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在一鸣惊人前的三年里干了什么?

年华258

楚庄王又称荆庄王,出土的战国楚简则记为臧王,姓芈,熊氏,名侣。因为在先秦时期男性称氏不称姓,故其应叫熊侣。“庄”是其谥号,他也是春秋五霸之一。

西周大封诸侯时,熊氏被封于江汉一带,地位为子爵,故号曰楚子。楚人居汉南,素有异志。其先祖冒霜露,斩荆棘,势力逐渐膨胀。周王室为阻止其骚扰中原,大封汉阳诸姬姓诸侯国以防范楚国。西周末年,王室衰微,楚国趁势而起。在东周初年,熊通曾向周桓王提出提升其爵位,但没有获得周桓王的允准。于是熊通便僭越自称王,史称楚武王,这也是楚国国君在春秋时期皆称王的原因。

楚成王时曾想向中原发展,被晋文公在城濮挫败。楚穆王虽想向中原发展,但畏惧晋国势大,韬光养晦,积极向南扩张,以壮大楚国。其在位12年,始终未能达到称霸中原的目的。讲实楚穆王死后,庄王继位,晋国的势力如日中天。晋国大臣赵盾召集宋、鲁、陈、卫、郑、许、曹等国诸侯会盟于新城。原来依附于楚的陈、郑、宋三国改投于晋。

在这一时期,楚国内部也极不稳定,贵族之间争权夺利,甚至一度将庄王挟持。在这种情况下,楚庄王无所事事,整日打猎喝酒,载歌载舞不理政务。为了防止有人进谏,他还在宫门挂了一块牌子,上书“进谏者,杀毋赦!”而这一时期楚国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公元前612年,晋国权臣赵盾派遣大将郤缺率领晋军奔袭蔡国。蔡国是楚的盟国,晋军在楚国的家门口向蔡进攻,实际上就是向楚国挑战。蔡庄侯一面抗拒晋军,一面派人向楚国求救,楚庄王视而不见。蔡庄侯无法抵御强大的晋军,只能与其签订城下之盟。

公元前611年,楚国发生大饥荒。山戎趁机袭扰楚国西南边境一直打到阜山。东方的夷、越之族也趁机作乱派兵入侵楚国的东南边境,攻占了阳丘,直接威胁訾枝。臣服于楚国的庸国也发动各蛮族部落造反,被楚国征服的麇国人也带领各夷族部落在选地集结,准备进攻楚国都城郢。在这三年间,各地的告急文书雪片般飞往郢都,天灾人祸逼得楚国几乎崩溃,而楚庄王依旧花天酒地,诸大臣心急如焚,却毫无办法。

一天,大夫伍举晋见庄王,对庄王说:“有人让我猜一个谜语,我怎么也猜不出,特来向您请教。”楚庄王一边喝酒,一边问:“什么谜语,这么难猜?”伍举说:“楚京有大鸟,栖上在朝堂,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令人费解。”楚庄王了,心中明白伍举的意思,笑着说:“我猜着了。它可不是只普通的鸟。这只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伍举明白了楚庄王的意思,便高兴地退了出来。过了几个月,楚庄王依然如旧,照常打猎,饮酒作乐。大夫苏从忍不住了,便来见庄王。他才进宫门,便大哭起来。楚庄王说:“先生,什么事使你这么伤心?”苏从回答道:“我为自己就要死了而伤心,还为楚国即将灭亡伤心。”楚庄王知道这些话都是为楚国好,于是很动情地说:“大夫的话都是忠言,我肯定会照你说的办。”于是他马上传令解散了乐队,打发舞女,决心要大干一番事业。

楚庄王一旦决定重振楚国,便亲自处理朝政。首先,他出兵灭亡了反叛的庸国,击败了侵犯楚国的山戎、蛮部,稳定边境。接着便开始向中原发展。公元前611年,晋灵公与权臣赵盾矛盾激化晋灵公残害臣民,又不听赵盾的劝谏,晋国国内局势极不稳定。这就为楚庄王北上提供了有利时机。公元前608年,郑国因为晋国不讲信义,遂叛晋归楚。这一年,陈共公卒,楚庄王没有派人前往吊唁,继位的陈灵公一气之下,与晋结盟。楚庄王见时机已到,立即亲领大军攻陈。郑国也受楚国之命攻宋,大败宋军,因为宋国是晋国的盟国,此举便具有削弱晋国的意义。次年夏,晋国联合卫、陈攻郑,为宋国报仇。楚庄王立即命子越椒领兵救郑,晋军不战而退,说明其也畏惧楚军强大的实力。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亲领大军北上,攻打陆浑之戎,到达洛水,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在周王室边境陈兵示威。周定王惶恐不安,派大夫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在接见王孙满时,询问九鼎之大小、轻重。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夏、商、周等朝皆奉为传国之宝,是天子权力的象征。楚庄王问九鼎,意在夺取天下,由自己取而代之。王孙满见楚国国势强盛,只得委婉地答道:“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意识到取代周王室条件还不成熟,于是便退兵回国了。楚国兵逼周境、问鼎轻重,标志着楚国已进入空前强盛的时代。

回国以后,庄王剿灭了令尹子越的叛乱,乘机将旧贵族把持的权位收回,尤其是架空了令尹的权力,使得朝中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庄王一人之手。

公元前605年,晋楚争霸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这一年楚庄王率军攻打晋的盟国郑国,但没有使郑国屈服。次年,再度出兵攻郑晋军来救,楚军撤军退走,但却使陈国归附了楚国,也算是有所收获。公元前602年,晋成公与周天子的王叔桓公、宋文公、鲁宣公、郑襄公、曹文公、卫成公在晋国黑壤结盟,说明楚国的实力虽强,但直到这时在与晋国抗衡中仍处于下风,晋国

庄王乘机再度北上,与晋国争霸。双方在柳棼大战了一场,楚军战败。楚庄王并不甘心失败,公元前598年初,楚庄王出师讨伐晋的盟国郑国。晋国作为中原霸主势必要出兵郑,于是晋楚之间的大战不可避免了。次年,楚晋两军在进行决战,这一次楚军终于战胜了晋军。楚国一时无人能敌,楚庄王也终于成为霸主。

此后,楚国联合齐国,后又联合秦国,与晋国周旋,使晋国始终未能夺回霸主地位。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去世,在位23年。其子熊审即位,是为楚共王。此后几十年间,楚国国力直线下滑,很快被晋国反超。楚平王时,权臣当权,国力继续衰落。楚昭王时,几为吴国所灭,从此楚国永远退出了争霸行列。


苦茶庵

01

楚庄王继位之后,公然向自己的大臣表示自己喜欢喝酒,喜欢美女,喜欢游猎,喜欢游山玩水,喜欢新奇的事物,喜欢瑰宝,还威胁忠臣,别劝我,劝一个处理一个。

本来这群手下大臣并不知道庄王的秉性和脾气,以及施政方针,都小心翼翼,收缩自己的言行举止。一看庄王是个纨绔,只知道吃喝玩乐,心态很放松,不以为然,逐渐开始放松警惕,逐渐放纵,贪赃枉法,破坏制度,逐渐投靠楚国的权臣家族若敖氏。

但是楚国朝廷中也有忠臣。他们为楚国的发展壮大而殚精竭虑。本来新君继位应该有新气象,采取新政,提升国力。结果一看庄王纵情声色,大跌眼镜,心急如焚,就是拼了这把老骨头,也不能让庄王毁掉楚国。接连觐见庄王,劝谏庄王,你应该多处理政务,提拔贤明的人,别一天天就知道玩。

庄王心里跟明镜似的,这帮人忠心为国,可用,但是还不能跟他们说我是装的。结果时间一长,庄王没想到这帮人没完没了,天天来劝,玩也玩不好,就暗示他们我是装的,等我一鸣惊人的时候,我就是那个大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别着急啊。

02

楚庄王这三年做了哪些工作呢。

1在辨别朝廷中哪些是忠臣,哪些是奸臣。对奸臣就搜集证据,到一网打尽的时候别说冤枉他。对忠臣,就分析他的长处,是带兵打仗的将领,还是搞内政的文臣,还是出使列国的外交官。基本都了解清楚了,拉拢到自己手下,到时候提拔任用。

2逐步控制楚国的军队,把自己的亲信提拔到楚国军队的核心位置,赏赐获取兵心。三年之后处理奸臣,肯定有叛乱的,正好铲除掉。

3侦查国际局势,对列国示弱,比如郑国,陈国,滑国,庸国,陈国,晋国,曹国,鲁国,齐国等,告诉他们,我对你们没有领土要求,别紧张。

03

庄王:编筐编篓全靠收口,良辰吉日已到,该到开刀问斩的日子了。装的时间太久了,该出手了。

"於是乃罢淫乐,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任伍举、苏从以政,国人大说。"

庄王通过雷霆手段,一下逮捕几百贪赃枉法的奸臣,提拔几百贤明为国的忠臣。处理积压以久的政务,将自己的忠臣亲信安插在重要岗位,使政令畅通,将楚国形成合力,提高楚国的行政效率,将税收,兵员,粮食,军械等行政资源进行整合,增强国力。朝廷官员在恐惧下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然后灭庸国。

04

春秋小霸之郑国郑庄公的经典故事,放纵共叔段,然后一网打尽。左传记载为郑伯克段于鄢。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模仿郑庄公,示弱放纵然后一网打尽,用这种方式控制了全国,打造霸业。

战国七雄之齐国的霸主齐威王田因齐模仿了楚庄王,力挫魏国,成就战国霸业。


水坎火离

楚庄王上位后的头几年,对国事不闻不问,日夜在宫中宴饮嬉戏,还经常到山野间走马射猎,似乎是一位庸碌昏聩、骄奢淫逸的主。

有大臣见他耽于享乐,不理政事,于是劝谏他励精图治,强壮国家,不该因沉溺在感官享乐中而荒废朝政。楚庄王居然置之不理,还下令:有敢劝谏者,斩!

大臣申无宇讽喻他道:“楚国的一座山上有一只体型巨大的鸟,一连三年不飞也不鸣叫,这是一只什么鸟呢”?楚庄王答曰:“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他还说:“你的苦心我心领神会”。

其实,楚庄王熊旅并非一无道昏君,他不过是碍于穆王死后矛盾重重的国势,装出一副混吃等死的白痴样 ,然后借机观察群臣的举动,再待机而发。

后来,大臣苏从又不顾禁令,殷殷苦劝他不要荒废了政事。楚庄王见多数大臣能以国事为重,鼎力支持他,觉得时机已成熟,于是一改过去的沉溺于声色狗马中的做法,他罢歌舞,夙兴夜寐打理政事,重用贤臣伍学、苏从、申无宇等人,罢斥并诛杀奸佞之辈,大举为国招贤纳士,楚国风气为之一变,国人大悦,精神振奋。

公元前611年,楚庄王开始临朝听政。前608年,他亲率大军攻伐陈国、宋国,并与晋军在北林(河南新郑)一带展开激战,晋军被楚军打的大败亏输,晋大夫解扬被俘虏 ,晋师伤亡很大,惨败逃回。后来,楚庄王对内发展生产,对外接连用兵,一举灭掉了舒国、打服了陈国、宋国、攻破了郑国、击败了晋国,终成一代霸主。

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他“十年不鸣,一鸣惊人”的历史典故 ,早已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并由此衍生出一句有些励志意味的经典成语。

插图源于网络


铁马冰河wu

楚庄王是春秋时代楚国一代雄主,关于他的经典事迹很多,其中最知名的当属“一鸣惊人”和“问鼎中原”。不过,知名归知名,“一鸣惊人”的故事实际上十分可疑,很可能是假的。

“一鸣惊人”出自《史记》,说楚庄王登位后,完全一副昏君的模样,沉迷酒色,每天徒知寻欢作乐。即位后的三年时间里,他几乎没有任何作为,也没有发布过任何号令,除了一条:谁敢劝阻自己花天酒地,立刻杀掉。于是众人皆不敢言,只有贤臣伍举不怕死,前去劝阻。

注:楚庄王像

伍举说:有只很大的鸟停在楚国的朝堂上,都三年了,不飞走,也不叫,我王可知那是什么鸟?楚庄王答曰:三年不飞,飞则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你想说什么,我还不知道吗?别劝了,你回去吧。

伍举走了,此后数月,楚庄王还是老样子,左拥郑姬,右抱越女,饮酒作乐无休。大夫苏从忍无可忍,不顾死活闯入宫中进谏,骂了楚庄王一顿,于是楚庄王痛改前非,上朝听政,先是杀了几百个人,而后又提拔了几百人,并重用冒死进谏的伍举、苏从,从此开创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注:湖北荆州,楚郢都遗址

楚庄王三年不鸣,一般认为,他是精心设计的,目的是借机考察群臣,为重整朝纲做准备。此说当然有理。但是,“一鸣惊人”的故事实在太精炼,太传奇,必定已经流传了很久,而且经过了非常细致的加工。与其说这是一个历史事件,不如说是一则寓言。如果确实如此,那么“一鸣惊人”的故事很可能是一个广泛流传的故事,并非楚庄王的专利。

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提到了“一鸣惊人”的故事,主角就是楚庄王;但在《史记·滑稽列传》中,又讲了一遍“一鸣惊人”的故事,情节、对话几乎一模一样,只不过主角换成了战国时代的齐威王。这说明,到司马迁的时代,人们已经分不清“一鸣惊人”的主角到底是谁了,所以司马迁本着有疑存疑、不妄下判断的态度,干脆都写上,让后人去判断。

无论如何,楚庄王是一个很厉害的君主,我更希望“一鸣惊人”的专利权属于他。


兰阇读书

前三年,沉迷声色,荒于政事。伍举冒死进谏:楚国高地有大,栖息三年,不飞不鸣,不知是什么鸟。楚庄王知道讽刺自己回答,三年不飞 ,飞则冲天,三年不鸣,鸣则惊人。

这就是一鸣惊人的简要来历。

楚庄王能为春秋五霸之一,还是要感谢他手下的治世能臣,当然,也离不开他自己,他要是扶不起来那也不好使。


Mr-大傻吕先森


手机用户54605882345

在潜伏啊,在观察。潜伏是在装,装的无害,慢慢地掌握权力。

观察是观察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样的人能为我所用,什么样的人是不为我所用。然后一朝发难,迅速掌握权力。类似于康熙在除鳌拜前的潜伏。

楚庄王就是2600年前的权力大师啊。


爱打滚子

郑姬越女,左拥右抱。若敖六卒楚国精锐,斗越椒武勇箭术精绝,不现身与养由基斗箭争天下第一神箭手的虚名而身死,庄王不一定胜。庄王绝缨会气度恢宏,见到东方海纶夏姬能克制自已的欲念真霸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