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金银铜外,中国古代还有哪些东西充当过货币?

熊石1982

其实,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金银这类贵金属的产量一直有限,所以历代不同时期,也都有一些“特殊材料”来充当货币。下面的这几样,更是缩影了中国历史上几个重要的年代。


一:绢帛(战国至唐代)

在中国古代货币史上,作为纺织品的绢帛,长期是比肩铜钱的硬通货。

早在春秋战国年代起,绢帛就常用来交换各种货物。汉代几次乱发铜钱导致信誉暴跌时,绢帛更是百姓最信赖的财富。三国里的曹魏帝国,甚至一度废掉所有铜钱,市场上专用绢帛交易。甚至百姓完粮纳税,常常要缴纳绢帛。到了生产力空前发达的唐代,绢帛更成了财富象征。盛唐富豪王元宝,就曾拿着绢帛向唐玄宗炫富:南山树尽,臣绢未尽。有绢帛,就意味着有钱。

而放在市场交易时,绢帛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一匹绢帛在唐代,通常能换铜钱五百文,相当于1800元人民币。唐朝就有法律规定,市场上十贯以上的交易,都要用绢帛来支付。唐代官员领工资,甚至皇帝赏赐大臣,也通常是大批绢帛送到。甚至有时小额交易,绢帛也能用上。《云仙杂记》原话:“村落买鱼肉者, 俗人买以胡绢半尺。”

撕半尺绢,吃饭就能买单。堪称唐代通行货币。

二:铁钱(汉,南北朝,唐,五代,金,清)

比起“熟脸”的绢帛来,铁钱更像一匹黑马,每当历代特殊时期,经常斜刺里杀出。

铁钱的出现,可以追溯到西汉时代,然后在“新朝”等时期,也都有过各种式样。但第一次火遍市场,却是在南北朝的梁朝时。当时南北对峙,严重缺铜钱的梁朝一咬牙,彻底禁止铜钱流通,大规模发行四种铁钱,使铁钱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货币。也果然尝到甜头,一度开创了梁朝的黄金时代。

自此以后,铁钱就成了好些南方割据政权的大爱,到了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各路政权画地为牢,军力弱却工商业红火,用钱也就更急迫,“钱荒”现象时有发生。于是各家也就疯狂加铸铁钱。五代十国的几十年时间,铁钱的种类五花八门。宋朝一统南北后,也把铁钱经验照单全收,两宋时代,是为中国铁钱的巅峰年代。

为什么宋朝这么喜欢铁钱?一是当时铸造技术进步,灌钢法和生熟铁杂糅都是常规技术,快速铸造铁钱十分容易。更重要的却是国家经济安全考虑:宋朝与辽夏多年和战,外贸往来也红火,为了防止铜钱外流,宋朝也就大力推广铁钱。外加宋朝工商业更发达,用钱需求更旺,低成本的铁钱,当然也成了市场上不可缺的货币。

三:纸币(北宋至明代)

铁钱虽说铸造方便,但携带却非常困难。宋代铁钱使用率极高的蜀地,又有交通不便的困难。以宋初的物价,就算在蜀地买一匹布,就要用20贯铁钱,等于要扛着120斤铁来交易。于是忍够了的商户们独出心裁,开创了保管现金的“交子铺户”,以纸做的“交子”来交易。政治家张咏主政蜀地时,又选了其中十六家富户经营,正式发行官方纸币“交子”,是为人类最早的纸币。

从此之后,在宋朝扎实的运作下,纸币迅速流通起来,其便捷的交易速度,带火了宋朝发达的商业贸易。金元两个王朝,也是有样学样,发行了自家的纸币。但这看似薄薄的一张纸,却不是随便乱发行,稍疏忽就会发生通货膨胀。金朝元朝晚期时,都因纸币贬值闹出大乱,直接加速了国家灭亡。

待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由于元朝跑路前跑的太彻底,北方的贵金属尽数一扫光带跑。朱元璋也就发行了明朝版的纸币“大明宝钞”。虽然明朝做了充足准备,甚至设立严刑峻法防止伪钞,但严刑峻法也挡不住经济规律。从15世纪起,明朝宝钞持续贬值,到16世纪时已几乎沦为废纸。在古代经济条件下,全面发行纸币,既是刺激经济的好手段,却同样也是高风险。


我们爱历史

说到货币,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RMB、$、💶等。

在最原始的社会时,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最早实物货币。

后来因为牲畜不能分割,五谷会腐烂,人们转而使用海贝来充当货物。因为贝壳携带方便,还可作为饰品,所以迅速普及开来。

用贝壳充当货币一直延续到商朝,这一时期青铜冶炼技术大大提高,统治者转而使用铜铸币,在后来的朝代中慢慢发展到,以铜币为主,黄金,白银等为辅的货币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年间,官方首次发行了纸质货币"交子"。这也是目前国际上承认的全人类最早使用纸质材料充当货币的时间!


老兵小猿

虽然最早的交易是以物易物,但某些货物被当作参照物,保值性比较好,因此可以用来充当货币。

这样既是货物又是货币的东西,首推便是盐。盐容易储存,附加值高,在古代也比较稀缺,度量标准一致,曾经长期在货币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直到明代,南方某些少数民族部落里,盐仍是受大众认可的流通货币之一。

贝币在货币历史上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据研究,早在夏代,贝币就已经作为交易媒介。骨贝、石贝等人工制造的仿制贝的出现,表明当时贝币的需求量很大,真贝的数量已不敷应用,才以仿制贝来代替真贝。商末周初,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货币的作用和流通范围扩大了,贝币的计算单位就逐渐改为“朋”。朋是用绳穿起来的贝币。根据朋字的写法,以及其他史料的研究,一朋的数量大约是十个或二十个贝币。现在出土的贝币,有不少是有穿孔的,一孔的、二孔的、三孔的都有,这是绳穿的遗迹。在商代以朋计数的尚少,进入西周后,各种文字中记载贝币数量时,以朋为单位就多起来了。如《诗经》:“既见君子,锡我百朋”,西周青铜器也有“易贝十朋”、“易贝五十朋”等铭文。“朋友”一词,也因此而来。能值得为其花掉起码一“朋”贝币的人,才算是友呢。

直至秦始皇改革币制,明确规定禁止用贝作为货币,贝币才在法律上正式失去了货币的资格。

胡椒,也曾经作为货币被使用。在古代,胡椒是很贵重的,由于古代没有冰箱,大家为了保留肉类只能腌制或晾干,不只滋味打折,还难以消化,乃至呈现蜕变,大家吃后常常会呈现胃肠不适,泛酸、胀气、吐逆、拉肚子是常有的事。有了胡椒就不相同了,可以食用增加滋味,还有药用效果,灭菌、促消化、暖胃、止泻,所以常被贵族作为治胃病的神药,而且胡椒还可以作为日用香料。

绢币。我国古代自从有了交换,布帛就是重要的一般等价物,起着货币媒介作用。布帛是本身使用价值极强的一种货币,退出交换后即可直接进行消费。因此它最适合商品交换不发达的自然经济环境。由于绢帛有一定实物货币的保值效用,因此,就算在以后千百年中的战乱年代也很受欢迎。据历史记载,历朝历代,丝绢布帛一直是与金属货币并行的重要币种。汉代把布帛作为法定的货币,是政府财政收支的一个重要手段。

丝绢布帛在古代一直被使用,历朝历代皆有。民间交易,大宗小项用绢帛的比用钱的多。日用的柴米油盐也用绢帛买卖。白居易《卖炭翁》诗中描写:“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即可见一斑。

布帛为纺织品通称,品种很多,如锦、绣、纱、绫、绮、罗、縠、绢、缣、绨、布等都可作货币,其中常见的是:丝织品绢、缣和麻、葛织品布。汉代曾定有规格,即:阔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六十尺为端。二匹布抵一匹绢。唐代规定,绢以四丈为匹,布以五丈为端,均宽一尺八寸。在小额交易中,也有割断零碎使用的。

绢帛货币的购买力,在各个朝代都有所不同。唐代贞观初年,一匹绢约值一斗米。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规定,每匹绢值钱五百五十文。实行两税法以前,大历年间(766—779年),绢价曾涨至三、四千文一匹。文宗开成三年(838年),扬州白绢每匹六百六十文。宣宗大中六年(852年),每匹绢九百文。绢价高低与外贸出口也有一些关系。

粮食跟布帛一样,也是历朝历代都在使用,最常用的是小米。现在比较为人熟知的是,由于古代金银冶炼有一定难度,铸钱也比较少,因而经常用谷米作为官员的工资。

其余的很多东西,也都曾被拿来作为货币。比如酒、某些草药,甚至在一段历史时期内,人也曾经是货币的一种。奴隶制社会时,奴隶不单作为商品,同时也作为交换媒介。

历史上,除上述的东西以外,牲畜、珍稀鸟类羽毛、宝石、香料等等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都曾经作为货币使用过。


纯钧LHGR

中国最早的货币——贝币。在我国汉字里凡与财物有关的字多数带贝旁,如财、贸、贪、贫、贿、赂等。

《尚书.盘庚中》孔颖达正义载:“贝者,水虫,古人取其甲以为货,如今之用钱然。”而且现在的考古发掘资料和殷商甲骨文、金文有关文字证明,夏商以来,贝壳是当时主要的货币形式。

其中货贝比较常见,贝面上的长齿槽称为“贝齿”或“贝唇”。人们为了便于携带方便,在货贝的背部多凿有小孔,早期孔相对小,称之为“小孔式货贝”,以后,穿孔逐渐扩大,称为“大孔式货贝”。

有人会说贝壳在海边很常见呀!但是在当时的交通条件和打捞设备还是十分原始和落后的,所以造成打捞出来的贝壳不多,在运往中原内陆的过程中就显得十分的珍贵。在奴隶社会的夏商时代,贝币就成了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青青子衿的云裳

除了金银铜外,先秦春秋时期流通货币有贝币。

宋朝元朝发行过纸币,交子和大元宝钞,清朝末年地下钱庄发行的纸币,当票。

某些历史阶段,盐、茶、玉器和鸦片也充当过货币的角色。



音悦茶香下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