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各地方的国民党军队会被称为绥靖公署?

ipgks

“绥靖”的意思为保持地方平静,安抚平定;“公署”为政府机关的意思。

绥靖公署简称绥署,是在作战区域或管辖区域内负责作战指挥、组织训练兵员、征集粮食等的行政机关,以区域或绥靖公署所在地命名。在解放战争期间,蒋介石先后成立了西安、太原、衢州、保定、张垣、川康、川黔鄂湘边、松北、长春、沈阳、重庆、长沙、广州、晋陕绥边、黔桂边、湘鄂边、江西、西南、川陕甘边、川鄂边、贵州、云南、……福州绥靖公署。解放战争初期的绥靖公署多由抗战时期的战区改称而来,如太原绥靖公署就是抗战时期的第二战区,衢州绥靖公署就是抗战时期的第7战区。绥靖公署的长官为某某绥靖公署主任,如阎锡山就当过太原绥靖公署主任。

(太原绥靖公署)

在绥靖公署之下又设立了若干绥靖区,其长官为绥靖区司令,绥靖区司令掌管该作战区域的党、政、军大权。绥靖区有时归绥靖公署管辖,有时归比绥靖公署更高一级的“剿匪”总司令部管辖。国民党军的“剿匪”总司令部是1948年之后才设立的,下辖绥靖公署和绥靖区,如华中“剿总”就下辖黔鄂湘和川陕鄂边绥靖公署,第7、11、15、16、17绥靖区,前面写过的军统康泽就出任过第15绥靖区中将司令,其驻地在襄阳,中原野战军发动襄樊战役时,将其俘获。


历史军魂

在中华民国史上绥靖公署这一行政机构是不能不谈的,无论是十年剿共,还是抗战,内战,绥靖公署都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民党开始设立绥靖公署本意就是为了更直接的管制地方军事,方便剿共,剿匪。

为什么把这个机构称之为绥靖公署,大概是因为绥靖这两个字的意思决定的,绥靖一词包含平定,安抚的意思,国民党无论是抗战还是内战都是平定动乱,所以绥靖一词恰好适用。

其实一开始设立绥靖公署是有这个必要的,国民政府建立于1928年,但建立之初全国各地仍然是军阀割据,南京政府的影响力其实并不是很大,政令根本无法有效贯彻,再加上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也正带领着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所以设立绥靖公署有其特定的必要。

但抗战结束以后设立的绥靖公署其实就失去了最开始的意义了,当时国民党内部高级军事将领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唯恐官位不够,所以支持继续建立绥靖公署,美其名曰“为了党国”。但成立以后的绥靖公署并没有为党国起到多大作用,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经常越级指挥,给军令下达带来了很大麻烦。




一树梅花一放翁

民国军事体系恐怕是最乱的军事体系,多次进行变革,抗战时期为战区为最高军事战役单位,抗战后撤销战区,设绥靖公署,负责一个地区(可跨省)军事行动,绥靖公署之上设立行营(行辕)作为大战区指挥部,后又改为剿总司令部,但是全国又没有统一编制,如东北地区不设绥靖区,由东北保安总司令部来负责军事。当时机构为国防部-行营(行辕、保安总司令部、军政长官公署、剿总司令部)-绥靖公署(战区、警备司令部)-绥靖区(兵团、集团军、整编军)-军(整编师、总队)-师(整编旅)。



各机构分工:

行营是军事行动策划、部署、指挥机构,他的设置通常根据作战需要进行变更,如军委会南昌委员长行营。行辕由行营演变而来,设主任一名,代表中央政府实施军事、地方管理,是军政整合的机构,如熊世辉、陈诚先后担任东北行辕主任。军政长官公署由行营演变而来,负责一个大区(数个省)的军政治理和作战,多设立在战事不激烈的地区,如维持最久的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剿总司令部职能同军政长官公署,多设立在战事激烈地区,共有东北剿总、华北剿总、徐州剿总和华中剿等四个总司令部。保安总司令部,负责一个省或多个省军事作战,与行辕、军政长官公署搭配,前二者偏重政治和行政管理,保安司令部负责作战,如熊式辉担任东北行辕主任时,杜聿明任东北保安总司令,后两个机构合并为东北剿总司令部。警备总司令部负责一个省的军事作战指挥和地方守备,如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台湾警备总司令部陈诚。

绥靖的意思为:负责一个地区的治安、安全,带有招安、安抚、平定的意思。避免过激字眼,刺激民众反战情绪。如山东绥靖统一指挥部(级别同绥靖公署),辖第二、第四、第九、第十、第十一绥靖区,每个绥靖区辖若干军,1948国军编成大量兵团,绥靖区基本改编成守备兵团,主要负责占领区的守备,如李延年、刘汝明兵团。而后期设立徐州剿总司令部,是针对性(针对解放军)很强的作战机构,如徐州剿总辖第2兵团、第7兵团、第13兵团、第16兵团等主力野战兵团,在华东一带与华野作战。


烟酒阁大学士

绥靖,意为安定、安抚,即以安抚的手段使局势安定。民国时代,民国政府在各地方设立了多个绥靖公署,为地方上的一种级别很高的军政机构,拥有巨大的权利。除了指挥军队,绥靖公署主任对所辖区域的党政要务也有便宜处置权。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首先在各地设立了政治分会,以安抚地方实力派。例如张学良是沈阳政治分会主席,阎锡山是太原政治分会主席,冯玉祥是开封政治分会主席,李宗仁是武汉政治分会主席。后来通过中原大战都军阀斗争,将这些取缔。



后来设立了部分绥靖公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抗日结束后,国民政府将部分战区改编为绥靖公署,全面内战爆发时仅剩第1、第2、第11和第12战区,后来也分别改编为西安绥靖公署、太原绥靖公署、保定绥靖公署、张垣绥靖公署。随着内战的进行,绥靖公署权势日增,成为长期的地方性军事组织。



绥靖公署以绥靖主任为主官,其职权常与省政府相交错,内战时山东绥靖公署即使以王耀武为主任,而当时的山东省政府主席何思源只能是副主任,而归于王主任的管辖之下。国民政府希望能够能够通过这些绥靖公署实现对地方控制,同时也协调好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为内战胜利奠定基础。不过事与愿违,最终国民政府在内战中失败,最后退守台湾,绥靖公署也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


平安读史

这个问题分三点,

1,为什么要设立“绥靖公署”?

2,这个机构为什么叫“绥靖公署”?

3,这件事说明蒋介石是个什么样的人?

听丹水君给你一一道来。


1,为什么要设立“绥靖公署”?

绥靖公署是由抗战时的各战区改编而来,全面内战爆发时仅剩第1、第2、第11和第12战区,后来也分别改编为西安绥靖公署、太原绥靖公署、保定绥靖公署、张垣绥靖公署。

绥靖公署实际上是对抗战机构的妥善安置,毕竟那么多人,不安排好了,会出乱子的。

2,这个机构为什么叫“绥靖公署”?

绥:安定、安抚。《诗·恒》:“绥万邦。”

靖:安定。《书·无逸》:“嘉靖殷邦。”

可见,绥靖实际上是和平的意思,符合抗战胜利的舆论环境。

实际上,绥靖公署的设立,是准备针对异己的内战。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抗战机构和原先的伪军,运用绥靖公署的力量,迅速把整个国家拖入战争泥潭。

3,这件事说明蒋介石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件事说明,蒋介石身上有这样几个特点。

①蒋介石不敢大刀阔斧改革,害怕树立敌人。蒋介石更擅长用金钱和官位收买各级官吏,还是袁世凯的老套路。

②蒋介石会掉书袋,拽文。绥靖两字,对外(异己和群众)表达和平意愿,对内(国民党)积极备战,安插嫡系势力。

③蒋介石是有独裁之心,无独裁之力。不满地方军做大,却只能承认现状,不满异己发展,却无法立刻开展追缴。

就是这样!


历史知事

有一个很简单解释绥靖公署的方法,那就是绥靖公署是专门用来打自己人成立的。

抗日战争前,蒋介石在他的身边诸葛杨永泰的建议下,用他一贯的手段在全国各地展开了铁血的清洗战争,他看到了在这片大地上红色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他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将这股红色力量视成了最大的威胁,被他排列在了日本人之上,就这样浩浩荡荡的展开了他的“安内”行动。



最初始的绥靖区域

蒋介石在红色力量的活动范围内成立了一些绥靖区域,为的就是派出他的中央军或者是调来军阀的部队清剿红色力量,然后通过当地政府调动物资在行政或者资源上配合的一个区域,这些区域有时候很大,有时候比较小,最大的绥靖区域可以横跨数个省份,有着很大的权力。

抗日战争爆发后,因为统一战线的原因,各方都放下了以往的争端,一同奋力抗敌了起来,日本人成为了各方共同的敌人。



在家国大恨面前,人们可以忽略掉以往的很多不愉快,许多的绥靖区域也因为没有了用武之地而被撤销、空闲掉了,随之出现的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各种抗日编制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部队的编制级别

这些抗日编制最大的就是战区,开始时一个战区少的囊括一两个省,最大的能囊括三四个省份,战区的总司令主要主持当地一整个战区的抗日战斗。



在战区总司令的手下则管辖着几支集团军,战区司令的手上多的能管辖四、五支集团军,少的也能管辖两三支集团军。

这些集团军在很多时候人们会比较习惯称他们为多少路军、多少路军,由我军改编而来的八路军就是这样的一支集团军。

因为共同的抗日战线,八路军就暂时归属国民政府的统辖,与此同时八路军拥有着自己的自主权,虽然在后来八路军又被国民党改名为18路军,但是因为八路军这个称号已经被叫习惯了,所以这个名号流传了下来。



集团军下就是军、师、旅、团、营等为我们所知的战斗编制了,正是在各方的战斗统辖下,抗日战争爆发了。

如火如荼的八年在无数先烈的鲜血以及炮火中走向了终结,在苏联、美国等强国的压迫下,再加上中国军民的一体抗日,最终迫使日本天皇下达了投降令,一场将神州打的支离破碎的战争就这样草草走向了结束,留下的则是满目的疮痍,以及无数日本人留下和美国人支援的武器。



抗日战争结束后由战区改编成的绥靖公署

内战爆发后作战的对象变成了自己人,所以绥靖这个词重新出现在了国民党军队的编制下,这个时候蒋介石将以前在抗日战争中部署下的战区改名成了绥靖公署,编制上与抗日战争时期的战区别无二致,战区司令也在这个时候改名为了公署主任。


这个时候在绥靖公署上被蒋介石设立了一个在一个地区理论上势力大到无边的行辕,行辕的前身就是战区之上的行营,行辕的大佬就被称之为了行辕主任,行辕主任可以同时管辖着好几个绥靖公署。

在内战中,李宗仁就被蒋介石委任为了北平行辕主任,在理论上华北的好几个省都是归李宗仁管辖的,他是华北一带真正的王,但实际上蒋介石为了节制李宗仁,专门在他的行辕下面调来了很多自己的心腹手下担任绥靖公署的主任,所以实际上行辕主任是没有太大的权力的,真正掌握着军事大权的还是绥靖公署。


蒋介石皇帝新装的军队整编

绥靖公署的下面则就是一块一块的绥靖区了,绥靖区在名义上跟集团军是一个编制的,而原本国民党名下的集团军则因为蒋介石为了掩人耳目、宣告自己的和平,所以被整编成了整编军。

军级单位也被整编成了整编师,以此类推,虽然级别上都被蒋介石降低了,但是战斗力和武器的配备方面却和原本的没有什么不同,就这样内战爆发了。

历史的大势是不允许任何人阻挡的,在历史大潮的猛烈冲击下,蒋介石的军队节节败退、颓势大现,当蒋介石退往台湾的时候,绥靖公署也随之消失在了历史中,成为了在中华大地上昙花一现的影子,转瞬即逝被岁月的河流所吞没。

所以说这就是民国时期的绥靖公署,绥靖公署的范围相当于一个抗日战区的范围,至于绥靖公署中绥靖两个字的意思是什么,其实按照古代的语义来解释那就是“对内安抚、保持着当地平静”的意思,这个时候可能有人会反驳了,他们会举出绥靖的另一层意思,但是此绥靖非彼绥靖,这里面的绥靖仍然是保持着正面意思的。


孤客生

对于民国期间国民党的几个经常出现的机构名称做个简单的总结归纳吧。

一:战区。抗战爆发后,国民党为了能够更好的统一组织和指挥各个区域内的抗战,与1937年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五个战区,1937年8月20日,军事委员会颁布战区及战斗序列,成立五个战区,第一战区为河北及鲁北地区;第二战区为晋察绥地区;第三战区为京沪杭地区;第四战区为闽粤地区;第五战区为鲁南及苏北地区。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战区又经过多次的增设和修补,战区的编号最多曾编到十二战区。战区下属的直接是各个集团军,在进行各种重大战役时,一般以战区作为统筹指挥的机构。

二:行营,又叫行辕。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又加设了行营一级,级别在中央政府之下,战区之上。一个行营可以统帅多个战区,这一般是因为抗战后期战区划分越来越小,需要在战区之上再度设立行营来统帅。比如1938年,就设立了桂林行营和天水行营,其中桂州行营统辖第三、四、九战区,天水行营统辖第一、二、五、八、十战区。

三:绥靖公署。差不多和行营增设的同时期,又设立了绥靖公署一级。绥靖公署和战区是同级的,也是并行存在的。区别在于战区主要目的还是对日作战,而绥靖公署的目的更侧重于对当地的驻军管理、剿匪、军警统帅等。绥靖公署管辖的区域叫绥靖区,更偏向于军事安抚层面。

四:省政府。针对于同一块地方,可能既有绥靖公署,也会有省政府,省政府这更多偏向于行政层面。


老秦来煮历史百味

呃,看到了关于“绥靖公署”的问题,首先,需要指出的是题主的说明是有错误的,国民党军队在地方上并不是在各地都叫做“绥靖公署”的,”绥靖公署“只是特定时期的特定机构。说白了,该机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抗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八路军以及解放军。


关于”绥靖公署“的释义已经有不少朋友回答了,大部分讲的是绥靖公署后期的发展,也有朋友谈到了在绥靖公署出现前,出现的有关“绥靖”二字的机构情况。所以感觉还是需要补充回答一下,“绥靖公署”的由来问题。


南京政府时期的“绥靖公署”正式名称是什么呢?它又是什么时候正式出现的呢?


(先放一个杨虎城的“绥靖公署”主任名片吧。)


”绥靖公署“全称为”绥靖督办公署“这是在1930年12月11日,南京政府正式核准的《绥靖督办公署暂行组织条例》上,正式成为一个军事机构的。为了跟题目相对应(其实我是为了少打俩字儿),以下除了引文之外,我还是用”绥靖公署“这个名称。


当时南京政府组建“绥靖公署”的目的是:“为剿灭各省边区及苏省匪共起见,特设绥靖督办,以专责成,而靖地方。”


“绥靖督办是由国民政府特任的,并且隶属于陆海空总司令部。”“特任”是民国时期任命官员的一种方式,其他任命方式还有“简任”、“荐任”、“委任”、“派用”几种。简单理解呢,可以认为是按级别,按资历的一个任用方式。不过呢,不在本题范围呢,等有空儿的时候,可以单独聊聊民国时期的官员任用问题。


(下文中也提到,“绥靖公署”主官一开始定名为“督办”,后正式任命各主官时,开始定名为“主任”,上图中,来访宾客的铜质名牌也证明了这一点。)


此事按下不表,接着说“绥靖公署”。那么在1930年的条例中,指出最初组建的三个“绥靖公署”是“豫鄂皖边区绥靖督办公署”、“豫陕晋边区绥靖督办公署”和“江苏绥靖督办公署”。“绥靖公署”作为一个特设的军事机构,并非全权负责该区域内的军事事务,而是在其所谓的“剿匪”问题上,需要与其管辖区域内的各省政府、该区域内的军队总指挥军长等协议,共同划分若干个“绥靖分区”,在这些各个“绥靖分区”的指挥部,就是由在该区域内驻扎的“国军”也就是中央政府直属的军队,或者是省军的高级人员兼任,并不另设。”绥靖公署“军队的来源呢,那基本就是驻扎该区域内的“国军”还有省军的警察、保安队、民团什么的来充任,不过担任“绥靖”任务的“国军”军队,是根据总司令的命令来确定的。同时在组织条例里还非常理想化的规定了时间期限,即“从各该绥靖督办公署成立之日起,限四个月内一律肃清,以前两个月为剿匪期,后两个月为清乡期。”呃~呵呵~当然了,大家都知道结果了,第一次反围剿,就活捉了敌方江西剿匪总指挥张辉瓒,有毛爷爷《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为证:“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住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不来个张辉瓒图片,怪不合适的。)


通过上边的简要介绍,我们可以看到”绥靖公署“仅是一个特设于某区域的具有特殊使命(“剿匪”)的指挥机构,但是由于”绥靖公署“下属的部队分属于“国军”和“省军”还有保安队、民团什么的。自然是无法成功“剿匪”的,因此也就从1930年底一直到全国解放,这个军事机构都一直存在着。


(1931年,“绥靖公署”最初组建时的主官。如图可以看到,在具体实施时,绥靖公署已经扩充为9个,这也说明,在当时多变的政治、军事等形势下,民国政府自北洋政府时期开始,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策是复杂多变的,当然这个问题就需要很大的篇幅去阐明其原因和具体实施了,这里不赘述。)


(上图中,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就是各“绥靖公署”首位主任的照片儿,名字和对应的职务我就不敲字儿了,根据上边儿的表自行对应吧。)


(上图为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时,“绥靖公署”的设立及主官情况。)


(上图为,国民党败退前夕的“绥靖公署”设立及主官情况,也看到了阎锡山依旧是主官,所以大家也都记得历史书上说的一句叫,张学良易帜后,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但实际上一些地区的军阀统治还是一直存在的。)


具体到各“绥靖公署”的主官督办,在1931年首任主官开始就改称为主任了,由于该条例是在1930年12月11日才获批的,因此,各“绥靖公署”的主任,是在1931年才开始任命的。在任命的同时,又根据形势调整增加了“绥靖公署”的数量,其后一直到1949年,根据国共形势的变化,“绥靖公署”的设立与裁撤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不过呢,都敲字儿的话,都成一个文章了。我,就直接上图了啊,不敲字儿了。对数据敏感的朋友自行总结吧。



感谢大家的阅读!~


恬然说历史

最早的绥靖机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共产党人陈章甫、黄清扬和国民党人黄祖培在广东省设立的“两阳恩平绥靖委员会”。


两阳指的是现在广东省阳春市和阳江市,恩平则是现在的恩平市。这个绥靖委员会是一个横跨三个县的军事单位,它的前身还有一个稍微粗俗的名字,剿匪委员会。

“绥靖”是古词,原意是用安抚的手段使局势安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维稳”。

之所以在大革命时期成立“绥靖委员会”,是因为国民政府当时决定北伐,需要一个稳定的后方,为北伐军提供充足的后援。所以“绥靖委员会”应运而生,工作核心就是四个字“维持稳定”。

国民党北伐成功后,鉴于全国各地区的局势并不稳定。大部分地区被军阀占据,政令无法贯彻下达,加上国共分裂,中央政府更需要稳定地方。


由于广东各县的绥靖委员会非常成功,因而被推广到全国,尤其是在“剿共”的地区,全部都设有绥靖公署,工作重点还是那四个字“维持稳定”。

所以,绥靖公署其实是国共合作时期的产物。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除了本身就是共产党的陈章甫和黄清扬外,当初设计这套制度的国民党人黄祖培,后来也起义了。等于说,这个机构从制度设计上都是共产党人搞得!



嘎嘎嘎...党国玩的东西都是人家玩剩的。我党的革命怎么岂能不成功?


Mer86

蒋介石总喜欢作有文化的样子,证明自己的文武双全,他所设立的很多军队分支机构,都有相当古韵和貌似拉风的名称,比如委员长“西北行辕”,委员长“桂林行营”,“东北剿总司令部”,郑州绥靖公署,第三绥靖区等等。



而绥靖公署是一个副战区级别的暂设指挥机构,可以跨省份和地区管辖,所以一般以指挥部所在城市命名,它以军事需要为主临时成立,也根据战场需要随时撤销,比如在1948年成立应对淮海战役的徐州剿总(战区级)之前,中原地区相隔不远就有郑州绥靖公署和徐州绥靖公署两个单位,头目官名主任,刘峙和顾祝同都任过绥靖公署主任。



汤恩伯在出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之前,就是衢州绥靖公署主任,之后根据军事形势需要升格为战区级的警总。绥靖公署主任权力很大,不仅可以指挥辖区内的野战兵团,也指挥下辖的绥靖区等地方部队和守备部队,按军事第一的原则,同时可以插手地方行政,一般都是蒋介石较为信任的资深将领。

解放战争期间,其它重要方向成立的类似机构有:西安绥靖公署,有人称胡宗南为“胡主任”就是这么来的,重庆绥靖公署,太原绥靖公署,福州绥靖公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