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满蒙联姻,母语不同,怎么交流?

琦开得胜陶

后金建立后,乃至到清朝前期,为了拉拢蒙古人,满清一直实行满蒙联姻的政策。但是其实这种政策也基本上也仅仅是局限于满族和蒙古人贵族高层联姻。

清朝前期,在满清皇族子弟中,从小就要掌握满、蒙、汉三种语言,所以对于熟悉蒙古语的满清贵族与蒙古贵族交流不成问题。

精通满、蒙、汉三种语言是满清皇族的基本素质

蒙古人虽然人数远远赶不上汉族人,但是占有的地盘却一点也不小,而汉人则是人口太多,学好汉语才能统治汉人,而作为满人学习满语对于满清来说是责无旁贷,因此掌握满、蒙、汉三种语言成为满洲贵族的必修课。满清入关以后,对于汉人充满戒心,特别是多尔衮的“剃发易服”政策推行后,满清防备的就是满清汉化,特别直到满清末年,才允许满汉通婚。就是要刻意的保持民族的独立性。

而满蒙虽然可以联姻,可是满清对于蒙古人也是抱有戒心的,蒙古人未经允许是不能轻易离开自己的领地的,而且满清打破了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统治草原的传统,大封蒙古贵族为王,所以满清时期的蒙古草原上,就出现了大大小小很多的蒙古王爷,互相勾心斗角,彼此牵制,早就没有了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人的雄心和霸气。

蒙古人出身的孝庄太后

满族人的人数本来就不多,当年满清入关后,很多满族人进入关内,留在关外的并不多,随着满清逐渐统一全国,处于对汉人的戒心,满清政府开始将满人派往全国各地,在清朝时期,大城市的内城只能由满人居住,而汉人无论威望多高,权势多大也只能居住在外城,看看清朝历史那些著名的汉臣,都是居住在外城以外的。分散在各地的普通满族人和被圈居草原上的普通蒙古人之间的联洋的可能性和机会不大。所以即使普通满人和蒙古人彼此不熟悉语言,那么他们也基本上没机会联姻,也用不着沟通。

特别是乾隆时期,尽管满清对于汉文化仍然是阉割和打压,但是悠久而强大的的汉文化就像一头猛兽一样,虽然历经磨难,但很快又重新占据华夏这片神奇的土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汉人仍在说汉话,践行汉文化,抱残守缺,要保持满族独立性的满清贵族们、那些蒙古王爷们也都逐渐说起了汉语,后来就是他们逐渐忘记了他们的母语,都说起了汉语,所以交流就没有问题了。

正像S.H.E那首歌曲的歌词说的: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

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

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

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

乾隆皇帝的书法


大东北的小豆包

这是正宗的替古人担忧。

在清朝入关之前,后金的满洲人就与蒙古有密切的交流。这种密切关系本身就是源自于共同或相近的文化背景。



蒙古语与女真满族的通古斯语同属于阿尔泰语系。认真追究起来,蒙古语还是满语的三大来源之一,因此,大多数满人都会说蒙古语,就像我们今天的普通话和地方方言一样,即便说的不准,彼此也能听懂。所以,作为满蒙联姻的主体满蒙贵族来说,语言上的沟通几乎没有任何障碍。

满蒙联姻作为一种风尚或者约定俗成源自于皇太极时期。1632年(天聪六年),林丹汗改宗引起了蒙古察哈尔部的叛乱,皇太极乘机赶走了林丹汗,他的儿子额哲以蒙古最后一任大汗的名义向皇太极效忠。至此,成吉思汗的孛尔只斤氏家族,就是后世的博尔济吉特氏全部归顺了大清帝国。



这部分归顺的蒙古各部,包括察哈尔部、科尔沁部、科布多部和唐努乌梁海部等一起构成了清朝的归化蒙古,也被称之为内属蒙古。清朝所谓满蒙联姻的重点是这部分归化蒙古。有清一代,共出了五位博尔济吉特氏皇后、一位阿鲁特氏皇后。同时,有118位公主下嫁蒙古。

皇太极在征服察哈尔部不久就把归化蒙古编入八旗中,让他们成为蒙古八旗。他们后来随多尔衮入关,成为清朝的贵族,完全汉化了。入关以后,蒙古人享有比汉族更尊贵的权利和地位,他们登进的路子很宽,除了军功,还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清廷对他们的政策是除了不点状元,其他方面与汉族士子一样。

所以有清一代蒙古族的进士、翰林比比皆是。他们学富五车,许多都是名声显赫的当朝名士。到了晚清,大学士瑞常、帝师倭仁、军机大臣宝鋆等都是蒙古族。他们操着标准的京片子,用汉文写诗,给皇帝写奏折,一派地道的汉大臣做派,那个时候,他们在家里都不说蒙语了。

同治三年,蒙古正蓝旗的崇绮高中状元,打破了清廷“旗不点元”的规矩。同治十一年,他的女儿阿鲁特氏被立为皇后。皇帝娶了状元女儿,绝对是中国三千年历史中的佳话。据说,阿鲁特氏贤惠温良,做得一手好诗,写得一笔好字。我推测,那个时候她应该还能说蒙古话,毕竟是状元的女儿。

所以,满蒙联姻,交流起来毫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