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水電核查整頓頻遇質疑!為啥?

審計署6月19日公佈的長江經濟帶11省市(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政策措施落實和資金管理使用情況顯示,截至2017年底,

10省已建成小水電2.41萬座,最小間距僅100米,有的地方對生態重視不夠,對生態環境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就在半個月前, 國家發改委、水利部、國家能源局和生態環境部均發文要求摸底核查長江經濟帶小水電無序開發影響生態環境問題,對長江經濟帶小水電開展排查活動,對發現的造成嚴重生態環境問題予以嚴肅處理。尤其生態環境部印發的《長江經濟帶小水電無序開發環境影響評價管理專項清理整頓工作方案》通知明確,自5月23日起至12月底,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原則上暫停受理新建、擴建小水電項目環評文件。

文 | 蘇南

基層重複填表排查

幾個部門的多份表、重複排查,讓基層人員疲於應對。

無序開發歸責不清

採訪中,小水電業主一致認為,中央環保督察組和審計署反饋的小水電站無序開發的責任不應該歸業主,“四無電站”(無立項、無設計、無驗收、無管理)的小水電站早已處理過,符合規劃、通過初步設計審查,經地方發改委批准就應合法。

“什麼叫小水電無序開發?水利、發改部門代表的是政府,政府批准的能叫無序?規劃的編制和審批是政府,水能規劃不合理不應歸責業主。” 一位不願具名的小水電業主表示。

小水電站業主則普遍認為,早期的水電站生態設施不到位多是設計問題,不該簡單指責業主。規劃與設計造成的環境影響應共同科學解決。“除非政府先承認錯誤,再做出合理賠償。如果政府未批准就建設,那也是政府監管不力。”

建議生態水電入法

審計署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長江經濟帶中7個省建有生態洩流設施的6661座小水電中,有86%未實現生態流量在線監測。

“雖然在開展水電站最小下洩流量在線監控裝置安裝等方面進行了一些創新與探索,取得一些成效,但也面臨很多困難。”福建省水利廳副廳長厲雲建議,水利部繼續實施增效擴容改造中央資金以獎代補,把增效的重點放在增加生態效益,資金投向更多用於落實生態流量的改造,用於老舊水電站退出獎勵。

而小水電業主則認為,生態流量只是綠色水電建設的一部分,不宜放大理解。目前洩放生態流量的機組並非真正意義的生態機組,只是運行方式的改變,利用小時得到提高,起到了生態流量洩放作用而已。

為有效落實小水電生態整治工作,內人士建議推動生態水電入法,以法律形式確立維護河流生態的基本地位,通過司法程序、司法解釋等加強執法,使下洩流量、水電綠色建設、綠色運行成為電站業主的主動行為,規範農村水電建設運行管理。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