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的黄冈中学为什么比北京上海的还出名?

醉忆柳葉

笔者来自黄冈,曾经常和黄冈中学老师一起研究试题。就自己了解的来说说如此有名的原因。

1、名气首先肯定来自优异的高考成绩。黄冈中学曾创造一个班考取清华北大32人的历史,正因为高考成绩特别优秀,所以成就了黄冈中学的盛名。2018年,5月25日,被清华北大提前签约的学生多达24人,名校雄风犹在。所不同的是,黄冈中学取得好成绩并不是来自一味的挤时间,笔者接触过好多当年的老师和学生都说,即便到了高三,体育音乐美术等都还在上,只是到了考前几个星期才停下来。



2、优异的国际竞赛成绩令其他学校臣服。自参加竞赛以来,黄冈中学的竞赛成绩无与伦比,共获得国际奥赛金牌7枚,奖牌17枚。曾有一年,国家奥赛集训队只有6位学生参加训练,来自黄冈中学的学生占了4人。来自黄冈中学的国家奥赛金牌教练,之后成了众多学校争抢的炙手可热的名人。

3、黄冈试卷的高质量,为黄冈中学打了最好的广告。黄冈中学取得好成绩,主要得益于团体作战和团体教研,比如高三复习,需要复习初中内容,初中部的老师迅速落实,编写复习考点,以供高三使用。他们所研究的试题,质量很高,一时间被全国几乎所有学校争相使用。

目前,有几所学校似乎高考质量有赶超当年黄冈中学之势,但是似乎名气都不如黄冈中学响,为什么?我想主要的原因是,黄冈中学是全能冠军,而现在的一些学校只是是单项冠军。


文轩阁

江山代有人才出,湖北的学生更为突出。众所周知的黄冈密卷,出自湖北黄冈中学,历史悠久,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但是国内名校那么多,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学校也比不过它的名声,这是为什么?


黄冈中学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教育成绩十分优异。学校每年高考升学率保持在98%以上,并且重点大学录取率在75%。在高考中省市文理科状元的人数多达60多名,被保送到清华北大等一流大学的就有700多名。高考成绩优秀是一方面,另外在全国各类中学生竞赛中,获取3000多次国家奖励,其中有15名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18枚奖牌。


黄冈中学虽处于湖北省黄冈市,教育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比不上北京、上海等城市,但就是这样的地方培养出这么多的优秀人才,创造佳绩是最引起轰动的原因之一。黄冈中学最出名的时候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校培养出一批批厉害的竞赛达人,乃至多个奥数生去海外深造,这样的发展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


黄冈中学的学生自身成绩优异,在多个县及区域进行招生,成绩优异者争先报名黄冈中学,黄冈中学的生源处于较高水平。不仅如此,黄冈中学的师资力量雄厚,教师水平高才能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黄冈中学的教师通过“淘汰制”,保证师资力量,发展应试教育,达到更高的高考战绩。


黄冈中学如此出名,但并不是最好的。教育制度如果一成不变,也不能适应大时代的发展。学校应该不断创新,改善教育方式,才能走出应试教育的弊端,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年轻人。


决胜网

网友一:

我从黄高出来的。湖北黄冈中学曾被誉为高中教育“神话”,高升学率、高获奖率给这座位于鄂东大别山区的城市带来荣耀。1980年,黄冈中学再次拿到全省第一,“黄冈神话”的称号不胫而走。上世纪90年代,黄冈中学老校区150亩的校园成为热门旅游景点,无数人前来取经。

黄冈中学的名气在30十年前开始响彻全国,而后的黄冈密卷更是以经典席卷全国,相信80后90后的学生基本上都见过这黄冈特产。但不得不说,荣耀了近30年,我们开始走下“神坛”,也要说的是,我们本来就不是神话,只是那个历史时期探索出的一种教育方式,当然,我们也早就开始走向改革,转变以往的应试教育方式。况且有一个真理,没有永远的第一。历史也是进步,发展的。所谓风水轮流转罢了。

网友二:

我就是黄冈人,或许是我本人和周围的人都不聪明的原因,所以我从不认同湖北人聪明的说法。

黄冈是典型的经济落后地区,寒门子弟如果不靠刻苦读书跳出农门,基本就是很少有其它出路。这个给了当地学子用心读书的动力,自然也给黄冈中学之类提供了优质的生源,这是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应试教育的套路深,学校、老师基本全都深谙此道。考什么教什么,不考的一律砍掉。我们读小学、中学那会儿,什么音乐、美术、体育之类的基本没怎么上过,周末、暑假补习班之类的基本是常规做法。

高考扩招之后,黄冈中学基本也慢慢转变了侧重点。但这种成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被复制推广,典型的例子就是同处大别山区的安徽六安毛坦厂中学。

网友三:

我是河南邓州市的,对湖北的黄冈中学本人记忆深刻!上世纪八十年代,黄冈的高考复习资料对河南影响很大,很多县市(包括邓州市)派专人长驻黄冈高价套购。黄冈中学有一群优秀教师,能准确分析、把握国家各课每年命题方向,甚至能猜中国家当年相当一部分高考命题。应该讲黄冈中学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而出名。虽然有很多不足,如和国家试卷一样的政治命题,国家试卷答案十个要点,黄冈命题只有六至七个要点,尽管如此,能猜中国家命题已十分难能可贵了!

网友四:

本人是黄冈中学毕业的学渣,黄冈中学从来周日不上课,学生自愿上自习课,但是每个学生都来上早自习。音乐,美术课都有,早上六点20开始晨读,7点结束。8点开始第一节课,其余和普通高中一样。学生大部分都是县城中学里数一数二考上来的。黄州城内学生生源就差一些。就是一所普通的国家示范重点中学,传神了而已。比湖北的华师附中差一截。

网友五:

我是正宗的黄冈人,我来给大家说说黄冈中学走下神探的原因吧,黄冈市面积很大管辖的县城也很多有黄州,团风,浠水,罗田,英山,麻城,武穴,黄梅,红安每个县城,都有几个中学,每个中学初中都有8个班或以上,只多不少,黄冈用的是一种汇集全市精英模式,把每个县城中学的精英学生都招到黄冈去读书,你想想把每个县城的精英全招过去啦,他能不牛逼吗?再加上89十年代又穷,人们的思想单纯一些,没有说到处跑,后面时代在进步武汉把我们黄冈中学的模式学走啦,越来越多的地方把我们市的模式学走啦,后面加上武汉附中挖开出优越的条件挖黄冈中学的老师跳槽过去啦,这样没过几年黄冈教育的神话破灭啦。尤其是武汉第一附中,现在最牛逼。

网友六:

这种现象不仅有黄冈中学,在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也一样。对于这种现象我个人认为这是地区教育资源及教育理念决定的。北京上海的基础教育以能力教育为主但前者以应试教育为主,应试教育的结果当然以分数论成败了。

另一方面北京上海也并不是没有优势的中学,他们的师资力量及教育水准也不比前者差。只不过由于网络媒体的关注度不同才导致的关注度不同罢了。


英文主播皮卡丘

经常见有关黄冈中学话题,什么走下神坛,风光不再等等,今天题主话较顺耳,我就用儿子网名答一下。我是1977年恢复高考考入武汉的华中师范学院(今称大学),1982年1几分配至黄高(黄冈中学),2014年退休,给儿子带孩子,今天周六儿孙三口出游,老伴到剧社唱京剧,我闲下来慢慢说。黄高出名是多种原因促成的,黄冈自古尊师重教,经济发展居后,读书是草根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黄高百年历史颇受领导和群众看重,师资优秀,当年我们本科毕业被选到黄高,黄高即调走先前选到黄高的十多名教师(他们是1977年考入大学的专科生,比我们先毕业一年,是择优选入黄高的),每学年末教师大会,安排下学年工作,未安排者即为淘汰,另行安排工作。此等师资,又拼命工作,教学效果不好也难。当年我们不仅白天坐班,晚上也在办公室备课批改作业,而且黄高集体作战,协作精神强,不仅备课组集体备课互相听课,有需要全教研组协作,兄弟年级出力帮忙,我们高三备考需编初中文学常识,初中老师即全员动手提炼初中知识要点。我做备课组长多年,外地同仁来取经,参加我们集体备课感受我们知无不言,讨论激烈诚肯的气氛,直言这一点学不了,自己主要靠单兵作战,集体备课有形无实。黄高每年老高三初三送走毕业生即与新高三初三老师集体备课,交接经验教训,我们集全校科任老师(有时别科目老师也找上门出主意)之力备战高考,策略把握知能训练当然少走弯路。当时学校领导一门心思抓教学,全校职工一门心思服务教学,服务毕业年级,举全校之力备战高考,连高考奖金也是全校职工分享,高三年级一百元,其余教职工50元(具体数字记不清了,是这个意思)。校领导也随时吸收教职工意见,决策往往更科学。比如,当年学科奥赛初启,兄弟学校往住不重视,黄高认识到这是一条新出路,倾力大抓,取得不少成果。黄高当年生源好,学生成绩好且勤奋。这里纠正许多外行的一个说法,黄高集中了全地区各县初中毕业生的尖子,所以考得好。其他地区重点高中哪一所学校不是如此?湖北的荆州中学、孝感高中……哪个不是地区择优?我们是跟他们比较而出名的,不是与县一中比的。而且当年荆州中学、孝高、华师一的规模比我们大几倍,黄高当年校区面积105亩(后来地区领导逼着我们买了破产的造纸厂土地才扩为150亩),高中每年级6个班300名毕业生。(这也造成我们感到毕业生绝对数小,与兄弟校〔地区高中〕比录取人数吃亏,后任领导决策扩大规模,扩充生源,成了“走下神坛〈?〉”的一项原因)。我还想纠正一些外行想当然杜撰黄高“地狱式”教学抹黑黄高的伎俩。黄冈一直坚持全面开课,注重素质教育,“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教育思想,否则,湖北日报也不会以“普通教育的一面旗帜”为题郑重介绍黄高经验,须知这是党报正式通讯,不是今日新媒体邪门歪道搞炒作。举个例子,今日湖北省电视台当红主播魏凌洁当年就是黄高选聘的文艺课老师,只不过魏是“凤凰自选梧桐棲”,奔高枝去了省电视台,但足以证明黄高对非高考科目的重视。黄高的体育课音乐课一直到高考停课复习阶段才停止上课。黄高的课外活动与正课一样排课表的。美育节、科技节、足球俱乐部、篮球队排球队乒乓球队乐队,是落实到每个班每个年级的。黄高一直是教育局重视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典型,与后之衡水毛坦并不一样(这两所学校成绩巨大,自成一体,我无半点黑之之意)。黑黄高之人,借口来自本校一学生(网名“西门吹雪”)在网上感叹当年黄高求学之艰苦(即便重视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之黄高,学习生活也是艰苦的,何况黄冈乃革命老区贫困山区)的一篇回忆散文,该生也是自我感受的记实,并不是与其他学校对比,认为黄高比别的学校更苦。黑人者自有用心,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再说一下黄高复习资料。黄高人迟不觉悟复习资料的经济价值,久未对其进行商业开发。当年高考有名气,外地同仁求资料,我们是搜罗历次训练考试多余的油印页子倾囊予之,哪想到它也值钱,到后来有复印机出,则拿自己教学用试卷复印予之,甚而至于包括自己备课批注心得总结学生错误记录,甚而至于碰上熟人自掏复印费,甚而至于再亲之人招待饭饮。直至后来,武汉市民李氏,编印《黄冈密卷》影响甚广,商业价值真真不菲,但与黄高人岂有半毛钱关系?再后来,学校担心此类非正宗教辅质量不高影响学校名誉,遂与某出版社合作编印《黄冈中学作业本》(几任领导手下的合作者及书名有所不同)。再后来对老师私人出书不作禁止,老师自行组织编印了诸如《金牌黄冈》《点击名师》《名师点击》《黄冈兵法》等等教辅资料,聊解无米之炊,兼助师生高考征战一臂之力,且各赴外省外县讲一讲高考备考心得,也是有的。但须保证影响正常教学,否则,你也是出去讲了回来讲不了,校长可不是吃素的是不?

再说说“上神坛下神坛”之类的。黄高人拼搏高考,是自发的自然的。学生(包括家长)要出路,老师(包括领导职员前勤勤)要尽心尽力,要完成任务。有点成绩是自然的,并非象如今各行业的大v或大鳄,有什么策划有什么炒作。时势造英雄也!从来就没有去筑一座神坛再爬上去正襟危作装神弄鬼。工作中有一点心得,忆得的一些步骤,总结的种种教训,一遇同仁,和盘托出。地处穷乡,条件有限,兢兢业业而已。兄弟学校,藏龙卧虎,大城市学校,经济发达地区,师资生源本就优秀,不发则已,一发而不可收,取得更大成绩本属自然。并非就是黄高没落,“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自然循环,何必黑我?穷乡僻壤,老师也是人,到深圳到北京求发展,一来就人家求贤之恳切之情,二来释家人觅食之深急之需,也合人之常情,师资支援了兄弟学校发展之需要,自身受到一点影响,也不难理解。黄高后起之秀迅速成长,担纲承梁,再度复兴,亦可期待。

上随口之言,回题主之问,兼复另人“走下神坛”之诘,不为题外话吧。老眼昏花,兼之输入法之难驾驭,整个午睡牺牲了也。就不作校正了,误笔处或输入法强错之处,敬请谅解,喷子口中留情,别太恶毒,拜托了。


炫煅

我是河南邓州市的,对湖北的黄冈中学本人记忆深刻!上世纪八十年代,黄冈的高考复习资料对河南影响很大,很多县市(包括邓州市)派专人长驻黄冈高价套购。黄冈中学有一群优秀教师,能准确分析、把握国家各课每年命题方向,甚至能猜中国家当年相当一部分高考命题。应该讲黄冈中学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而出名。虽然有很多不足,如和国家试卷一样的政治命题,国家试卷答案十个要点,黄冈命题只有六至七个要点,尽管如此,能猜中国家命题已十分难能可贵了!


同在阳光下83062109

黄冈中学的出名是借助当年的理科各种竞赛获奖。能获得这么多奖励,除了老师优秀,还与当时的中考招生制度有关,一个近百万人口的县,每年录取黄高的就二十名,这是何等优秀的生源。黄冈中学的没落,除了和自身的转型有关,主要也是因为现在的中考招生制度。先说说它的转型,所谓的素质教育理念害了它,要是埋头搞应试,有河北衡水什么事?生源好,师资强,然后良性循环,全国招生,,,,,。当年可能觉得所谓的素质教育很时髦,搞成现在这个样子。 黄冈中学走下坡路,最关键的还是生源。一所学校没有好的生源,都是瞎忙。九十年代的时候,所有尖子生都像过滤网一样,一个不剩的招到黄高,现在,每个县为了自身的升学率,提前截留了优秀的学生,留给黄冈中学的是二等生源,看你黄冈中学老师能怎么牛。还有一个原因我觉得和考试分数设置有关。黄冈中学是靠理科取胜,九十年代,中考数学120,理化100,分数权重明显高于文科,能把理科非常优秀的学生选上来,现在理科分数权重的降低,也直接导致黄冈中学优势科目难以为继。一家之言,黄冈中学领导可以考虑一下,应试教育并不可耻,它流行了千年,现在仍然风靡全国,我们一个老区,去和北京上海拼什么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都是城里的专家因为自己的孩子懶,不愿意学,搞的花招,我们上当了,开个玩笑。咱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咱们的特长是老师肯吃苦,学生肯吃苦,


小池塘大家

我从黄高出来的。

湖北黄冈中学曾被誉为高中教育“神话”,高升学率、高获奖率给这座位于鄂东大别山区的城市带来荣耀。

1980年,黄冈中学再次拿到全省第一,“黄冈神话”的称号不胫而走。

上世纪90年代,黄冈中学老校区150亩的校园成为热门旅游景点,无数人前来取经。

黄冈中学的名气在30十年前开始响彻全国,而后的黄冈密卷更是以经典席卷全国,相信80后90后的学生基本上都见过这黄冈特产。


但不得不说,荣耀了近30年,我们开始走下“神坛”,也要说的是,我们本来就不是神话,只是那个历史时期探索出的一种教育方式,当然,我们也早就开始走向改革,转变以往的应试教育方式。


况且有一个真理,没有永远的第一。历史也是进步,发展的。所谓风水轮流转罢了


每天读宋词

最近,今日头条关于黄冈中学的话题突然多了起来。既然大家有兴趣,那我就简单地谈谈自己的看法,算是一家之言。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本人出生于湖北黄梅县(黄冈市最东部的县),毕业于黄梅五中,目前在杭州工作,职业是内部审计师。我20岁之前都在黄梅生活,老家人习惯把黄冈中学称为“黄高”,下面就用“黄高”作为黄冈中学的简称。

在谈“湖北的黄冈中学为什么比北京上海的还出名”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要搞清楚一个事实:出名并不代表就是最好的。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凤姐在中国是很出名的,但不能说凤姐比那些为国家或社会做出成就而默默无闻的女人要优秀。

先举几个黄高在学习方面的突出成就:

1.高考一直保持98%以上的升学率和75%左右的重点大学录取率;

2.60余次夺得省、市文理科状元,先后有700多名学生保送至北大、清华等著名大学深造;

3.参加各类中学生学科竞赛,有3000多人次获国家级奖励;

4.先后有15名学生在国际数、理、化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18枚奖牌;

不可否认,黄高办校历史悠久、成就突出。但是,放眼全国,历史悠久、成就突出的高中多的是,为什么单独黄高比较出名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1.与黄高的地理位置有关,黄高地处湖北黄冈市,一个经济相对落后、教育资源贫瘠的地方,教出了这么多上北大、清华的,这本身就是传奇;

2.与拿国际奥赛奖牌有关,在国际数、理、化奥林匹克竞赛中拿这么多奖牌,足以让黄高享誉全国走向世界;

3.与出版高考学习资料有关,高考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考试,用过黄高高考资料的中学生是黄高最好的品牌代言人。

那么,黄高真有这么神吗?

以我亲身的经历来回答,是的,确实很神。

我在黄梅五中上学时,用过的复习资料很多,有黄高的、北京海淀中学的、陕西师大……但印象最深的是黄高的。

我记得有一本语文复习资料,好像叫“文言文七十二段”,姑且这么叫吧,就是普通16开纸印的,连封面都没有,内容是72篇古文和配套习题,黄高出的。当时的语文老师以此为资料,在课堂上给我们讲了一遍。我2000年参加高考时,语文试卷里古文试题,题干居然与黄高资料里的一模一样,只是考题不一样。

至于当年高考其他科目,比如说数学、历史等,多少都与黄高编的复习资料里有几道原题,真是不服都不行。

那么,黄高的传奇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没有在黄高学习过,也不是搞教育研究的,仅以当地人的经历或感受来简单谈谈。

1.生源方面,黄高是省市重点高中,只收考分高的初中毕业生。以黄梅县为例,如果说黄梅一中是黄梅县高中的“一品堂”,那黄高就是一品中的极品,个个是厉害的角儿。

2.师资力量,在教学的同时,对高考的考点研究的非常透彻,把应试教育发挥到极致。

3.学习理念,以考大学、上名牌为唯一目标,分重点班重点学生,只要不死人,就要往死里学,搞魔鬼式的训练,搞题海战术。三年下来,做过的习题、试卷,可以拉几板车。

黄高还能延续传期吗?

以我看,随着生源的减少,师资力量的下降,素质教育的兴起,黄高的传奇很难再续写,这确实是让人难过。


大眼小蛙

本人是黄冈中学毕业的学渣,黄冈中学从来周日不上课,学生自愿上自习课,但是每个学生都来上早自习。音乐,美术课都有,早上六点20开始晨读,7点结束。8点开始第一节课,其余和普通高中一样。学生大部分都是县城中学里数一数二考上来的。黄州城内学生生源就差一些。就是一所普通的国家示范重点中学,传神了而已。比湖北的华师附中差一截


肥仔75666450

呵呵我是正宗的黄冈人,我来给大家说说黄冈中学走下神探的原因吧,黄冈市面积很大管辖的县城也很多有黄州,团风,浠水,罗田,英山,麻城,武穴,黄梅,红安每个县城,都有几个中学,每个中学初中都有8个班或以上,只多不少,黄冈用的是一种汇集全市精英模式,把每个县城中学的精英学生都招到黄冈去读书,你想想把每个县城的精英全招过去啦,他能不牛逼吗?再加上89十年代又穷,人们的思想单纯一些,没有说到处跑,后面时代在进步武汉把我们黄冈中学的模式学走啦,越来越多的地方把我们市的模式学走啦,后面加上武汉附中挖开出优越的条件挖黄冈中学的老师跳槽过去啦,这样没过几年黄冈教育的神话破灭啦。,尤其是武汉第一附中,现在最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