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理学家杨振宁,为什么争议一直不断?

小荷剪影诗如画

前一阵读了《杨振宁文集》,现在根据我的了解说一说。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先生是我国早期著名的数学家。中国老一辈的知识分子都是很爱国的,毕竟那时候外患不断,国家穷弱,知识分子想用自己的学识使国家富强起来是非常值得尊敬的。

杨武之先生,著名数学家。用今天的话说杨振宁就是个学二代。

杨振宁先生是1957年得的诺贝尔物理奖,随后的1962年杨武之先生在日贝瓦与杨振宁见面,虽然没有把杨振宁劝回来,但杨武之的话还是对杨先生造成了很大触动。

想来这么一位爱国的老人,对自己的儿子后来(1964)加入外籍是会耿耿于怀的。

当然,我们站在杨振宁先生的角度考虑,二战刚刚结束的二三十年是物理学发展史上的白银年代,同时也是冷战的高潮,他在获得诺贝尔奖后加入美籍是非常有利于他继续从事基础研究工作的。

不能否认,杨振宁先生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他对物理学最重要的贡献——规范场论——甚至不是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工作。可以说杨振宁没有选择在那个年代回国,继续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工作对他个人是最有利的。

杨振宁先生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敢于直言,在学术观点上,他不看好弦理论,不看好重型加速器得罪了很多圈内人,同时也引发了很多争议。

杨先生虽然是做基础科学研究的,但他的思路很开阔,知道国家在不发达的时候应该重点投入有应用背景的新物理研究,所以他一直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呼吁年轻人重视做凝聚态物理,比如现在很热的华人物理学家张首晟就是在杨振宁的影响下由高能物理转投凝聚态理论的。

但杨振宁争议最大的还不是以上这些事,他争议最大的是以下三件事:

李政道和杨振宁在一起工作,

一、与李政道的交恶:李政道比杨振宁小一些,也是非常有才华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们因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分享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但这个奖也是日后交恶的开始。李政道显然认为自己在这项研究中更关键,而杨振宁则认为他更资深。这最终导致两人在学术上分手,再也不合作做研究了。两个人的恩师吴大猷先生曾试图说和,但于事无补。

这里我不想做谁是谁非的评价,但这个事件必将成为未来科学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话题。

二、杨振宁在原配杜致礼女士去世(2003)后,转年(2004)就娶了年轻的翁帆女士,这可能是杨先生争议最大的一件事了。这里我也拒绝作出任何更进一步的评价。

杨振宁回清华做了不少实事,包括给学生讲过大学物理课。

三、杨振宁在晚年回清华创立了高等研究中心,并最终在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了中国国籍。杨先生创立的清华高研中心非常厉害,最近崭露头角的祁晓亮等新锐研究者就是高研中心培养的博士。

杨先生是物理学史中殿堂级的人物,他很有可能是还活着物理学家中对物理学贡献最大的一个人。从这个角度,我们更需要多了解杨先生对物理学的贡献,而搁置我们暂时无法理解的争议。


物理思维


以前,杨振宁是美籍华人,但他在2017年恢复了中国国籍,所以现在可以说,杨振宁是当今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是在世界上贡献最大的中国科学家。

关于杨振宁的学术成就,我在网络上也科普多次,他拥有13项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他在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等物理学4个领域的世界级贡献。简单来说,杨先生是当今在世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是有史以来排名前15的物理学家,与费曼、朗道奠定20世纪物理学的白银时代,是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物理学最卓越的设计师,他是华人骄子中的骄子,他的伟大是历史级别的伟大。

那么,这么伟大的科学家,近些年网络上确实有一些争议,其实这些网络争议并不涉及他伟大的学术成果,还是当年拒绝回国的历史旧账。大家知道,杨振宁的安徽老乡兼留美同学邓稼先,可是以身许国,为我国国防事业贡献了全部,深受国人爱戴,对比来看,杨振宁一直留守美国,直到近些年才回国,定居清华大学,尤其是在82岁高龄时候,娶28岁的翁帆为妻,尽管是明媒正娶,这仍然让一些网友借此污名化杨振宁。


震长

杨振宁是谁?

回答一:理论物理学家、提出了杨-米尔斯理论、宇称不守恒,在1957年获诺贝尔奖。

吃瓜群众:听不懂,跟我有什么关系?

回答二:老牛吃嫩草的那个。

吃瓜群众:这个败类!Balabalabala……此除省略十万字。

所以你说为什么他争议不断?因为身为一个名人,他身上夹杂了很多特质,但是偏偏普通群众能插上几句嘴的就只有一个老娶少妻,那就难怪他名声不好了。

——你不喷他,吹牛侃大山的时候怎么能显得你懂这个人?


SilentTurbine

人们对杨振宁的争议无非就集中在所谓的道德上

其实这也不对,杨振宁道德是没有问题的!只是集中在杨振宁该不该是儒家思想的圣人呢?

我们一谈起杨振宁,几乎会自动忽略掉杨老的物理学成就,每个人提起杨老的轶事都可评论一番。

对杨振宁的批评主要是对比钱学森和邓稼先的事迹。得出的理由便是:杨振宁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依旧停留美国,而在晚年的时候却回国养老,这确实激发了一部分民众对杨振宁的不满。

但这里面存在了一个认知误区

其实物理学在最近一个世纪已经很细分了,大家都知道杨振宁是个伟大的物理学家,可是没有几个人知道他具体的研究领域是什么?在民众眼里,物理学家都应该会造原子弹,其实这忽略了理论和实践物理学家的区别。

杨振宁专攻的研究领域是粒子物理学,而且从事的是理论研究。他的主要成就是为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这就是杨米尔斯理论。

而邓稼先是妥妥的核物理学家。新中国建立以后,迫切需要发展国防的人才,这一方面体现在导弹和核武器方面,而钱学森和邓稼先都是相关领域的行家。我们这时候迫切需要实践物理学家,而理论物理家的研究成果反倒是长期性的,这时候要求杨老回国,不但给中国帮不了什么大忙,反倒让世界损失一个物理天才。我认为让杨振宁转行实践物理学,是对理论物理学的一种巨大损失。

其实杨振宁留着美国,可以继续科研,研究成果是全人类的,中国人自然可以共享。现在杨老回国了,在美国做的成就却没有花国人的钱,反倒晚年为中国做了贡献,咱们应该偷着乐吧!

还有人把目光聚集在杨振宁和翁帆的爷孙恋上,企图从道德上批判杨老

其实翁帆女士最有发言权。人家都没有说什么二话,你们这些喷子就闭嘴吧! 这件事,只要当事人没有诉诸于第三方,咱们都没有权利肆意批判别人!

杨振宁在道德上是没有问题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可能你认为这种“过”就是当初没有回国,和晚年娶了翁帆。但是这些依旧阻止不了杨振宁成为20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


科学认识论

杨先生之所以引起不少争议,有以下三个事情也许可以折射出一二。

1.在诺贝尔奖金的领奖顺序上,杨当年临时提议自己先上台领奖,打乱了既定的程序。李先生做出了妥协。结果呢?后来大家开始有了心结,因为在获奖论文中李是第一作者,按照署名顺序应该是李先上台领奖。结果被杨临时改动这个历史性画面,确实让李先生越想越不是滋味。加上这个物理实验是李叫自己的朋友与同事做的,李可能觉得自己的贡献大于杨——这个具体怎么样也许可以参考赵天池教授写的书。现在这些问题在科学界还在讨论中,真相也许已经快被历史的尘土淹没。

3.反对中国巨型对撞机的建设。这个事情杨先生坚持他的观点,在社会舆论也引起了争议。


潇轩

杨振宁的争议点主要有两个。

第一,新中国成立后没有回国,还入了美国国籍。

第二,娶了一个年轻的老婆。

关于这两点,我逐一批驳。

首先,我们有没有资格要求杨振宁回国呢?没有。杨振宁回国也好不回国也罢都是他的自由,我们不可以去道德绑架他。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且不论那些本身就在海外的,就说那些原本在大陆后来离开到海外的(张爱玲、胡适以及等等无数名人),怎么没听说有人骂他们呢?一般提到这些人,就是什么时代的可悲云云,被攻击或者认为需要反思的永远是新中国而不是那些离开的人,那怎么到了杨振宁这里标准就不一样了呢?

这样的双标还表现在,那些当年离开大陆的文人,大家觉得他们有骨气、有独立的思想,而那些留在大陆的人,却要么讽之为御用文人,要么叹息他们为什么不走。到了科学家这里就反过来了,当年回国的邓稼先等人被捧上神坛(当然他们当之无愧),可没回国的杨振宁就被骂得狗血淋头。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科学家有用,或者说起码那些骂杨振宁的人认为他有用。新中国少了一两个文人大家觉得没什么,可大家觉得如果新中国多了杨振宁这样一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的人物,发展肯定会大大加快啊。

可是大家不觉得这有点太功利了吗?那些没什么用的人,走就走了,我们甚至还因为他们走了反思一下自己。杨振宁这样有用的人没回来,我们就气急败坏,大肆咒骂。这样的我们真的有资格去批评杨振宁?

我知道很多答主从杨振宁从事的领域出发回答这个问题,不错,杨振宁从事的是理论领域,新中国既用不到,也无力支持他的研究。结果是,杨振宁回来后既做不了贡献还有可能下场不好,而人类也损失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和诸多重要成果。

我赞同这些答主的看法,这的确是事实,但是我不想重点说这个。因为这岂不是与那些骂杨振宁的人一样了?因为杨振宁有用,所以他没回来有人骂他。所以我们就开始论证其实杨振宁对新中国没用。拜托,不管杨振宁有没有用,我们都不能这么功利主义地去对待人家好不好。

有人拿邓稼先与杨振宁做对比,我想说,你们有没有考虑过你们所崇拜的邓稼先的意见?邓稼先要是知道你们拿他当例子来攻击杨振宁,怕不是在天之灵都难以安息。杨振宁与邓稼先可是一生的挚友啊!请大家理解一下挚友这个词的分量。邓稼先去世后,杨振宁悼念他的文章甚至就在我们的小学课本上!

邓稼先、钱学森等人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想当然地去道德绑架别人。杨振宁不回来,我们可以表示遗憾,可以不提倡,但是我们不可以谩骂他。

还有,杨振宁在中美关系正常化后,经常访华,为我们的科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似乎在喷子们的眼里,这些都不算什么,只有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的贡献才算贡献,后面的就不算了。

至于他的婚姻问题,我就一句话,关你们什么事?婚姻自由不适用于科学家?

好在,正义不会被歪风压倒。之前在一些大v的煽动下,确实有许多人攻击杨振宁。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正义之士发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杨振宁。前几天霍金先生不幸去世,杨振宁又被提出来,与霍金进行对比。我很欣慰看到,绝大多数对杨老的评论都是正面的。


攸扬拾羽

我知道杨振宁先生为什么引起争议,也看了之前的应答和评论。我觉得,作为业内人士,应该替杨先生回应那些没道理的攻击。

李政道杨振宁共同完成了很多优秀的研究工作,包括因预言宇称不守恒共享诺贝尔奖。后来二人关系破裂,对谁的贡献更大各有说法。作为晚辈,不好对孰是孰非发表评论。我只想说,二人合作超过十年,共同发表了三十多篇论文,如果一个人不需要另一人,这种合作早就破裂了。合作的时候,两个人有不同意见很正常。但关系破裂后,这些不愉快会被放大。无论怎样,李和杨都是伟大的物理学家。

有人因此就对李杨一褒一贬,这是不对的。有人说自李杨分手后,杨再也没有重要的工作。实际上,除了和李的合作,杨振宁还拥有Yang-Baxter方程,Yang-Mills场论这样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后者,自然界的四大相互作用,三个(强弱电)都归入了杨先生的理论框架,第四个引力相互作用归入同样具有局域对称性的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可见其重要性。有人曾请李先生评价Yang-Mills场论,李先生一瞪眼:“当然是伟大的工作”。虽然两人再不往来,李先生也不改科学家实事求是的态度。

如果搞一个战后全世界物理学家的排名,杨振宁不进前三也至少是前五,活着的物理学家中,恐怕只有温伯格能和他相提并论。

不过,杨振宁很早就丧失了对自己本行的兴趣,李政道则终生不改对物理的热爱。我上大学的时候,杨先生来学校作报告时跟我们讲:你们别搞物理了,要搞物理也别搞粒子物理。不过我还是去学了粒子物理,并有幸通过李先生的项目到美国进入了温伯格的研究小组,后来还有幸得到李先生的亲自提点。虽然现在我承认杨先生说的对,我也并不后悔当年的选择。

有人拿杨振宁跟他的好友邓稼先比较,指责杨先生当年没有回国效力,而是“给美国人干活”。却不知1971年杨振宁回国时跟中央要求见邓稼先,才把正在文革中被批斗的邓解救出来。而对于Yang-Mills场论,邓稼先也赞为“可与牛顿定律相提并论”。将他们两人一褒一贬,辜负了这两位同乡同学的友谊。在这个中美关系刚刚解冻时候,杨振宁抓住时机成为第一个回国访问的华人科学家并受到了周恩来的接见,回美后四次公开演讲宣传新中国的成就。邓稼先造原子弹,杨振宁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促进中美关系,两位好朋友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方式为改变中国的国际环境做出了贡献。

从60年代末,杨振宁就开始投入社会活动。参加保钓运动并发表演说,成为美国华人领袖为华人说话。促进中美关系为中国宣传。90年代初我的一位朋友在石溪分校杨振宁身边工作,告诉我每一次跟他聊天他都会谈到中国。杨振宁李政道和钱学森邓稼先一样,都是伟大的爱国者。杨选择晚年落叶归根很自然。

然而网上竟然有人说他“老了就到中国混吃混喝”,这简直太恶毒了。且不说杨先生在美国生活无忧,且不说仅仅是他的到来就给了清华很大的帮助,他倡导创立的清华高等研究院,还帮助请回了姚期智那样的高人,这是对国家多大的贡献!况且听说他以90高龄,还给本科生讲课。

好吧,他娶了翁帆,这是他引起争议的原因。但无论你怎么评价这件事,这是一桩两厢情愿的婚姻。齐白石一生N次婚姻,93岁时还想娶一位22岁的美女,在网上被当做励志故事讲。张艺谋同时染指四个女人生下七个孩子,媒体炒了两天再也没人提这件事。今天这个社会上,老富人们娶个年轻女子甚至三妻四妾的多了去了,也没人抱怨。为什么对一位对中国和全人类有过大贡献的科学家不能宽容一些,那么多的攻击污蔑嘲讽呢?

还是这个社会戾气太重,找了一个他们认为已经没用的人欺负。


物理学博士



首先,应该指出的是,杨振宁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对世界物理科学的巨大贡献是普遍认可的,这一点可以说是基本没有争议的。

第二,在杨振宁对祖国一一中国的贡献这个问题上,人们的认识不尽一致。

有一种认为,杨振宁早年留学美国在美国长期定居并从事科学研究,在物理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贡献卓著并获得诺贝尔奖,这是客观事实。但这跟中国的关系不大。在他正当壮年祖国正需要他的时候他没有回来,到晚年了他又回到祖国,是来祖国养老的,对祖国的贡献不大。

另一种认为,杨振宁虽然长期身在美国,但他对物理科学的巨大贡献是属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人类的,也应该是中国人的骄傲。杨振宁虽然晚年回到祖国,但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他利用他在世界自然科学界的巨大影响力和号召力,为许多在外中国籍科学家起到了示范作用,激励他们回来报效祖国。同时,杨振宁回国以后对中国科学研究和科研队伍建设建言献策,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第三,也是对扬振宁争议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他在82岁高龄时娶了只有28岁相差54岁的翁帆为妻。虽然这从法理角度上讲并没有问题,而且属于杨振宁的个人私事。但是由于有悖长期形成的国人的传统思想习惯认识,更多的人对此表示不能接受和认同。又因为杨振宁是个著名的科学家,人们也因此更认为杨振宁此举实为不妥,是自私的表现。


谁怜一灯影

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原子不宇称的观点。因此两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对于共同合作,他俩究竟谁出力要多些,我们不得而知。按照习惯,应该是谁出力大,谁的署名应该在前面。因为我们不知道,所以无法评说他俩孰是孰非。

在中国,一个八十岁的老人娶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年青妻子,招来议论是必然的。因为中国人认为老人找一个比自己小五十岁的老婆是大逆不道的。而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嫁给一个比自己大五十岁的老头,一定是图了老头什么钱财。其实我认为沒有必要管别人的闲事。他们过的日子好不好,他们自己知道。过的好,自然会继续过下去。过的不好,他们会自己分开。哪用得着我们耒操心?

如果真闲得慌,去研究一下他们关于宇称的问题,或者找个其它的课题做一做,当个民科,也没啥不好。如果知识不够,就再充一充电。如果实在充进去,把初中高中的数理化题拿出耒做一遍,多动一动脑子,对大脑也是一个锻炼,可以避免老年痴呆。

其实,议论杨振宁娶年青老婆的人,多数对数理化研究的不深,他们与碎嘴子婆娘差不了多少,喜欢东家长西家短,唧唧歪歪,设个正事。他们的精力,就只能用在这方面。这些人与方舟子一样,叨叨别人很在行,在自己的领域中,没有丁点建树。


胜天5

2003年杨振宁归国定居,这本来是件大好事,但却让一些人不爽。于是,杨振宁归国前,就开始有公知、大V写文章黑他,说直白点,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在美国中情局领钱,或接受有中情局背景的基金支持的!

在这些大V的引导下,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把大V的口水,当成自己的初见誓死捍卫,跟着起哄。那我们简单说说真实的情况:

关于翁帆

翁杨两家算世交,杨老前妻临终前,曾托咐翁帆照顾杨老,最终选择了嫁给杨老,巨大年龄差异,没能阻挡翁帆对杨老的爱情,这本来是一个可歌泣的爱情故事,如果这都成了杨的道德问题,那么你的心理得有多么阴暗啊?

当初为什么不回国?

杨老搞基础研究,当时回国没什么意义,他留在美国继续他的研究,1957年获诺奖,64年才加入美国藉,也就是说他是第一个获诺奖的中国人。

杨振宁回国前的贡献:

杨老回归中国国藉前,有大量贡献,简单列举几个方面:帮助多个国内大学建立了世界顶级的物理实验室,没有他可以说中国的物理研究不可能达到今天的水平;他作为旅美华人协会会长全方位帮助中国和中国人,个中贡献不胜枚举;此外杨老一直没有停止给祖国捐钱,捐物,帮助国家发展。

杨老回国是为养老吗?

不是,一个81岁不到的科学家,真不算老。2003年中国经济发展起来了,有更多精来发展基础科学,他这样世界顶级的科学家回国,可谓恰逢其会,”盖天之资也“。他不仅义无反顾地放弃个人利益接受祖国的召唤,还利用自己在世界科学界的影响力,劝说大批顶级科学家回国,这其中包括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因为杨老的加入,中国物理学的研究水平一下跨越了至少一个时代。

杨老回国对其个人利益是有损的

81岁的杨振宁,申请去任何一个国家,他都会得到重视和厚待。作为爱因斯坦之后物理学界第一人,在物理学界霍金无法望其项背,他如果是美国人,他在有史以来的物理学界,排名可能会进前五,仅次于爱因斯坦、牛顿等大师,就算现在因他回国,西方媒体不待见他,也不得不把他排进前十五位。

作为人类,杨老无愧于伟大的物理学家;作为中国人,杨老无愧于中华赤子。对杨老的贬斥可以休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