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军消灭淮西藩镇有何难处?

于无声处34

唐军不仅灭西藩镇艰难,藩镇简直是从头到尾贯穿了唐朝始终,安史之乱只是藩镇叛乱的开始,而灭唐建立后梁的朱温,也是当时最强藩镇势力。



淮西割据始于安史之乱的李忠诚,后李希烈逐帅自立,四处抢掠,为乱河南,自封“大楚帝”,周旋于各个藩镇和朝廷之间,扩大地盘。再后进入“三吴”统治时期,延续了烧杀抢掠的作风,逐渐成为两河实力最大,为祸最深的藩镇。

藩镇割据势力进入了河南,在唐的中心腹地,勾结两河强藩,所有的藩镇势力都看着这里的变化,以决定自己的动向。这是唐不能忍的。淮西藩镇还连接着唐的经济命脉大运河,水路两运的中转,一旦被切断,后果不堪设想。吴元济甚至有依托地利,做了取唐而代之的作战计划。所以,淮西藩镇必须要打掉,不然唐就是被人扼住了喉咙,时刻有断气的风险。

转机出现在河朔三镇之一的魏博节度使季安病死,宪宗打破了强势藩镇父死子承的做法,任命大将田兴为节度使。魏博归朝,河朔三镇依存关系出现裂缝。而淮西、淄青与淮西镇三者唇亡齿寒,现在河北暂定,朝廷就能腾出手来打淮西。经过近四年艰苦的战争,到了元和十二年( 817 年)冬,大将李愬率军雪夜入蔡州,生擒了吴元济。





至此,淮西平定,天下节度使纷纷归朝。淄青再叛,再平。到元和十四年(819 年)二月,终于平定了淄青。宪宗终于在安史之乱以后,以坚定卓绝的毅力和坚持,为唐朝第一次争取了统一,虽然是表面的,短暂的。


如是史社

淮西镇设立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到唐宪宗元和十三年(818年)被平定,存在了六十多年。它本是唐肃宗为了应对安史之乱而新设置的中原藩镇之一。

安史之乱大大削弱了唐中央的权威,后安史之乱时代,各地藩镇表面上属于唐朝,但是在各自的辖区内都是世袭罔替,军权财权一把抓。藩镇内的军民只知道又节度使而不知道皇帝,这是唐朝削藩的最困难的地方。

具体到淮西藩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淮西富足。淮西诸州在江淮之间,是唐朝经济发达的地区。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朝廷主要的经济支撑就来自江南地区,设立淮西藩镇是为了给江南供给京师的财粮提供一个安全的通道。然而这后来却成了淮西藩镇与中央对抗的本钱。

安史之乱平定后,淮西节度使李忠臣(一点也不忠),开始不听朝廷诏令,形成事实割据。大历十四年(779年)三月,李忠臣被族侄李希烈驱逐,此时淮西辖区只剩六州——申州、光州、蔡州、寿州、安州、唐州。

唐德宗建中年间,李希烈平定山南东道梁崇义后,不再为唐朝廷提供赋税,把淮西之地的强大财力都用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后来更建国称帝,国号楚,与朱泚遥相呼应。唐朝廷失去了重要的赋税来源,这财赋收入一进一出,唐朝廷打起淮西来自然要艰难许多。

786年,李希烈被陈仙奇所杀,陈仙奇归附朝廷。但陈仙奇不久又被吴少诚所杀,淮西又陷入割据反叛。朝廷在这期间收回了寿州、安州、唐州三州。

此间,唐朝廷自身也存在问题:一是唐朝廷对淮西所用之兵,一部分是唐朝廷控制的神策军,一部分是征调的其他藩镇军队,不能统一行动;二是唇亡齿寒,和淮西镇关系紧密的藩镇,也怕朝廷平定淮西镇之后就轮到自己头上,所以使出各种手段掣肘朝廷,比如淄青镇李师道就派刺客进京刺杀了主张对淮西用兵的宰相武元衡,另一主战派裴度在侍卫的保护下才保住性命。三是用人失当,唐朝廷开始对淮西用兵前期任用的统帅都不是良才,唐军节节败退,后期启用了名将李晟之子李愬,才扭转了战局。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李愬在降将李祐导引下,于雪夜奇袭蔡州成功,破城俘元济。十一月,吴元济被斩于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