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哪个宋末人物活到了明初的?

July-黄小晶

张三丰大概可以算的上是这么个人物,但是其实他的生卒年月,也有很多种说法,但是大部分人认为张三丰生自宋末,卒于明初。

张三丰是道教史中的重要人物,张三丰是太极拳重要人物,不了解张三丰事迹,实难清楚了解太极拳的源流历史,可惜至今还没有一篇有关张三丰的全面资料为后世人满意,不是今人不努力,而是资料有限,也不可能所有资料一定正确,我们只能尽力将所知的资料归纳出来,以便大家进一步探讨。

2、这个日子是有问题的。其一,汪锡龄在“三丰先生本传”中写的是汪锡龄在清雍正元年(即公元1723年)在峨嵋山遇到张三丰,并为张三丰做了一个专访,这时张二丰已是476岁的超级老人了,读者们可以接受吗?其二,在明史——方伎传中也是不知张三丰何时出生,以“终莫测其存亡”作结束。其三,在大岳太和山志中,记录了一篇张三丰弟子的访问,内容也没有说明张三丰的出生日期。其四,现代出版的“道教小辞典”,主编是钟肇鹏先生,介绍到张三丰时也只说他是元末明初道士。从上述资料来看,张三丰的出生日子肯定有问题。

3、我们也可用一个有力证据推翻这个出生日期,这就是“道统源流”的引述。在“道统源流”中是这样介绍的:“陈上阳先生传张三丰,名启宝,字玄玄。元季辽东懿州人。好道善剑,与明太祖友。在鸡足、武当等山开派,即今王屋自然派。又分三丰派、三丰自然派、三丰蓬莱派、日新派,从这段记录张三丰是元代人,他的师父就是上阳子陈致虚。好了,有了这个道教史中的历史人物,我们就可以把张三丰与陈致虚的资料作一比较。

“三丰先生本传”清楚写明张三丰在67岁时到终南山遇火龙真人(不知姓名),77岁时,即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到武当山修道,调神九载,即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修成大道,这时张三丰已经是86岁的老人了。

“道教小辞典”人物篇中,对陈致虚有详细的介绍。陈致虚,字观吾,道号上阳子,公元1289年出生,即至元廿六年,在40岁始从赵友钦学道,数年多再遇青城山隐士刘谷云学道。查赵友钦又名赵缘督,是全真教过山派弟子。全真过山派的宗师是丹阳子马钰。所以张三丰是全真派弟子。请读者记一记张三丰的出生日期是公元1247年,而陈致虚的出生日期是公元1289年,即张三丰大过陈上阳42岁。前文交代过张三丰在86岁得道,这时陈致虚才44岁,这时陈上阳还在向赵友钦学道,是一个初哥。请问,一个得道高人为何要跟一个正在学师的后辈做师父,除非“道统源流”说谎,若不则是汪锡龄乱作。我个人相信“道统源流”的说法,因在张三丰的著作中,有大量关于全真派重阳祖师内丹养生功法的介绍。所以张三丰是拜陈上阳为师研习全真派内丹功法,即张三丰的出生日期定在师父之后无疑。

4、这样推算,张三丰的出生日期大约应在元成宗大德年间左右。我们也可在“云水前集”的“悠悠歌”中得到一些启示。“悠悠歌,悠悠歌,四十八岁空消磨,人生寿命能几何?株守恒山十六载,燕赵往来成逝波。”即是说,张三丰在32岁时在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官出家,取名昆阳,但在十六年间一直游遍大江南北,寻找明师,到了48岁还是一无所得。这样看来,张三丰在50岁左右才遇到真正的明师上阳子陈致虚。这时陈上阳应有59岁了,已成为内丹派的一代宗师,传授内丹要旨给张三丰也很合理。

5、张三丰的死亡日期又如何?其一,据武当山道教协会前会长王光德著作中称在天顺年间还有人见过张三丰,之后不知所踪。其二,宝鸡县金台观碑有载:“天顺中,仙乐下迎,异香七日,遂冲举。”其三,“祥符县志”,仙释记载:“天顺二年,羽化于成都鹤鸣山,诏封通微显化真人。”其四,“河南通志”有如上记录。其五,明英宗朱祁镇在天顺三年赐号“通微显化真人”给张三丰。即是说,张三丰在公元1458年去世,享年约160岁左右。这个寿岁,一些修炼内丹成功的道人也会达到这个年龄的。

了解张三丰的生卒时段,了解张三丰的师承,是为了更好地考证太极拳源流历史有一定的帮助,不知读者们是否认同此点。


大胡子说史

宋末大体是1279年。明初严格来讲要1368年,但1363年朱元璋击破陈友谅以后,基本已经是江南霸主,情势已经比较明朗了。换而言之,生活在1364年的人,多少已经知道,朱元璋会崛起成为一个重要的势力。

所以宋末到朱元璋崛起也就85年左右的事情。虽然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但真的能活到85的还是大有人在。只是现存史料,对于人物生卒的记载未必详细。比如元代著名农学家王祯 ,一些书将其去世年记为1368年,很可能是误记,其实际去世年仍需进一步确认。至于张三丰这样的方外人物,明太祖派人去找的时候,已经找不到了。究竟是否在世,也就不得而知。

地方文献中,可能记录着比较多高寿的例子,以后或许可以系统梳理下。若论文人、士人,比较符合条件的大概是周德清(1277年-1365年)。江西高安人,元代散曲作家,代表作有《中原音韵》。他出生的时候,元军刚刚攻破临安不久,正在一路南下。他去世的时候,朱元璋军已经虎踞江南。

此外,元代至于明初,比较长寿的官员、文人还有许多。以下列举的这些,大体南宋灭亡后十年内出身,师从南宋遗老,不少人活到了明朝开国、北伐。

杨瑀(1285年-1361年):元代官员,有《山居新语》;

许有壬(1287年-1364年):元代官员,有文集《至正集》《圭塘小稿》;

李齐贤(1287年-1367年):高丽后期诗人;

张翥(1287年-1368年):元朝诗人,有《蜕庵集》、《蜕岩词》;

胡天游(1288年-1368年):元朝诗人,有《傲轩吟稿》;

顾安(1289年-1365年):元代画家;

释大同(1289年-1370年):明朝绍兴宝林寺沙门;


在野武將

一次偶然的机会,大先生我从邻居家中看到一本明朝版本的《临淮县志》,在其中就记载了明朝百岁老人张茂才的故事。

明朝临淮县志(今蚌埠)一篇记载百岁老人的篇章里这样写到:

张茂才,字公秀,临淮县人也。开庆元年(宋理宗,1259年)生人。

少时家贫,好习良学。为人好义慷慨,见敬于乡里。

宋室倾颓,尝为县兵。元人即来,县令畏之而逃,乃罢。

元至正十一年,岁九十余。初,其岁既高,始不能言,三年复而痊愈,乡人以为奇也。

洪武二年(1369年)卒,奔者以千计。


用户5556686890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宋末到明初那就是要整整跨越一个元朝,南宋灭亡于1279年,明朝建立于1368年,中间一共差了89年,也就是说在那个时代若是一个人的年纪大于89岁,那就很有可能满足题主所说的。

历史上存不存在这样的人呢?我们第一想法就是从那个年代的名人中找寻,可惜由于在元朝汉人地位低下的缘故,这样的名人找来找去都难觅踪影。唯一能让我们想到的就是张三丰了,一是历史上对于张三丰的年纪一直都是模糊的存在,再加上金庸小说的流行,许多人坚信张三丰是符合这个设定的。至于是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窃以为张三丰是能活那么久的。

名人不存在,并不代表民间也不存在呀,我们可以想一想,宋末中国还是有几千万人的,从这么大的样本中找寻几个90岁以上的老人,理论上是完全行的通的,尤其去那些偏远安定的山村,就更容易了。

还有一点我们现在不是提中国有多少长寿之乡,之村么?基因都是遗传的,这些人的祖上很有可能也能活那么久,所以这样的人完全存在,只是名不显于历史中罢了。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古籍中确实是有记载这样的人物。例如昆山人周寿谊,据说是从南宋末年活到明初,享年一百多岁。

根据王彝《乡饮酒碑铭》,洪武六年苏州府举行乡饮酒礼,知府魏观聘请了一百一十岁的昆山老人周寿谊参加。又据余熂《乡饮礼序》,洪武十二年昆山县举行乡饮酒礼,粮长李无逸也请来了周寿谊。

乡饮酒礼是儒家礼制中维系基层社区秩序的一种仪式。由地方上的权威人物将民众聚集起来,请年高有德之人为嘉宾,按照年纪安排座位,依照礼仪进行饮宴。通过这种仪式来培养民众尊老、尚贤之风。在这种场合聘请一位百岁老人居于上座,显然是非常合适的。


三代而下,惟宋失天下为无罪,惟元兴最为事变。呜呼!能夷人数百年宗社于强弓健马之间,而不能禁一老坐观其子孙之澌尽瓦解,何其快也!若公者,手挈华夏之礼,以还华夏之主于克华夏之日,何其奇也!

在陆深看来,明朝的建立意味着“华夏”的复兴,周寿谊是从元灭宋到明灭元这一历史过程的见证人,而乡饮酒礼则是“华夏之礼”,周寿谊能够参加乡饮酒礼,是华夏复兴的一个象征,非常幸运。

周寿谊的名声,由于其后裔周震的努力而高涨。甚至出现了他曾面见明太祖的传说。据说太祖询问他养生秘诀为何,他答道:“清心寡欲”。又为太祖唱了吴歌:“月子弯弯照几州,几人欢乐几人愁。几人夫妇同罗帐,几人飘散在他州。”不过这件事并无当时人的记载可证实,恐怕是后人附会的传说。


温长卿

宋亡于1279年,明成立于1368年,间隔72年,想活到题主的要求活超过89年就行了。

可还要求是个人物,著名的人物真是不太能找出来。

说张三丰吧,也是传说居多,但是说普通人的话一定是有的,在那个时代活个八九十岁虽然少见但也一定会有的,只是可能名声不显吧。


养仓鼠的哈士奇

理论上,完全有这样的可能。正如前面进行答问的网友所说,一个古代人物如果生于南宋末、能够享有八十九岁以上的高寿,也就是——生于公元1279年、或者稍早于此),明朝建立时(公元1368年)还在世,那么,这个人就见证了宋元明三个朝代。

古人虽然平均寿命低,但是,考虑到宋朝人口有好几千万(有的人口史研究学者估算,两宋时代南北方总人口可能已经达到一亿),有着这么大的人口基数,其中的八、九十岁长寿老人毕竟还是有一些。著名人物中,北宋的著名文人、官员文彦博就寿享九十多岁,南宋高宗赵构活到了八十一岁。

本人孤陋寡闻,暂时还没有读到跨越宋元明三朝的寿星的事例。前面已经有网友举出了这样的一个例子:农学家王祯。我估计,肯定还有若干个这样的老寿星。


晓帆轻舟

元朝在是史学上界定的时间是1271年到1368年,跨越了97年,如果我们再算得宽松一点,从南宋灭亡(1279年)到朱元璋称吴王(1364年),那也有85年了,要找一个与朱元璋同时期的八十多岁的老人,相信不少,但是如果要在历史上留下了姓名和事迹的,在正史上就不多了,那我们就要从野史上去找找了。

大家都知道的张三丰就不多说了,除了张三丰,还有以下的人。

冷谦,是明朝初年的一个道士,传说他在元末就已经满了百岁了,在明朝永乐年间才去世,这肯定是从南宋跨越到明朝的。冷谦既是道士也是音乐家,他对于气功及健身方面颇有心得,到今天还有《琴声十六法》一书留存下来。

黄公望,元末著名的画家和道士,大名鼎鼎的《富春山居图》的作者。他勉勉强强可以算得上从南宋活到了明初,因为他生于1269年,这没问题,死于1354年。他死的时候朱元璋已经参加了起义军,在1356年就朱元璋被推为吴国公。

贾铭,元末明初的美食家,大致生存年限是(1269~1374),曾与朱元璋交流养生长寿之道,留存下来的还有《饮食须知》一书。

周寿谊,从1264活到了1380,朱元璋也曾召见过他,交流过长寿之道。


老秦来煮历史百味

南宋灭亡是1279年,明朝建立是1368年中间是89年。应该是有人能活过去的。

冷谦,明代武林(今浙江杭州)人。字启敬,号

龙阳子

洪武

初以善

音律

仕为

太常

协律郎

。相传元末已满百岁,卒于明

永乐

年间。

贾铬 ,元代,当一代名医,在年龄为106年,明朝初年还活着。他的长寿秘诀,注意合理的饮食和饮食对健康的影响很大。


贾铭真传朱元璋高度重视饮食健康,活到70岁,成为长寿的皇帝的皇帝之一。

我没找到确切的时间但想来这两位应该符合提问者的要求。


妙月幽

王祯 (1271年-1368年),字伯善,元代东平(今山东东平)人。中国古代农学、农业机械学家、道家学者。元元贞元年(1295年)至大德四年(1300年)曾任宣州旌德(今安徽旌德)及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县令。王祯在大德二年(1298年)制造3万余木活字,排印《旌德县志》100部。大约在元成宗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左右著成《

王祯农书

》或《农书》。《农书》末并附撰《造活字印书法》,记述其木活字版印刷术。