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潜江:小龙虾引领 产业航母

你不一定要点蓝字关注我的

暖风轻吹,白鹭浅飞,6月11日,潜江后湖交投莱克小龙虾标准化养殖基地,呈现出一幅绝美的田园美景:插秧机在稻田欢快地来回穿梭,一排排整齐的秧苗在轻风中摇曳生姿......潜江虾稻田刚刚起完头季虾,开始种稻了。

2001年以来,智慧的潜江人首创了虾稻连作、虾稻共作等稻田复合种养新模式。特别是探索出的“虾稻共作”模式,被农业部誉为现代农业的“革命性”创举,被评价为“四小”典范(小银行、小粮仓、小水库、小肥料厂),虾稻共作模式亩平增收5000元。潜江虾稻,经过18年的创新发展,造就了一条引领全国的生态、循环、绿色农业发展之路。

2017年,该市虾稻面积达到65万亩,稻虾产业综合产值达230亿元。

坚持做强一只虾

做大一袋米

据介绍,潜江十多年来,坚持做强一只虾,做大一袋米,久久为功。其虾稻产业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成为潜江农业经济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率先制定虾-稻产业全国标准,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小龙虾良种繁育基地、全国领先的虾-稻龙头企业聚集区、全国最大的小龙虾交易中心、全球唯一的虾-稻全产业链条,虾-稻产业综合产值达230亿元,带动就业超过15万人,帮助2万人脱贫致富,小龙虾加工出口连续14年居全国第一,成为了全国虾-稻产业发展的引领者、示范者、带动者。凭借优质、高产、技术以及品牌等优势,潜江捧回了“中国小龙虾之乡”、“中国小龙虾加工出口第一市”两块金字招牌。2017年,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组委将“潜江龙虾”列入“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潜江小龙虾目前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世界龙虾看中国

中国龙虾看湖北

湖北龙虾看潜江

目前,潜江提出了全力打造“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加快推进虾-稻全要素、全地域、全产业链升级发展,真正把虾-稻产业打造成百年长青产业、千亿集群产业、万户致富产业,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支撑,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示范。

此项工作正在推进中,2018年5月在龙虾节期间,潜江市水产局局长吴洲与湖北农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及嘉鱼、黄梅、赤壁、武穴、通城、通山、崇阳、咸宁咸安区等县市水产局签订了《共享“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合作协议》。共创规模经济效应,共同提高“潜江龙虾”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启动了虾-稻大数据中心、湖北小龙虾交易中心、湖北小龙虾产品检验检测中心。

加大了基地建设。2017年底,全市新增14万亩虾稻共作基地,虾稻共作总面积达到65万亩,万亩连片基地13个,千亩以上连片基地65个。2018年,计划建成70万亩虾稻共作基地。

加强了标准建设步伐。共制定和发布了14项虾—稻产业标准。加快制定检验检测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

正在做新做实研发。已与中国农科院、省水科所、中国水稻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了桂建芳院士工作站、张洪程院士工作站、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稻虾富硒综合种养技术”博士工作站,建立了甲壳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争取到了2017年省科技厅重大专项技术支持,莱克水产大宗商品小龙虾高产稳产关键技术和华山水产高纯度甲壳素关键技术研发项目进入省科技厅重大项目指南,虾乡稻公司获得省科技厅农转资金支持。

正在深加工上发力。建立了潜江虾—稻产业园,入驻潜江龙虾加工企业13家,潜江虾稻加工企业7家,可生产整肢虾、虾仁、甲壳素及衍生品等10多个系列60多个产品,成为全国唯一的淡水甲壳素精深加工基地。该市不但依托科研院所加大了虾—稻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力度,还注重龙头企业培育和招强引优,泰国正大、福建安井、湖北交投、周黑鸭、传化物流等企业纷纷到我市抢滩登陆,投资虾—稻产业。

提升品牌建设质量。打造了“良仁”“楚江红”等中国驰名商标和“虾乡稻”“水乡园林”“长格”等湖北著名商标,获“中国绿色产品”“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的产品达30个。注册了“潜江龙虾”“潜江虾稻”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在申报中国驰名商标。“潜江龙虾”获得2017年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荣誉,还被列为中欧互认免检的3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之一。

做广做足贸易。市域内潜江龙虾餐饮店超过2000家,推出了潜江龙虾菜品100多个,年消费小龙虾50万吨,旅游消费3亿元。建立了虾谷360、京东潜江馆、牛牛网、翼之虾等网上交易平台和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等线下交易平台,实现全国所有地域48小时快递送达,年吞吐小龙虾700万吨,潜江龙虾每年网销过5亿元,实现了卖全国、卖全球,潜江成为了全国性的小龙虾交易中心。

校对:贾晓琼

终审:郝建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