重视孩子的社交圈,却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孩子结交良师益友。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早在2500年前,孔夫子就说了,“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简单解释一下就是:我们要交正直、大度、见多识广的人做朋友,而不要和那些谄媚、表里不一、喜欢花言巧语的人做朋友。

可现实情况是,孩子们对人的辨别力有限,一旦遇到一个对自己很好的人,很容易头脑发热就跟别人走了。

在不过多干涉孩子交友的情况下,父母应该怎么样做才能帮助孩子结交到更多有益的朋友?

“三人行,必有我师”

首先,我们要了解孩子们交的朋友,而不能简单的凭借自己主观臆想。

古代有两个好朋友,一个叫管仲,一个叫鲍叔牙,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历史对管仲的记载:

他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不仅没有投资,当赚了钱后,自己还私自拿了很多分红走。

他三次做官,三次都被国君辞退了。

他外出打仗,冲的比别人慢,退的比别人快,半路还逃走了

当齐国内乱,鲍叔负责保护小白,管仲还偷袭小白,但没有成功。

……

按照常人的眼光,管仲贪婪、胆小、无能,实在不应该跟这样的人做朋友。而鲍叔牙不仅宽恕了他的所作所为,还主动在物质上帮助他、工作上提携他,甚至甘愿做他的下属。

事实证明鲍叔牙是非常有眼光的,管仲成了齐国历史上有名的宰相,天下人也都称赞鲍叔牙能识人,而且鲍叔牙的后代子孙也承蒙管仲的照顾,世世代代享受齐国的俸禄,“管鲍之交”成为一段佳话。

“万有引力”

想要孩子交什么类型的朋友,要先把孩子培养成什么类型的人。

就像万有引力,什么样的气质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先来看看古人的朋友圈。

我们最熟悉的李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喜欢仗剑走天涯。

李白一个重要的酒友就是“元丹丘”,元丹丘何许人也,历史上对此人的记载不多,但我们大概能了解到,他是一个道家人,他师傅的师傅是茅山的十三代宗师李含光。

李白12岁就和元丹丘是好朋友了,而且他后期创作风格受元丹丘的影响也比较大,“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就是他和丹丘生一起喝酒时创作的。

李白有一个很忠诚的粉丝就是杜甫,杜甫大家都知道,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虽然两人年龄差距11岁,但这两人真是相见恨晚,一年多约了两次,见了三次,这在当时那个年代,感情不是一般的深呢。

还有贺知章、孟浩然等等,李白的朋友圈诗人居多,当然也会有王公贵族、黎民百姓,但是主要的圈子还是这些诗友。

说到诗友,不得不提的就是古代文人的圈子,像“竹林七贤”、“扬州八怪”、“饮中八仙”等等,都是他们自娱自乐的一种社交,不巧就一起出名了。

“正确的价值观”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孟母三迁择邻”,是孟母为了给孟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最终孟子也没有辜负母亲的辛劳,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成为一代儒家大师。

“岳母刺字”,是岳飞的母亲希望儿子能忠于国家,于是在岳飞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最终也没有辜负母亲的厚望,成为一位名将。

《世说新语》里有这样一则故事: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

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当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的时候,他自然能辨别哪些朋友是值得交的,哪些朋友是不值得交。

当然,我们不能从一两件事就断定一个朋友到底值不值得交,也不是所有不值交的朋友,他们的身上没有一点优点。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才是真正智者的交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