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潜江:虾莲田里话脱贫 人勤地不懒 地懒人受穷

记者 陈雅乔

春日午后,阳光暖暖的,带着些许温柔的风,轻轻吹过湖面,泛起层层涟漪。

“今年3月11日以来,我卖龙虾获纯利2万多元。”4月19日下午3时左右,家住高石碑镇灰台村4组的41岁村民陈传彪一边忙着给虾田消毒,一边转过头告诉记者,“这几天要消好毒,防止小龙虾出现‘五月瘟’,造成大面积减产。”

“虾池中间是3月27日种下去的湘莲,大概到6月底就可以采摘了。”陈传彪介绍,2013年,他在村里流转30亩地种植湘莲,但由于天气原因,导致收成一般,每年都只是保本。2016年,他开始尝试虾莲共作,当年就通过虾莲共作脱了贫。

陈传彪家贫穷很多年了,父母和哥哥均享受低保。父母无劳动力,父亲在2005年出车祸导致残疾,卧床多年,母亲患有高血压、胆囊炎等慢性疾病,长年靠药物治疗。哥哥患有严重的胃病,劳动能力差,只能偶尔打些小零工,年收入不到5000元。他在广华一家饭店做厨师,前些年,月工资仅2000多元,家庭的重担几乎都压在他身上。2014年,陈传彪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人啊,就得争口气,脱贫靠双手,不能依靠政策过日子。”陈传彪谈起自己的脱贫过程很有感触,“低保、特种养殖补贴等一系列国家实施的精准扶贫好政策惠及我家,帮我们扫清了脱贫路上的障碍。能享受的扶持惠民政策,都充分享受到了,我经常提醒自己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早日脱贫,不拖国家后腿。”

人勤地不懒,地懒人受穷。从2013年开始,陈传彪早起已经成为习惯。他做厨师的上班时间是上午9点到下午1点半,下午4点到晚上9点。农忙时节,他几乎每天凌晨4点半就起床,到虾莲田里劳作,8点40分左右骑电动车去上班,下午2个半小时的休息时间也会赶回来忙农活。“这辆电动车是我在二手车市场淘的,只花了几百块钱。”他指着一辆破旧的电动车笑着说,以前来回都是骑自行车,但是上下班路上花费的时间太长,骑电动车就快多了。

通过近4年的不断努力,陈传彪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依靠各项惠农政策,发展虾莲共作,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2016年底,经过灰台村“两委”审核,一笔一笔算收入,他家各项收入加起来超过2万元,人均年收入高于4800元,成功摘掉了“贫困帽”。

2018年,40岁的陈传彪迎来了人生新的转变,迎娶了一位美丽的妻子。如今妻子在家待产,将于今年8月份生产。“这些年,党的脱贫政策给了我很多帮助,我心里非常感激。父亲现在能拄着拐杖行走,而且家里又添了人口,我的工资去年也涨了,每个月拿到手有5000元。我现在觉得干劲更加足了,生活有奔头了,累并快乐着。”对于未来,陈传彪充满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